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为了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毛泽东率领中央
      机关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他登上黄河东岸,回望陕北高原,情不自禁地说道:
      “陕北是个好地方。”
      
          人们明白,毛主席讲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不只是作为中国革命新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正是在这个地方,成就了他本人和他的党翻天覆地、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同时他还会想到那些十三年来与他同甘共苦、心心相印、正直、善良、坚毅、忠诚
      的人民,那些高唱《东方红》、《绣金匾》,高唱“共产党毛主席天心顺,普天下
      的老百姓都随了红军”,“哪怕人头挂高杆,一心要共产”的人民。
      
          他会想起谢子长和刘志丹。正是这两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从大革命时期就开
      辟的红色根据地,在危急关头迎接了自己的中央,迎接了“那些被通缉的人”。中
      央到达陕北的半年多前,谢子长已经牺牲,但他深受群众爱戴,被称之为“谢青天”
      :他一家二十六人投身革命,九人献出生命的情况,毛泽东一定是知道的,否则不
      会三次为他题词,并亲自为他的陵园撰写碑文。刘志丹将军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曾
      遭到错误“肃反”的残酷迫害,但他襟怀坦荡,顾全大局,在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下,
      为促成西部红军与中央红军兄弟般的团结做出了宝贵贡献。刘志丹一九三六年四月
      东征牺牲后,毛泽东无比惋惜地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
      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
      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他会想到吴满有和杨步浩。他知道,有一年过年,劳动英雄吴满有把杀好的一
      头猪送给中央办公厅,他自己大年初一却在家里吃糠窝窝。而杨步浩,这位从小逃
      荒要饭的农民,在听到王震说毛主席、朱总司令也要和战士一样,完成规定的生产
      任务后,心里非常不安,再三申请要求为他们代耕。第二年麦收,他赶着两头毛驴
      将一石小麦送到杨家岭,毛亲切接见了他,向他表示感谢,鼓励他带领乡亲们努力
      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支援抗战。杨步浩四十岁生日那天,毛泽东、朱德特地派人
      送去贺礼,大红贺幛上写着“与人民同寿”五个大字。我在延安工作时,杨老就住
      我家隔壁,我多次听他讲过解放后三次去北京“探亲”的情况,讲毛主席如何给他
      的“盅盅”(小碗)里添饭,说他饭量大,一定要吃饱。那情景,真同回到自己家
      里一样,听来让人羡慕。不幸的是,在一九七七年七月六日那场特大洪灾中,杨老
      一家四口被夺去了生命,令人痛惜。
      
          当然,他更会想到撤离延安前夕,在新市场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排山倒海般高
      呼“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数万
      军民。会想到转战陕北的日子里,那些为“三支队”(中央代号)连夜通消息,冒
      雨带路,趟水架桥,过后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也不吐一词,从而掩护支队即使在十分
      危急的情况下,在听到敌人的马叫声、军官的喝骂声时也能安全脱险的老乡们。甚
      至会想到靖边县小河村那个叫卜兰兰的小女孩,他曾教她识字,认她做干女儿,这
      个机灵的孩子还为他做了一双布鞋,临别时非跟他走不可,哭得十分伤心。是的,
      他怎能忘记,这些可亲可敬的干部群众,为支援战争、争取全国胜利,曾承担了多
      大的牺牲!这个只有二百万人口、二十多万劳力的地方,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
      就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军,一万多名参加游击队。在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老百姓节衣缩食,为部队提供公粮五十六万八千石(每石三百斤),军鞋三十万双,
      到一九四九年的两年零五个月中,支前民工二百多万人次,担架六万七千副,牲口
      二百五十万头次,缴送的公草,仅一九四八年的粗略统计,就有三千二百二十三万
      斤。无怪乎彭德怀感慨:边区的劳动人民,是我看到的政治上最有觉悟,对革命最
      有认识的人民!
      
          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自古而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