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长期以来,翡翠市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真假难辨。
      
          所谓假,是指在翡翠原料或半成品上,利用专业技术做了手脚的东西,俗称
      “B 货”、“C 货”。
      
          翡翠是自然界在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矿物质,其成因,学术界有
      着专门研究。早先人们曾以为翡翠像钻石一样,是在地壳深部几千度高温、高压条
      件下结晶形成,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仿真实验,又结合世界各地发
      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而是在低温条
      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形成。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在《话说宝石》一书中,
      更具体指出翡翠是在一万个大气压和比较低温度(200 —300 ℃)下形成。人们知
      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
      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分,那么高压究竟从何而来?研究者指出,
      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
      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地带。
      
          还有另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
      钠长石化学成份为NaAlSi3O8 ,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
      石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若要成为特级硬玉——翡翠,还须具备以下条件:翡翠围
      岩必须是高镁高钙低铁岩石。这种环境产出的翡翠更纯净,少铁使翡翠地子不发灰。
      尽管低铁但还是有铁存在,要翡翠十分纯净无杂质,还须在强还原条件下,即在还
      原环境中生成。因为在缺氧环境中,它所含的Fe会形成磁铁矿而析出,而不进入翡
      翠晶格内,可使翡翠绿更正。再者要有生成翡翠后地质作用及多次强烈热液活动,
      把翡翠改造得绿正、水好、地纯的特级翡翠。翡翠成色过程是伴随着热液活动进行
      的,为多期强度不同成色过程。而且缓慢分解成铬离子的致色元素,要长时间处在
      一百五十至三百摄氏度,最佳温度是在二百一十二度以下,铬离子才能均匀不间断
      地进入晶格,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翡翠绿色非常均匀。完全生成特级翡翠后,还不
      能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否则将会产生大小不等方向不同裂纹而影响质量。以上各
      条件很难同时具备,这就是为什么特级翡翠稀少的原因。
      
          我之所以在此不厌其详地引用专业文献的表述,是想强调翡翠在大自然中形成
      的偶然性,它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大地母亲在极为苛刻条件下艰难孕育的灵宝。它
      是造化奉献给这个世界稀缺的物质资源,具有先天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不可替
      代性。但人类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并且敢做敢为的动物,天然优质翡翠难得,那就动
      脑动手炮制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翡翠商贸中,惯常有“A 货”、“B 货”、“C 货”的说法,未经充填和加
      色处理的天然翡翠玉件称为A 货。如经过充填(如充填高分子聚合物等)处理的称
      B 货;如经加色处理的称C 货。这一称呼,分别由英文Allowing、Bleached and Polymer
      impregnated Jadeite 、Colored Jadeite 的字头而来。A 、B 、C 不是等级高低
      之分,而是质地构成的区别。
      
          翡翠A 货(Allowing),也可能经过浸蜡处理。翡翠是不透明至半透明宝石,
      我们所看到的翠绿色,是阳光或白光中部分光质被翡翠吸收反射绿色光质的结果,
      好的翡翠颜色,要达到浓、阳、正、和这四个要件。必须要有致密而光滑的表面,
      才能有如镜子般的反射光,偏偏翡翠常与其他物质混合而成岩石,因此组织构造欠
      均匀。磨光后的表面并不十分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有如鲨皮纹凹凸不平,反射
      能力大受影响。为此在琢磨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磨光完成后,再浸泡在果酸当中,
      将其表面的含铁或其他杂质轻微漂洗一遍(行话称为“去黄”)。另外特别再浸入
      蜡溶液中,使蜡渗入填补裂隙缝及小坑洞,以提高反射能力,增加光泽。这种做法
      已行之多年,为一般人所接受允许,人们依然将其当作天然翡翠来看。
      
          要命的是B 货、C 货。
      
          让我们先来看看B 货(Bleached and Polymer impregnated Jadeite)。
      
          它的英文命名,翻译过来就是“漂白注胶处理的硬玉”。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
      为B ,所以玉商行业里简称为B 货。翡翠漂白灌注胶料处理,最早盛行于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日本玉器市场,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其手法包括两
      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漂白,又称褪黄。就是将已剖开成片状的翡翠原石或已琢
      磨成型的翡翠,以化学处理方法除去令人讨厌的棕褐色、灰黑色或其他脏色。第二
      阶段是注入聚合物,甚至于添加绿色色素。
      
          漂白是把已剖成板状的翡翠原石,或已琢磨成形的翡翠如戒面、挂坠、手镯等,
      浸化学药品去除存在裂缝或粒子构造间铁化物形成的脏色。盐酸、果酸是最常用的
      漂白剂,其他钠化合物也常被用来漂白翡翠。翡翠所含的脏色和杂质各不相同,有
      的只要浸泡几小时,有的却要浸上几个礼拜才见效。当所呈现的颜色经判定已达最
      大的改善时,取出后以清水不断清洗,有的进而用碱性物质中和残留在玉上的酸。
      漂白完成后,裂缝或粒子间全部或大部分脏色杂质已被清除,却留下明显的孔隙,
      而且呈易碎裂状态,甚至于最低品质的漂白翡翠,手指用力就有可能被捏碎。如不
      加以处理镶成首饰佩戴,过不了多时,这些孔隙又会填满脏色和杂质,更不美观,
      因此必须注入聚合物。聚合物大部分是树脂,替代被除去的物质,以填满孔隙并固
      结松散的翡翠,有些技师将染料与聚合物一起注入,灌注完成后再将残余的聚合物
      除掉。那些本来瑕疵毕现的原料或成品,就此脱胎换骨,改造完成。
      
          C 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C 货(Colored Jadeite ),英文所指就是染色硬玉。
      早期染色只用于完成琢磨的半成品,方法较土:首先像炒栗子一样,将翡翠放入装
      满铁矿砂(炒栗子用小石子)的锅中间加热,要让翡翠受热均匀,如加热太快,易
      造成破裂,然后放入染色液中,使染色素浸入裂缝、主脉纹及毛细孔中,以达染色
      的目的。这种土法染色费时较长且常须重复若干次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科技
      进步,利用新手段、新技术大规模染色开始出现,已不再用铁矿砂加热,而代之以
      现代化的设备如烘箱、压力锅等等,填充物也愈发精良。
      
          用于染色的翡翠原料,一般都是质地粗松的低等货,剖解开来,有的就像冬瓜
      瓤,有的还像是糠萝卜,它们的底色多以乳白、灰白、浅绿为主,结构看起来犹如
      粗盐粒压在一起,底色中常常散布着绿色、暗绿色、墨绿色。颜色的状态一般呈现
      出云朵状、浸染状、脉状、团块状,分散凌乱,观感不雅。经过一番乔装打扮,藕
      粉绿翠,耀眼夺目,披上这样的盛装,就可以惊艳面市了。
      
          B 货C 货,在市场上屡见不鲜。那些精细的染色品,外行人用肉眼很难辨识,
      所以吃亏上当的事情就见怪不怪。
      
          一次,一位朋友要我帮人看几样东西,对方是一位有些背景的阔太太,她确实
      有些好东西,而她最喜爱的是一只福禄寿三色手镯。福禄寿也称三星高照,指的是
      手镯上有三种颜色,最好是红、绿、紫,具有升官、发财、长寿的寓意。这只手镯
      上虽无红色,却有黄翡、阳绿和紫罗兰,三色齐备,而且绿得艳、黄得嫩、紫得鲜,
      很是惹眼。
      
          也许过于完美,我不由仔细打量,这一打量,疑点来了。
      
          首先是那颜色,乍看艳丽,细品味却似嫌妖冶,有种“邪”的感觉。用细绳儿
      拴了,拿一元钢镚轻轻敲击镯子边沿,声音有些阴沉。在放大镜下观察,看到那颜
      色不是自然地存在于玉质内部,而是从主脉纹上分出若干细脉,如同植物主根分出
      侧根四下延伸,呈现网状分布,没有色根,个别细微地方还有聚结未化的色块。
      
          至此,结论已经得出——这是一件C 货。
      
          阔太让我估个价,看看这只手镯值多少钱。我如实相告:不值钱,是件C 货。
      “不可能,”她说,“你再仔细看看。”我说:“不用再看了。”然后问,“花多
      少钱买的?”她说:“朋友送的。”我说:“那就是你朋友那里出了问题。”“他
      敢?”她眉头一挑,疾言厉色,“他敢把假的送我?”请我看东西的朋友也说:
      “不会是假的吧,这么漂亮,作假做得出来?”我只好给他们讲我做出此番判断的
      道理。我告诉他们,鉴定翡翠通常从六个方面入手,早有明训六字诀:色、透、匀、
      形、敲、照。别的怕他们一下子听不进去,就演示了“敲”。我先用钢镚敲女人物
      件里一只A 货翡翠,再敲那只“福禄寿”。天然未经处理的A 货手镯,发出清脆悦
      耳的钢音,而“福禄寿”则发出阴郁、沉闷的亚音。我说:“这是翡翠结构内的胶
      料或断裂阻断声波,而未处理的A 货声波振动无阻,就跟敲击完好的瓷器与敲击破
      损的瓷器声音不一样是一个道理。”
      
          这下两人无语了。
      
          将假当真,以次充好,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有时看到那些光鲜亮丽或是较有身
      份的女性,却佩戴一只染色翡翠饰品,让人对她的印象顿时打了折扣。更不幸还在
      于,她们本人对此浑然不觉,美滋滋地陶醉于良好的感觉里。每逢碰到这种情景,
      我就像自己哪儿不对劲一样,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别扭起来。
      
          多年前,我开始追寻探访制作B 货、C 货的源头。过去有关知识,有些是从文
      献和资料中得来的,有些是听人讲的,从未见识过实际加工,没有任何现场感知。
      我想亲临一线一探究竟,想会一会那些技艺高超却不知其姓、不知其名的“隐身大
      师”,探一探那些神秘的加工作坊,那里潜藏着巨大的秘密。
      
          我知道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人脉关系,甚至需
      要冒险。我做好了准备,决意投身一项极富挑战,同时又极富诱惑的工作。
      
          可问题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难办。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些“作假”的人,这些作坊,在哪里?
      
