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之途,需要学识与胆略,更需要时代变革的推波助澜。上世纪的那场改革,
      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许多个体人生的拐点。
      
          明赐东的精彩人生,充分见证了这一说法。
      
          时间,上溯到一九八五年。
      
          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史称中国科技界历史里程碑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
      革的决定》;距离这个决定发布不到两年时间,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
      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尔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的决定》。三个决定的颁布,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科技现代化运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改革的春风悄然来临时,时任重庆巴县四川某仪表厂技术
      副厂长的明赐东心中漾起了阵阵涟漪:是辞职“下海”自主创业,走一条充满变数
      的改革之旅创新之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还是抱着衣食无忧的“铁饭碗”,
      守着副厂长职位原地踏步?此时的明赐东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陷入了难以抉择中。
      
          矛盾,思索。几番矛盾,几番思索,最后促使三十五岁的他做出辞职决定的,
      竟是一件当时国有企业李司空见惯的“小事”。
      
          一九八八年初,明赐东承接了外单位进口调节阀国产化项目的攻关任务。当他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攻克技术难关后,生产部门却不愿承接他的技改项目,他的科
      研成果成了不结果实的花朵。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明赐东多次协调
      生产部门。但得到的答复都是:“领导没安排。我们不做。”直到交货期临近,无
      奈的明赐东只好将图纸转交给了私营企业加工。
      
          几天后,明赐东递交了辞职报告。
      
          明赐东辞职了!这消息传遍了厂里的每一个角落。惊讶、不解、责难、非议全
      向明赐东涌来:他为什么辞职?他可是副厂长、厂里的技术权威啊。
      
          领导找到了明赐东,对他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
      
          领导:你才三十五岁,是整个集团最年轻的副厂长,你为什么还要辞职?这不
      是自毁前途吗?
      
          明赐东:我想自己创一番事业,再说了,我的辞职符合政策规定。
      
          领导:你知道组织培养你花费了多少心血吗?
      
          明赐东:知道。组织和企业对我的培养我终身难忘。不过,我辞职的目的也是
      想为中国的自动控制阀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领导:年轻人,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贡献,不辞职同样也可以报效国家。你好好
      考虑一下吧。反正我们不会同意你辞职,也希望你服从组织决定。如果你坚持要辞
      职的话,你可能被开除公职。
      
          明赐东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的探索需要付出代价,那么我甘愿为此做出牺牲。
      
          真理,从来就是单纯的。只是,你得有面对它的勇气。走出国有体制的“铁饭
      碗”,是艰难的一步,也是明赐东一生中最庄严的选择,是明赐东人生中的第一次
      拐点。
      
          用“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这样的比喻来解释毅然舍弃职位和前途的明赐
      东,是非常蹩脚和不准确的。因为,他所思考的焦点早已超越了“饭碗”本身,进
      人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他渴望以自己的命运参与社会的命运,民族的
      命运,国家的命运。
      
          走,义无反顾。他不想过千篇一律按部就班的生活,他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
      业,即使失败也不后悔。诚如他辞职报告中所说:“如果我创造的价值十倍、百倍
      于我现在的价值,那么,我的改革之路就是成功的。如果失败,愿为他人所鉴。”
      
          走,破釜沉舟。他说,我不怕跌倒,因为我已躺在地上;我不怕失败,因为我
      现在的一切已经为零;我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辞职,不仅与
      传统的体制发生了摩擦,更与传统的观念发生了碰撞,可他,义无反顾!
      
          走,逆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价值观。倘若他是调到其他大型
      国有企业或者当上更大的“官”,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他竟“自
      暴自弃”,拒绝了“皇粮与官俸”,选择了“落草为寇”;拒绝了安乐与稳定,选
      择了不安与冒险;拒绝了体制保障下的悠闲,选择了如履薄冰的探索。
      
          他,拒绝了昨天的挽留,选择了未来的召唤。
      
          六个月过去了,明赐东的辞职仍未获批准。无奈之下,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搞了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权谋私”:天天上班,却给自己打了旷工。
      
          十五天“旷工”后。明赐东被开除了公职。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一日,背负巨大压力的明赐东,在重庆巴县青木关镇成立了
      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华林特种调节阀研究所。
      
