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1975年12月至1978年3 月,张华海在贵州省林业学校树木标本室从事植物标
      本的整理、鉴定工作。面对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标本,他认识的植物越来越多,
      可谓阅尽人间树叶。
      
          张华海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有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张华海
      则在日常工作中认识越来越多的植物。久而久之,植物渐渐人格化了,张华海则朝
      着大山之子一步步迈进。
      
          留校工作不久,一位名叫李典群的女同志走进张华海的生活。使得这位侗族小
      伙子的爱情之门。缓缓打开。女生李典群是张华海在林业学校的同学,只是在校期
      间两人没有更多的接触而已。李典群来自黔东南的剑河县,在校读书期间是学生会
      的干部。
      
          毕业分配,根据“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女生李典群被分配到黔东南州
      林业局。黔东南州管辖十六个县,其实她是可以回到家乡剑河县工作的。当州林业
      局领导问李典群想去哪里工作时,有着服从组织分配的思想觉悟的李典群说:“去
      哪里工作都可以。”
      
          是的,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就是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尽力克制一己之私。于是
      李典群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榕江县。她到榕江县林业局报到,又被分配到更为偏远
      的八开林业站。那里青山莽莽河水清清,用现在城里人的话说是真正的“原生态”,
      却属于典型的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紧挨着一条名叫都柳江的河流。
      
          1975年12月30日,李典群迎着新年的脚步来到这个距离榕江县城30公里的林业
      站报到,一条土路不通车。从县城乘船逆水而上,需要两天时间。从林业站乘船顺
      流而下前往县城,则半天就到达。
      
          李典群在报到的路上看到苗族男子们留着辫子,手牵黄狗肩背鸟枪,想起“只
      见猴子不见人”这句话,感到这是一块陌生的土地。来到八开林业站,好强的李典
      群立即投入工作。第一个春节不让回家,她独自值班守着林业站过了一个年。地处
      偏远的八开林业站,这里既是李典群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也是她的家。
      
          人生总是存在机缘的,包括爱情与婚姻。一天,一位分配在黔东南州林业局工
      作的林业学校同学见到留校工作的张华海,将女生李典群的处境告诉了他。张华海
      不假思索地认为,把这样一个能干的女同志分配到那样的地方工作是不合适的。
      
          这个念头使得张华海开始挂念李典群。后来,一个在扎佐林场工作的同学替两
      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于是,张华海与李典群建立了个人之间的联系。
      
          1976年夏天,张华海利用出差机会去看望李典群。清晨由凯里乘车,下午三点
      多到达榕江县城,当即给李典群打了电话,从县城沿着都柳江步行三十公里,前往
      八开林业站。张华海在江右,八开林业站在江左。他到八开林业站对岸,天早黑了。
      
          江水东流去。船工下班了。李典群亲自撑着船儿从对岸来接张华海。这很像一
      部电影里的情节:张华海上了船,两人没有多少语言。李典群撑船离岸没有驶出多
      远便撞到一块石头。船儿翻了,两人双双落水。
      
          张华海给我讲这段往事尤其讲到船翻落水的时候,他的表情还是挺兴奋的。成
      长于革命年代的年轻人的恋爱史里没有多少罗曼蒂克,这次两人双双落水毕竟成为
      记忆里的一件趣事。
      
          重新开船,两人同船共渡。李典群成功地将船摆到对岸——也成功地摆渡了自
      己的一生姻缘。摸黑登岸,李典群立即动手做晚饭。天色黑得很深沉。晚饭之后,
      两人谈了婚事。就这样度过一个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李典群摆船送张华海过江。他与她的故事是这样简单。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恋爱,仍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
      显得那么单纯。单纯得近乎简单。简单,有时候比复杂更为结实。过于复杂的东西
      反而脆弱。人的爱情可能也是这样,往往因简单而结实起来。
      
          第二年春节,张华海背着一只黄色军式挎包,里面塞着一件衣裳,怀里揣着十
      几元钱,去剑河县拜见李典群的家长。未来的岳父看到未来的女婿为人老实,同意
      了这门婚事。为人老实,这是当年择偶的重要指标。人品端正的张华海无疑符合这
      个要求。
      
          那时候张华海经常出差跑野外,每天补贴五角钱。住县招待所吃份饭,一份四
      角九分钱。他整天跑野外饭量大,一顿吃两份饭。这种花销超了支。野外出差半年
      欠了一百元债务。出差不增收反而欠款一这正是张华海当年的生活写照。
      