          原以为这是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店铺里有C 货B 货,小摊上的C 货B 货更是不
      计其数,销售渠道是根藤,顺藤摸瓜往前找,不就很容易找到源头么?但事实告诉
      我,此路不通。
      
          先是在北京大钟寺收藏品市场找到一位摊主,河南人,他那里常有C 货B 货出
      售。我和他认识,缘于一次帮人退货。朋友在他那里购买了一个观音佩件,我一看
      是C 货,陪朋友一块去退。摊主却说是真的,不同意退,只答应换。他从一个纸壳
      鞋盒里拿出一堆翡翠雕件,让我们挑,但那些东西也全都是B 货C 货,换不换一个
      样。他坚持说货是真的,没问题,两下谈不拢,我提出去做鉴定。大钟寺市场里就
      有检测部门,若检测出有问题,那就是欺诈顾客,不光退货,还要接受处罚。这下
      他有些软了,答应退钱。
      
          退完货,摊主心有不悦,但大面还算过得去,我们临走,他起身相送:“二位
      再来啊,下次来,我把好东西拿出来给你们看。”以后再去大钟寺,从他的小铺前
      经过,彼此打声招呼,算是混了个半熟脸儿。
      
          但这番找到他,从他嘴里打探不出半句实话来。大钟寺收藏品市场楼外东侧有
      一排简易平房,他的摊点就是平房中的一个小门脸。不是周末,生意有些冷清,我
      坐在摊前与他闲聊。闲聊中,我婉转地问及他的进货渠道,他很警惕,瞄着我,问
      :“大哥是工商局的?”我说不是。他又问:“是媒体的?”我说也不是。他好像
      松了一口气,说:“大家出门都是混碗饭吃,别和我们过不去啊,上回的买卖不是
      都两清了嘛,大哥你还问这话是啥意思?”
      
          我解释道:“老板误会了,没有想和谁过不去,我是好奇,随便问问。”他又
      瞄我半天,问:“莫不是你要做翡翠生意?”我顺水行船,说:“有这个可能。”
      
          不承想这一说,他把口封得更严。“这进货渠道哪有个准啊,今天郑州,明天
      云南,后天可能就有人送上门了。”他手拿苍蝇拍,啪一声打死一只苍蝇,“干我
      们这小买卖,是瞎猫乱碰哩,碰到什么,觉得合适,就进,哪有什么固定渠道啊。”
      
          他是怕来了一个商业竞争对手,有意搪塞我,这人很鬼。我干脆直说:“我是
      做学术研究的,一不想搅你的生意,二不想抢你的进货渠道,就是想弄明白B 货C
      货是怎么做出来的,纯粹是学术研究。”
      
          他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哪来的C 货B 货,我们自个不会造,都是进人家
      的。人家说A 货我们就相信是A 货,守个小摊儿挣点辛苦钱,就这回事。我也不懂
      你研究不研究的,你就别多问了。”算是彻底碰了壁。
      
          我没有气馁,继续“顺藤摸瓜”的探寻。
      
          一段时间内,看到店铺或小摊上有B 货C 货出售,我便想方设法打探他们的货
      物来源,但是谁也不会告诉你。一次在上海城隍庙古玩市场,与一个摆摊的聊得还
      算投机。我花二百元,买了他一只手镯,并且成功地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想在北京也
      做此类生意的人。他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是他的供货人,要想进货可打这个电话。
      可是电话打过去,却发现对方也是个倒家,并非造假售假的一线源头。见我执意打
      听货物来源的第一渠道,对方起了疑,问我:“我爸都给你说了些什么?”原来上
      海城隍庙那位是他的父亲。我被人涮了一把。
      
          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长期以来,坊间盛传河南人造假成风,玉器市场的假货,多出自河南。我决定
      亲赴河南,河南玉雕大师中,多位与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做生意的人中也有熟人,
      他们也许能给我以帮助。
      
          河南的首选之地,自然是镇平县石佛寺。石佛寺位于镇平县城西北约二十里处,
      此地原有一座古寺,寺内供有石佛,故称石佛寺。据镇平县官网介绍,石佛寺镇人
      口六万多人,以玉雕为特色支柱产业,玉雕原料丰富,产品种类齐全。原料主要有
      新疆白玉、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南阳独玉、辽宁岫玉、阿富汉白玉、韩国白玉、
      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碧玉及各类水晶、玛瑙等近六十种,产品主要有饰品和摆件两
      大系列十大类近十万个品种。齐全的品种和多样化的档次,使石佛寺玉雕驰名中外,
      独领风骚。全镇现有佩件、摆件、人物、炉薰等种类专业村落十四个,专业市场四
      个,玉雕从业人员近五万人,各类玉雕加工企业(户)一万多家,年产销玉雕产品
      十亿多件。
      
          一个并不产玉的地方,拥有如此之大的玉器产业规模,很多人表示不解。其实
      相传石佛寺人自新石器时期就开始雕玉,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至宋、元时期
      渐具规模,明、清时玉雕业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至于先人们为何选择在此琢玉,
      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流经石佛寺的赵河里,有一种硬度很高的河沙,经过反复淘
      洗后得到的“红砂”,便是琢玉的重要材料“解玉砂”。不仅可以用来加工硬度不
      高的岫玉、蓝田玉等玉石,甚至可以用来“攻”和田玉、翡翠等高硬度的玉料。由
      于琢玉时所用“解玉砂”的量远大于玉料的量,将红砂运输出去不如将玉料运到石
      佛寺加工划算,石佛寺的玉雕事业就此蓬勃发展起来。石佛寺的玉雕业兴盛后,向
      周边辐射到了镇平县,再到南阳市。很多人最后知道的小小石佛寺,却正是引爆河
      南玉雕业的原点。
      
          在石佛寺接待我的是一位专营独山玉的朋友。他是土生土长的石佛寺人,知道
      当地有玉石“作假”专业户,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并无交集,不清楚其
      中的门道,他说先带我去市场看看。
      
          石佛寺玉器批发市场多而大,仅其中之一玉博苑玉器批发市场,大小店铺摊位
      就多达数千家,每天都像庙会一样,购物的客人川流不息。朋友说瞎转不行,必须
      要有个牵线搭桥人,否则就是找到作假的也了解不到什么。他打电话叫来一个染了
      黄头发的小年轻,说了我的意思,“黄头发”满口答应。
      
          我们先到一个街边摊点,摊主是位中年妇女,很胖。“黄头发”叫她四姨。
      “黄头发”没有客套话,上来就说:“四姨,来了位老板,想看看你的东西,啥货
      啥价直说。”
      
          小摊上摆的全是手镯,白的绿的都有,用绳子串起来,一兜络一兜络地堆成了
      小山。女摊主报价:批发三元一只,零售五元一只。这种东西我知道,乳化玻璃加
      铅粉,冒充白玉和碧玉,制假的技术含量很低。我问有没有翡翠制品,女摊主说没
      有。“黄头发”带领我们又走了两家,一家销售树脂合成假货,从大摆件到小佩件
      都有。这种树脂学名叫热固酚醛树脂,添加上玉石粉末或者氢氧化铝之类的填充料
      之后,再配上颜料和固化剂等,经过高温高压以后就能大批量生产,用以冒充和田
      玉、俄罗斯玉。另外去的一家是作坊,用劣等的青海料、韩料、岫玉、阿富汗玉,
      经加温、上色、擦抹等工序,仿冒制成和田玉的假皮色、假沁色,“变废为宝”,
      拿到市场上去欺诈消费者。这一套造假手段,我早在蚌埠见识过,不足为奇,我要
      探寻的是翡翠作假。
      
          但一圈转下来,一无所获。
      
          小年轻“黄头发”告诉我,他没有见过翡翠作假,他们这里没有。
      
          后来,我见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吴元全与我关系不错,他担任中国宝
      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南阳
      宝玉石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元全见我来河南寻访翡翠造假,笑了,说:“你是高看
      河南的造假者了,他们还没有这个本事,起码南阳没有人会做翡翠B 货C 货,翡翠
      作假基地在广东。”
      
          吴元全的说法并不孤立,在坊间盛传河南人玉石造假的同时,也有说法翡翠假
      货出自广东人之手。翡翠B 货C 货的产业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自港台传入大陆,
      登陆的首站便是广东,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翡翠加工地和翡翠产品集散地,翡翠假货
      源自广东,不是没有可能。
      
