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千难万险,枪林弹雨,艰苦卓绝,九死一生。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长征既艰难困苦,又诗意壮美。万里长征的壮美诗意,集
      中反映在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中。我这里不单是指毛泽东那首气势磅礴的《七律> 长
      征》,而是指毛泽东写长征的所有壮美诗篇。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
      的《毛泽东诗词集》,共收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六十七首,这是到目前为止收集
      毛泽东诗词最全的一个权威本子。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结束于一九三六年
      十月,在这个时间跨度内,毛泽东写长征的诗词共有九首,占毛泽东至今公开发表
      诗词总数的七分之一多。这些诗篇是:《十六字令三首》(一九三四年——九三五
      年)、《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
      月)、《念奴娇> 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
      十月)、《给彭德怀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
      月)。
      
          阅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逐字、逐词、逐句、逐首地赏析是必要的,但据我自
      己的体会,比这更重要的,还必须从整体上去阅读这些诗篇,甚至还要与毛泽东写
      于长征前后的诗词贯通起来阅读,才能从中读出更多波澜壮阔、苍凉豪迈的整体感
      受。正是着眼于这一点,我把毛泽东那首经典名篇《沁园春> 雪》也归人了他的长
      征诗词。这条“前后贯通”的阅读线索,其实是毛泽东亲自为我们提供的。例如,
      他的《清平乐> 会昌》是井冈山时期的作品,写于一九三四年夏。但他在这首词的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下,写了一条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心情又是沉郁的。这一首《清平乐》和前一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他说的前一首《菩萨蛮》,写作时间更早,即写于一九三三年夏的《菩萨蛮> 大柏
      地》。大柏地是地名,毛泽东和朱德于一九二九年一月率领红四军由井冈山向赣南
      进军时,曾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那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打
      的第一个胜仗。转战中,毛泽东于一九三三年夏天再次经过大柏地,但这时的毛泽
      东已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他心情忧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
      菩萨蛮> 大柏地》。我们要注意的是毛泽东在上述那条自注中有两个关键词:“形
      势危急”、“心情沉郁”。前者是指这一时期的革命形势,后者是指这一时期毛泽
      东的个人心情,这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胸臆情愫,在他笔下升华为沉郁豪迈的诗意
      表达。
      
          “沉郁”,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心情基调。在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中,以及在
      他为这些诗词写下的许多条注释中,屡见“苍茫”、“沉郁”、“苍凉”等字眼。
      对于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他的心情“沉郁”、“苍凉”,绝不等同于消极悲观,
      相反,他的“沉郁”、“苍凉”心情,反而成为激励他内心生发奋斗之志的情感动
      力。因而,志向豪迈,情愫沉郁,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绪原素,组成了毛泽东长征
      诗词的“诗核”。
      
          再拓展一点看,这两种心绪原素,也是从大革命失败一直到万里长征这一个长
      过程中,毛泽东所有诗词的“诗核”。从一九三三年夏的《菩萨蛮> 大柏地》再往
      前推,他写于一九二七年的另一首《菩萨蛮> 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
      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他对这首词中的“心潮”一词,也写了一条自注,说:“一九二七
      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
      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大革命失败前夕,
      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已日益暴露,国共合作前途如何,中国革命前途如何,天空已是
      阴霾满天,山雨欲来。“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毛泽东对当时心情
      的自我描述,是他的真情披露,这完全不同于后来人们将他“神化”的说法。毛泽
      东自己认为,是党的“八七会议”为革命“找到了出路”,是党的集体智慧和集体
      力量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什么出路?武装反击。但在当时,党找到了武装斗争
      这一条正确“出路”,却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坦途。毛泽东经常说,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八七会议”后,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南昌起
      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一片又一片革命根据地,
      为革命打出了大好局面。但不久,在党内“左”倾路线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又一次
      遭到了大挫折,出现了大曲折。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在准备长
      征的前夕“心情沉郁”,这说明,他每次对危急形势都洞察于先、忧患于前。正因
      为如此,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见解、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
      选择、对于革命战争的指挥,都能在党内高人一筹,使他成为引导革命走向最终胜
      利的英明领袖。
      
