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世纪中期开始,加拿大政府采取新政策改进和推进“大搬迁”聚居计划,如
      派驻传教士,实行有薪工作岗位,建设学校、保健、文化、体育、旅游和社区冷库
      等公共设施,夹带的政策是学校一律用英语上课。
      
          因纽特大搬迁,在阿拉斯加、格陵兰都曾发生过,方式手段或有不同,但同化
      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如今这些地区土著的语言、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都在濒临灭绝。
      
          几十年过去,被“同化”的因纽特人终于发现,自己的母语已经被南方来的
      “夸鲁纳特语”(英语)取代了。“夸语”扩展了因纽特人的视野和人生空间,但
      也带来新的问题。因纽特的长者们常常郁闷,外面的人听不懂他们的母语“因语”,
      也听不懂他们蹩脚的洋话“夸语”。回到家里孩子们好歹能听懂族裔的母语,但懒
      得同你讲,只用英语回答。孩子们也苦恼,“同化”得了文化、语言,但“同化”
      不了那张亚裔的脸。出门在外,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因纽特”,一张嘴人家就
      能听出你的“口音”。因纽特人终于明白了,“同化”来“同化”去,你只能是
      “非我族类”的小弟。
      
          透过“钻出雪屋住洋房”,王建男反思发生在这里的百年冲突与纠结。北极的
      文明进程不会停步,北极的变革与纠结将如影随形。
      
          王建男的人文摄影考察不同于那种异域风情猎奇,他专注于原住民文明进程和
      生存现状的观察。在一个个聚落,他“走亲访友式”地访问,使他能够走进原住民
      的生活和心灵,倾听他们的欢乐或无奈。他坚持以田野调查式的考察功夫,寻根溯
      源,探寻北极的文明史进程。
      
          他不认同把原住民的现状因由不辨地归之为“文明的冲突”,那无异于让他们
      重新回到荒野雪屋,渔猎生存。他认为对发生在北极的文明冲突要辨析“外感”和
      “内伤”,才能从原住民的心灵深处化解纠结。他主张应该尊重北极“文化模本”
      的特殊性。
      
          对原住民来说,北极不可谓不大,但数千年来他们面对的只是冰雪、苔原、野
      生,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也只是渔猎、采集、手工制作和原始的宗教祭祀。
      他们的社会发展进程有如“一夜醒来”,又如“改朝换代”,形形色色外来的“南
      方人”喧宾夺主,一时间成了北极的主宰,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原住民只能听凭
      外来人的“设计”和摆布。
      
          王建男无意否认北极的文明进程。他同样也不否认,文明的进程并不意味着进
      程的文明。原住民的心底纠结告诉世人:“边缘化”是北极社会“现代化”的代价。
      “一步跨人”现代社会远非那么惬意,其间的慌乱、不安、惊恐、烦躁、彷徨、无
      奈,是一个群体乃至族裔以生命状态为代价所做的质押。
      
          有学者说,现在百分之八十八以上的北极原住民都过上了现代化生活。然而,
      跳出聚落来看,好比整只熊,北极人充其量得到了一只“熊掌”,其他的三只“熊
      掌”和“北极熊”的身子哪里去了?北极人无力拿回他们家园的东西,“南方人”
      拿走了好肉好皮,却把“杂毛和血污”留给了北极。
      
          外来人在北极开采或攫取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个世界绝不能视而不见。
      
          二〇〇六年五月,王建男来到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湾。海风不时带来浓浓的石
      油味道,岸边乱石间可见团团油污。两个月前,北部的普拉德霍海湾发生了输油管
      道原油泄漏事件,媒体说共泄漏原油二十六万七千吨(共六千三百五十七桶),污
      染苔原地带八十四亩,附近的渔业损失近千万美元。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从一九七七
      年八月开通以来,泄漏到冻土苔原上的原油累计高达二点八万桶。
      
          威廉王子港海滩的原油污染令人触目惊心。一九八九年三月,从阿拉斯加驶出
      的油轮在威廉王子湾触礁泄漏,一次泄人北极海原油一千一百万加仑(约二十六万
      桶),油污覆盖海面四千多平方公里,二十五万只海鸟、海豹、海獭、秃鹰、虎鲸
      等死亡,还有上亿鲑鱼和鲱鱼卵也惨遭灭顶之灾,直至二〇〇七年威廉王子港的海
      滩下仍残留原油二万五千加仑。
      
          不仅仅在阿拉斯加,即使在北欧极地,依然可见无可奈何的工业污染。
      
          二〇一〇年六月,在瑞典北极地区的基律纳,王建男面对铁矿区弥漫的云烟一
      连“蹲守”三天,终于拍到铁矿山粉尘污染源的照片。他不敢想象,这样的工业
      “瘴气”会让多少北极儿童清爽的肺蒙上阴影!他更不敢想象,这样的烟尘如果在
      北极的其他地方“狼烟四起”,北极的未来将会怎样。
      
          二〇一二年四月,在完成第十六次北极行走之后,王建男决定暂时停一下脚步,
      初步整理一下背上重重的行囊,把自己环北极摄影考察的见闻,以及对北极的观察
      感悟,告诉家乡,告诉世界,也给北极的原住民朋友一个交代。这也是他与北极的
      约定。
      
          纪实摄影要秉持真实。王建男给自己的环北极摄影考察网站取名为“真北极”。
      
          人文摄影要尊重生命。王建男把自己此前的行走北极摄影展定位为“生命北极”。
      
          文明观察要承接地气。王建男把自己的文图著作命名为“北纬六十六度”。
      
          在他自己的多媒体世界里,王建男通过“纪录摄影+ 纪录文学”的方式,把北
      极原住民的生态和诉求,真实地告诉给了这个世界。
      
          王建男呼吁北极圈内外人心同力,呵护好人类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