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96年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公交企业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当时的邢台
      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经营观念的困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轨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加上政府自1995年始终没有对邢台公交的场
      站建设和购车进行投入,企业运力严重不足。1426名职工,只有118 部车,运行车
      辆的一半是超期服役,而且其中43部还是即将报废的车辆,资格最老的一部老爷车,
      已跑了18年。车辆顶棚破损,四处透风、漏雨。基础设施匮乏,无固定始发、中转、
      休息场所……
      
          ——企业负担沉重,冗员众多,人车比高达12:1 ,职工思想观念老化、陈旧,
      等、靠、要意识严重;且曾一度因内部管理不严,对干部职工队伍放松了强有力的
      思想政治工作,使一部分职工精神支柱动摇了,导致了信念不坚定,思想混乱;有
      的司、乘人员纪律松弛,意志消沉,更有甚者违法违纪,贪污票款……
      
          客运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办公交线路开始冲击公交客运市
      场,国有公交独占城市公交客运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个体车无序增长,公交外部生
      存环境恶劣;财政补贴多年不到位,企业亏损挂账逐年上升,至1997年初已达778.3
      万元……
      
          1997年11月,40岁的张建国临危受命,出任邢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他出身于贫脊荒凉的农村。滏阳河边贫困的土地和像土地一样贫困的父老,
      教给他负重的耐力和献身的品格,外表的严肃和内心的热情在他身上恰如其分地结
      合在一起。张建国的心在隐隐刺痛,他的眼前多次闪现出邢台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广
      大干部职工的焦虑、苦恼、奋发、抗争的面孔。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中的
      症结了然于胸:不是城市生活不再需要公交车,按市区50万人口计算,即使拥有200
      台运营车辆,人均拥有的公交出行能力也低得可怜,而公交只有118 台旧车,市民
      需要的是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而公交车却可遇不可求,让人久等不至,市民盼
      望得到舒适、快捷的服务,而公交车旧、噪音大、等得长、外面下雨里面流——是
      公交提供的服务远离了市场的需求。
      
          走出困境,从何处起步?张建国首先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出招。他坚信一位哲人
      的名言:人类是一部不断否定的历史。他对传统的说法和做法从不盲目参与“大合
      唱”。在一次领导干部会上,他发表一个大胆的观点:“我要为这个‘历史冤案’
      平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所谓千古真理,
      实际上是一冤案。和尚多了没水吃,责任在方丈,不在和尚。你方丈管理有方,谁
      还不去弄水?!分明是‘将帅无能,人才无用’,领导有病,怎能在群众身上开刀?”
      
          张建国痛下决心,在总公司破天荒地提出了改革经营机制的宏伟的战略决策:
      下放经营自主权,实行模拟市场的法人化管理。把对原总公司下属单位实行的指标
      考核为主的粗放型承包模式改为“集体承包、利润包干、超利分成、欠利全补”的
      承包经营办法,使下属公司由单纯的生产执行者变为生产经营者,做到人人肩上有
      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针对机关机构改革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岗位交叉重叠
      的弊端,提出了“减员增效、精干高效”的机构岗位设置原则,根据企业生产经营
      的需要,采取合、撤、并、转的办法,将公司机关管理机构由原来的21个处室减少
      到现在的13个处室,人员由原来的320 人经转岗、分流等有效措施减少到现在的144
      人;其次是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和工资结构,全面推行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岗位
      工资,使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相对应,体现了同工同酬的分配原
      则。随着“岗位工资”推行,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建立起了“岗变薪变、易岗易薪”
      的动态分配制度,同时拉开了岗位工资的差距,加大了岗位工资活化的比例,因而
      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管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改革用工制
      度,实行竞争上岗,打破了原有的分配式用工模式,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一线职工均
      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凡未被组合者,一律视为待岗;启动企业内部劳务市场,
      对不能如期完成生产经营指标、出现违章违纪人员一律实行下岗培训,使企业职工
      由“要我工作”转变成“我要工作”,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建立高标准的动态
      用人机制上,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本着“上精、中强、下活”的体制改革原则,
      坚持“看学历,不唯学历,要会干的;看年龄,不唯年龄,要能干的;看才能,不
      考虑个人恩怨,要肯干的”,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对干部实行考评淘汰制,优上劣
      下,先后提拔8 名德才兼备、富于改革意识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而对12名
      通过考核不称职的中层干部一律降职使用……
      
          新的用人制度和经营机制,推倒“围墙”,直面市场,各不相靠,人人自危,
      激发了公交人的积极性。他们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运
      营中坚持保安全,促效益,弘扬公交形象;降成本,增收入,扩大国营公交阵地。
      营运额就像是得到孙悟空的真传,翻着跟斗上升。三年后,他们运营收入排在全省
      各公交总公司第三位,成为全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