          于衰败之中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劳动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
      的历史使命。于危急关头寻找出路,于万难之中去争取胜利,这是毛泽东和党的领
      导者们的宏大志向。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
      崇高历史使命感的诗意表达,也是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个人心情胸臆的诗意表达。基
      于这种宏大的斗争背景,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在总体风格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一
      方面是沉郁的,一方面又是豪迈的、奋发的、不屈的。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前,在“左”倾领
      导和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艰难奋战,且战且退,损失惨重。遵义会议后,毛泽
      东重新回到了红军主要领导岗位,并很快指挥红军打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这
      就是夺取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之役。
      
          这个大胜仗的前线指挥员是彭德怀。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道,长征途中召
      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路线时,他指挥的红三军团负责沿乌江警戒,以保证遵义
      会议的安全。遵义会议开到一半,忽报沿江警戒的红六师遭到国民党吴奇伟部队进
      攻,彭德怀立即离座奔赴前线指挥战斗,击退敌人进攻,保证了遵义会议顺利开完。
      遵义会议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红军的作战
      行动。毛泽东指挥红军北出娄山关,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甩开敌人,
      但未成功,又折回,回师遵义。回师途中,由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抢占娄山关、重
      夺遵义城。娄山关是遵义城的门户,要想重占遵义城,必先夺取娄山关。当时敌我
      相向运动,红三军团从折返地到娄山关,同遵义守敌赶到娄山关的距离大致相等。
      遵义守敌上午八九点钟就已出发前去抢占娄山关,彭德怀中午十一点钟才得到消息,
      他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跑死也要赶在敌人到达之前抢占娄山关。红三军团先头
      部队登上娄山关制高点时,敌军离山顶还有两三百米。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居高临下,
      以百把人顶住了敌人五个团的进攻。彭德怀后来在《自述》中回忆这一仗说:“阵
      地上,枪管子都打红了。”那一仗,由彭德怀统一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的作战
      行动,共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夺得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
      彭德怀在《自述》中说,当时红军刚刚更换新的领导,取得这一仗胜利,是对毛泽
      东同志的最大支持。
      
          此战获胜,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他在《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词中写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当时的振奋心情,溢于壮美诗词间。
      显然,在毛泽东心目中,勇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这一仗,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
      军事行动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他本人由“心情沉郁”到“豁然开朗”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在一九五八年正式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毛泽东不仅将这首《忆
      秦娥> 娄山关》排在他的长征诗词的第一首,并且亲自为这首词写了一条注:“万
      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
      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他这
      里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 长征》、《念奴娇> 昆仑》、
      《清平乐> 六盘山》(见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注释)。抢夺娄山关、
      重占遵义城,彭德怀是立了大功的。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时,忽报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尾追而
      至。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们要把追敌打退,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
      立马回枪,指挥部队一举将敌击溃,从此结束了长征以来敌人对红一方面军的一路
      追剿。彭德怀得胜而归时,毛泽东兴之所致,诗赠彭德怀,这就是那首有名的《六
      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险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
      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工农红军”,然后将原诗
      送还了毛泽东。
      
          在臧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中,《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的鉴赏
      文章是张爱萍将军写的。张爱萍是彭德怀的老部下,他本人也是诗人,古体诗写得
      很好。他在这篇文章中介绍说,一九四七年八月中旬,彭德怀指挥沙家店战役(即
      保卫延安的重要战役之一),一个黄昏就歼灭了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
      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旅,一举歼敌六千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企图将我军歼于陕北,
      或赶过黄河以东的狂妄计划,成为我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毛泽东得
      知这一胜利,又一次将这首诗写给了彭德怀同志,最后一句写的仍是“唯我彭大将
      军”。这说明,毛泽东对彭德怀的坚强意志和高超的指挥才能,曾一再给予了充分
      肯定。
      
