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东森去财政局上班后,我还在白坪乡政府工作。我对他的毅然辞职,果断进
      城是有点敬佩,也有点羡慕,还对他有点怀念,有一点朋友远去的失落感。当我几
      年后也进了城区,在2000年的一个冬日去找他时,他已经是登封市财政局的副局长、
      党组成员了。不过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见他熟悉的面容时,我感到我面对的仍是过
      去的王东森,还是我的朋友。尽管数年未见面了,他对我一点不外气,我对他一点
      不陌生。
      
          财政局内向他汇报T 作的、煤炭局里等他解决问题的、郑州会计事务所找他联
      系业务的,还有两个企业给他反映情况的。七八个人挤满了他的小办公室,有站着
      的,有坐着的。他在吸着烟平缓着情绪,是的,他急躁不得。东森在白坪时就很有
      修养,现在似乎更老道了。处理起事情有条不紊:汇报工作的,他一听完,当即表
      态,三言两语就说定了。找他解决问题的,话音一落,他也就掂量过了。该他负责,
      他担起责任,不归他管的,一句话问谁找谁,给你个明白。看了一个多小时“东森
      断案”,我又想起我曾说过的“不化妆就是个小包公”的话来,但愿东森成个名副
      其实的包拯。
      
          “作家,你咋有空来我这儿坐坐了?”王东森打发走一屋子人。开始亲热地招
      呼我。
      
          “我给你带个口信。”
      
          “啥口信呀?”
      
          前几天白坪乡西白坪村的几个村干部在街上碰见了我,打听王东森的消息。要
      求王东森还回白坪当西白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说是全村群众经过比较几
      任村委领导都没有王东森干得好。我心里说他回不去了,嘴里却问:“你们见到东
      森了吗?”“没有哇。在县委大院里到处都找不着他。”这些村干部以为调进县城
      的干部都在县委大院里的。我告诉他们:“我也没见过他。”他们嘱咐我:“你见
      到东森,一定把我们的意思说说,一定让他回来。”我说:“好好。”这就是我捎
      的口信。我笑着说。
      
          东森也笑了:我还真想回去哩。可我回不去了呀!
      
          王东森没有回西白坪村,却有机会去了颍阳镇的李洼村。
      
          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部署有关局委派“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市财政局的包
      村点是李洼村,局党组让王东森任丁作队队长,市委也任命他为颍阳镇的工作队总
      队长。东森二话不说立即带队下乡去了。
      
          财政局的同志们常说,王东森丝毫没有领导干部的作派,他天生都是一个干活
      的姿态。大事,小事,份内事,份外事,只要被他撞上,他就尽心尽力地去干,还
      一定要干好。他把职位不是很当回事,也不把权限很当回事。有些局委的领导,不
      愿下乡不敢下乡,怕人一离开。权力就没了。东森根本不这样想,去当驻村工作队
      队长,他说是局党组给他的一个机会,让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的农民,了解农民的生
      活情况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我听说后就说:你这是包拯“陈州放赈”。他眉头一
      扬,这句话显然说到了他的心里。
      
          王东森去的李洼村位于颍阳镇西北的钟灵山下,是登封西部的一个偏僻山村。
      村里无矿产资源,无厂矿企业,全村2590人仅靠2460亩耕地为生。自然条件恶劣,
      十年九旱,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有200 户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王东森调查到这些基本情况,心里很难过,他
      没有想到登封市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工作担子不轻,同
      时他也坚定了为李洼群众办一些实事的决心。他明白,仅“放赈”是不行的,要从
      根子上解决问题。他和村委干部一起制定了“以修路治水为突破口,加强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尽快增加全村群众收入”的工作规划。
      