          我把目光转向广东。
      
          广东有四个大的翡翠加工基地,也是四大翡翠交易中心:广州、揭阳、四会、
      平洲。
      
          二○○七年十一月,我第一次到四会。
      
          在四会,从市上主要领导,到玉器商会会长、玉雕大师、商铺经营者,我广泛
      接触各方面人士,了解四会玉雕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对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四会”之名乃因四水汇流而得,置县始于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四会
      玉器产业萌芽于清末民初。清朝末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使得不
      少宫廷玉器匠人流落民间。此时的广州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窗口,经贸活跃,
      一些北方玉器匠人南迁于此。他们在广州开办玉器作坊,招收学徒,经营玉器生意。
      四会邻近广州,当时一些青年农民,迫于生计,逃离故乡,在广州、香港等地从事
      玉器、象牙和骨、木等雕刻手艺。起先他们主要在广州谋生,开始的时候是学徒,
      出师后,有的在原来的作坊里做师傅,一些人则出来开小作坊。当时四会籍的玉器
      匠人在广州已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辛亥革命爆发后,广州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为了
      躲避战祸,不少人回到乡下老家,将玉器雕刻技术带回四会。四会玉雕由此起步,
      先是开办一些小型作坊,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一批社办、队办加工企业,从事玉
      器加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文革”后又成立了四会玉雕工艺厂。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中后期,集体所有制的玉雕工艺厂倒闭解体,从事玉器加工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个体户,先是有人在县城沙尾一路开办了几家玉器
      店,由于这些店面的翡翠产品价格低廉,适销对路,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遂吸引
      更多个体工商户纷纷搬到沙尾一路来设店开厂。于是,此前分散在城区的玉器加工
      作坊、经营门店,开始往沙尾路聚集。短短几年时间,沙尾一路就变成了一条集玉
      器加工、销售于一体,生意兴隆、人流汇聚的玉器街,规模效应开始呈现。
      
          四会的玉器加工业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销售半成品。所谓半成
      品,就是只完成了雕刻活儿,还缺最后的打磨抛光工序。这些半成品很受玉器中间
      商欢迎,他们购进后自己或请工匠打磨抛光,然后再高价卖出。这种经营方式,四
      会玉器加工户资金回收快,中间商利润空间大,可谓两下相宜,互利互惠。
      
          四会玉器,以翡翠挂件、翡翠摆件及翡翠圆珠散件为主要产品,由于价格相对
      低廉,赢得了全国翡翠经营者的青睐,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甚至是香港、台湾、
      澳门前来选购玉器的客商。除了玉器街和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商铺从早到晚红红火
      火营业外,四会还有一个著名的“天光墟”,每天凌晨三四点,人们还在梦中,这
      里已是商家云集、人流熙攘。各地进货的客商来这里各取所需,加工好的成品,未
      经打磨抛光的半成品,都走得相当好。天色放亮,“天光墟”便散了,客商们步履
      匆匆踏上归程,去做自己的生意。玉器产业也为四会带来了旅游、物流、商贸等第
      三产业的发展,成为龙头产业之一。
      
          廖锦文是我在四会结识的一位玉雕大师。当我问到四会是否存在制作翡翠B 货
      C 货的作坊,廖锦文摇头:“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四会有做假货的。早先市场上有
      卖的,是从外地进来的。后来市场整顿,现在你在市场上也很难见到有出售假货的
      了。”
      
          还有几位业内的熟人,他们都说四会不存在翡翠造假的问题。市上有关领导告
      诉我:“在四会,谁要搞这种歪门邪道,是会遭到唾弃的,政府也绝不容许这种情
      况出现。”
      
          二○○七年之后,我又两次到四会,通过考察和走访,我相信廖锦文他们对我
      讲的是真话。
      
          四会玉器,固然“行活”居多,有被动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对玉器浅层次审
      美需求的倾向,但四会却与制作翡翠假货无关。
      
          我把探寻的方向转移到广州、平洲、揭阳。
      
          这三处地方,揭阳以加工高档翡翠制品而闻名。揭阳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邻
      潮州、汕头,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兴梅,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揭阳东山区
      磐东镇,有个名叫阳美的村子,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村民们以务农为主,上
      个世纪初,村里有人开始从事玉器行当,起先是货郎式的买进卖出旧玉,遇到一些
      残缺玉饰,就学着自己修补,形成了阳美最初的玉器加工。后来加工范围逐步扩大,
      自己也雕刻一些东西,这种手艺也就在村里传承下来。这些玉器加工户,虽不乏能
      工巧匠,但因为多是小打小闹,加工工艺较为原始,加之市场信息闭塞,因而发展
      一直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生产效率明显
      提高,玉器交易量也逐渐增加,但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始终没有改
      变。直到一九九七年,一个“能人”被推到阳美村的权力中心,这种局面才得以改
      观。
      
          他叫夏奕海,阳美村新一届党总支书记。
      
          在夏奕海看来,阳美玉器加工虽有近百年历史,但阳美人总富不起来,症结在
      于没有得力的组织引导,小农经济的传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要把祖先传下的
      基业接过来,把阳美的玉器行业做大做强,必须破除小农意识,打破家庭式的小打
      小闹生产格局,整合脆弱分散的生产要素,打造联合舰队冲击市场经济的大潮。
      
          在阳美国际大酒店行政层阳美集团总裁办公室里,我与夏奕海啜茗叙谈。这位
      生于一九六二年的汉子、玉都阳美这艘玉业航母的掌舵者,五大三粗,颇像武行中
      的豪杰硬汉。胆识过人,这是人们对夏奕海的评价,此番接触,又与多方阳美人士
      交谈,对此我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夏奕海也许是唯一看缅甸新闻的基层村官。如果不是外出,或者有特
      殊的事情,每天的固定时段,他都要在自己的办公室,看一段缅甸的电视节目,密
      切关注着这个东南亚国家的时局。
      
          阳美加工的玉材,依赖于从缅甸进口的翡翠。阳美最初从云南购买翡翠原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他们坐火车穿过南中国,辗转到腾冲、瑞丽、盈江等
      缅甸玉石流通之地,也只能选取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毛料。何不从缅甸直接采买原料?
      有了这个念头,夏奕海便下了决心,带领阳美的采购队伍,直接杀到缅甸玉石市场,
      由此打通了缅甸到阳美的玉石之路。后来阳美人牛到干脆包机,从广州直飞仰光。
      据资料记载,首次直航,阳美人一次就购买了十亿元的翡翠原石。到二○○○年,
      阳美取代台湾和香港,成为缅甸翡翠毛石市场的主角。
      
          翡翠毛石交易有很大的赌博成分,在阳美,夏奕海把“赌玉”变为“担玉”。
      一块稍微看上眼的小小毛石,价格少则几万、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由于高风
      险,人们对购买毛石既向往又害怕,以前各家各户分散经营,谁都不敢,也不可能
      把玉器生意做大。为有效规避风险,夏奕海一班阳美村的带头人,引导村民放弃一
      夜暴富的幻想和倾家荡产的担忧。凡购买玉石,他们便组织有经验的业内高手进行
      鉴别评估,洽谈价格。村民们实行自愿参与,组成股份合伙,待玉石解开后,重新
      定价分红或计赔,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用夏奕海的话说,这就是“担玉”。
      
          “担玉”是阳美人的创造,这种原料采买的方式,后来也被南阳人广泛应用。
      
          夏奕海告诉我,阳美玉器之所以名气大,成气候,关键是“高端”二字。从原
      料到加工,他们一直推行精品战略,坚持把纯天然玉器加工作为主攻方向,以优质
      赢得市场,以信誉取信客户,以诚信打造品牌。那种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货的做派,
      是对玉文化的背叛和亵渎,为阳美人所不齿。
      
          二○○二年六月,阳美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
      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二○○五年四月阳美村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亚洲玉都”
      称号,二○○六年一月被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玉都”的称号。
      
          揭阳阳美之行,虽未获悉翡翠假货制造线索,但我却感到非常欣慰。
      
          剩下还有广州和平洲。广州和平洲两地,是最令我生疑的地方。对它们我并不
      陌生,每次出差到广州,我总要抽空去康王路、上下九荔湾广场、华林玉器交易市
      场、长寿路玉器街转转看看。平洲虽归佛山市管辖,但距离广州不到一个小时车程,
      那里的玉器街和一些玉器作坊,我也去过不止一次,与平洲珠宝玉器协会负责人也
      有过接触。这两地市场规模都很大,但鱼龙混杂,B 货C 货公开出售,行规是标明
      B 或C 就行。一些不良商家有时却并不遵守这行规,以假充真,蒙骗消费者。在广
      州华林市场,我就亲眼见过一家小店老板,向一对年轻情侣推销手镯,明明是C 货,
      却信誓旦旦地说保A 保真,且要价不菲。
      
          从B 货C 货营销规模和市场放任程度来看,翡翠造假基地,应该就在广州、平
      洲一带,或者说周边地带。问题是,你可以看见假货、看见交易,但却看不见背后
      通向假货源头的隐秘来路,看不见那些隐藏的作坊生产线,看不见那些隐身的造假
      者。谁也不会告诉你货从哪里来,谁是制假者。你眼前有一道黑幕,就像舞台纵深
      处不透光亮的幽暗背景,你可以感受到那里隐藏的诡秘,甚至可以嗅到那神秘吊诡
      的气息,但你仍然不明就里,不解底细。你和所有普通消费者一样,浑浑然被蒙在
      鼓里。
      
