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高俊祥,我是在《西部·三边》杂志上。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杂志,中
      间有张大彩页,图文并茂,别具一格。词作的题目是:《新区五笔》,作者高俊祥。
      我玩味着气势磅礴、笔锋锐利的词,猜想:高俊祥何许人也?猛移目光,我暗自好
      笑。彩页的上端有幅高俊祥的照片:满目春色,戴副眼镜,眉宇凝重,若有所思。
      据朋友讲,高俊祥是定边文化名人,近年来在省市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他在
      榆林市处级干部选拔中,曾获得报考职位全市笔试第一、面试第三的好成绩。于是,
      我带着浓厚的兴趣访问高俊祥镇长,走进他的工作、生活的圈子里。
      
          高俊祥镇长年龄不过40岁,大专毕业。他在定边县的最高学府定边中学任教八
      年,是教师中的佼佼者。定中的一位领导说:“高俊祥调走后,定边高级中学10年
      啦,没人写出像他那种气势宏大、文思敏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的文章
      和材料。”
      
          1994年,定边县正处于改革开放、百业俱兴的上升时期,高俊祥满怀振兴家乡
      经济的热望,精神抖擞地走进了镇政府的大门,担任了定边镇办公室主任兼文书工
      作。由于他工作的出色表现,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科技副镇长,分管农业、农村工
      作。
      
          上任伊始,他走遍了定边镇的村村户户。定边镇是定进县的核心腹地,是全县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地处塞上,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风沙、
      霜冻是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高俊祥经过调查研究,深知制约定边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除恶劣的自然条件外,
      根本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他瞄准榆林地区农业扶贫项目,
      决定从搞节水(喷灌、滴管)工程人手。他多次奔赴榆林、西安争取挂靠粮副基地
      项目区,并争取农业扶贫项目。那一阵子,他脸黑了,身体瘦了,同事们说:“俊
      祥,你这不是玩命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有榆林慈善协会
      等单位的鼎力扶持,喷灌、渗灌之花盛开在定边大地上。
      
          秋高气爽的金秋,定边镇大地人欢马叫,西园子、蔡马场等村玉米大丰收。金
      黄的玉米林、尺把长的玉米棒子,农民们家家户户金粮如山。他们载歌载舞、敲大
      鼓、扭秧歌、欢庆农业新技术的成果,定边镇一举摘掉了缺粮的帽子。
      
          高俊祥如鱼得水,和农民兄弟结成了血肉联系。他以高票当选为副镇长,后又
      选为镇长。他一鼓作气,紧紧依靠上级领导的支持,依靠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密切
      配合,确立了菜篮子、奶瓶子、林带子的三大主导产业,大搞农业生态示范工程,
      出色地完成了县城西北风口农田水利防护工程。他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投资,两年间
      共争取资金25.4万元,新修高标准水地2300亩,打井48眼,架设高低压线路14.4公
      里。1996年定边镇夺得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兴定杯”。
      
          高俊祥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全镇9 个村的科技
      种植能手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全镇建起 5000 多亩蔬菜基地,并建起日光蔬
      菜大棚 100余座。定边镇闯过了温饱线,跨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骏马。
      
          高俊祥在《挖断穷根,展望明天》的文章中写道:引导创建大型集约化生产的
      农牧场的同时,配置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转到1997年,时任定边副镇长、新区开发办主任的高俊祥
      和一班子人,徒步在定边镇辖区跑了几个来回。
      
          正值冬日,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他们一行人,踏着黄沙,踩着荒草,一路笑
      语阵阵。给黄沙荒草遍地的地方平添子几分生气。就这样,定边镇迎来了改革开放
      建设新区的春天。
      
          高俊祥一班人,经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定边镇优势在城,希望在城,发展也在
      城。定边镇要建成榆林市的经济强镇和发展快镇,就必须将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和
      发展的优势。即就是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瞄准了这块不毛
      之地,开发新区的蓝图已成竹在胸。消息传出,定边镇人大哗:乱坟岗,不吉祥;
      建新区,不成章。
      
          高俊样查历史,找资料,终于发现了依据:这片“乱坟岗”在清代是皇帝诰封
      “光禄大夫”陵地,原名石猴梁。如今后代有200 余人。据说有四尊神态各异的石
      猴,每尊有千斤重,立陵地四角。陵地曾松柏翠绿,墓碑参天,楼房座座,飞檐画
      栋,瑞样遍地,曾是古城定边一大景观。
      
          高俊祥挥笔赋词:旧岁石猴梁,钟灵毓秀,人道师大夫曾住,分明帝王光照处,
      藏龙卧虎。今朝气象新,梢桑巨变,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盛世乾坤朗,国运送昌。
      
          史实和卓识教育了群众。高俊祥和政府一班人,为开发新区顽强地拼搏。他先
      后五下榆林,七上省城,经过多方努力,省政府批准了新区建设项目,由省计划局
      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新亿开发开始了,只有政策项目,一无资金、二无设备。高俊祥一班人靠眼力,
      目测,士法上马,罗盘仪、绳子、尺子、杆子。塞上的天气娃娃脸,说变就变,一
      会儿红日当头,一会儿飞沙走石。高俊样一伙,饿了啃块饼子,渴了喝口自带的凉
      开水。
      
          高俊祥心里有底,党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以城市发展带动城乡
      的战略”是缩小工农差距、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的大手笔。时不我待,只有紧紧抓住
      这一机遇,定边镇的巨变是指日可待的。
      
          新区建设以定边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立足定边镇情、村情,设计三纵五横八
      条街道十二个小区。本着“以土地换设施,以设施换项目,以项目换缄市,以城市
      换发展”的经营理念,将新区建设作为一项新型产业推向市场。向市场要资金、要
      技术、要发展。力争在短期内将新区建成集办公、住宅、贸易、文化教,育、体育
      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陕北是老革命根据地,陕北汉子有不屈不
      挠的斗争精神。高俊祥以陕北汉子特有的气质成为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