          1978年元月,张华海跟李典群结婚。没有积蓄却有债务,张华海只得找一位副
      校长借了一百元钱。花六十元买喜糖,其余四十元买了床单和枕套什么的。简简单
      单结了婚。林业学校的同事们前来贺喜,送了脸盆、暖瓶、水壶等等生活用品。场
      面挺热闹的。
      
          据说往事愈久愈醇,但是多年之后张华海关于自己恋爱与婚姻的讲述,依然这
      样简单。这令采访者难以从中觅得更多的写作素材。殊不知,一棵树遇到另一棵树,
      已经预示着前方的森林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看,男人娶妻就是要娶贤内助。尤其一个以事业为重的
      男人,更需要一位富有牺牲精神的妻子支撑着大后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华海一
      步步走向成功,妻子李典群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她为丈夫撑起半边天,甚至三
      分之二的天。
      
          1978年10月,张华海喜得贵子,妻子给他生了一个男孩儿。孩子三个月了,李
      典群只得带着小孩儿返回林业站上班。一次李典群染上疟疾,小孩高烧不退,张华
      海又远在野外,几次想托好心人到邮局发电报通知张华海,又考虑到路途遥远,交
      通不便,最终还是没有告诉张华海,母子俩坚持!再坚持!忍受!再忍受!战胜病
      魔。
      
          一个在贵阳附近的扎佐林业学校,一个在与广西交界的榕江八开林业站,夫妻
      两地生活。计划经济年代里,两地生活意味着夫妻天各一方。调动需要“指标”。
      有的夫妻由于没有“指标”两地分居大半辈子,只有退休求得团聚。
      
          张华海并没有那么漫长的等待。小孩儿一岁半时,几经周折,李典群得到调入
      贵州省林业学校的指标。1980年妻子终于办妥了调动手续。
      
          李典群回到母校。她从林区买了几十元钱的木材。总算有了一个家,还是要打
      几件家具的。
      
          我采访李典群。这位中年女性同样谈到当年亲自撑船接张华海渡江翻船的往事,
      脸上现出稳重的笑容。这是一个为了丈夫事业甘愿牺牲自己专业前程的女性。自从
      1980年调回母校,先后在食堂、人事部门、学校办公室、学校工会工作,她多次调
      动工作岗位,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工作。多年以来,张华海从
      来不管家务,无论修理房子、教育孩子,还是照顾老人、操持家政,一切都由妻子
      担负起来。
      
          张华海坦言,家里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妻子李典群不声不响地承担起来。
      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有妻子李典群百分之八十的功劳。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进入了张华海的事业“积累期”,一年三百六十天,
      他总有两百天出差在外,大量的野外调查,广泛地采集标本,几乎不问家事。正是
      由于这种扎扎实实的积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迎来张华海的事业“爆发期”。
      
          采访之中谈到孩子,张华海和李典群都有几分歉疚表情。李典群也是一个把工
      作放在第一位的人。丈夫常年跑野外,妻子天天上班,只得让孩子自己玩耍,小时
      候一次不慎摔成轻微脑震荡,一次断了锁骨。上学了,扎佐镇地处偏僻,每天往返
      八公里,孩子全凭自己管理自己,最终只读了一个专科文凭。
      
          多年以来,张华海在妻子李典群的支持下,执教讲台,笔耕不辍。经过多年学
      术积累,他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3篇72万字,主编《研究文集》4 册,《科学考察集
      》6 册,《科谱》1 册。他参与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
      奖1 项。他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1 项。这些成
      就证明,张华海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是一个亲历亲为的模范教师,是一个德
      “技”双馨的优秀学者。
      
          从教多年,张华海还获得林业部“全国林业系统优秀教师”,国家教委、人事
      部“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传道、授业、解惑”,张华海无愧于光荣的人民园
      丁称号。
      
          同时,中国科协授予张华海“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国家林业局授予张华海
      “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调查先进个人”、“全国林业优秀科技
      工作者奖”。2005年入选贵州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黔中英才》一书,2007年获得
      “省管专家”称号。
      
          如今,张华海为贵州师范大学资源植物学硕士生导师,已经招收三届硕士研究
      生。他还受聘贵州大学植物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新的学术队伍。
      
          人间宛若莽莽林海。一棵树遇到另一棵树,这是人生的姻缘。张华海不顾“小
      家”把大山当作自己的“大家”,这是森林的胸怀。
      
          这个大山之子,以树木的年轮壮大着自己。他踏遍青山,必然以大山为背景做
      出更大的文章——那将是一株大树的故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