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
      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多少次了,当我徜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大厅,脑海里总会回旋起这些炽
      热的意绪,心底总会涌动强烈的、难以遏制的感动。
      
          不只是因为气壮山河的战争风云,也不只是大智大勇的雄韬伟略,让我感动并
      引起遐思的,往往是那些并不奇崛的寻常故事,那些飘落在岁月风尘中的历史散叶
      和历经时间淘洗总不磨损的民间记忆。
      
          说起延安,人们自然会想到那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那几个遒劲
      的大字,是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图腾。
      
          苍茫的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地瘠民贫,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自然灾荒,
      解放区军民一度陷于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
      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毛泽东说,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以至他不得不
      把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一严峻的问题提给全党。
      
          朱德总司令则以愤慨的言辞痛切陈述抗日将士的处境:“有一枪仅余四发五发
      子弹者,有一伤仅敷一次两次药物者,于是作战时专凭肉搏,负伤则听凭自然。”
      与此相印证的,是他那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
      单,夜夜杀倭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场轰轰
      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随之实行的精兵简政,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创造了中国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毛泽东)。艰苦的条件也没有阻止一批批热血青年冲破层
      层封锁,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宝塔山下,延河岸边,集合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
      女。延安的窑洞里,有人类最睿智、最深刻、最有远见的头脑。延安的山川间歌声
      不断,响彻乐观向上的旋律。
      
          梁漱溟,这位解放后曾同毛泽东发生过激烈争论的著名学者,一九三八年和一
      九四六年曾两次访问延安。头一次,与毛有过八次亲切交谈。他在所写文章中对此
      次所见所闻记述颇详,欣悦之情溢于言辞: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
      活跃,精神确是发扬。政府、党部、机关、学校都是散在城外四郊,傍山掘洞穴以
      成。满街满谷,除乡下人以外,男男女女皆穿制服,稀见长袍与洋装。人都很忙!
      他对延安人际关系的平等、融洽备加赞赏: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
      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
      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一种的风气。
      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而忘
      却!人与人之间情趣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流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清贫的物质生活并不导致精神的矮化;豪车华屋,
      灯红酒绿,也无法疗补内心的颓废与空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