          事情的突破出现在我寻访的第五个年头。其时情况有了改观,广州开始整顿C
      货B 货市场。平洲出手打击“少数害群之马在零售玉器成品时把B 货当A 货卖,把
      C 货当真色卖,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强买强卖,损害消费者利益,败坏平洲玉器
      市场声誉”(新闻报道语)的行为。终于有位业内人士,愿意充当内线,带我去造
      假基地一窥究竟。
      
          不过,“内线”事先和我讲好条件:不得暴露他的身份,不得透露具体地点,
      不得公开造假者的姓氏名号。“内线”讲:这不光是为了保护他,还涉及一个群体
      的生计饭碗,人家也是靠手艺吃饭,他可不想砸了人家的饭碗。
      
          我答应了“内线”的条件。
      
          “内线”杨总——遵照“三个不得”约定,“杨总”及以下人物、地点名称均
      系虚拟——是某珠宝玉器市场的负责人。因种种原因,他了解制作B 货C 货的内情,
      并和造假者多有往来。在他安排下,我们来到南方G 省SS村。
      
          其实多年前,我就到过SS村的边沿。像周边很多村落一样,这是一个正在由乡
      村过渡为城镇的转型之地,到处是新盖的楼房,贴了白的黄的瓷砖,在阳光下分外
      明亮耀眼。脚下是水泥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多是从事翡翠生意,也有超市、KTV
      歌厅、洗头房、名牌服装专卖、搭出大棚的大排档和成人用品店,呈现出既繁华亦
      无序的情景。只有在一些小巷的深处,可以看到少数残留的旧式低矮瓦屋和泥渣土
      路,些许透露出早先此地的风貌遗痕。杨总告诉我,这里的人都很忙,都很富,南
      方很多城镇的人喜欢在街上搓麻,但在这里你看不到,大家都在忙着做生意赚钱。
      
          我们要造访的人,是一位做B 、C 货的高手。杨总介绍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某地一家玉器作坊从香港请来一位师傅,专做B 、C 翡翠,此人是香港师傅的第一
      批徒弟。技艺学到手后,给别人打了几年工,后来自己撑起一摊子干,在这一行摸
      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算是个腕儿了。SS村像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多年来,做翡翠
      B 货C 货加工,已经成为这个村镇的支柱产业。
      
          杨总带我走进背街一座楼房。一座楼房其实是一户人家,正是我们要造访的对
      象。主人姓陈,五十左右,黑瘦精干。我们先在一层的客厅喝茶,杨总给陈老板介
      绍我是来自北京书画界的朋友,有意兼做翡翠生意,但不大懂行,先来G 省蹚蹚路
      子。
      
          杨总对我的介绍,是事先商定好的,我们觉得算是一个合适的说法。但不知陈
      老板是起疑,还是真的那么想,他瞟了我一眼,说:“书画家该是有钱人啊,做生
      意不做A 货跑到SS村来,和身份不相称啊。”
      
          他这么说是料到的。我回答:“开个小店,主要是想让孩子练练手,没有一定
      之规,什么合适就做什么。”陈老板说:“北京是首都,麻烦事多,我们和北京来
      往不多。”我不知他说的“麻烦事”指的是什么,但看得出他对我还是不放心,这
      是个有城府的人。
      
          杨总说:“白先生这次来主要是想开开眼,他连B 货C 货都不认识,把B 当A
      进。这趟来想学点知识,陈老板你就多给予指导。”陈老板说:“杨总就是大行家,
      你给指导不就行了嘛。”
      
          杨总说:“他想看看实际加工过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白先生是我的朋
      友,你就不要掖着藏着了。”
      
          一杯茶没喝完,一个工人模样的小伙子进来,手里拿块脏乎乎的破布,破布上
      托了块冻豆腐一样满是窟窿小眼的片状东西,让陈老板看。陈老板瞅了瞅,让我们
      继续喝茶,他随工人走了出去。
      
          杨总对这里很熟悉。他介绍说,这楼房地面上四层,还有一层地下室。一层是
      客厅、厨房、切料间和放料的仓库,陈老板一家老少三代人住二三层,四层是工人
      宿舍。陈家雇用了五六个工人,忙时还临时雇用周边村子一些妇女,主要做上色和
      打磨的活儿。作坊在地下室,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还是一座“化
      学反应堆”。
      
          “待会去下边作坊看看,”杨总知道我的心思,“赶上时候了,看样子今天要
      出货。”
      
          不大工夫,陈老板返回客厅。杨总问他近期有没有进料,他说进了三吨多,本
      想进点好的,做批高B 出来,但稍微好一点的料又在涨价,进的还是“83料”。
      “83”料是指一九八三年在缅甸翡翠产地出现的一种新厂翡翠,是一种水干、地子
      差、结构疏松结晶粗大的低档砖头料。B 货C 货一般都用这种玉料来做,若不进行
      人工处理很难看。杨总提出去作坊看看,陈老板没有推辞,带我们走向地下室。
      
          走进地下作坊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数年来,我东奔西走,探寻翡翠
      B 、C 货的加工源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下午,在SS村这座楼房的地下作坊,
      那道深不可测的诡秘黑幕,终于要在我面前掀开了。我将亲眼看见B 、C 翡翠的加
      工处理过程,这是一个胜利,我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兴奋。但我知道,这展现在我眼
      前的,不过是蒙人的戏法,并不值得庆幸。
      
          地下室很大,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房间,环境有些脏乱,楼梯口、过道里、房
      门前,随意堆放着桶、罐之类的杂物,地上有水渍、石头、废料和垃圾堆在墙角。
      我们先走进一个大房间,杨老板告诉我是酸碱处理室。
      
          酸碱处理室安置着两排长槽,每排由七八个方槽组成,方槽盖着盖,有气体从
      里边冒出。刚才去客厅的那个工人,正在照看槽子下的炉火。
      
          杨总告诉我,槽子里是浓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液,俗话叫“王水”,腐蚀性很
      大,金子放进去都能被融化,只有不锈钢耐酸耐碱,所以槽子必须是不锈钢的。说
      话间,陈老板打开一个槽子盖,用钩子钩出一兜篓正在处理的料片,放到清水池里
      用水龙头清洗。清洗之后,拿过来让我们看。
      
          这是一块块切割得规规矩矩的方片料,说这些东西像冻豆腐,确是一个恰切的
      比喻,上边全是蜂窝状的小眼隙,蒙着一层白霜,看上去又糟又酥。这是一批手镯
      料坯,陈老板说这次是五个槽子一批下料,原料粗粒结构,太松,加热煮了三个礼
      拜,脏底已经去得差不多了,今天就可以完成酸处理。
      
          我在心里算了一下,那不锈钢槽子,每个大约深四十至五十公分,宽五十至六
      十公分,长八十公分左右。像眼前的坯料,一个槽子一次可以下二百块到三百块,
      五个槽子就是一千多块。一千多块料坯,也就是一千多只手镯,假如手镯成品做出
      后,每只批发价一百元,这批货毛值已达十多万元,效益相当可观。
      
          我问酸处理之后还要做什么,陈老板说还必须碱处理。
      
          碱池子也是不锈钢方槽,酸处理后的料坯,经过清水洗涤,放入烧碱溶液中加
      热浸泡,一来中和了酸液,二来由于强碱作用,加速裂隙的扩大从而进一步松化翡
      翠结构,便于此后往里注胶。酸碱处理经验非常重要,要根据原料的不同结构,来
      掌握酸碱浓度、加热的温度和处理的时间。溶液温度一般保持在九十度之上,一百
      度之下,既要煎烫又不要让其沸腾,沸腾了酸液会蒸发,造成过多的浪费。过去用
      炭火加热,掌握起来比较费事,现在改用燃气,掌控温度的环节已经变得比较容易。
      
          酸碱处理室旁边是一间支着长案的房子,四五个妇女俯身案头,正在对一批酸
      碱处理后的手镯进行着色处理。不同于前边看到的片状手镯料坯,妇女手中的手镯
      酸碱处理前已经旋成环形,女工们手拿毛笔蘸着颜料在上边点染,旁边一位领班技
      师在查验指导。
      
          我问颜料有没有腐蚀性,陈老板说没有。
      
          陈老板介绍说:翡翠中的绿色主要是因为有铬离子,紫罗兰主要是因为有锰离
      子,这两种金属都无毒,加进油溶或水溶颜料,对酸碱处理后的材料可点染也可浸
      染;可染同种颜色,也可以同时染多种颜色。染色后再进行注胶充填处理,更显得
      自然柔和,而且稳定不易褪色。
      
          这与我早先了解的情况有出入。我曾听人讲,翡翠C 货B 货加工地污染很严重,
      由于酸碱和染色颜料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在加工B 、C 货的地方,鱼塘里的鱼都会
      死去,人也会染病甚至有丧命的前例。不过这是个很忌讳的话题,我并未向陈老板
      细加追究。
      
          我们来到另一间房子,这里有烘箱、有高压釜。那些烂糟糟的翡翠手镯在这里
      进行注胶填充处理,是完成脱胎换骨变化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胶的化学名称叫环
      氧树脂,是一种工业用的胶黏剂。酸碱处理后的翡翠由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充填
      树脂不仅能够胶结已成为松散状的结构,提高强度,还能增加透明度。充胶的大概
      程序是:酸碱处理后的翡翠,先放入烘箱中烘干,再移入高压釜中,将环氧树脂和
      固化剂二乙醇胺以一定比例混合,加热降低其黏度,加入高压釜中,然后抽真空加
      压。高压釜内真空状态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关闭真空泵,恢复常压再在高压釜内加
      入一定压力。经过这一番操作,环氧树脂被充入翡翠松化的结构中,取出后加热至
      其表面固化,随后再进行抛磨成型、雕刻等后期工序,至此,B 处理过程就算完成
      了。如果是染了色的原材料,就叫C 货或B +C ,也可把颜料加进树脂材料中,进
      行注色充填,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东西了。
      
          陈老板从靠墙的铁皮柜里拿出一只成品手镯,让杨总和我看。
      
          这是一只非常漂亮的手镯,冰地夹带秧苗绿,其中一小段紫罗兰,含春带彩。
      陈老板让杨总估个价,看看这只手镯在市面上能卖多少钱。
      
          这种东西,行里叫“高B ”,即使有经验的人,稍一马虎,也会打眼当作A 货。
      杨总说很难估价,关键要看是谁卖谁买。
      
          陈老板说:“有人从我这儿拿走,在市场上卖了五万。”这个价格让我和杨总
      咋舌。陈老板说:“现在有钱人多了,眼头也高了,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是玉戴在
      身上就行,现在市场逼着你做高B.”
      
