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是一段历史的投影,已深深地植人人们的记忆中……
      
          闽之西,一个广义概念(当年囊括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武平、新
      罗、漳平,以及平和、宁洋、清流、宁化、归化等县),为千百年来中原庶士“衣
      冠南渡”之客家祖地。群山高耸,峻岭飞走,密林深锁,民俗民风古朴雄奇。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汇众山之水为一溪,奔腾喧胚,山光凝翠,纵贯闽
      粤两省,浩浩长流直抵南海,史称“客家母亲河”。
      
          毛泽东“红旗跃过汀江”的著名诗句,更使汀江名扬天下。
      
          晚清以降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国家分裂、民生凋
      敝、群雄争锋……正是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口,闽西一代英豪揭竿而
      起,闽山闽水便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
      
          郭滴人,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因长期战争环境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病亡于陕北保安,年仅二十九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九零七年十二月八日,郭滴人出生于龙岩湖洋乡一个贫苦
      农家,童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少年郭滴人聪慧好学、好打不平,同
      时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过人胆略。当地地主、豪绅每年都借口修理龙门塔桥而
      从中盘剥乡民,这一年七月,地主们又聚集在天后宫开所谓的“修桥会”,年仅八
      岁的郭滴人邀集一帮小学同学大闹天后宫,居然冲散了“修桥会”……随后的日子
      里,郭滴人还用烂泥巴涂抹在前来巡视的县太爷的坐轿上,狠狠地戏弄了已喝得酩
      酊大醉的县太爷一番。从此,少年郭滴人名震四乡八里。
      
          小学毕业后,在亲友们的资助下,郭滴人就读于号称“民主堡垒,思想摇篮”
      的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传播革命思想
      的进步刊物,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显然,朱积垒是名垂青史的又一位闽西著名革命烈士。一九二八年秋不幸被捕,
      一九二九年四月在广东大埔英勇就义,视死如归:“要杀便杀,何必多言!共产党
      人好比韭菜,是越割越长的。”
      
          一九零六年四月,朱积垒出生于闽粤交界的平和县长乐乡一户殷实农家。一九
      二三年,被保送到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学习期间,朱积垒有幸结识了时任共
      青团两广区委会通讯员的罗明和共青团上海委员会通讯员的李觉民。罗明,广东大
      埔人,是中国革命早期的风云人物,尤其对闽西一批早年共产党人影响甚大。中央
      苏区时期大张旗鼓地批判所谓“罗明路线”,被视为中共党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
      经罗明介绍,朱积垒加入了左派组织,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理论,
      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机缘巧合,一九二六年三月,郭滴人、朱积垒双双南下广州,参加由毛泽东主
      持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这里,他们亲耳聆听了毛泽东讲授《中国社会
      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问题》,周恩来讲授《军事运动和农民运动》,彭湃讲
      授《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还通读了《资本论入门》等书籍……真是登高望远豁
      然开朗!
      
          一九二六年六月,郭滴人、朱积垒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滴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将原来的名字“郭尚宾”改为“郭滴人”,以明其
      志:今生的点点滴滴都将奉献给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
      
          一九二六年九月,郭滴人、朱积垒从讲习所结业。十月,随北伐军东路军人闽,
      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留在闽西指导农运工作。
      
          郭滴人的同乡、仅比他年小一岁的罗怀盛,同样是闽西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罗怀盛少年辍学,曾去漳州当学徒,一九二七年春经郭滴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冬,罗怀盛出任中共龙岩临时县委书记,积极组织秘密农会,在后田村建
      立了龙岩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不幸在漳州遭军阀张贞部逮
      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十二月二十二日英勇就义于漳州仰止亭。罗怀盛生前
      曾做座右铭自勉:“人贵立志,不图功名,心怀济世,爱护生灵。斯是天职,敢云
      德馨,精忠贯日月,节烈垂丹青。谈论恨军阀,往来爱白丁,革命救中国是天经。
      无富贵之入耳,无利禄之劳形。”
      
