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又一次出发了,在为期12年的《中国南极考察规划》中
      在南极建立内陆站的设想,就要实现了。此前,第24次科考队已经完成了在冰穹A
      的建站选址工作,站址的最后确定,综合了南极科考多种学科的需求。这次建站,
      距离第一次登上冰穹A 又过去了4 年时间。“雪龙号”已经进行了全面维修,这艘
      屡建功勋的破冰船,无论是自动化水平,还是队员的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提升。
      
          告别了岸线,许多队员依然留在甲板上,欣赏着海洋风光。此次南极考察的规
      模空前巨大,第25次科考队人数多达204 人,其中船员40人。队员中的31人搭乘飞
      机前往中山站,其中有6 名韩国机组成员,一名比利时记者。
      
          其中,负责冰穹A 建立昆仑站的13名施工队员,作为此次考察队成员,心里既
      感到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他们都是第一次前往南极,对南极怀有极大的好奇,也
      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有几分担心。昆仑站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主色调采用中
      国红,整体融汇了中国国旗的元素,它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象征中国,并与南极白色
      的冰雪基调形成强烈对比。宝钢接到合作项目后,组织了几十个部门、投入了几百
      个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对符合南极条件的建筑材料进行了研究试制,终获成
      功。建筑钢材必须具有耐低温、耐老化、防紫外线的性能,整个建筑必须便于运输
      和组装,整体材料组装后还得能够反映建站的外形效果。
      
          宝钢金属轻型房屋有限公司总经理带领施工队前往南极冰穹A 具体施工。他们
      中间,9 名队员曾经有过几年的高原施工经验,他们曾经在海拔4800-5000米的西
      藏中巴地区建设了行政中心、卫生院等建筑群。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他们抽调
      了精兵强将,组成了这支技术全面、一人多能的宝钢突击队。宝钢技术部门对所有
      的可能做了预案,以保证现场施工万无一失,还将全部建筑物资和设备用直升机调
      运到集结地。由于在南极条件下,只有不到30天的施工期,他们预先进行了几次科
      考站建筑组装演练,在上海最炎热的季节,他们对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做了操作、核
      实。一切准备就绪,13名队员在“雪龙号”上,摩拳擦掌,盼望着尽早登上神秘的
      南极最高点,进入施工程序。
      
          “雪龙号”轮机部为保证第25次南极考察的顺利完成,24日晚所有部门的海员
      都剃了光头,以此为誓,决心全力以赴保证全船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作为“雪龙
      号”的“心脏”部门,轮机部是全船机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部门。轮机长赵勇,
      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这次同样剃头宣誓。船上生活单调、枯燥,一个个光头,就
      成了大家互相取乐的题材。据说,这是在第18次两极考察队时风行起来的,那时全
      体考察队员剃了光头,到现在已经成为传统。
      
          “雪龙号”船长王建忠,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从1996年起,
      随“雪龙号”考察船参与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此后陆续参与南极考察工作几十次。
      他从经历无数风浪的一个航海者的角度,看到了南北两极和全球气候之间的联系,
      感到了南北极气候条件具有的先决性。这几年,他明显地看到,北极的冰层越来越
      少,南极的开阔区很大,浮冰很多,但是一到夏季,冰区就基本融化了,这说明全
      球气温在不断升高。他还认为,北极冰区的融化,会自动打开北极区黄金水道,北
      冰洋运输成本很低,对于亚洲东方国家来说,它比从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两条
      航线将节约三分之一海运成本。这样,拥有资源的北方将获利,可能会影响全球的
      工业分布。
      
