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莞,地处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的中西地段,毗邻香港、澳门,扼东江和广州
      水道出海之咽喉……一座神话般嵋起于南粤大地的国际化工业重镇。
      
          自古而然,东江自赣南、粤北奔泻而来,穿峡越岭,与西江汇流,经广州、东
      莞直达虎门注入南海。浩浩长流滋润着这一片水网密布、潮汐侵袭的低山丘陵、浦
      田围田……农耕时代,东莞人生于斯长于斯,渔猎种植,安享丰年的宮足与康泰,
      更多时候却饱受灾年的饥馑与贫苦。
      
          20世纪70年代,因极端贫困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的“逃港潮”。今日富甲一方、
      号称“中国乡镇之星”、“中国出口创汇第一镇”的长安镇,一次逃港就多达4600
      人,以至于“长安不安”,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唱道:“青年走光,田地丢荒,干部
      难当,老人惊慌……”
      
          1978年9 月15日——无疑是值得东莞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性日子。
      
          这一天,获得中国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 ”的“三来
      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正式落户东莞虎门,投产第一年即获取加工费100 万元,
      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这种资金、设备、技术、原材料、管理人员等全部来自香港厂家、内地仅提供
      厂房和劳动力、日后经由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大书特书的“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以及“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
      产品市场在外)的乡镇企业模式,被统称为“东莞模式”。
      
          一时间,在珠三角大地上“东莞模式”遍地开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遂成燎原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发轫之初,在无资金无技术无管理经验无外销渠道
      几乎是“一穷二白”的现状中,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东莞模式”与“苏南
      模式”、“温州模式”共同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堪称东莞工业“酵母”的太平手袋厂的创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粉碎“四人
      帮”之后、中国政局扑朔迷离之际,在全国率先打出了第一张“外资牌”,当之无
      愧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夜鸣响的第一声鸽哨。
      
          今日,当东莞工厂林立、高楼簇集、财富涌流,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工业城市呈
      现在世人眼前时,人们蓦然回首:30年前的“太平手袋厂”,无异于在“入口处”
      撞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一扇农耕文明迈入工业文明的“大门”!
      
          因之,东莞的“太平手袋厂”与最先启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
      安徽风阳小岗村,同样是彪炳于青史的典范……
      
          1978年的冬天,中国也奋然撞开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拉开大幕,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
      “拐点”得以确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给予每一个地域腾飞的机遇都是稍纵即逝的。
      
          大海熏陶了东莞人博大、包容的胸襟,雷厉风行、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以及追
      逐财富创造财富的强烈渴望。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避风险,勇闯新路——东莞大地上率先上演了一幕开
      放改革的大戏!
      
          ——东莞县委审时度势敞开大门,一切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工作,公开宣布
      :对所有来料加工一律来者不拒,不设任何门槛,一路开绿灯放行。
      
          ——东莞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号召全民动员招商,充分利用一切土地资源、
      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乡村各种祠堂、饭堂、会堂设厂办企业,“三堂经济”一时
      风生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前一天(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委、县政
      府即从15个部门抽调48名干部,专门成立“对外来料加工装配领导小组”;在全国
      率先推出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措施,简化所有审批手续,千方百计为客商落户
      东莞排忧解难。
      
          何等的风云际会,何等的先声夺人!
      
          其时,敢于创造财富似乎注入到了每一个东莞人的基因里。——千百年来困扰
      中国人的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东莞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到处散
      播着商业的生动气息,奇迹般地出现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镇镇联动,村村竞秀,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工厂、作坊,撒落在街巷农舍、田
      头地角,恨不能把整个香港、澳门的加工厂统统搬来东莞……由港资企业到台商企
      业再到日、韩、欧美外资企业,东莞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
      地——至1978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工缴费
      收入约占到全省的40%,居全国县市之首位;至1991年,东莞引入外资高达17亿美
      元。
      
          毋庸置疑,东莞人在创造历史,同时创造了不朽——一座未来的新型城市!
      
          那是激情澎湃、众声喧哗的岁月。
      
          东莞的借势与发力是如此丝丝入扣步步到位:即充分掌控丁香港产业调整成本
      飙升、一批加工业急需向珠三角内陆地区大举转移之际适时出击,肋万在港乡亲牵
      线搭桥推波助澜乐成其事;又适逢中央确定广东、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场的大
      环境,东莞借地缘之便奋勇争先,甘当排头兵角色而一路探索前行。
      
          于是乎,“天时地利人和”——大变革时代给予东莞腾飞的机遇,东莞革故鼎
      新,顺理成章成为各路英豪的演武场。
      
          毫无疑问,张子弥称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78年,这个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的小老板,正深陷因人工成本飞涨而面临
      破产的困境。也许是强烈企盼“咸鱼翻身”给张子弥注入了冒险一搏的勇气,这一
      年夏天,他第一个来到了东莞虎门镇,与一个叫太平服装厂的小作坊接洽、谈判,
      一拍即合;并在东莞二轻局领导支持下,很快租用100 多平方米的楼层,就挂出了
      “太平手袋厂”的牌子,并毅然关闭丁香港的工厂,把几百台机车全部搬来了东莞。
      张子弥的探路显然起了“筑巢引凤”效应,众多疑虑重重驻足观望的港商,很快争
      先恐后地前来效仿……张子弥还在珠三角率先引入了香港管理模式,并建议在南海
      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朴税仓。
      
          今日,作为“中国第一厂号”的太平手袋厂早巳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张子弥
      的名字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历史的巨变中……
      
          声名显赫的广东宏远集团是全国第一批上市的乡镇企业。初创时以工业区开发
      经营为基础,进而拓展成以房地产业、药业为龙头,兼营体育产业、服务业、国际
      贸易等配套发展,跨地区、多元化经营,总资产超过22亿元、净资产13亿元、总股
      本4.5 亿股的一个经济王国。首创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 第一家赢利俱
      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奇迹。
      
          而创建与统帅这一庞大经济王国的,却是人称“林叔”的东莞篁村土生土长的
      农民陈林。
      
          1983年的东莞,创造财富已变成全民性的崇拜。敏锐的农民陈林毅然“洗脚上
      田”,开始经营小家电、小型发电机;亏得血本无归;再经营柴油、化肥等小宗生
      意,挣得第一桶金。1986年果断买下篁村380 亩荒地盖起厂房开发成宏远工业园区,
      日本厂DK集团旗下的新科电子厂、美国史丹夫集团旗下的添迪制品厂等一批国际加
      工企业相继前来落户……此后,陈林在引入外资、产业扩张、资本运营等招招妙棋
      勇为人先。陈林在回首20多年的创业史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时也,运也,
      机遇来了就一定要把握!”
      
          这句话,也恰好极为形象地诠释了东莞30年来迫不及待的工业化急行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