          邓子恢,闽西苏区和红军主要创立者。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曾任中共中央农
      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人称“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
      村工作专家”的邓子恢,对农民最了解、最贴心,对农业、农村工作颇有真知灼见
      而功莫大焉。
      
          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七日,邓子恢出生于龙岩县邓厝村。中学时期即受到辛亥革
      命影响,赞同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思想;一九一五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开始探求救
      国救民之真理。一九一七年三月考取公费留日,在东京驻留一年多后,因贫病交加
      而辍学回国,随堂兄当店员谋生。
      
          其时,蓬蓬勃勃开展的“五四运动”,给予邓子恢思想上极大的冲击,他当即
      与进步青年在龙岩白土组织起奇山书社,创办《岩声》月刊,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邓子恢在大革命的风暴中加人中国共产党。
      
          在日本东京与邓子恢擦肩而过的傅柏翠,俩人既是闽西同乡,而且还是同庚。
      当年邓子恢东渡扶桑求学之日,正是傅柏翠打点行装归国之时。
      
          几乎被历史淹没的傅柏翠,人生之旅充满了壮怀激烈而又悲凉灰暗的传奇色彩。
      
          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傅柏翠出生于上杭县蛟洋乡富庶之家,家有良田,同时
      开店铺、办酒厂。殷实的家境使傅柏翠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且练就一手好枪法,
      弹无虚发,绰号“小神枪”。十八岁,傅柏翠即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法政专科学校攻
      读法律,结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与改造社会的理想使他成
      为同盟会的一员。
      
          一九二七年八月,傅柏翠经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文武兼备,曾是闽西
      革命浪潮中的有功之臣,后因蒙受“社会民主党领袖”之冤而被开除出党。其后,
      被苏区群众称作“白皮红心”的傅柏翠,在家乡古蛟地区拥兵自卫,搞所谓乌托邦
      式的“农村共家团”试验,直至一九四九年五月以国民党县长身份,通电闽西起义
      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如此曲曲折折、反复无常,留下谜一般的历史轨迹。
      
          毛泽东转战闽西期间,曾与傅柏翠纵论古今、诗词唱和,因而一直牵挂着他的
      这位老朋友。人们熟知的词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原稿实为“漫天皆
      白,雪里行军无翠柏”。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曾亲口对来访的美国记者
      斯诺先生说:“在闽西,张鼎丞、邓子恢和傅柏翠建立了苏维埃。”据闻新中国成
      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专门致电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闽西傅
      先生身体安好,可否请他出山工作?”傅柏翠因而获任福建省首任人民法院院长。
      一九八六年一月,年逾九旬的世纪老人傅柏翠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即将展开的气势恢宏的闽西红土地英雄史诗中,另一位标志性人物,当属中
      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张鼎丞(原名张福仁)出生于永定县金砂乡西湖寒村,家
      境贫寒。时续时断勉强读完高小后,张鼎丞赴广州欲报考黄埔军校,不巧已错过考
      试时间。几经辛苦周折,获亲友资助,才在广东大埔县保灵寺小学谋得教书匠一职。
      教书期间,大量阅读了《共产党ABC 》、《向导》等进步刊物,接受马克思主义革
      命理论熏陶,并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参加了中共大埔县委组
      织的农民暴动。其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永定县开展农运工作。
      
          至此,风云际会,群英荟萃,火种已遍撒如同布满干柴的闽西山山水水、村村
      寨寨……
      
          命运多舛——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从旧上海滩骤然响起的罪恶枪声,彻底
      击碎了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全部梦幻……
      
          在这天塌地陷的危急关头,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汉口鄱阳
      街一三九号紧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共有二十二名代表出席,史称“八七会议”。
      三十四岁的毛泽东在会上慷慨陈词:“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旗
      帜鲜明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会议确立了实施土地革命和武装起
      义的方针,并颁发了《告全党党员书》。
      
          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广州暴动……中国革命风起云涌,进入了中国共产党人
      掌握枪杆子,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斗争新阶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