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凤在一个淅沥的雨天踏上了通往上海的路途。这一年她20岁。作为蒋氏紫砂
      的传人,她的壶艺功夫在乡间已经声名鹊起。蒋家以做花壶与仿瓜果玩件擅长,林
      凤的技艺则可与父亲宏泉比肩。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她做了一颗酷似乱真的紫砂
      花生,被一个年轻的馋嘴媳妇捡到后塞进口中,结果大嚼之下嗑掉了半颗牙齿。她
      的仿真和造型能力还体现在一只紫砂独角犀牛水盂上,她把金鱼、螃蟹设计成一对
      欢喜冤家,让螃蟹咬住金鱼的尾巴,而金鱼则游进了犀牛的怀抱求救。这只情趣盎
      然的水盂在模仿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创新而无通常的匠气。不经意间它被摆到了上海
      “铁画轩”古玩陶器店老板戴国宝的案头。戴老板自己早年也是个民间艺人,他能
      用铁针在瓷器上镌刻书画,功夫了得,自然就出名。“铁画轩”想必是他一生打拼
      世界的缩写。戴老板还在上海滩上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什么古玩,什么字画,他瞄
      上一眼,肯定十不离八九。或许在某个清晨他突然悟到,这只通体洋溢着才气的水
      盂的制作者是大有潜力的。他看准的人决不能放过,既然她是蒋宏高的侄女,那么
      还有什么理由不来上海加盟“铁画轩”的仿古作坊呢?
      
          慢吞吞的小火轮把他们送过东太湖,经无锡上火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上海。
      只有过一次县城体验的林风并没有在进入大上海的时候激动得晕倒,她勇敢地挺起
      胸脯,紧挽着父亲的胳膊,怯生生的眼睛掠过那些比龙窑还高大的广告牌和看不到
      房顶像是要倒下来的大厦,比春天田野还要花闹的霓虹闪灯,比乡下楼屋还高的双
      层电车,比潜洛村过年看社戏时还要多好多倍的人。前来迎接的伯父告诉她,这些
      眼花缭乱的街市和咱们是不搭界的,咱们住的地方在高楼的后面,一种叫做亭子间
      的地方。实际上让林风住下的地方比她想象得要糟糕得多。她不知道亭子间竟然像
      乡下的猪圈那么小,这里住着伯父的一家。晚上12点之前没有她的床铺,过了子夜
      全家都睡下了,她才在一块勉强容身的地板上摊开被褥,没有了潜洛村零星的狗吠
      鸡啼,没有了爹妈的唠叨,没有了稻草铺的松软清香,没有鸟叫,甚至连风声都听
      不到。在伯父一家陌生的鼾声里她真的想哭,却哭不出来。这一夜真是让她辗转难
      眠。
      
          几天后戴国宝来见了林风一次。他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对于一个艺人来说,
      这双手太重要了。一切都让他感到满意。来自乡下的林凤性格内向,说话不多,但
      是手艺活儿已经非常了得。他并没有让她去“铁画轩”上班。他只需要一个能熟练
      地仿制紫砂古玩的枪手,这个枪手不能直接和客户见面,也不能打自己的印章。市
      场上需要什么,她就必须仿造什么,以假乱真是起码的要求。蒋宏高已经在这里干
      了好多年,上海人都叫他燕亭先生,那是他的雅号,但他的名字从来不准出现在任
      何一只茶壶上。像他这样的老枪手“铁面轩”养着好多呢。连程寿珍、吴云根、陈
      光明这样的制壶高手都向“铁画轩”提供过素坯。30年代后期的大上海到处弥漫着
      一种奢靡的繁华,艰苦的抗战打得难解难分,发国难财的党国大员和得了红利的冒
      险家们喜欢在古玩收藏里寻找风雅与乐趣。有名头的紫砂老壶往往成为他们喜欢的
      宝物。蒋宏高和林凤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戴老板提供的壶样仿制老壶,这些被做旧
      后显得沧桑满面的老壶分别由戴老板打上明清制壶高手时大彬、陈鸣远和陈曼生、
      杨彭年等人的印章,以不菲的价格出售给那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在住处不远的
      一条狭窄曲折的亚尔培路上有一个更小的亭子间,那里就是他们的工作室。林凤还
      是第一次面对面和伯父一起干活,一份默契,两份劳苦;伯父和侄女各有各的心事。
      慢慢地她终于知道伯父是一个多么优秀又多么委屈的紫砂艺人。他几乎精通紫砂所
      有门类的所有绝活儿,如果不是为了生活所迫,他可以搞很多创作,留下许多传世
      精品。但他一生中的创造欲望已经被逼仄的现世生活所榨干,只有林凤知道,即便
      是那些所谓的仿壶,有许多也是伯父自己的壶样,他绝不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工匠,
      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不得已把自己的壶打上古人的印章。如果说做假古玩的人是
      见不得阳光的,那么,伯父的今天是否就是自己的明天呢?虽然每月有20元工资,
      但这只并不牢靠的饭碗让林凤的心头一直云遮雾罩,一份盲目的快乐很快就这样透
      支了。
      
