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物部门在掌握了刘维提供的资料后,对西郊烈士陵园四百多个烈士坟墓,对
      照着烈士埋葬登记册,逐个地进行查找、核对。结果,在陵园西区道北第三行第七
      座找到了244 号墓。由于岁月沧桑,墓碑已荡然无存,但登记册写的墓主的名字却
      是“绿山英”三个字。中国人姓“绿”的是很少见的,根据分析,因当时陵墓管理
      人文化水平不高,又经多次抄写,误将“绿川英子”的日本名字,习惯地写成三个
      字的中国名字,“山应为”川“字之误。园内第一行第一座墓,应是198 号刘仁墓,
      但是墓碑上却是刻着”刘矿石之墓“,而登记册上写的又是”刘石青“。查找人员
      根据掌握的资料,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刘仁原名刘砥方,可能是在写、刻碑石
      的过程中,将”砥“误刻、写成”矿“、将”方“刻成”石“了。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墓址,又将刘维请到了佳木斯烈士陵园。刘维认真、仔细地
      回忆了当年坟墓的位置,终于确定了绿川和刘仁的墓地。
      
          在找到绿川、刘仁墓地的同时,还意外地发现了绿川、刘仁夫妇的一批遗物。
      在这些遗物中有绿川、刘仁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的一只牛皮箱、公文包和洗漱用具。
      还有一本厚厚的影集,里面的照片曾记载了这对反法西斯的患难夫妻从富士山麓到
      松花江畔不平凡的战斗历程。在遗物中,有一部分是绿川和刘仁在重庆期间,在郭
      沫若同志领导的抗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时,担任《反攻》半月刊和世界语刊物《
      中国报导》编辑用的《世界语字典》、稿纸、铅笔套等文具。还有一把刘仁于1937
      年从日本归国时,送给他继续留在日本的弟弟刘维的纸扇。扇面的下部是一抹淡墨
      山水,右上角是刘仁亲笔用工整的小楷写的一首诗。从诗意来看,是寄语刘维,望
      他早日学成归来。同胞之谊,手足之情,跃然纸上。
      
          绿川墓的寻找工作终于落下帷幕。
      
          我当时是一家地级报纸的副刊编辑。当得知绿川、刘仁的坟墓几经曲折,终于
      找到时我进行了全程采访,并写了一篇通讯,用一整版篇幅发表在那张报纸上。通
      讯发表后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震动。因为有关绿川事迹的宣传报道,自抗战胜利以来
      由于国际形势等种种原因,很少见诸于媒体。通讯发表后周边的新闻报刊纷纷前来
      采访,一时成为新闻热点。女作家张雅文根据这条线索,走访有关人员,写了一本
      传记体小说《绿川英子》,1985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绿川在重庆的朋友、著
      名学者叶君健还为这本书写了序。这篇通讯后来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副刊增刊
      《大地》上。
      
          经过媒体的宣传,绿川在中国的反战事迹激励着人们对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深切
      的怀念。佳木斯市决定在市南郊四丰山麓修建一座绿川与刘仁的合葬墓,将他们的
      遗骨从西郊烈士陵园移入新墓。墓前是两块一人多高的乳白色大理石碑并排竖立,
      象征着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品格的纯洁和高尚。一对铜钉安置在石碑前。石碑上端有
      一块铜匾,镌刻着“国际主义战士绿川英子暨刘仁同志之墓”一行字,碑后记述着
      绿川伟大战斗的一生。
      
          绿川英子的陵园落成后,绿川的儿子刘星、女儿刘晓兰都曾经来祭奠并扫墓,
      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后来,绿川在日本的亲属也前来凭吊祭奠。一座陵
      园连结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情谊。
      
          时序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绿川和刘仁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他俩经历过的
      那段充满硝烟烈火的苦难岁月已经在人们记忆里渐渐消失,但是这位伟大的日本女
      性反抗侵略、热爱中国的心却永远不会泯灭。人民仿佛仍然看见她站在用鲜血搭起
      的彩虹上向中国人民微笑着,微笑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