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至今为止,北京协和医院依然是中国医学界的珠穆朗玛。但是,有多少人知道
      在这座医院里那些为医学而奉献了一生的人的名字?杨秀玉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
      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她念书的时候,绒癌还是一种高度恶性基本无法治愈的妇
      科肿瘤,当时国际上一位知名的肿瘤专家曾这样谈论这种疾病:“凡是绒癌一定治
      不好,凡是能治好的,一定不是绒癌。”
      
          绒癌的全称是绒毛膜癌,是一组叫做滋养细胞肿瘤的恶性肿瘤中的一种。一直
      到20世纪50年代初,绒癌患者的命运还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死亡于绒癌,绒癌被称为
      “癌中之王”,但是现在,肿瘤专家们在一起聚会,开玩笑的时候,有时会有人幽
      默地说:“如果人的一生注定要得一次癌,我愿意是绒癌。”理由很简单,绒癌的
      治愈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从完全不可治到可以完全治愈,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
      :“宋鸿钊”。他在国内首创了大剂量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使绒癌的治疗取得决定
      性突破——根治绒癌,即,通过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使绒癌患者获得治愈的效果。
      而这一工作不仅为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树立了成功的典范,而且宋鸿钊教授在研
      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临床分期,198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成为滋养细胞肿瘤的分
      期标准,是为“宋氏分期”,这对于一个把医学当做毕生事业来追求的人而言,是
      莫大的成就。正是由于他的杰出成就,宋鸿钊教授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
      院士。1996年,宋教授被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授予院士,他是享此殊荣的第一
      位亚洲人。
      
          跟随这样的前辈攀登医学高峰,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太过艰
      辛?北京协和医院滋养细胞疾病诊治中心首席专家、中心主任杨秀玉是宋鸿钊教授
      的弟子,她从1977年开始跟着宋鸿钊教授研究绒癌,到现在已经历经三十年之久,
      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卫生部甲级医疗成果奖,从医科院医疗成果一等奖到首届
      陈嘉庚医学奖,乃至全国医药卫生成果金杯奖,奖项接踵而来。人们说她很幸运,
      因为她在那样年轻的时候就那样幸运地遇到一个泰斗级导师,如果要说这些话的人,
      照着杨秀玉那样的生活方式重复一遍,不要说三十年,就是三年,他们也未必肯。
      
          一位协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当住院医的时候,轮转到杨秀玉手下,一个月以
      后,她下定决心把自己学了八年的专业废掉,从此金盆洗手不做医生。问她,她说
      :“因为我没有杨大夫那样的境界。我做不到像她那样,把医学把病人当做生命中
      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注定不会是一个好医生,在医学方面,也注定不会有她那样
      的成就,所以我不如趁早放弃,去干别的,好有工夫享受青春享受生活享受安逸。”
      
          这件事情,杨秀玉当时并不知道,很多年以后,旁的人告诉杨教授那位学生放
      弃医学的真正原因时,杨秀玉吃了一惊,因为她知道,对于一个学了八年医学且在
      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来说,放弃是多么可惜,但是当她知道那位学
      生因为转行而生活得安逸轻松时,她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她在协和干了一辈子,她
      太知道这中间的艰辛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她)希望安逸和轻松,
      学医以及做医生,确实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帐篷杨秀
      玉至今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影响她做出一生最重要的职业选择的那堂课。那是林
      巧稚教授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林大夫的第一句话是:“受精卵比米粒还小得多,在
      母体内遨游一周,就长成一个孩子出来,这里面有多少奥秘需要探索。”
      
          那一瞬间,杨秀玉决定了,要去妇产科。
      
          林大夫的一句话,激起了一个年轻女子对生命的好奇,协和医科大学要读八年,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杨秀玉是医大六年级学生。
      
          实际上,这并不是杨秀玉人生的第一个决定。对于杨秀玉来说,她最早的理想
      与一首曾经广泛流传的歌曲有关——《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
      的帐篷……
      
          高中时期的杨秀玉,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既单纯又充满热情,他们
      可以因为一首歌,而做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在杨秀玉印象中,她所就读的福建
      第一女子中学。考大学那年,一个班的同学竟然有十个报考了地质大学,其中有一
      位同学后来牺牲于为祖国找矿。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渴望把自己的一
      生投入到艰辛而伟大的事业中去,就此度过坎坷曲折但却骄傲而光荣的一生。那个
      时候,无数年轻人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抄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人的一生应
      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
      为而羞愧,这样当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了人类
      最壮丽的事业。”
      
          而就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杨秀玉却因为肺结核,体检不合格,连续两年不
      得报考大学,那是她最难过最失意的时期,既自卑又伤感,每天做一份简单的工作,
      她那时想也许一辈子就这么平凡地过去了,那些壮丽而艰苦卓绝的事业再也跟她没
      有关系了。那个时候,她经团委介绍到福建省政府的支前委员会上班,做统计员。
      与她后来所从事的职业相比,这是一份安逸的工作。但她却不开心,觉得自己一辈
      子只能做一个统计员,没有什么大出息,而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1956年,杨秀玉19岁,那一年,国家号召有志青年报考大学,为祖国努力成才。
      当时杨秀玉所供职的省政府的年轻人都去报名,她的单位有8 个人要去考大学,全
      都脱产学习。
      