          其实,恰恰是这一段时间的“临摹”和伯父言传身教的“功课”影响着林风以
      后的艺术生涯。仿古,何尝不是一种基本功的磨炼,把古人的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
      更是一种功力的体现。寂寞的“练功房”里困惑和郁闷像一支熏香那样日夜烤炙着
      她,缭绕着她。小小的亭子间更像一只鸟笼,亭子间外面的弄堂里弥漫着一种她不
      喜欢的气息。回想起来,潜洛村的每一寸天空都是那么明朗干净,连同村头那条安
      静的小河,都令她眷恋无比。她不习惯这里闹心的忙碌,嘈杂的市声,漉湿的街面,
      常常被堵塞的阴沟,烟熏火燎的板壁房子,窗户上挂着的臭烘烘的风鸡和咸鱼,楼
      梯间里永远生着冒不完烟的煤球炉,万国旗一般的男人女人晾晒的衣裤永远在人们
      的头顶招摇,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她把这些感受写进一封信里,告诉乡下的父
      母,她在这里是多么的不开心、不开心。
      
          按照伯父的说法,弄堂外面的世界到处充满陷阱,所以林凤是不能单独外出的。
      她只能一直闷闷地趴在亭子间里干活。戴老板经常拿着假图章来这里,他像一个古
      玩丛林里的冒险者,在卖出和吃进的“跟斗”里体验着无比的快乐。对于枪手们,
      他则永远有提不完的要求。这个不起眼的亭子间正在大量炮制着供贵人们消遣的假
      古玩。戴老板手下有多少这样的亭子间啊,只有天知道。林凤看着自己做的壶,被
      戴老板打上“万历年间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的印章,
      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如雷贯耳的紫砂祖宗级的作品真容,如此冒
      天下之大不韪地炮制古壶岂不是对先贤们的亵渎?戴老板手里的假图章从来不留在
      这里,这些图章用完后就拴在他的腰带上,仿佛那是他的命根。对林风的一份满意,
      戴老板是溢于言表的,他说正在考虑给她加工资。林凤如获至宝的是他走时随手扔
      下的一份《大沪日报》。除了娱乐版的明星逸闻,更有五花八门的分类广告。尤其
      让她眼睛一亮的是闸北有一家“上海标准陶瓷公司”正在招收熟练技工。男女不限,
      月薪30元。
      
          林凤决心突围。就像小说里的一处伏笔,亭子间里的紫砂女终于在监护人蒋宏
      高的眼皮下顺利开溜,一节精心制作的紫砂藕形笔架成为她加盟公司的有力佐证。
      一周后她居然穿上了标准陶瓷公司的蓝粗布工作服。伯父蒋宏高惊诧于不声不响的
      小侄女突然变得那么有主见而且十分倔强。他劝说她的100 条理由还不如她的一条
      理由充分:世界上最没有出息的地方除了鸟笼还是鸟笼。
      
          其实蒋宏高私下里很欣赏侄女的性格。乡村女孩很少像她这样有主见,平时她
      并不张扬而且非常温顺,就像一根藏在棉花里的绣花针,需要的时候就会露出它锋
      利的针芒。
      
          最后他们达成的协议是:无论多忙多晚,每天林凤还是要住到伯父家来。
      
          戴老板又来了。他愿意提前实施他的加薪计划,但林凤执意要走。她是一条鱼,
      她喜欢水,陌生的水域毕竟是水。走出亭子间的林凤在浙江老板开的标准陶瓷公司
      找到了一种新的感觉。车间虽然嘈杂,但比亭子间明亮多了。有许多单纯可爱的小
      姐妹做同事,每天可以在上下班的时候浏览这个繁华都市的种种风情,春风沉醉的
      夜晚林凤不止一次地产生幻觉,生死契约,今夕何夕?繁星闪烁的夜空,她找不到
      牛郎星和织女星了,遥远的潜洛村已经渐次变成一道背景,无论它多么老迈和迟钝,
      但它在林凤的睡梦里总是那样亲切而不可替代。《水红菱》、《小田螺》、《小辣
      椒》、《桃子水盂》等,这些玲珑剔透的紫砂小玩件不如说是她的思乡之作,老板
      对她的才华很是赏识。很快她被委以“工艺辅导员”一职,50多名女工集合到她的
      部下,叫她蒋辅导。林凤则以全部的精力训练着这样一支缺乏起码素养的娘子军。
      值得记叙的是一个名叫温长根的师傅,30岁不到的样子,高颧骨,浓眉,细长的眼
      睛,看上去人很是敦厚沉稳。他是个电工,还会修理机器,在林凤眼里他简直无所
      不能。温师傅总是给大家讲故事,讲富人如何剥削穷人,讲日本鬼子如何烧杀抢掠。
      在他的引导下林风和大家一起开始抵制日货。有一天下班后温师傅悄悄地对林凤说,
      要带她去一个地方玩。她跟着他上了有轨电车,七拐八弯到了一个地方,她好奇地
      见到了一些熟悉的工友,更多的是陌生面孔。原来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沪西工人俱
      乐部。热气腾腾的场面让林风不知不觉受了感染,这里正在排练一出风行的话剧《
      放下你的鞭子》,恰巧那一天女主角没来,戏排不下去,导演正在发火,温长根和
      他耳语了几句,导演就朝林风走过来了。鸭舌帽下一双瞪圆了的眼睛朝她上上下下
      看了半天,说你来试试吧。
      