          国内B 、C 翡翠,早先灌注的是国产胶,做出来的东西树脂光泽比较明显,缺
      乏灵性,三五年后还会老化褪色。后来这一行走高端路线,首先选用密度较高、细
      粒结构、地子较好的翡翠原料,把国产胶换成了高质量的进口德国胶,还有种说法
      是加水玻璃或用有机硅取代环氧树脂,不光观感好,而且放上十年二十年也不会变
      色。我不知陈老板手中的高B 东西具体是怎么加工的,但这件手镯,显示了他的高
      超技艺,证明此人手段确是十分了得。
      
          重新坐回客厅喝茶的时候,陈老板发了一通“宏论”。
      
          话题从那只高B 手镯的价格引出。我问:“你认为那只手镯值不值五万?”他
      干脆利落地回答:“不值。”他说现在中间商心太黑,从他这里拿出去的货,向人
      讨价时一般后边都要加个“0 ”,干这一行利润最大的是中间商,而不是一线生产
      者。说到这里他把话题一转,问我:“你说,这说明了什么?”
      
          我说:“说明这个市场无序,也说明你的活儿好。”陈老板摇了摇头,说:
      “说明对B 货的看法,必须扭过来。长期以来,社会上很多人谈B 色变,把B 货看
      成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陈老板开始阐述他的理论,中心意思是:无论是B
      还是C ,原材料都是翡翠,经过技术手段处理,把难看的变成好看的,把差的变成
      好的,价格又便宜,谁都消费得起。既有审美价值也有使用价值,为什么就不能存
      在呢?还有人说B 货C 货染色,对人体有伤害,你头上的帽子,身上的衣服,脚上
      的鞋袜,哪件不是染色的,你为什么还要穿戴?你看到了,我们产品是进行了酸处
      理,但经过了清水反复冲洗,又用碱中和了酸,还会对人体有多大的伤害?所以说,
      现在人们的看法是一种成见,宣传有片面性,一些专家也跟着嚷嚷起哄。B 货加工,
      是一项变废为宝的事业,能发展经济,利国利民,为什么不可以鼓励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新鲜的说法。它有悖于我们的普通常识,有种强词夺理
      的味道,但看陈老板的表情态度,他是很认真地说出这一番话。对此,我只能将其
      看作是他在为自己寻找维持道德平衡的支点。长期投身这种职业,他必须为自己找
      到从业的理由,在这样的行业里,他需要为自己点亮一盏激励前行的心灯。当然,
      也不排除他就是真的这么看,这么想,事物有别,人心各殊,立场角度不同,看待
      问题的眼光就会不一样。
      
          在SS村陈老板处只待了大半个下午,因为时间关系也没顾上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但总算与翡翠B 、C 加工有了零距离接触。源头已经找见,但肯定地说这只是源头
      之一,散布在G 省还有多少这样的专业户、专业村,仍旧是个谜。如今每一天,依
      然有不计其数的翡翠B 货C 货流入市场,为珠宝玉器市场带来五花八门的乱象,如
      何整饬管理,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翡翠充胶、染色,改变的只是一种石头,人心如果填满利欲、染上邪色,那么
      改变的可能将会是一个世界。
      
          甘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访问英国时,记者询问他对西方文明的感想。刚参访过
      伦敦贫民窟的甘地回答道:“我想那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生活于现时的人们,
      希望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中分享红利,文明发展到今天的成果确实也极大满足
      了他们的需求,但最终它能成功达成它许下的承诺吗?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现代文
      明是珍贵的,是一项值得持续的实验。但它也是晃荡危险的,因为我们在攀爬进步
      之梯的同时,也顺便把下面的阶梯踢掉了。对于具有八千年玉文化历史的中国人来
      说,玉石造假,正是踢掉了我们正在攀爬的阶梯。
      
          二○一二年四月,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英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其间去大
      英博物馆参观。在中国馆,同行的中国作家们让我讲讲展示在眼前的那些玉器。大
      英博物馆馆藏中国玉器,相对于其他浩博的中国藏品,数量不算太多,等次参差不
      一,但却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富有特色的器物,勾画出中国玉器和中
      华玉文化发展的脉络。无论是神秘玄幻可做多义诠释的良渚文化玉琮,以拉丝工艺
      精细镂雕的商代玉鹿、西周玉人,代表封建礼制显示品秩地位的汉代玉组佩,抑或
      敬天礼地、奉神事鬼的璧璜管勒、窍塞覆面,装点威仪的韘佩剑饰,明承宋工以繁
      复的花下压花手法雕琢的玉带板,清代的玉陈设器摆件,所有这一切,其各有特点
      的纹饰工艺和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功能,构成了前后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文
      化的图像叙事。让参观的中国作家们从一个全新角度——玉琢器物角度看到中华文
      明的根系和承传发展链条,看到了书面叙事之外的对中华文化的另一种解读,也让
      陪同参观的英国作家同行深受震撼,景慕不已。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曾
      论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
      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所未见而为中华文明所独有?费孝通先生指出:
      “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
      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费孝通先生寄期望于专家学者:中华民族有什么
      伟大的精神和优秀传统贡献给未来世界?如何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独有特点的东西,
      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并展示于世人面前?毫无疑问,应该“将对玉器的研究作为切入
      点,把考古学的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研究结合起来”。费孝通先生没
      有选择汉字、瓷器、丝绸,而将玉器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符号,并认为
      应该把对玉器的研究作为研究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的导向和钥匙,将这一人类宝贵
      财富,贡献给未来世界。
      
          在中国玉器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高峰时期,这些高峰期,无论是史前
      文化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还是后来的三代(夏商周)、两汉、三朝(康雍乾),
      其繁荣鼎盛程度,都构成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文化力的标志。当下中国欣逢盛世,
      就玉器而言,相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高峰,尽管不可简单纵向进行质和量的比较,
      但我还要说,当下中国是玉器和玉文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机遇期。
      
          撇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因素不谈,关于玉器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
      题,诸如玉器的服务对象、玉器的交流传播方式、玉雕艺术家的主体性地位、各级
      专业性机构组织的配置、原材料的开发周转,各种推动创作和生产的激励机制,等
      等,这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比拟的。
      
          鬼神天命束缚和王公贵族专享,是中国玉器数千年摆脱不掉的藩篱和桎梏,《
      左传·桓公十年》云:“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现在的服务指
      向则彻底解脱出来,目标归依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享用玉器,他们的审美理想和
      消费需求,成为玉器生产和玉器市场的主宰,成为服务对象的主体架构。
      
          早先玉器“不鬻于市”,绝无在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宋代虽开玉器买卖之先河,
      但构不成玉器交流的主要通道,主要通道仍在权贵之间的非市场流通。而今天,玉
      器市场声威壮阔,以匪夷所思的海量吸纳吞吐,以神奇的魔力打造了一个属于中国
      人的运营和消费模式,直接推动了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从事玉雕行业的人地位低下,被称为“玉工”、“磨玉匠”。《吕氏
      春秋》载古时有“物勒工名”制度,一些重要的器物上,必须刻上工匠的姓名。举
      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上边就留有工匠的名字。不少宋版书,在书口内就有刻工
      的署名,有的刻工署名竟达十多人。古代的器物勒名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质量,
      便于责任追查,同时不能排除,也有某种纪念、肯定的意思。典型的例子就是干将
      镆铘宝剑,一对工匠夫妇造出上好的剑,就用这对夫妇的名字为宝剑命名,这是很
      高的荣誉。碑文刊石也都会镌刻上工匠的名字,可见,古人对有文化含量的创造性
      劳动也还是刮目相看的。但唯有玉器属于例外,工匠决不能勒名于物,不是制作者
      不重要,而是作为玉器的器物太重要。中国古代存世玉器多不胜数,但知名知姓的
      玉雕人仅能数出孙寿、陆子冈、姚宗仁等不多几位。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玉雕工
      作者的地位在一步步提高,有成就者被评为大师。“玉工”、“磨玉人”的称谓已
      不复闻,改而被尊为玉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可以理直气壮地署名,可以成名成家,
      可以先富起来。这使得他们的艺术创造才华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自觉性和
      品质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过去有玉器生产的专业组织管理部门,但那是宫廷造办机构,是为统治者服务
      的。现在建立有各级专业学会、协会,其宗旨是为玉雕艺术家服务,为行业发展和
      社会公众玉文化消费服务,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玉器原材料受到开发、运输、
      配置等条件制约,现在这一切均不成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评选、奖励、展
      卖活动,也是早前中国从未有过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
      新。
      