          杨秀玉也动了心思,这个时候她的肺结核已经康复,但她连想都不敢想考大学
      这件事情。因为当年她来省政府工作的时候,组织科长曾找她谈过话,谈话内容很
      简单,即使统计员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但国家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统计员,也需要
      短期训练3 个月。组织科长希望杨秀玉能够保证在这个岗位上安心地做下去,不要
      辜负这3 个月的短期培训。杨秀玉当即做了保证。
      
          有一种人对自己的承诺看得非常重,不管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承诺,也不
      管后来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承诺就是承诺,杨秀玉就是这样的人,她照样每天去上
      班,绝口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那个时代优秀的青年都是这样,他们完全不懂得如
      何开口去要自己想要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大家在一起过组织生活、谈心。杨秀
      玉说了真心话,在她看来既然组织生活要每个人说真心话,她说说也无妨。她说她
      羡慕那些能够考大学的同志们,但她只能把羡慕压在心底,因为她跟李科长(组织
      科长)保证过,她要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
      
          那个时候离高考只有一个月时间,已经五月底了。组织上一考虑,觉得应该响
      应国家号召,鼓励有为青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于是团委书记来找杨秀玉谈话,
      核心思想是你想考大学,我们支持,我们给你报名,但是全脱产可能有困难,因为
      你的工作没有人接,所以我们只能给你半脱产,就是每天你要有半天时间上班工作。
      杨秀玉立刻答应——只要能报名,只要能有机会参加高考,杨秀玉已经很兴奋了。
      她一路飞奔回家,把这个特大喜讯告诉了家人,谁知道她妈妈听了,第一个反对,
      母亲想事毕竟周到,她对杨秀玉说:“你怎么不想想,万一考不上,工作又丢了,
      你可怎么办?省政府的统计员,这样稳定踏实的工作上哪儿找?”
      
          杨秀玉兜头被浇一盆冷水,整个人清醒过来,又飞奔回单位,见了领导,气都
      没喘匀张嘴就问:“我要是考不上大学,你们还要不要我?”
      
          领导哈哈大笑,给杨秀玉吃了定心丸:“你要是考上,我们送你上大学,考不
      上,你就安心在我们这里做统计员。我们还要你。”
      
          杨秀玉有的时候回忆过去,想到这一段,会哈哈大笑。那个时候,她只有19岁,
      那样年轻,那样单纯,甚至有一点点天真。有人说,其实这也是那个年代所成长的
      知识分子的特有品质,这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他
      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遭遇到种种我们常人所谓的麻烦和不如意,但他们却始终相
      信人应该有一颗单纯无私的心,始终认为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私人的利益之上。
      他们看不起世故,看不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他们愿意襟怀坦荡,愿意
      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和一项宏大的事业联系到一起,投身其中,义无反顾一他们认为
      唯有如此,才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杨秀玉17岁高中毕业,因为肺结核耽误了两年,现在终于可以填写报考志愿了,
      她立刻兴奋地给那些已经上了大学的同学写信,询问他们的意见。杨秀玉内心的想
      法是学医,她希望为更多的像她那样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考大学或不能实现自己人
      生理想的人服务,但很快她的理想被另一理想替代——她的同学们纷纷告诉她,她
      应该去学生物遗传。
      
          杨秀玉的同学们之所以建议她去学生物遗传,是因为当时的一部非常著名且轰
      动一时的苏联电影,讲述的是生物学家米丘林的故事。在那部电影中,美丽的果园,
      每天在果园里工作的科学家,科学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在当时的大学生中,“米丘
      林”和“改良品种”这两个关键词,即代表了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杨秀玉立刻做出决定——去做一个米丘林那样的生物学家,将一生奉献给品种
      改良。实际上,她在做出这个决定以后,选择就很少了,准确地说,只有三个选择,
      因为当年的生物系只有三所大学招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杨秀玉首
      先pass掉了厦门大学,她生在福建,从来没有离开过福建,倘若念一个大学还在福
      建,她觉得不够“壮丽”,不符合她对自己人生的要求。所以她其实只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北京大学,一个是复旦大学。
      
          家里人对她说,还是复旦吧,北京太远,而且她是南方人,身体又不好,如果
      去北京读书,生活上气候上都不见得适应。她自己想了想,折中一下,挑选了上海。
      而人生恰恰是充满了未知和偶然,复旦大学生物系一共要读五年,她读到三年级的
      时候,赶上协和医科大学复校,国家决定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生物系分别挑选一
      批学生,一共30人。杨秀玉就这么阴错阳差地到了北京,仿佛冥冥之中命运替她安
      排好了一样——如果她不是肺结核,她就不会耽误两年考大学;如果不是耽误两年,
      她就不会去学米丘林的生物而是唱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的帐篷”为祖国找矿,
      如果是那样,她就不会恰巧赶上协和医科大学复校,而如果没有上协和,她的一生
      会怎样度过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