          林风当然死活不肯。导演突然问她:你恨日本鬼子吗?如果让你上战场,你会
      退缩吗?
      
          温长根师傅鼓励她:不要怕,你一定行!
      
          她突然觉得温师傅的话对她是那么管用。从来没演过戏的林风真的上场排练了。
      她的宜兴乡音很重的普通话并没有让导演气馁。因为她投入,还因为她身上的一份
      乡村女孩的率真与淳朴。而这正是这出简单的街头活报剧所需要的。温长根师傅总
      是陪着她,给她买夜宵,送她回家。温师傅的知识非常广博,天南地北什么都懂。
      一路走着听他说话,真是一种享受。
      
          第一次演出是在公司的食堂里。风暴一样的掌声让林凤激动得落泪。温师傅在
      后台给她献花,是红色的康乃馨。深夜他和她告别时的目光让她感到特别温暖。心,
      则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悸动。可是有一天温师傅不见了,公司里到处都在议论,说温
      师傅是共产党,被日本人抓走了,她再次见到温师傅已经是他僵硬了的遗体,肮脏
      的白被单上到处是血。知情人说,他是被活活打死的。工人们集聚起来,要求给温
      长根开追悼会。那天的游行队伍很长,林风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大家在高呼口号,
      她的一份伤心却不是用语言表达的。她还不懂什么叫共产党,她只知道一个她所敬
      重的、喜欢的男人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珍贵的回忆。
      他是第一个走进她生活的男人,虽然这份感情是朦胧的,像长夜里迅疾而逝的闪电,
      像刚刚萌芽就遭遇冰雹的幼苗。她和他没有任何承诺,甚至连手都没有拉过。
      
          温妈妈得到儿子的死讯顿时昏了过去。他又没有家眷,入殓的时候,林凤和几
      位女工一起给他换下了惨不忍睹的血衣。林凤把自己做的一颗原色紫砂花生小挂件
      挂在他胸前,宜兴的乡俗里,“花生”有着长寿和多子多孙的寓意。她愿他安息。
      从此温长根这个名字于她便是一座无可替代的心碑,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白发苍
      苍的她回忆起那个颧骨有些高的浓眉男人还是会泛起一片激动的红晕。
      
          没有了温师傅的日子让她感到黯淡无光。或许是心情的缘故,林凤在相当一段
      时间里不愿谈感情的事。一下班她就回到伯父的亭子间,在昏黄的电灯下帮衬伯父
      干活。这期间她创作了一把三脚提梁鸟头壶,这把壶的造型就像一个高难度的体操
      动作,显示出她已经能够把握控制难度较大的器型,伯父很喜欢,第一次答应她打
      上自己的印章。但这把精美的茶壶却卖不出去,这让林风感到气馁。市面上的物价
      正在惊人地飞涨,伯母总是在抱怨,通常的情况是她拿着一条棉被去排队换5 斤米,
      轮到她时却只够换几只大饼了。“铁画轩”的生意一天比一天清淡,往昔的那些古
      玩清客大部分已经杳如黄鹤。开不出工资的戴老板脾气变得很大,伯父一家5 口人
      的生活真是难以为继。而伯父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这位在上海苦苦经营了近20年
      的紫砂高手,对于自己最终没能在这个花花世界获得一席之地而感到彻骨的悲凉。
      