          没有彩旗,没有鲜花,没有亲朋好友的祝福;没有贷款,没有流动资金,没有
      固定资产。就这样,胸怀壮志的明赐东,像争夺世界冠军的撑杆运动员一样,开始
      了他的艰难创业。他手中的技术,脑子里的观念和不屈的意志,便是撑起他理想的
      长杆。
      
          雄关漫漫崎岖路,创业之途炼真金。尽管明赐东的起跳是从零开始,但他还是
      把准备超越的高度,瞄准行业的最高点。
      
          他没有急于到市场扑腾,而是首先调查分析国内调节阀市场现状。调查发现,
      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疑难阀依靠进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普通阀仍为国外进口或
      被国外技术、国外品牌所垄断。调查的结果,对于立志要走自动控制阀国产化之路
      的明赐东来说,既震惊,又激动。震惊的是自控阀国产化道路的任重而道远;而激
      动,是他将拥有一片广袤的市场。在综合国内市场现状,结合自身优势后,明赐东
      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国内市场急需的特殊疑难调节阀上。
      
          当我问及华林集团第一笔业务时,明赐东笑了笑,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他
      平静的讲述里,我似乎窥见了他内心的波澜与起伏。
      
          “那笔业务来得很偶然。”明赐东说,“刚下海的我,压根就没什么业务。我
      只好背着一个帆布挎包四处讲课,以讲课费来维持基本的开支。在武钢的一次讲课
      中,有~对我提起了山东一家化工厂急需解决控制阀耐腐蚀问题,于是我主动找上
      了门。”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在重庆驶往山东的列车上,瘦削的明赐东提着一个沉重
      的竹篮,满脸倦容地坐在硬座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山东某化工厂自动控制
      阀耐强腐蚀问题,他竹篮里所盛的,是每公斤价值上千元的耐腐蚀特殊钢材挂片。
      
          山东某化工厂。被阀门耐不住腐蚀而大量泄漏折腾得焦头烂额的厂领导,用不
      信任的眼光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自称能解决耐腐蚀问题的年轻人,用疑惑的语气问
      道:“你真能解决这问题?年轻人,这不是开玩笑的事,这可是至今仍然没被攻克
      的技术难关啊。”听了这话,明赐东并不着急,而是打开提了几千公里的竹篮,指
      着竹篮里的钢材说:“只要有特殊的钢材,加上我们的技术,我完全可以解决阀门
      耐腐蚀问题。”随即,他列举了一大堆的技术名词和数据,令在场的人由疑惑到惊
      讶,进而叹服。
      
          “好,我们厂的业务就交给你了。你报价吧。”化工厂领导说。
      
          “我们的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明赐东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但我需要你们预付货款,因为我实在没钱启动。”
      
          “没问题,按合同价的百分之五十给你预付怎样?”化工厂领导爽快地说。
      
          “谢谢!谢谢!”签下了第一笔业务的明赐东连声说着“谢谢”。
      
          此时,我完全理解明赐东那一连串的“谢谢”。因为这一笔业务,对于明赐东
      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正是这笔业务,给予了明赐东继续创新和创业的信心,从而
      让明赐东“耐腐蚀阀门国产化”的梦想得以变为现实。也许,没有他们,就没有今
      天的“中国自控阀门第一人”,就没有叱咤自控阀门市场的华林集团。
      
          创新无止境。在成功解决耐腐蚀阀门国产化问题后,明赐东又把眼光放到了自
      控调节阀疑难问题攻关上。而此时,对于白手起家的明赐东来说,最为痛苦的莫过
      于科研经费的捉襟见肘。
      
          “那时,为了节约车费,我们三个人出差,每走到一地,都是借一辆自行车,
      由一个人骑着带另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然后再返回来接第三人。”
      
          竹篮,自行车,听着明赐东轻描淡写的讲述,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此时,我
      的眼前仿佛闪现着这样的画面:繁星点点,在嘉陵江洒下粼粼波光。在坎坷不平的
      路上,一辆驮着竹篮的自行车,吱吱呀呀地迎向我们走来。远方,在天地相接之处,
      由浅黄而橘黄,转眼腾起万道光芒,映红长空,彩霞满天。
      
          我无法把三个人骑一辆自行车的画面与今日辉煌的华林集团联系起来,因为,
      这个现代化的企业早已是车流如织。我想,我能把这些画面串联起来描绘的,当是
      一种精神,一种既顺势而行又逆势而上,刚毅坚定,发愤图强的精神。而这精神,
      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品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