          所有这一切,犹如火箭之于卫星,助推中国玉器和中华玉文化一飞冲天,跃上
      历史发展的一个全新高度。
      
          中国玉雕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有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双重特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既往和当下的许多信息,它是生活
      的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既有历史性又有现代性,是历史文化和现实文
      化的复合体,是古老民族文化积淀的记忆和象征。玉雕艺术家的作品,如同作家写
      书、音乐家谱曲、画家画画一样,对受众来说,现在和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获
      取观念、解读社会、认识历史的重要物质对象。
      
          翡翠作为玉器中的后起之秀,演进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但却以自身的优异品质,
      在玉石家族中奠定了牢固又尊贵的地位。翡翠为传统中华玉文化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极大地拓展了玉石的审美空间,丰富了玉石的审美内涵。以翡翠制作国之重器,现
      在已成为中国玉器行业屡见不鲜的选择。
      
          二○一二年六月,一面翡翠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在“二○一二中国玉
      (石)器百花奖”展厅亮相。这块由云南勐拱翡翠公司历时八年之久打造的屏风,
      原材采自缅甸帕岗。毛石重约七吨。制作完成后,屏风翡翠材质部分重两吨多,加
      由缅甸黄花梨所制外框,整体总长十八点六米,总高三点一三米,总面积达五十八
      点二五平米,由国内著名屏风设计大师高爽设计。以往,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
      的工艺美术作品较多,但采用翡翠为材料而且规模如此宏大的作品,在国内尚属首
      例。
      
          在百花奖评选作品展出前,我曾应邀参观过这件作品。那是在北京大羊坊路一
      家玉器公司的展厅里,面对巨型翡翠屏风,首先感染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荣华气
      息和耀眼夺目的锦丽光彩。作品由二十五片材料拼接而成,分布着绿、白、紫罗兰
      各色,绿色浓艳,白色透亮,紫罗兰俏丽。屏风充分利用材质的自然美、色彩美,
      以张择端原画为蓝本,因材施艺,布局巧妙,雕刻各种人物六百余个,牛、马、骡、
      驴等六十多匹,船二十多艘,房屋楼阁三十多栋,车、轿二十多辆。在雕刻中,除
      浮雕手法外,还借鉴了微雕方法,采用手工阴刻填色工艺,使画面清晰灵动、层次
      分明。楼城屋舍历历在目,车马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凑近翡翠屏风细看,酒楼、茶
      馆、当铺、拱桥、人流、溪水……汴梁城内街市上纷然杂陈的繁荣景象,在这块巨
      幅屏风上展现得别有一番神韵。
      
          这面翡翠屏风,被评为二○一二年度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特等奖。这类作品
      出现,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密不可分。
      
          新中国建立以后,玉器生产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扬州、广州等地为数不
      多几家国有工厂。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单一垄断的生产和流通渠道
      被冲垮,玉雕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民营或个体玉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
      长起来,玉器产业的一个全新格局,很快得以建立。市场的活跃,不光刺激了消费
      需求的增长,也让玉器像其他艺术品一样,成为新型经济结构中的一种投资方向,
      随着玉器产业走向成熟,一些强力资本开始进军高端艺术作品市场,像获得最佳工
      艺奖的《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翡翠巨雕,没有巨额资本的介入,是很难完成的。
      
          与《四大国宝》那种由政府牵头、国家财力支持的制作方式不同,当下大型玉
      雕作品制作,皆由民间资本的力量来完成。
      
          中国当代大型翡翠作品制作,据我所知,始于一件名为《炎黄之根》的大型翡
      翠巨制。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九日,香港会展中心。四十二天之后是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届时将在这里举行,这座现代化宏伟建筑即将成为全世界凝神注
      目的中心。然而今天,这里已是群贤毕至、名流如云。即将上任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中华名人协会会长荣高棠,以及
      工商、文化、艺术各界巨擘大家的身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同样引人注目的,还
      有一块石头,甚至可以说,这块石头在某种程度上比许多名流更加耀眼风光。
      
          当然,这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一件巨型翡翠玉雕作品《炎黄之根》。这是
      “中华名人庆97香港回归联谊会暨艺术品展”现场。董建华和当届“香港小姐”翁
      虹为《炎黄之根》揭幕。众人被这座巧夺天工、艺术价值极高、重约一吨的翡翠瑰
      宝紧紧吸引,久久欣赏,由衷赞叹。第二天,港、澳、内地以及东南亚各媒体纷纷
      报道,称《炎黄之根》的展出为香港回归献上了一份厚礼。而为之献宝的主人公乔
      立君,随之也成为一位传奇式的新闻人物。
      
          所谓传奇,是乔立君当初拍出一千多万元决意上马“炎黄之根文化工程”时,
      玩的实在是一场赌博——千万元买回一块大石头!
      
          乔立君出生于孔孟之乡山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刚刚出头的乔立君
      只身闯荡京城。毛头小伙子,在人才荟萃的首都想站住脚谈何容易?然而他却很快
      融入大都会的商潮之中,结识了一批商界优秀朋友和文化精英。朋友圈里他年龄最
      小,但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似乎有种本能的经商天分,生意上决策,他的意见
      往往起重要作用。然而这块经商的好料有些地方却让朋友们难以理喻,搞贸易能赚
      钱,但他对搞贸易赚钱却心有不甘,一心想钻进文化圈做些事情。九十年代初,他
      打点行装,毅然决然告别了北京,南下深圳,扯起一面大旗,创立了深圳新炎黄文
      化交流中心。
      
          这是一个全部由二三十岁年轻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以张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
      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为目标,立志建立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也许因为这
      面旗帜,很快,中心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文化官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
      持,这些人在中心背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顾问群体。
      
          短短几年,深圳新炎黄文化交流中心以商业运作手段成功地操作了一批文化项
      目。乔立君蓄势待发,决意向他梦寐已久的一个神奇领域进击。这便是玉文化领域。
      
          当初,乔立君将自己公司名称确定为“深圳新炎黄文化交流中心”的时候,就
      是想通过自己之手为炎黄儿女创造点什么。炎黄儿女钟情于玉,他自然对玉也是万
      般珍爱。能否将中华文明史雕刻于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之上,将人类历史文化的
      光芒凝聚于一种象征民族精神的物质之中使其辉煌永恒?
      
          “炎黄之根文化工程”最初的构思在乔立君心中萌动了。
      
          乔立君知道,玉石行业,一件作品的题材、构思、设计和加工,均须视原料的
      具体情形才能确定,制约人们想法的是原材料,这里没有主题先行,但他执意要来
      一次“命题作文”,要在一块巨翠上浓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这种不合规矩的思维
      立即遭到众多行家的否定,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乔立君却将反对之声当成耳边风,
      他笑笑:“不搞这个题材,我玩这一把有什么意思?”
      
          乔立君走进了赌石这个惨烈的战场。
      
          一年时间里,他七上云南高原,五进缅甸深山,为萦绕于他心中的那个宏伟的
      梦想寻觅翡翠石料。此举决非儿戏,他请来几位行家高手随他同行。他们走遍了这
      里的赌石商号,最后,终于在中缅边境盈江的一家商号里停住脚步。
      
          这里一块巨石,足有上吨重,却只有巴掌大一块擦口,擦口透出诱人的绿色。
      擦口这么小,说明卖家对自己的东西也缺乏足够的信心。赌石场的经验是:多看、
      少买、多擦、少开。乔立君何尝不明白这道理?但多看不可能,他宏伟的构想只能
      靠巨料来承载,而走遍料场,此石是绝无仅有的一块;他不敢多擦,擦出的“门子”
      越大,绿色越多,价格肯定越高,高到他买不起。
      
          乔立君和为他掌眼的几位专家,围绕着这块石头煞费精神。专家可以发表各种
      各样的看法,但谁也不会下断语,最终拿主意的只能是乔立君自己。寝食难安的三
      昼夜过后,精力几乎临近竭尽的乔立君终于下了决断,孤注一掷,押出全部身家性
      命,将一千万元人民币,连同全部希望和追求拍了出去,购下了那块大石头。
      
          巨款拍出,反而平静下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也都静下来。大地仿佛哑了
      一般,凝神屏气地等待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人群里传出很小的声音:“本大利大风险大!”“这完全是赌命,一点后路也
      没留啊!”
      
          闭目片刻,乔立君睁开眼:“不在这里开了,运回北京开。对不起,让大家扫
      兴了。”巨石运到北京,北京市玉器厂承担了开剥工作。开剥的一刻,乔立君忽然
      想起滇西的大山和路边的万丈深渊,那也许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值吗?为了一个梦
      想,用全部身家性命作抵押,是不是昏了头?
      
          砣具磨石,声声轰鸣在他心头,璞退玉露,乔立君的喉结抽动,声音稍重些,
      全身便随之一阵战栗,好像生怕那金石的撞击会惊醒一个梦。赌石不同于赌钱,一
      吨多重的巨石,全部剥开要七八天。这真是煎熬人的日日夜夜。
      
          第一天剥下来,巨石顶部露色,戴绿帽子一般。玉器厂的师傅脸上露出笑:
      “乔总,看样子解涨了,至少已经能保本!”
      
