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汀州为闽西富庶之地。
      
          古城枕一江活水,船舶相接,商贾云集。史
      
          随后,爆发蒋、桂军阀混战。毛泽东、朱德籍记载:“上三千,下八百”,形
      象地记述了每日
      
          审时度势,率领红四军二度人闽,开辟闽西根据地。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九日,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码头山欢水笑。一杆中国工农红
      军第四军战旗插立船头,迎着江风猎猎飞飘。随着军号声响起,三十二条粗壮的胳
      膊划动十六根丈二长的竹篙,八条乘满红军的木船劈波斩浪直指江对岸……如此美
      妙的景致,让人浮想联翩:它莫非就是二十年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
      战术预演么……从晌午直至傍晚,红旗招展,众声喧哗,三四千名红军官兵和几十
      匹战马全部顺利渡过了汀江。
      
          尔后,正如毛泽东诗词所描画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龙岩为闽西重镇。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主力正远赴广东参加军
      阀混战,龙岩城防务空虚。
      
          五月二十三日拂晓,红四军一举攻克龙岩城,歼敌两个营大部,俘虏三百余人,
      随即主动撤离龙岩而进驻永定;六月三日,红四军突然从永定坎市回师龙岩,敌溃
      不成军逃往漳平永福,红四军再次撤离龙岩:六月十九月,待陈国辉率主力回援,
      红四军从南、西、北三面包抄,第三次突袭龙岩,歼敌两千余人,旅长陈国辉仓皇
      潜逃,龙岩守敌全军覆灭。
      
          “三打龙岩”——堪称红军早期战争史上的成功战例,凸显出毛泽东灵活机动
      的战略战术思想,几乎可以视作日后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一次前期彩排!
      
          至此,驻防闽西的郭凤呜、陈国辉两支土著军阀部队已全部被歼。闽西民众欢
      欣鼓舞,闽西子弟踊跃参军,闽西地方武装上升为红军正规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
      红军第四军第四纵队,张鼎丞任党代表,傅柏翠任司令员。
      
          红四军挥师入闽时,全军建制为三个纵队,总计兵力约三千六百人:“三打龙
      岩”战役之后,红四军已扩充到近六千人,兵强马壮,军威大振。
      
          与此同时,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区域,延伸至连城、长汀、武平等县的
      闽西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且很快与赣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红色割据的中
      央苏区。
      
          闽西的工农大众都动员起来了,汇集成了一股摧毁旧世界的滚滚洪流。在闽西,
      人们传诵着“红色小歌仙”张锦辉的故事,她生就一副金嗓子,十四岁即担任红军
      游击队宣传员,自编自唱《救穷歌》、《农民苦》、《土豪恶》、《十二月妇女苦
      》等山歌,在闽西苏区口口相传,广受欢迎。农历一九三零年四月十四日,张锦辉
      在一次演出中不幸遇袭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四天后,敌人把张锦辉押赴永
      定峰市墟场枪决,街上人群熙来攘往,年仅十五岁的小英雄大义凛然,一路引吭高
      歌:“唔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担:一生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
      
          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版图约有八万四千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四百五十三万余人
      ——闽西,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起中央苏区的半壁河山!
      
          今日,当参观者步入古田会议纪念馆大厅,正面墙壁上那幅著名的油画《古田
      会议》扑面而来,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油画上的“镰刀锤头”党旗与古田会议
      旧址墙壁上悬挂的“镰刀斧头”党旗稍有不同,从中可以寻觅到当年革命的历史遗
      存。而东西两侧墙壁上悬挂着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巨幅油画肖像,则令
      人们肃然起敬——正是他们以共产党人服膺真理的信念和各自的人格力量,共同托
      起了一座建党建军史上的巍峨丰碑!
      
          自从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途经江西三湾村进行了“党支部建在连队”
      的著名“三湾改编”,尔后将这支不足千人的工农革命军带上巍巍井冈山,开创了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次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德、陈毅将“南昌起义”和
      “湘南暴动”的余部带上井冈山,在井冈山砻市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共同创建了
      “朱毛红军”——毛泽东、朱德、陈毅便结成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
      
          红军初创,根据地初创,总体上始终处于敌强我弱极端险恶之境地,数倍、数
      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敌人四面伏击、围追堵截,红军每日行军作战,疲于奔命,稍有
      不慎即可招致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红军的组成成分也十分庞杂:大部分来自旧式
      军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加之长期游弋于分散的农村区域开展游击战争,源源
      不断的农民补充和加入到军队中来,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在红军中滋生、蔓
      延,诸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倾向、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
      个人主义、走州过府打家劫舍的流寇思想,以及盲动主义等等。
      
          据一九二九年五月统计:红四军全军指战员四千余人,共产党员一千三百二十
      九名,其中农民、小商人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百分之七十六点六,工
      人出身的党员仅占百分之二十三点四。
      
          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担负起中国革命赋予的伟大任务?从井冈山
      开始,在红四军官兵中间即存在着分歧意见。一九二九年五月,随着一个名叫刘安
      恭、刚从苏联红军高级射击学校留学归国的中央特派员的到来,终于引爆了红军内
      部新旧两种建军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争论……争论很快又上升到红四军核心领导层。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克龙岩大获全胜之后,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中
      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兴学祠召开。会上,争论进一步扩大、
      升级,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终结果,毛泽东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到地方疗
      养身体并指导闽西特委工作;朱德率部队出击闽中以打破敌人的“三省会剿”;新
      当选前委书记的陈毅,深感事态严重而远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状况。
      