          就在2008年7 月16日,王建忠开始执行上任船长之后的第一次任务一中国科学
      考察队赴北极考察。当时,“雪龙号”刚刚维修改造完毕,面貌焕然一新。这次到
      北极,考察队主要依托“雪龙号”破冰船,进行生态、海冰结构与变化‘以及海冰
      气象等国家关注的科研工作。“雪龙号”在北极区没有固定的停靠地点,主要科研
      区域在楚科奇海、白令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附近。在白令海一带,进入了阿留
      申群岛雾区一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雾区之一,风浪也比较大,“雪龙号”航行必须克
      服重重困难。进入北冰洋后,三分之一时间都航行于雾区,北冰洋的冰层虽然退缩
      了,但是,越靠近北极点,冰层就越厚,在迷雾中什么都看不见,再加之强大的极
      地气旋一可达15级以上的强风暴,航船随时可能遭遇不测之险。这需要船舶的性能
      良好,各种配置运行正常,判断正确、指挥果断、操作准确无误,必须做到万无一
      失。只要有一丝失误,比如说,风浪里主机骤停,或者舱内货物没有绑好,重心偏
      移,等等,都可能给船舶带来毁灭性后果。
      
          刚刚从北极回来,紧锣密鼓地又要赶赴南极,王建忠还没有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以前王建忠在二副、大副、见习船长岗位的时候,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当
      了船长之后,就要负责全面工作,很多事情必须由船长作出决定。而且,他的每一
      个决定,都必须考虑、分析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假如他的决定出现了误差,将直
      接影响到船舶的安全,甚至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况且,“雪龙号”不是一般的商船,
      它代表一个国家和政府,每一次极地科考,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雪龙号”
      只要出现一点小的差错,都会在国内国际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作为一个船长和一般
      部门长的区别。在雪龙船行驶过程中遇到问题,他要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应对方案,
      很多情况下,他要花费一晚上或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很多原因、事件因素,才能艰难
      地作出一个决定。
      
          前往南极的航线有两条,一是通往长城站的,另一条通往中山站。中国第25次
      南极科考船线,将通向中山站。对于王建忠船长来说,路线太熟悉了,这一条道路
      已经走过很多次了。从上海出航,先进入东海,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天一色,美丽
      的海上风光,给人以震撼。大自然的博大深邃和人的渺小,形成强烈对照。船体巨
      大的“雪龙号”,在苍茫浩瀚的波涛中,仅仅是沧海一粟。从进入大海的一刻起,
      人的命运就和海洋联系到了一起。
      
          10月22日凌晨,“雪龙号”到达韩国济州岛锚地,租用的韩国Ka-32直升机降
      落在船上,完成了进库绑扎工作。为了保证南极现场作业时间充裕,“雪龙号”提
      前26小时起锚,前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几天后,进入印度尼西亚海域。这里
      是海盗出没的地方,“雪龙号”上组织了预防海盗的工作。船上队员们的心情变得
      紧张起来,过去,人们仅仅是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流行的海盗故事,海盗的残忍、
      暴力、滥杀无辜,已经成为历史叙事中的恶魔形象。海盗和传说、童话往往联系在
      一起,完全是一个极具文学色彩的大海角色。他从来没有与现实生活距离如此之近,
      在这一带海域,海盗随时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
      
          美丽的赤道风光也随之出现。绝美的绿色岛屿一个连着一个,长长的陆地岸线,
      呈现出和平、寂静和优雅,渔船在远处点缀着宝石般的深蓝,在赤道附近,南北纬
      10度左右的无风带,大海突然变得温驯起来,它几乎波澜不兴,安宁平静,暴虐的
      鬃毛收拢了,大海沉睡了。“雪龙号”上,南极大学正在讲课。10月25日,第25次
      南极科考队在船上举办了南极大学的开学典礼,来自不同专业的科考队员被聘任为
      大学教授,本次领队兼首席科学家杨惠根担任校长,副领队秦为稼担任副校长。开
      学当天,秦为稼开讲第一堂课,秦为稼通过具体事例讲述了以往考察期间发生的安
      全问题,并穿插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介绍。
      
          南极大学创办于中国第18次南极科考队,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的领队魏文良,他
      讲了第一堂课,题目为《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以后每一次科考队都举办南极大
      学,形成了传统。由于赴南极航渡时间需要一个月左右,枯燥、单调的旅途,空余
      时间较多,利用这样的闲暇,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轮流讲课,让科学家扩大视野,
      了解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学术前沿课题,每一个科研人员既是学员也是教师,每节
      课的内容差别很大,涉及测绘、海洋、冰川、全球环境变化等多种学科,此次还增
      加了南极飞行驾驶讲座。与一般大学授课不同的是,南极大学的讲课始终处于轻松
      的环境中,被聘用的教授结合生动的实例,雅俗共赏,气氛活跃。每期南极大学都
      有正式的毕业典礼,由校长颁发毕业证书。
      