          确实,如果按现在能看到的品相成色而论,这块石头足可保证他卖出一千万元。
      但这远不是他的追求。师傅们用二锅头向他祝贺时,他只喝矿泉水:“刚刚开剥,
      剥完我一定喝。”
      
          剥到第八天,那一方巨型美玉就像健美比赛的冠军一样,裸露出自己的全部真
      容:冰底仔石,色青带绿,绿、白、淡青变化和谐,浓淡相宜,细润柔滑;一侧是
      大面积平面,形若半碑,另一侧鼓胀饱满,气势磅礴。一片唏嘘赞叹声中,北京市
      玉器厂厂长刘继庭感慨道:“这么大,这么好的翡翠料,太难得了,你有玉缘,乔
      总!”
      
          刘继庭是最早支持“炎黄之根文化工程”的人之一。除这块巨料之外,以前乔
      立君还购得分别重四百八十公斤、二百五十公斤的两块优质翡翠,刘继庭非常赞赏
      支持乔立君的构想:三件作品构成一组凝聚民族文化灿烂光辉的艺术作品,分别为
      《炎黄之根》、《华夏古风》、《文采千秋》。
      
          为了能让这必定成为瑰宝的玉雕尽善尽美、不留遗憾地完成,刘继庭厂长先后
      组织了全国十几家玉雕厂的南北派大师云集北京,商讨方案,博采众长,继而委派
      厂里最优秀的年轻工艺美术大师姜文斌主持设计这震撼人心的系列大型翡翠雕刻。
      
          姜文斌在玉雕业内可谓后生先进、成就斐然。他的作品《枫桥夜泊》、《剑魂
      》、《钱塘江传说》等曾获国内大奖,也曾东渡扶桑访问、讲学,传授、交流东方
      文化。辽宁鞍山举世罕见的重达二百七十吨的九彩岫玉佛的设计,他也是参与者之
      一。乔立君赴云南选料时,他曾作为其中一位“名眼”陪同前往。
      
          面对可能成为世界之最的翡翠作品,怀着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崇高的敬意和对
      玉文化的执着追求,姜文斌的创作冲动和雕刻欲望被点燃了。同时,他深知自己面
      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使命,肩上的担子是何等分量。
      
          这回轮到姜文斌几天几夜合不上眼。
      
          人琢玉,玉磨人。
      
          作为一位玉雕艺术家,其素质要求很高,不光要会识料,会设计,熟练掌握玉
      雕技术,还必须能绘画、懂美学、熟悉历史,掌握各种文学史学典故,宗教、天文、
      地理知识也要具备。《炎黄之根》系列玉雕工程抛开了传统的佛、道、仙、神、花、
      鸟、鱼、虫题材,开创新的玉雕艺术表现主题,弘扬华夏文明,这一设计要求,迫
      使他必须通过手中的作品展示一幅壮观深远的历史画卷,在世人面前树立一座东方
      文化不朽的丰碑。
      
          北京市玉器厂为《炎黄之根》的琢磨制作,专门开辟了一个车间,巨型翡翠在
      这里雕刻琢磨,历时三载。
      
          一九九七年初,“炎黄之根文化工程”三件作品全部竣工。
      
          重约一吨高一米有余的《炎黄之根》,以华夏文化、黄帝功德为主要轴线,引
      而扩展,辐射出中华民族起源、创造、发展的辉煌历史脉络:黄河这条古老龙源贯
      穿于中,我国各代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诸如秦万里长城、唐大小雁塔、
      麦积山石窟、悬空寺、赵州桥、天坛祈年殿等错落其间,郁郁苍柏之间,是汉武帝
      率军在黄帝陵祭礼人文初祖的壮阔场面。作品背面中心部位用汉代砖刻的风格雕刻
      黄帝造像,以拙朴粗犷的线条突出“炎黄之根”的主题。以摩崖形式表现的“神鹿
      喂奶”、“射猎耕种”、“桑蚕染织”、“大战蚩尤”、“发明指南车”等历史传
      说环绕四周,摩崖壁上布以历代名家对始祖黄帝的祭文、题词。布局巧妙合理,穿
      插起伏有序,人物、建筑与山川、河流交相辉映,翠柏林立,曲廊穿回,鹿鹤行于
      其中,灵气与仙气,翛翛尘外。作品蕴含巨大的思想容量,整体效果气势磅礴,令
      人叹为观止。
      
          四百多公斤的《华夏古风》,创意于琴棋书画四大国粹,以琴棋书画具体形象
      来造型,构思优雅精巧,舒展流畅,人物线条生动细腻,烟柳山岚飘逸于亭台楼榭
      之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典雅之风。
      
          二百多公斤的《文采千秋》,取材于儒家圣贤孔夫子。它的原材料以春彩为主
      色,作品肃穆庄严。孔子端坐于大成殿上,凝重深邃的目光中流露着慈祥谦和,在
      浮云、绿树之中,有连有断地突出排列夸张的竹简。孔子的经典言论刻于其上,使
      这位文化伟人的形象和思想借助美玉的托举光耀千秋。
      
          作品完成了,梦想、希望、心血都已体现在三件作品上。乔立君心潮澎湃,请
      刘继庭厂长、姜文斌大师等痛痛快快喝了一顿庆功酒。酒与激动的泪水一起下肚,
      喝得酣畅淋漓,也喝得酸甜苦辛,多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人人都有了醉意。
      
          第二天醒来,乔立君却又敛起激动喜悦,一如平日那般矜持文静。他以平静的
      心情,等待着专家权威们对作品的鉴定,特别是那块用巨翠雕刻的《炎黄之根》。
      他很自信,但他知道,无论人们怎样为《炎黄之根》叫好,但对于玉雕作品来讲,
      唯有专家的意见才能一锤定音。
      
          不久,一份《大型国宝级翡翠艺术珍品〈炎黄之根〉鉴定书》正式公布。
      
          中国宝玉石协会于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四日邀请国内宝玉石、工艺美术、馆藏、
      玉雕、宗教、美术等方面的最高权威、著名专家、资深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大
      型翡翠玉雕《炎黄之根》进行了正式鉴定。
      
          权威、专家、学者们分析认为:作品原材料质地上乘,为冰种豆色,据目前所
      掌握资料,是自中国玉文化迄今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一块翡翠原料;作品构思具
      有独创性,其文化内涵及艺术想象力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品工艺细腻、精美,
      与此翡翠原料品质相当和谐;此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经评审委员会评定:翡翠艺术作品《炎黄之根》形制庞大,气势恢宏,立意新
      颖,质地优良,琢工精致,是继“四大国宝”之后又一件国家级大型翡翠艺术珍品。
      
          鉴定结论公布后,各路媒体将“炎黄之根文化工程”炒得沸沸扬扬,自然许多
      人士期望有幸先睹三件宝物华贵姿容为快,但在北京,乔立君只是在极小圈子里将
      三件作品做了有限展示,对于广大外界,《炎黄之根》等仍蒙盖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是乔立君吊人胃口、故弄玄虚,而是他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安排——《炎黄之
      根》作品问世之时,恰逢香港即将回归之际,他要以这一罕见的玉石瑰宝为香港回
      归献上一份厚礼,为祖国和民族在喜庆节日添加一道绚丽的光彩。
      
          这层撩拨人心的面纱,只能到香港去揭。
      
          《炎黄之根》等以三层木箱包装,本来想空运,但木箱超高,必须横卧才能上
      机,这绝对是不行的。改走铁路运输吧,万一装卸有个闪失呢?掂量来掂量去,乔
      立君决定汽车运输。汽车虽慢,路途虽远,但多派些人,小心伺候,不失为一种最
      稳妥的办法。
      
          《炎黄之根》安全运抵香港。这一凝聚着五千年民族文化光芒的“翡翠中华”,
      使香港同胞洋溢着喜悦的目光里,又增加了一道惊喜。
      
          二○○四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时间已经过了十一点,我在家已经打算休息了,
      电话铃声响起,北京玉雕大师李东请我去一位朋友家一趟,说有几个人已在那里等
      我。一提那位朋友,我便知道是什么事情,好在相距不远,我即驾车前往。
      
          几个月前,李东在云南相中了一块翡翠巨料,重约八吨,在不同位置开有五个
      “门子”,从“门子”看,玉质还算不错,通体无大的绺裂,有赌性,但赌性不算
      太大,卖主的要价也算合理,李东因为资金有限拿不动,便动员两位老板购进。两
      位老板是我和李东的共同朋友,手头宽绰,平日里对汽车感兴趣,是北京路虎俱乐
      部最早一拨成员。我曾动员他们把闲钱拿来投资玉器,我说投资玉器要比玩车有意
      思得多,他们认为我的建议在理。李东相中的这块翡翠巨料,他们看过照片,而且
      心有所动,但到底是出手还是不出手,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这番叫我过去,肯定与
      这块石头有关。
      
          果然,是关于翡翠巨料的事情。
      
          两位朋友一个叫张铁良,一个叫孙文彤,约见的地方是张铁良家。我赶到的时
      候,张铁良、孙文彤、李东,还有李东的弟弟、以识别玉材而出名的李洪都在场,
      显然他们已经交谈了很长时间,两只烟灰缸堆满了烟蒂。张铁良开门见山地对我说
      :“是我叫您来的,我们商量得差不多了,今晚最后想听白老师您一句话。”
      
          张铁良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说,他们基本决定要出手,但还要我再把一道关,
      帮他们拿最后的主意。
      
          这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情。平时可以出主意、提建议,但决定要不要买一块具
      有赌性的玉石,最后拍板的只能是买家自己。我知道朋友绝没有让我分担风险的意
      思,但买与不买的话我却不能说,我一旦点头实际上意味着也就担起了一份责任。
      
          我说:“这号事情,不能光往好处想,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我只想问一句,
      你们掂量过没有,万一赌输了,你们输得起输不起?”
      