          李洼村也有丰富的农产品,李洼村的群众也不笨。李洼人的致富,最大障碍是
      没有路,修路是全村干群的共同愿望。工作队认真向颍阳镇和财政局党组进行了汇
      报,取得支持。王东森亲自去市交通局联系,亲自落实修路资金,他跑市委,进委
      局,找领导,求支援,十天半月难以回到家里一次,甚至顾不上给家里打个电话:
      吃不上饭就在路边买个豆腐串馍填填肚子:无数次地“三过家门而不入”匆匆地赶
      回李洼村。修路工程开工后,东森亲临一线,和群众一起铲土搬石头,利用晚上入
      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商量解决占地赔青等纠纷。李洼村的油路铺通后,李洼群众心
      里的致富路也铺通了,全村人情绪高涨,一向工作滞后的李洼村,开始排入颍阳镇
      先进村行列。
      
          王东森知道,农业发展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水。特别是登封山区,要搞种植
      业,要搞养殖业,都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李洼村最缺的也是水,没有水源,远
      离河道,地下水位又深。想啥办法呢?王东森一次在群众家里看见用大盆接雨水的
      情景突发灵感,挖坑蓄水!这想法得到了李洼村干部群众的认同,一呼百应。当然
      首要的问题还是钱,王东森跑省市有部关门,利用工作关系、朋友关系,通过各种
      渠道争取来项目资金70余万元,在李洼村的最高处建了两个大蓄水池,一共可蓄水
      12000 立方米,还用机械挖了一眼70米深的机井,采用地埋管实现了自流灌溉,节
      约了土地。李洼村变了,水浇地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坡绿了,土地
      肥了,人们笑了。李洼人都把王东森看成了‘恩人。
      
          王东森作为一个积极、主动、自觉为群众谋利益的“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队
      员是感动了李洼村的。他先后争取到120 :万资金,投入到李洼村的修路、水利工
      程、翻盖学校和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并且他以丰富的农村经验。自己的灵活头脑,
      给群众致富出主意,为村委T 作当参谋。以他和村委班子共同确定的“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短效经济作物和长效经济作物相结合,作物种植和生态保护
      相结合”思路,发动群众搞千亩果园,大种核桃。根据有关专家建议,核桃树栽上
      的头三年最好不要挂果、头三年将无一收入的情况,王东森还与几个养殖企业协商,
      决定在果园种草,并与养殖企业签定了供草合同,为村民找到销路,因之,果园种
      草每亩收入达到800 元至1500元。有了好项目,又打好基础,群众当然无忧了。王
      东森还帮助村委建立了广播站、图书室,成立了技术培训学校,买来有关科学种植
      的VCD 光碟,要求对20岁以上的村民定期进行培训,把过去的扶贫输血措施变为造
      血功能,人人都掌握一种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李洼村70多岁的李全兴老汉逢人就
      说,这是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王局长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把啥事都给咱考虑
      到了呀!
      
          眨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王东森和他的工作队要离开李洼村了。谁也没想到,
      王东森的前脚刚迈出李洼,群众跟着自发组织了100 多人,坐了20辆小拖拉机脚跟
      脚地跟着王东森去市委市政府请愿、要求工作队再住村一年。东森慌了,忙掉头回
      到村里,好说歹说说服了大家,为此感动得王东森泪水涟涟的。也为此,河南省委
      省政府特授予王东森“全省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的荣誉称号,颁发了证书。此荣誉
      登封市仅他一个啊!真的,作为朋友,东森算是一个豪爽型的朋友,乐于助人:作
      为干部,东森算是一个亲民型的干部,勤于干事。他像一颗种子,党把他撒到哪里,
      他都会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是一个干啥说啥,干啥钻研啥,干啥啥成功
      的有心人。我曾在2005年去过颍阳镇李洼村一次,看到的确是一个绿树满山、生产
      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景象。一个千余亩的核桃林长势旺盛,十分壮
      观:一块一块的玉米田生机勃勃,丰收在望:平坦的柏油路,坚固的蓄水池,新建
      的村小学,很多地方都彰显着财政局工作队的形象。两年过去了,访问李洼村的村
      民,他们大都对王东森们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李洼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占标动情地
      告诉我,俺村好多人都想给王局长立块碑的,可王局长不让!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