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九年秋,我循着徐霞客游历滇西的路线,经大理、保山,翻越高黎贡山,
      来到腾冲。
      
          三百七十年前,徐霞客渡过水流湍急的潞江,登上“高脊排穹”的高黎贡山。
      这是三千五百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留下的惊世之作,站在海拔四千零五十八米的峰
      巅,向东跨一步,是欧亚大陆,向西跨一步,是印巴次大陆。一滴雨水滴在分水岭
      上,如果劈为两滴的话,那么一滴将流入太平洋,另一滴则将流入印度洋,难怪古
      时人们便把高黎贡山称作“天界”。徐霞客记录山中景色:“峡底无余隙,惟闻水
      声潺潺在深箐中。峡深山亦甚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唐樊绰《蛮书·卷
      二·山川江源》除记载高黎贡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外,还记载了当年有关边贸
      活动的信息:“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草
      木不枯。有瘴气。自永昌之越赕,途经此山,一驿在山之半,一驿在山之巅。朝济
      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顶。冬中山上积雪苦寒,秋夏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热。河赕
      贾客在寻传羁离未还者,为之谣曰:”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
      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这些记载,都透露出翻越高黎贡山之难
      ——河流天险、山雪苦寒、林暑瘴气、兽类出没……
      
          如此之难,越之何为?一切都是为了去一个地方,从那里可以抵达天外的世界,
      连接着发财致富的梦想。
      
          这个地方就是腾冲。上述《蛮书》的记载,颇多生僻又拗口的地名。查阅地理
      志,在《元史·地理志》中找到解释。越赕即今天的腾冲,“腾冲府,在永昌之西,
      即越赕地。穹赕、汤浪在永昌西怒江西岸,且当永昌赴高黎贡山途中,则穹赕、汤
      浪在今之怒江坝,潞江坝气候炎热,冬草不枯,昔人视畏途。河赕(今大理)贾客
      经穹赕、汤浪越高黎贡山至寻传(伊洛瓦底江以东,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经商,
      必经越赕……”腾冲在古商道上的重要地位,由此显然可见。
      
          这是一片由厚厚的火山灰堆积起来的台地。数十万年前,这里浓烟蔽日,岩浆
      奔突,数十座火山竞相喷发,炼狱般的景象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种缘自南亚次大
      陆漂移与欧亚大陆挤压形成的地球奇观,随着大地深层能量的逐渐衰减,渐渐归于
      平息。最终,狂野化为静穆,炼狱成为沃土,腾冲便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
      
          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要冲,综合各种史志记载,我们可
      以对腾冲历史简括勾勒出一个脉络:早在新石器时代,腾冲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史称乘象国,也称滇越。秦汉时期,这里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
      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至元十一年改藤
      越州,又立藤越县,十四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至元二十五年罢
      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设腾冲府,后废。永乐元年置腾冲守御千
      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置腾冲土州。明正统年间的三征麓川之役,
      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万历年间平息岳凤之乱,
      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卫入州。乾隆三十九年置腾越州判
      分防南甸。乾隆四十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嘉庆二十五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
      西道。道光二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道光三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
      甸。光绪年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战”。宣统三年,以张
      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
      的胜利。民国二年改为腾冲县。民国三十一年五月,腾冲被日军侵占,一九四四年
      九月十四日腾冲光复。
      
          在这个粗线条的勾勒中,我们发现腾冲建制和隶属不停调整,反复变化,而且
      多有纷争战火,这起码让我们获得三点印象:一是各朝各代对腾冲格外看重,煞费
      苦心,总想以最有效、最得体的辖制体系予以辖理;二是对于这个远踞于大华夏王
      国的西南边陲之城,也颇费踌躇,管辖思路总在不断探索调整,要么心无定数,要
      么各有招数;三是这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均不可小觑的极边之
      地,堪称戍边战略之要冲,文化汇聚之重镇,对外交流之大门。
      
          腾冲翡翠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明代,腾冲就首开世界翡翠加工之先河,明末
      清初日趋兴盛,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腾冲翡翠经营加工达到鼎盛。清代,华侨大
      规模地经营玉石厂,腾冲的雕琢业因而更加繁荣,涌现出了毛应德、寸尊福、张宝
      廷等多位“翡翠大王”,诞生过绮罗玉、段家玉、正坤玉、王家玉、寸家玉和官四
      玉等美玉、名玉。历经数代商贾、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腾冲成为历史上曾经辉煌
      一时的“翡翠城”。腾冲被举世公认为重要的珠宝翡翠集散地、加工地和发祥地,
      逐步形成完整的珠宝玉石文化。
      