          “雪龙号”从苏禄海、苏拉维希海,穿越望加锡海峡,从东经119 度20分穿越
      赤道,进入印度洋。然后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补给淡水、食品和物资,西风带
      已经临近。北京时间11月7 日10时,“雪龙号”离港,开始穿越西风带。王建忠船
      长分析了西风带的气象和海浪预报资料,根据气旋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航线规避
      不利气候条件。尽管如此,西风带的风暴和巨大的涌浪依然用强力撞击着船体,
      “雪龙号”开足马力,抵御着气旋的袭击。
      
          现任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书记的魏文良,是中国南极领域航海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荣获交通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军委海军推荐评
      选的“航海终身贡献奖”,曾经是中国最早赴南极科考的“极地号”船长。他回忆
      起当年穿越西风带的情景时,仍然记忆犹新。
      
          一次,西方带风暴强达12级以上,浪高20米,风浪击打着船舷,他一直站在驾
      驶台临阵指挥,必须注视着每—个巨浪,并驾驶科考船选择与涌浪恰当的角度穿过,
      才能保障船体不至于在涌浪夹击下折断。一个巨浪狠狠地摔在后甲板上,打破了一
      个舱门,将近百米的尼龙缆绳拽到了海面上。这是危险的征兆,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一旦船头下沉,船尾抬升,螺旋桨推进器就会打空,尼龙缆绳就可能缠绕住螺旋桨,
      那样,船将失去动力,必将被风浪掀翻、沉没于万顷波涛。后果不堪设想。魏文良
      果断组织10个人,生死关头,每个人都爆发了超常的力量,竟然在十几分钟时间里
      将沉重的缆绳拖了上来——要是在岸上,必须使用机械绞盘才能做到。他们整整与
      西风带的风浪搏斗了62个小- 时,船倾斜角度达到30度以上,魏文良船长几天几夜
      没有合眼,始终保持一个姿势。风浪渐渐平息,当人们把他从指挥台上扶下来之后,
      他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僵直,双腿不能打弯。回到船长室,由于大脑高度紧张、兴奋,
      怎么也睡不着,待到十几个小时之后才进入梦乡。
      
          现在,“雪龙号”的性能、动力都比以前的“极地号”优越、强大,但是,西
      风带仍然对船只具有极大的威胁,只要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断送考察队的前程。两天之后,“雪龙号”顺利穿越了西风带,11月17日,进入浮
      冰区。此次科考队由于提前一个月左右到达南极区,南极的夏季尚未到来,一般在
      南纬60多度才会遇到浮冰,现在,南纬58度就出现了浮冰。“雪龙号”密切注视天
      气和海冰情况,选择最优的路径靠近中山站。“雪龙号”已经与中山站实现了短波
      联系,11月18日下午5 时左右,到达距离中山站31海里的冰区,开始破冰作业。根
      据三次直升机冰情探查,接岸固定冰的外缘大约在南纬69度,其外围被范围较大的
      多个较平整的多年海冰和被挤压堆积的多年海冰呈条带状交替包围。“雪龙号”不
      断倒车,然后拼尽全力向坚硬的冰层撞击,艰难的破冰开始了,整个冰区发出了
      “雪龙号”破冰时的巨响。
      
          ……昆仑站,中国南极第三个科考站,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南极
      最高点,拔地。而起!
      
          说明
      
          (1 )位于南极最高点冰穹A 的中国昆仑站在2009年1 月27日建成,胡锦涛总
      书记专电致贺。2009年2 月2 目正式宣布开站,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南极参加了开站
      仪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冰川学家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2 )郭琨、
      秦大河、钱嵩林、董兆乾、刘小汉、魏文良、袁绍宏等人,都为中国南极考察作出
      了重要贡献,限于采访条件、文字篇幅等,未能一一写到,或另文撰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