          我在不久前刚发表的《彭大将军》一文中曾说过,万里长征是毛泽东与彭德怀
      相知相识的重要阶段。长征是炼金炉,毛泽东是炼金师,彭德怀是毛泽东在长征中
      炼得的金块之一。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彭德怀在长征路上走一路,打一路,而
      且打的都是硬仗、恶仗、险仗、关键之仗。毛泽东对彭德怀是看得比较清楚了,此
      人乃大将之才,是块真金。虽然一路上两人之间也曾有过小碴小碰(如“会理会议”),
      但毛泽东是哲学大师,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革命方兴,征途漫漫,任重道
      远,大将难得。彭德怀,足可委以大任也。红一方面军过了雪山草地,中央政治局
      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纵队整编
      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
      员。同年十一月三日,中央政治局又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并恢复中国工
      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仍由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当时朱德总
      司令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尚未到达陕北)。但很不幸,后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期
      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铸成了我们党的一段历史教训。好在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自己纠正了这段历史中的一些错误,为彭德怀同志彻底乎反
      昭雪,恢复了名誉。
      
          毛泽东的经典名篇《沁园春> 雪》,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那时,中央红军已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但二、四方面军由于一路上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逃
      跑主义作斗争,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此时仍在前往陕北的途中,尚未到达陕北。
      不过,中央红军一到陕北,很快站稳了脚跟,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既是他对
      长征一路感怀的总结,又是他对革命前景的展望,“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这时,他的心情已由“苍凉”转向激昂,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欲与天公
      试比高”。我对这首词的读后感是两句话:雄视千古,气壮山河。周振甫先生在这
      首词的鉴赏文章中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中的两句话,“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引得好,很贴切。毛泽东自己对这首词有一则注释:“雪(《沁园
      春> 雪》的简称):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
      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
      是错的。”毛泽东在这里说的“别的解释是错的”,他指的是哪些“解释”,又
      “错”在哪里呢?据说,毛泽东于一九四五年十月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国共谈判期
      间,将这首词书赠柳亚子,星夜传出,轰动山城。有些人将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评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语与“帝王思想”联系起来,妄加评论。毛泽东
      这里说“别的解释是错的”,是否也包括对这些谬评的批驳呢?我想是有可能的。
      不过,他对于那些错误解读他这首词义的人,在这里采取了与人为善、循循善诱的
      态度,“须知这是写诗啊!”
      
          毛泽东在这则注释中又说:“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末三句就是:“俱往
      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将这三句明确解释为“无产阶级”,这同彭德怀
      将“唯我彭大将军”改,ifreetxt.com ,为“唯我工农红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以断言,毛泽东对彭德怀“改句”是能够理解的。在彭德怀落难之后,有的
      文章却说,当年彭德怀将毛泽东写给他的赠诗“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工农红
      军”,又将赠诗退还给了毛泽东,这使毛泽东误解彭德怀“不识抬举”,因而心中
      “不快”,这些都屑妄加揣测,不足为凭。
      
          毛泽东曾对柳亚于说,《沁园春> 雪》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毛泽东诗词雄视千古、视通万里的气魄是无人能比的。他的许多诗词都是从大处着
      眼、大处落笔,直接从宏观角度切入,时间、空间、万水千山、茫茫宇宙,在他笔
      下全都不成其为关碍阻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即使面对莽莽昆仑山,他也要“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
      裁为三截”,等等,真正的大气魄,大手笔。他在《沁园春> 雪》这首词中写陕北
      的雪景,也堪称大处着眼、大处落笔的经典之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万里河山,毛泽东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自己年轻时提出的这个
      问号,这时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结论,并且已经有了足够信心,“须晴日,看红装素
      裹,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时,虽然二、四方面军尚在前来
      陕北的途中,但革命大势已不可逆转,万里长征即将作为中国革命的一页光荣历史
      翻阅过去,他这时面对莽莽雪原,胸中无疑已在谋划下一步革命大计。
      
          我曾写过一首《赏雪》,写的就是毛泽东背手远望漫天大雪,里面有这样一些
      句子:
      
          雪的伟力
      
          在于慢慢堆积
      
          毛泽东站在阴沉的天空下
      
          面对北方莽莽飞雪的旷野
      
          背手远望
      
          当他吟出万里雪飘的诗句时
      
          一定领悟了雪的睿智
      
          激赏着雪的雄韬大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