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量提高了,销路不好,盈利增加了,数额不多。鲁宝人可以说连吃奶的劲都
      用上了,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不少鲁宝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鲁宝人似乎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产品不对路,要想改变鲁宝的现状必须
      做市场上热销的短线产品,做大口径钢管。
      
          做大口径的管子,必然要改动设备,现用的φ114 机组已经干到了φ180mm ,
      再大几乎是不可能的。现有设备已经达到了极限。
      
          鲁宝的当家人王旭午为此熬过了不少的不眠之夜,一个思路在他脑海里逐渐形
      成——干φ219 ,只有φ219 能救鲁宝。
      
          第二天一上班,王旭午把总经理助理商锦宁和技术开发部部长迟黎明找到自己
      的办公室。
      
          迟黎明是1983年青岛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冶金机械,开始在设计室搞设计,
      到美国进行过培训,从厂的筹建到各个时期的技术改造,他都是重要参加成员。在
      设备方面可以说是专家了。
      
          商锦宁是1982年马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从厂的筹建到各个
      时期的改造,他都是重要的参加人之一。
      
          商锦宁、迟黎明、王旭午三个人,一个搞电气,一个搞机械,一个搞工艺,三
      个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朋友。他们各自手下都有一批能人干将和敬业者。所以有些
      人说鲁宝有三驾马车,每驾马车都有一些好马。
      
          “我们的产品规格能不能再做大点?你们想想看,我想干φ219 的管子。”王
      旭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干脆果断只两句话。
      
          “不可能!”迟黎明也很干脆。
      
          “难!”商锦宁只说了—个字。
      
          他们也都对此有过思考。
      
          “目前市场上最俏的钢管就是φ219 ,我反复思考过,鲁宝要想继续活下去,
      而且活得更好,只有这条路,不然死路一条。今天请二位来,不是问你们可能不可
      能,而是怎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请你们按工艺要求算算设备能力及改造投资的账,
      要花多少钱。拿出个方案来。”王旭午已经下了决心,他认定的事一般是不会改变
      的。
      
          迟黎明回去后就忙开了。他直接去了现场,首先进行观察。将剪断机、加热炉、
      穿孔机、轧管机、定径机、冷床、矫直机、切管机、探伤等设备的现有状况、设备
      能力逐一进行了测量、计算,发现许多设备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动,才能满足生
      产φ219 钢管的要求,其中改动最大的设备有切管机,它现有切管能力最大只能达
      到φ168 ,轧管机的导盘和轧辊也不适应,定径机从φ114 改到φ1 80已经达到了
      极限,矫直机开口度不够,也要改。
      
          最关键的问题集中在主轧机上。
      
          问题找到了,方案也写出来了,迟黎明找到了厂长王旭午。
      
          “方案有两个,最好的方案是将全部设备都换成新的,这样恐怕代价太大,我
      ……”
      
          还没等迟黎明把话说完,王旭午就插上来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其实王旭午知道迟黎明说的不是真话。他哪能这样提方案呢,他是个十分认真
      谨慎的人,说话办事都是精打细算的。
      
          “当然这个方案不可取。第二个方案是改造部分设备,穿孔机、轧管机、定径
      机、矫直机和切管机,一些辅助设备中只做些必要的改动就行了。”迟黎明把部里
      技术人员的想法提出来。
      
          “要多少资金?”王旭午问。
      
          “轧管机3000万,定径机600 万,矫直机400 万,切管机1000万,加上辅助设
      备,至少也得5500万。这是按照正常改动计算的,或者说这是第一种方案的算法,
      如按实际情况说,我们初步算下来也得2000万元。”
      
          “我只给你们200 万!”王旭午脱口而出。
      
          其实,王旭午提问题都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精心计算过的。王旭午不但计
      算过设备的改动、工艺的调整,而且还计算了鲁宝人的智慧,也就是说他把物质的
      精神的所有潜能都计算进去了。这样计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鲁宝没钱。
      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已经成了鲁宝的一种理念。当然作为鲁宝的当家人
      王旭午,怎么会花2000万于φ219 呢?
      
          φ159 ,φ168 ,φ180 ,当年不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可能吗?这些大规格的
      钢管不都干出来了吗?迟黎明敬重王旭午,相信王旭午,多少次的改造、开发、创
      新还没有一次是不成功的。他相信φ219 的试制一定会成功。但今天从2000万一下
      到200 万,他觉得不可思议,直摇脑袋。
      
          这时,王旭午抓起电话,将杨为国找来。
      
          杨为国是搞工艺的,是20世纪90年代进厂大学生当中的佼佼者,是一匹小骏马。
      
          王旭午问他:“我们现有机组已干到φ180 了,它最大能干到多少?”
      
          杨为国说:“最好干到φ180 ,再大也就是φ194 吧。”王旭午笑了笑说:
      “这个数字不吉利,要干就干φ219.”
      
          王旭午又接着说:“鲁宝的轧机原是φ114 机组,一下要搞到φ219 ,是跨过
      φ140 机组进入φ180 机组,从常规来看是不可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从工艺
      原理上仍有可能性,因此搞φ219 必须搞超常规工艺。为了避免冒险,我们拿出2
      万元搞试验,咱们主要从工艺上下功夫。”并从坯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
      序一一谈出了改进设想。
      
          二人听了很振奋。
      
          要求杨为国在一周的时间做φ219 的工艺试制方案。要求迟黎明按照上述思路
      和开发创新原则,进行设备能力验证及改造的方案设计。
      
          于是,杨为国带领着技术员李学进一头扎进资料堆里,一个星期没回家。饿了,
      泡包方便面;困了,在椅子上靠一会儿。当时厂里经费少,处处都要节省,没有什
      么加班补贴,办公条件也差,连微机也没有,全靠手工计算。
      
          鲁宝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搞开发创新的。
      
          从事新设备机械开发、施工管理及现有设备技术服务的高级工程师杨红霞更是
      忙得不亦乐乎。
      
          杨红霞在大学学的是铸造专业,一下子改为搞设计,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鲁宝钢管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几乎都是在线改造。受场地、设备的限制,技改施工时
      还不能影响正常生产,这些都必须考虑进去,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生产停顿或者事
      故,她都必须在设计时进行考虑。她深入现场仔细观察、测量、计算,经过了一个
      个不眠之夜,终于拿出了设备设计方案。
      
          首次试验主机之一穿孔机,实验时并不是很顺利。
      
          据当时在质量科的杨晓东说,实验时虽然轧出了管子,但质量不行,有外折。
      
          有人说可能穿孔机有问题,但找不出来。
      
          王旭午当时也在,说,把轧制表拿来看看。发现是穿孔机变形参数不对,椭圆
      度过大,变形不合理,金属流动不均匀造成的。建议改。
      
          经过现场技术人员研究,最后决定,将椭圆度从原来的1.2 改为1.1-1.13,放
      宽辊距到145-147.再试,达到了质量要求。
      
          日后,还要对其他主机继续进行试验。
      
          第二天,王旭午出差去了成都,这是事先约定好的对客户走访。
      
          试车的事就落在了总经理助理商锦宁的身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