第六章
      
          在生态工程中,我们曾经长期忽略的一处关键是:对当时当地的人的关爱。无
      数教训说明,只要相关地域的百姓仍然是贫困的,那么这一生态工程即便是完成了
      也是迟早要被毁掉的。左宗棠十几万大军在西征途中种下的左公柳,有“新栽杨柳
      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之誉,可是西北穷甲天下,没有饭吃还不让吃树皮吗?
      没有柴火不砍树砍什么呢?这就是内蒙古人所说的“地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之
      间的相互平衡及微妙关系。何为微妙?伊金霍洛旗的农牧民是这样为我解释的:
      “你不可能今天种树种草明天就发家致富,有一天沙柳、山羊能够卖钱了,你还不
      能想着钱越多越好,否则灾难一定会重来。”
      
          沙柳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乡土树种,耐风蚀耐贫瘠,一旦它的树枝被沙埋没会生
      出新的枝条来,层出不穷,可多年平茬利用。固沙防风之余也是当地农牧民的燃料,
      也有家用柳条编织的传统。把沙柳作为一种产业,则始于1989年投资办厂、1991年
      投产的鄂尔多斯市漫赖刨花板厂。我们走进厂区时,这个工厂还在春节的长假中,
      匆匆赶来的厂长告诉我这个厂投产至今,已累计收购沙柳30万吨,发放沙柳收购资
      金3000多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待业人员400 人。一个厂子因为沙柳加
      工而带动的是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及东胜区的8 个乡镇、200 多个村落、3000多农
      户1 万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一望无际的是伊金霍洛旗的沙柳,那柳枝在早春的严寒里晃动着,有一辆满载
      沙柳的毛驴车经过,车上坐着一对满脸笑容的年轻夫妇。林业局局长告诉我,到目
      前为止,伊金霍洛旗沙柳地为156 万亩,以四年为一个平茬期,亩产1500公斤枝条,
      年产值7020万元。在一些沙柳种植面积更多的乡镇,沙柳已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
      来源,合格苏木(苏木即乡一级行政单位)才登村每户每年的沙柳收入平均1.2 万
      元,人均3000元。为了更多地种沙柳卖沙柳,农牧民们已经不再是上世纪70年代的
      怕沙恨沙了,而是争沙爱沙。旱柳是伊金霍洛旗退耕还林又一树种,耐旱、高大,
      可以主杆截头,萌蘖结椽,每株旱柳产柳椽20至30根。2004年的统计说明,伊金霍
      洛旗有旱柳43万亩,年产柳椽3000万根、以一根一元计,每产值为3000万元。新街
      镇马秦壕村年产柳椽加工的把杆300 万根,人均收入3250元,为当地农牧民年收入
      的50.2%.
      
          如同前文写过的内蒙古“两行一带”林间种草,已为更多的牛羊提供足够的食
      料一样,鄂尔多斯的广植沙柳、旱柳,源自种植思路的一种转变;根据本地区的立
      地条件,不以乔木为主而让灌木当家,沙柳因此脱颖而出,在杭锦旗、准格尔旗、
      伊金霍洛旗,在几乎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不仅承担着防风固沙扼制荒漠化的重任,
      而且成了农牧民摆脱贫穷的宝贝。鄂尔多斯人称“两行一带”为“窄林带、宽草带”,
      在16.8万亩退耕地中,种植优质牧草11万亩,以每亩产草量500 公斤计,年产草5500
      万公斤,饲料的丰富才可以养足够多的白绒山羊,生产更多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在
      这一点上笔者曾和主人讨论过:多少算够?或者说鄂尔多斯的山羊可以这样无穷无
      尽地扩张下去吗?即便是舍饲圈养也总有个极限,否则就是违反科学规律了。以台
      吉召镇为例,全镇的绒山羊已突破8 万只,人均收入为5000元,养羊大户张义厚一
      家5 口人养殖的绒山羊220 只,2003年这一家养羊的纯收入即为15.5万元。由是观
      之,为鄂尔多斯长治久安计,在生态环境基本逆转、农牧民生活稍有改善之后,以
      后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在牛羊钱财和尚未治理的170 万亩远沙、大沙之间,有点
      扑朔迷离了。远沙、大沙,这是伊金霍洛旗人对毛乌素沙地中路程更远面积更大的
      流动沙丘的称呼,我把它简称为远大之沙,主人们表示同意,还引出了治沙是远大
      之业,治沙人应是远大之人,大地工程是真正的远大工程的一番议论。然后便是中
      午了,喝酒吃羊肉。
      
          从“绿色银行”中取钱,取出的是“哗啦啦”的百元面值大票子,这是2003年
      临近年底时,内蒙古林业的又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总是种树种树,穷得吃不上饭了
      偷伐几棵要挨罚,自己种的树自己不能砍,哪想到有一天政府不但让你砍而且当场
      卖,还当场点现钱,临河市星光村的农民王德山说:“这才叫美梦成真!”王德山
      16年前种植在一条渠边上的120 棵杨树伐倒后,当场卖了4200元。同村的王挨和1984
      年在斗渠上种了1000多棵杨树,修理渠道时大部分被砍了,只剩下400 多棵,这400
      多棵杨树使王挨和一下子得到了66000 元收入。巴盟河套中原有引黄灌溉的优势,
      也是农田防护林及渠道速生丰产林工程的重点。随着林木生长十几年后,林冠扩大,
      农林之间开始出现大树遮阴导致粮食减产的矛盾,因而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巴盟实
      施人工林采伐试点,涉及10个乡镇1339户农民和一个国有林场,共采伐树木6.2 万
      棵,木材销售收入219.9 万元。在临河试点区农民户均收入1600元,五原为1370元。
      自此,“绿色银行”的空头支票开始兑现,虽然还只是试点,农民说,“我们也算
      看见曙光了!”20多年来,中国农村尤其是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流传着这样
      一条刷满墙头的标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几年就成万元户。”几十年过去
      了,树栽了又栽,风沙线上的农民哪有一年不栽树?但,种地的农民栽树的农民贫
      困依旧。直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在内蒙古相当一部分农牧区,积重难返的“三农”
      难题,竟然得到了初步解决的意外惊喜。农牧民还可以期待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之
      后,将会有更多的种树人获得经济利益,采伐之后还要种,树种更好,数量更多,
      2004年春季,临河、五原农民在采伐地更新造林19.6万棵,是采伐株数的316.3 %。
      
          包括临河、五原在内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人工商品林(水土涵养林、防汛固沙林
      除外)储蓄量,按现行规则换算总价值为13亿元人民币,河套农民在近20年中起早
      摸黑吞风咽沙一株一株栽下的、存储到“绿色银行”中的树木,其巨大的生态效益
      和经济效益,在惨淡经营之后已经十分可观。当绿色GTB 在中国呼之欲出的时候,
      使我又一次生出了这样的联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岁月里,当中国人重新认识何为
      富裕而又美好的生活时,人们将会选择上海、广州、北京呢,还是云南、新疆、内
      蒙古?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