          最终,促成整个事态峰回路转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另一位风云人物——周恩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部长的周恩来,完全认同毛泽东所创立的建党
      建军原则和红色政权理论,并代表中央明确表态:要巩固红四军的团结,维护好朱
      德、毛泽东的领导,仍由毛泽东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朱德主动提议:请毛泽东回来重新主持红四军前委工作。在此后几十年腥风血
      雨的征程中,“朱不离毛,毛不离朱,朱毛不分家”,传为历史佳话。直至一九七
      三年,晚年的毛泽东依然坚称:“我是朱身上的毛,朱不能没有毛,毛不能没有朱。”
      
          陈毅凸显出一个共产党人光明磊落与“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品格。“文化大革
      命”期问,广为流传的趣闻:面对红卫兵的无理责难,陈毅坦然回应:“我反对了
      毛主席四十天,但紧跟了毛主席四十年!”紧接着他带领全体红卫兵学习毛主席语
      录:“陈毅是个好同志。”
      
          四十多年后,周恩来还满怀感慨地表示:今后,外国兄弟党代表团和个人来华
      参观时,多请他们到上杭古田、才溪去看看……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在漫天风雪中
      亲历与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
      “古田会议”)胜利召开!
      
          《古田会议决议》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红四军全体官兵思想
      完全统一到了“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
      治任务的工具之一”这样一种肩负崇高使命、抱负远大理想的认识上来。
      
          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罗荣桓等十一人为红四军前委委员。毛
      泽东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和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一次又一次地拨正了历史的航向。
      
          从此往后,《古田会议决议》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一直指引着人民军队
      勇往前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协成店,距离古田会议旧址廖氏宗祠仅一里之遥。
      
          一九三零年一月五日,古田会议刚开完不到一个星期,毛泽东意犹未尽,针对
      林彪等人弥漫于红四军中“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等悲观思想情绪,
      在协成店一楼中厅左厢房,彻夜秉烛疾书,笔走惊雷、神游万仞,挥毫写就了一封
      近万言的长信。这封长信最初以《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给了红
      四军全体官兵传阅、学习。《毛泽东选集》正式出版时,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雄辩滔滔地论述了一条“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必由之路。他坚定地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
      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他认为全国已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因而,此刻的毛泽东敢于以诗人的
      豪情向世界宣告:“中国革命高潮之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
      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
      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历经半个世纪之后,邓小平充满感激地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巾同人
      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指明了中国夺取革命胜
      利的道路。”
      
          素有“九军十八师”美誉的上杭县才溪乡,被称为“将军之乡”——当年,才
      溪乡一家两人当红军的有二百户。三人当红军的有四十六户,四人当红军的有七户,
      五六人当红军的各有一户,夫妻同去当红军的有八户。而“光荣亭”三个遒劲的大
      字,为毛泽东亲笔所题写,显然寄托了毛泽东对才溪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九五六年春,毛泽东到广州视察,随同前往的巾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局长李
      质忠是才溪乡人,当李质忠提出想回才溪老家看看时,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代我
      向才溪人民问好。才溪人民确实光荣啊!一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上千
      人为革命流血牺牲了……光荣亭一定要重建好。”当即,毛泽东提笔写下了“光荣
      亭”三个大字。
      
          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三年,毛泽东多次沿汀江而下来到才溪乡,曾分别在乡
      苏维埃政府和列宁堂,召开了工人代表、农民代表、耕田队长等各种类型的调查会。
      毛泽东事先会列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口问手写,有问有答有讨论,并不时地起身给
      到会的群众发烟和倒茶。毛泽东风趣地笑着说:“我请你们来,你们就是我的先生,
      学生对先生理应谦恭嘛!”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一座破旧的泥土屋内,就着一盏马灯昏暗的亮
      光,毛泽东写下了名震一时的《才溪乡调查》。
      
          毛泽东一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三年前(一九三零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共闽
      西特委曾把毛泽东的另一篇文稿《调查工作》翻印成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便在红四
      军和闽西根据地广泛传播开来。人们烂熟于心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
      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等经典名言,均出自于《调查工作》这本小册子。
      十分遗憾的是,在戎马倥偬的转战中,这本小册子意外丢失了。毛泽东为此多次惋
      惜地表示:“想念这篇文章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
      
          奇迹出现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刚刚闭幕,田家英无意间
      从巾央政治研究室发现一本发黄的石印本《调查工作》小册子,立即呈送到毛泽东
      手上。毛泽东喜形于色,连连说道:“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身边了!”
      
          事情的原委是,上杭县茶地乡官山村一位老共产党员赖茂基,在红军长征撤离
      苏区后,冒死将《调查工作》及一些苏维埃政府文件用油纸包好,装在一个小木箱
      里,把小木箱藏匿在自己睡觉房间的一个墙洞里,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搜查。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向全国发出了征集革命历史资料的通知,赖
      茂基老人毅然将这本小册子捐给中共上杭县委,尔后上送龙岩地委直至中国革命博
      物馆筹备处。
      
          毛泽东甚感欣慰,盛情邀约与他同庚的赖茂基前来北京见面一叙,遗憾的是,
      赖茂基老人却已于一年前辞世了。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共收入经毛泽东亲自审定的一百五十八篇文
      章。一九六二年,第二版编辑、修订工作开始,遵照毛泽东本人的意见,只增加了
      这一篇《调查工作》,改篇名为《反对本本主义》。
      
          一九三三年,毛泽东在闽西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又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这篇重要文章。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
      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报告中告诫与会代表
      们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
      进行战争。”因此,毛泽东要求苏区的所有干部,“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
      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毛泽东所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
      工作方法,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犹如一盏穿越历史隧道的
      明灯,永远闪耀着熠熠的光芒……
      
          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斗争实践,使闽西当之无愧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