          有一天,一位名叫顾景洲的年轻人来访,他礼貌地叫宏高蒋伯伯,还从家乡宜
      兴带来了炒熟的南瓜子和板栗。说起来他和蒋家还沾些远亲,他的姑母是林凤奶奶
      的干女儿。两家又都是做紫砂的,相见之下格外亲切。原来顾景洲也是来加盟标准
      陶瓷公司的,按理他和林风应该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但林凤发现他身上有一种与年
      龄不相称的清高与矜持。她原先印象里的顾景洲是个干干净净的白衣少年,而现在
      的他满面风尘,很有些落拓不羁。缘分这样一种东西并不是挥手即来拂手即去的,
      男女之间缺乏默契的谈话则会令人乏味。从顾景洲后来与林风的交往来看,当时他
      对这位比自己小4 岁的紫砂才女应该是有好感的,但他不善于表达,或者他的表达
      不当。女人能够容忍男人的愚钝,却不能接受男人的矜持。这时的顾景洲在壶艺界
      其实已经颇有名声,只是一蹶不振的紫砂业的巨大阴影无法彰显他这样的才子的熠
      熠光华。顾景洲再次光临蒋伯伯的亭子间的时候林凤会借故外出,不知为什么,她
      对这位令伯父赞不绝口的同乡没有感觉。他们在公司里也没有特别的交往,在众人
      眼里,模型技师顾景洲与工艺辅导员蒋林风只是一般的同乡关系。若干年后林风回
      忆说,说起来也奇怪,每天朝夕相处,我和他没有逛过一次街,吃过一顿饭。见了
      面也只是点点头寒暄几句。他这个人比较孤傲,平时不苟言笑,当时他收入很高,
      每月100 大洋,又没有什么负担,即便是在高消费的大上海,他也可以过着一般人
      不可企及的生活。所以他悠然自得,刻了一方闲章,署号“自怡轩主人”,他不必
      像其他紫砂艺人那样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奔忙;他有清高的本钱,对于那些没有文
      化的粗人他是不屑为伍的。与她唯一的一次交谈,也只是局限于紫砂的话题。在顾
      景洲看来,以简代繁的紫砂光器是可以阐释整个世界的,质朴、内敛、古雅则体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而繁复的紫砂花器不过是民间艺人的附庸风雅,无论形似
      神似,都是缺乏想象力的。虽然他比较欣赏蒋林凤的才情,但对她设计制作的那些
      紫砂花货茶壶和玩件并不认同,充其量小儿科而已。林凤当然不服,她认为做紫砂
      花货首先要有光货的基础,是在光货的基础上进行装饰,繁复并不是繁琐,“繁花
      似锦”是一种境界,既然大千世界花虫鸟兽都可以入画,那为什么不能人壶呢?
      
          可惜的是,这两位后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紫砂领军人物在一起交流太少。以
      至让两个丰富的世界缺乏碰撞擦肩而过。说当时顾景洲对蒋林凤没有好感是不可能
      的。因为林风的伯父几次暗示她,顾景洲又来过,问你有没有男朋友?如果大胆设
      想,当时顾景洲能拿出一份勇敢和浪漫追求林风,而且那种追求是不屈不挠如火如
      荼的,那么珠联璧合,当代中国紫砂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
      
          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顾景洲,而是顾景洲传奇了。
      
          一个决定大家命运的坏消息在不胫而走。标准陶瓷公司的老板因贩卖日货,在
      上海滩上声名狼藉。而且他还投靠汪伪政权,即将赴外省任职。公司即将作鸟兽散。
      开始卷铺盖另谋生路的工人们整天骂骂咧咧。眼看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即将失去,林
      凤心里很是焦急。一天下午,老板约见蒋林凤,告诉她公司还将生存下去,保留人
      员上有她的名字。她突然想到了顾景洲,他能留下来吗?老板说顾景洲这个人清高
      自大,留他何用?她听了心里突然明白了,那些有骨气有个性的人都不在这个所谓
      的保留人员名单上,她若留下,岂不是和老板一丘之貉?她去意已决。
      
          伯父蒋宏高正在患病,每天吞咽的药丸无疑占去了这个窘迫家庭的一大半开支。
      林风的处境更是引发了彼此的乡愁。衰弱的蒋宏高终于决定带领全家撤离上海。他
      希冀自己那乱世中不堪一击的身体能在故乡宜兴的怀抱里恢复元气。
      
          离开上海的那天依然下着雨,林风记得,她来上海时也是下雨的天气。后来她
      的一生里,许多重要的日子总是和下雨有关。岁月作证,大上海终究褪去了一个村
      姑的乡气和愚稚,让她带走的是一份优雅的干练和淡定的心境。一直到她真正地离
      开,她才知道自己对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喜欢,它的千娇百媚和千疮百孔一样令人留
      恋;它的奶油糖、霓虹灯……永远释放着诱人的气息;它的天空的每一片云彩都带
      着俗世的温情。虽然这个城市从来没有属于过她,但一份淡淡的离别的惆怅穿越了
      每一个平淡的日子,一起聚向她的心头。
      
          不管怎样,回家总是让人高兴的。她分明听到了故乡的深情的呼唤。和伯父不
      一样的是,她还年轻,一切才刚刚开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