          早期由于翡翠尚不为世人所熟知,腾冲的精加工作坊甚少,主要是将翡翠毛料,
      分解后发往永昌、大理等地雕琢,在云南就地销售。后来,由于运输和各方面的制
      约,已不能满足外地市场的需求,许多外地工匠辗转来到腾冲,在绮罗村和老城隍
      庙附近建立了加工点。当时的工艺,主要是按玉料的形态而制,制作手携、耳饰、
      头饰和一些简单的佛工、礼祭、生活用品。清前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
      扩大,腾越商风日盛。翡翠的产出、销售、加工规模、碾琢技艺,有了很大的进展。
      加工作坊中,分解、大荒匠、小荒匠、打眼、细雕、抛光上亮,各道工艺已有明确
      分工,艺人已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工具,处理好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把美术和玉
      雕巧妙地融合起来,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玉器,
      玉雕业已初具规模。清朝中后期及民国初年,收藏翡翠之风渐炽,翡翠饰品已成为
      广大庶民百姓聘礼、装饰、馈赠、把玩鉴赏的主要对象,市场供不应求,腾越翡翠
      玉雕业空前兴盛。《腾冲县志》载:“民国初年,从事玉雕的作坊有一百多家,工
      匠三千多人”。国内各地的能工巧匠也纷纷慕名而来,并带来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加
      工技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鉴赏当时的玉佩,各种艺术流源繁多,而主要以
      北京、上海、扬州工为主。北京工讲求浑厚圆润和大方流畅,多制作佛工和人物佩
      件。上海、扬州工则追求层次感、工艺繁复精细,玲珑典雅,主要生产花鸟虫鱼佩
      件。纵观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造型精美、型制丰富、配伍完备,让现代许多工艺
      大师都自叹不如。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翡翠业曾一度衰落,
      直至改革开放才重焕生机。
      
          像翡翠的身世之谜一样,腾冲与翡翠缘起何时,也是一个谜,我查遍众多文献
      资料,尚无确切记载。简要的记载可归纳为:约五百年前,腾越商人在缅甸的商务
      活动中,意外地发现了翡翠,遂带回家乡,随之成为腾冲翡翠文化的起点。
      
          《滇海虞衡志·卷二》记有:“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
      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
      有玉,并玉之美恶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
      平地暴富矣。”《腾越厅志》载:“玉石以红白分明,透水者为佳。翡翠为上品,
      其名不一,均出勐拱。”清末,腾越著名学者尹子监《老困游记·野人山调查记》
      一文云:“野人山为我孟养司及茶山里麻两地官司属土。虽前代称为藩屏。”这些
      史料均将翡翠与腾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光强调产翡翠的野人山地区,历史上曾一
      度是我国的“藩屏”,是腾越的属地,而且证实腾越人是翡翠的发现者、引进者、
      加工者。翡翠面世以后,腾冲人立即疏通了数条通往玉石厂的道路。并把采掘、运
      输、加工、集散,推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阶段,从而奠定了腾越“翡翠城”在中国
      玉器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腾冲素有“琥珀牌坊玉石桥”之美誉,足见玉石珠宝给这座边城带来的繁华与
      显赫。清末民初,腾冲翡翠商行有四十多个,玉石作坊达三百多家,工匠三千多人。
      以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相传腾冲城里地下随处可以挖掘出当年弃置的翡翠边角
      废料。更玄的说法是,人们修建房子,从地基里挖出翡翠弃料,其价值可以盖几栋
      新屋。
      
          对于这些说法,我没有深究,但翡翠成就了腾冲的辉煌,却是无疑的。更重要
      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腾冲人发掘并奠定了中国翡翠文化的最初基础,中国翡
      翠界关于翡翠的名词术语,比如种、水、色等,都是由腾冲人命名,再被行业认可
      并流传的。当年腾冲那些玉石巨商大贾,很多是儒商,他们既善经营又善诗文,流
      传至今并被行内当教材一样使用的《相玉秘诀歌》,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来到腾冲的第二天,我便登上风景秀丽、与县城相依相偎的来凤山。这里有一
      座中国独一无二的寺庙——白玉祖师殿,供奉的是春秋楚国人卞和。卞和本来与腾
      冲不搭界,与翡翠也不搭界,卞和三献楚王的是一块荆山璞玉,但在道光元年,腾
      越“宝货行”出资修建了这座祖师殿。在中国,很多行当都有自己顶礼膜拜的祖师,
      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基因诞降的一种习俗,也是整个行业的精神归附和执业旨向。卞
      和在相玉上慧眼独具,并且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坚守的精神,腾冲翡翠商人便格外敬
      仰他,奉他为师祖。拥有卞和的慧眼,会为他们带来机会好运;推崇卞和的精神,
      会让行业健康发展。这种宗教般的虔诚,因腾冲人所倡导,而生出诸多行业规矩,
      时至今日仍在沿袭。
      
          这是一处朴素又雅致的小四合院,院内有主殿、两厢和戏台,院外有青石镶砌
      的小月台。时值上午,阳光透过树丛洒在院落里,斑斑驳驳,卞和造像庄重肃穆地
      踞坐在殿堂正中,面前供案上香烟袅袅。我突然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感觉,我的思
      想穿越数百年光阴,遥想早先那些踏上南金沙江两岸,也就是缅甸乌龙河一带玉石
      厂的腾冲人,他们押上身家性命去开矿、去赌石,不可知的命运横在他们面前。而
      卞和,这位被他们尊为“白玉真人”的祖师,便成为他们命运的幸运神、守护神,
      会给他们力量、好运和福祉。我依稀听见他们虔诚祈祷的声音,看见他们跪伏在南
      金沙江畔点燃香烛祈福纳拜的身影。
      
          腾冲清末举人王开国,曾为白玉祖师殿题联云:“莫妄逢人轻自献,窃怜抱璞
      有谁知。”为卞和的不幸遭际深表同情与惋惜。腾冲人呢?他们在从家乡到“夷方”
      往来奔波的道路上,有过哪些遭际?有过哪些幸与不幸?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