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对于今后,薛芳森也没有太高太具体的目标。生活上,他对现状算得上非常满
      意。薪水加各种经费,年收入也有七八万元,加上妻子的工资,对付日后的生活已
      是绰绰有余了。薛芳森说,钱够正常的开支就可以,人一旦追求超出实际需求的财
      富,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挫败感。这些年,也有许多需要农技人才的企业邀请薛芳
      森去做顾问或兼职,他都一一婉拒了。他说,他不想为了那些并非必需的钱而破坏
      内心的安宁。和早年的清贫相比,现在的日子已经算得上富贵奢华了。
      
          在金钱上知足,是否就意味着在事业上永不知足?这似乎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经典人格写照。
      
          薛芳森对于事业的态度似乎未必如此。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他并没有给自己
      预设什么高度,只是抱定一个态度,尽量在自己的领域里把事情做得更好。退休以
      后,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就继续做点课题写点论文,如果体力不济了,就像普通人
      那样颐养天年。
      
          薛芳森认为,人的名利思想太重不仅会累及心灵,还会伤及身体。他有个前辈,
      就是因为名利思想太重,导致了晚年生活不尽如人意。
      
          薛芳森对事业并不特别贪婪和容易知足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始终相信,人类科
      技不管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完全解读宇宙和自然的全部奥秘。他说:“这次汶川地
      震的预测难度再次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当
      然要不断研究和了解自然;但更重要的,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管科学怎么
      发展,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或许,一方面致力于用科学推动文明的发展,一方面又能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本
      身的有限,这才是一种最科学最务实的人生姿态?
      
          第二次采访离开江西农大时,薛芳森非要把我送到校门口,并执意劝我别打出
      租车,因为校门口就有240 路公交车站。
      
          虽然单位有车可以调用,但只要不是有急事,薛芳森平常去市区,一般都是坐
      240.“我喜欢坐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可以观察到各色人等,可以听到各种真实的社
      会信息。坐在小车里,我总有种脱离社会和地面的感觉。”薛芳森说,眼睛和牙齿
      在郊外的夕光中闪闪发亮。
      
          在驶往市区的车上,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闪闪发亮,我想,说这句话的
      人,是最标准最真实的薛芳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