          张铁良说:“这您放心,刚才我还给他们几个说,买回来万一是块不成器的货
      色,但毕竟还是翡翠嘛,咱就开成地砖,把家里的地全都给铺了,人来了咱也好夸
      口,瞅瞅,咱家这是翡翠地面呀。”
      
          张铁良的话,惹得大家都笑起来。
      
          虽是玩笑话,但我知道张、孙两位投资人,有着比较好的心态,腾冲老话讲
      “穷走夷方急走厂”,那是揣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只要真正去了这个心魔,事情就
      变得有点意思了。
      
          巨型翡翠从云南采购回京。原石呈锥形,高两米、周长七米多,十吨的吊车把
      它从运输车上往下卸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工夫。巨料安置妥当后,李东在不同部位
      剥了皮壳,内里玉质已清晰可见。随后请来一批业内专家进行评估鉴定,专家的结
      论是:该翡翠巨料呈天然天蓝之色、纯净澄明、种色均匀、结构致密、无绺无裂、
      浑然一体,是迄今发现并可用于玉雕创作的最大一块翡翠原料。
      
          下边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块巨料,做成一件什么作品。
      
          方案向各路专家广泛征求,有的提出做“一统江山”,把华夏壮美山河和代表
      性人文胜景集于一体,雕于巨翠之上;有的提出雕刻中国“四大发明”;有的提出
      雕刻“万里长城”或“燕京八景”。张铁良、孙文彤希望我也能参与策划,拿出题
      材方案。我答应可以考虑。
      
          其实,自见到巨翠的第一眼起,我的心里便涌出一种冲动,这冲动来自巨翠给
      我的震撼感觉。令人震撼的原料,注定必须承载宏大题材,这题材必须与中华民族
      文化、民族精神紧密相扣,必须保留和凸显原料给人那种巨大、雄奇、厚重的视觉
      冲击力,还必须富有新意,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目标,我很愿意迎接这样的挑战。
      
          就巨翠高大挺拔的锥形形状来看,最适宜做的是人物。玉雕讲究减法艺术,雕
      刻人物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巨翠的个头体量,但人物较之景物,很难表现宏大气象,
      这让我颇费思量。从伏羲女娲,到千古一帝秦始皇,从后羿射日,到精卫填海,都
      曾一一出现在脑海里,又都一一被否定。这类题材,有的是在前人的玉雕作品中表
      现过,有的是难以达到“因材施艺”的要求。我的想法最后在盘古的形象上定格。
      随着想法的深入,最后终于成型:就是他,是盘古,是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天地万物之祖,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中华传统文化
      经典性的创世纪说。以旷世翡翠巨料这一大载体,表达富有民族和人类宏阔意义的
      大主题、大思想、大文化、大意味,打造翡翠王国里的至尊王者,无疑将是一次激
      动人心的玉雕创作实践。我迅速拿出题材策划方案,交由投资方聘请的专家团队审
      定。
      
          盘古这一题材,在玉雕作品中不是没有人表现过,但就我的视野所及,并无理
      想之作。最常见的盘古造像,大约都是一个模式——盘古手持巨斧,屹立于天地之
      间,做挥臂劈砍状。这样的盘古形象,不光陷入模式化的窠臼,严格说来还带有
      “硬伤”——既然天地尚未形成,处于鸿蒙初辟之时,万物亦未诞生,何来人类经
      进化数百万年之后才出现的工具斧子?
      
          查阅史典,对盘古的最早记载,是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三五历纪
      》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
      皇。
      
          其后,南朝梁任昉所著《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头和四肢变成
      五岳,血液和眼泪变成江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他嘘气变为风雨,声
      音变为雷霆,目光变为闪电;他睁眼是白天,闭目是晚上;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
      冬;高兴为晴天,生气为阴天,等等。《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有如下记
      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
      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
      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史典中的这些记载,其实已经描绘出生动的盘古创世图景,这是中国人关于宇
      宙万物起源的创世纪说。翡翠巨料为三面锥形体,根据这一特点,在方案中我主张
      以正面展现作品的灵魂主题:盘古横空出世开天辟地的伟岸雄姿;其余两面根据
      “垂死化身”的记载,雕琢成大气磅礴的五岳山体峰峦、树木、流水等,而这一切
      不宜过于具象,要表现鸿蒙初辟、萌芽兹始、万物孕育、将成未成的形态,三个面
      的过渡衔接,以缭绕的云气来承转完成。
      
          我的这一方案,得到众专家和投资方的一致认可。巨翠的加工,交由李东大师
      工作室进行,我被确定为翡翠巨雕《开天辟地》的领衔创意、总策划和总监制。
      
          翡翠巨雕《开天辟地》历时五年完成。我为之撰写的介绍文字如下:
      
          材质:翡翠
      
          重量:八吨
      
          高:一点九米(含底座三点二米)
      
          周长:七点三米
      
          盘古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天地万物之祖,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中华传统文化
      经典性的创世纪说。翡翠巨雕《开天辟地》,选用重达八吨的翡翠天然巨料,材质
      呈纯净透明的天蓝色,种水一脉相承,色调一色贯通,呈现出罕见的巨、匀、明、
      净特点。翡翠巨料为三面锥形体,创作者根据料形特点,设计出正面为盘古造像,
      其余两面为五岳山体的总体构图。正面灵魂主题,以立体雕、高浮雕、镂雕等多种
      雕琢手段,突出表现盘古开辟鸿蒙、顶天立地的伟岸雄姿,其造型神态既神秘原始、
      凛然峥嵘,又庄严英武、精神矍铄。环绕盘古的是类似云彩、火苗、山石、流水等
      物体雏形,呈现出阳清上扬、阴浊沉降,各种物质将成未成、乾坤将分未分的特定
      玄幻宇宙时空。另外两侧,形转意承,根据史典“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化为四
      极五岳”的记载,表现由盘古躯体而幻化的山体峰峦,在大气磅礴的五岳写意中,
      捕捉形与意、刚与柔、流动与凝固的感觉,展现了时空演进、沧桑初现的造化轮廓。
      整体作品文化底蕴厚重,艺术构思宏妙,表现手法奇瑰,雕琢技艺精湛,使得玉石
      的华彩与人类精神的神韵交融辉映,从而赋予该作品以民族和人类宏阔意义的大主
      题、大思想、大文化、大意味。配以琮形泰山石底座,玉石呼应,形分意合,相互
      映衬,更彰显了翡翠巨雕的丰厚内蕴和恢宏气象。
      
          这篇介绍文字,被视为创作主体的正规表述,后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凤凰卫视以及网络、各平面媒体纷纷报道翡翠巨雕《开天辟地》,这篇介绍文字多
      被引用。在琮形泰山底座上,正面雕刻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庄默石所题“开天辟地”
      四字,背面镌刻我为该巨雕题写并手书的一首七言,诗曰:
      
          混沌初开辨浊清,
      
          万八千岁辟鸿蒙。
      
          神耀苍宇日月灿,
      
          圣泽莽原物类生。
      
          强颅劲骨五岳脊,
      
          长啸短歌四海风。
      
          借得昆吾雕灵玮,
      
          留待人寰看峥嵘。
      
          另外,我又撰联一副,以兹纪念:
      
          神生日月星汉即演九天幻象
      
          圣出山河造化遂极五岳壮观
      
          如今,像《炎黄之根》、《清明上河图》、《开天辟地》这样的大型翡翠文化
      工程,还有不少。原来国人对翡翠的热情,侧重于其珠宝属性一面。而现在,人们
      更倾心于将翡翠之美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让物质的华彩和文化的神韵交融聚汇,让
      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璀璨的瑰宝之上,使其光耀于世,流芳千秋。
      
          一幅翡翠中华的图景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正在到来。
      
          二○一五年一月十五日于课石山房
      
          参考或引用文献、资料:
      
          《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
      
          《徐霞客游记校注》,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宝石说》,章鸿钊著,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出版。
      
          《滇海虞衡志》,[清]檀萃辑,刻本影印本。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出版。
      
          《腾冲县志》,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三月出版。
      
          《翡翠书》,张志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二○○六年九月出版。
      
          《腾越风情》,许秋芳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二○○一年九月出版。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腾冲文史资料选辑》、《腾冲文史资料选集》。
      
          《翡翠探秘》,张竹邦著,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二○○五年七月出版。
      
          《一块巨型翡翠的跨世纪传奇》,徐凤桐著,《华商报》二○○六年一月连载。
      
          《当代翡翠国宝》,赵之硕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八年九月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玉坛上的伟大创举——翡翠四宝》,杨伯达著,收录于《当代
      翡翠国宝》,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八年九月出版。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