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水宁静的波光,粼粼折射在小桥、木船、泥路和临河老屋的檐脊上,这是中
      国南方的古老水乡。1965年9 月22日,杨惠根出生于江苏省吴县车坊乡瑶盛村,那
      里靠近周庄、同里,并且景色相仿。
      
          瑶盛村不大,总共只有百户人家。杨家祖上曾是当地富门望族,有很多家产,
      成片的瓦房与幽长的弄堂相隔。杨家有村里最大的井台,井水甘甜,冬暖夏凉。到
      了杨惠根的父辈,家境衰落,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惠根本来兄弟五人,
      但两个早夭,只留下三个,惠根是家里的老大。他的童年记忆是琐碎的家务、繁重
      的农活和与伙伴们的嬉闹打斗。
      
          杨惠根两岁时,大弟弟出生了。父亲是生产队长,一心工作,极少顾家;母亲
      忙不过来,只好将两岁的他送到外婆家,直到七岁上学,才又回到父母身边。
      
          杨惠根就读的新丰小学就在村里,五个年级挤在仅有的两间教室里上课,这边
      先上算术,那边后讲语文,自然谈不上“教学质量”。惠根放学后的职责是烧水做
      饭,照看弟弟,喂猪牧鹅。那时农村烧灶,七岁的他个头还没有灶头高,蹬着凳子
      才够着往锅里加水。
      
          惠根每天还要照看好家鸡鸭。鸭子白天游得很远,每天傍晚,他都要沿着弯曲
      的河流满村子跑,按时将鸭群赶回棚。不然,鸭子会下蛋在野外或被黄鼠狼猎捕,
      有时误人人家院落,遭他人宰杀。鸭子恋水,他常跳进河里拍打水波赶它们上岸。
      鸡鸭丢失,会挨父母揍骂。
      
          杨惠根稍稍大些后,开始下地干农活儿:有时到草地里放水牛,有时沿着田垄
      驱赶偷吃稻谷的鸡鸭鹅群。农忙时,也到田里撒肥。那时南方使用绿肥,所谓“绿
      肥”,是在从河底打捞的淤泥中搅拌进青草后发酵而成的。男人们将河泥一挑挑担
      到田里,妇女跟孩子则把肥料均匀撒开。男人走到哪儿,他们就要跟到哪儿,从出
      工到收工,几乎没有喘息。一天下来,惠根能挣3 个工分,折合人民币两毛多。暑
      假里,父母还要他打猪草,打的青草晒干堆垛,是冬天最好的猪饲料。省下的稻草,
      到年关卖掉后贴补家用,购买年货,添置新衣。
      
          与城里孩子相比,杨惠根的童年虽然贫苦,但是蓝天绿野,呵护着他无拘无束
      的自由天性。那时的惠根是孩子群里的“军师”,经常带着小伙伴到邻家或生产队
      的地里偷红薯挖南瓜,回来煮了一起吃。
      
          惠根生性好胜,无论爬树打架都争先。尽管他的个头不大,但打起架来非常勇
      敢。他勇敢,敢跟比他个子大的孩子们打。在小学,自己成绩不好,经常替班里学
      习不好的同学“收拾叛徒”,惩罚那些向老师告密的受宠学生。杨惠根顽皮地认为,
      该把这算做“孩子的正义”。
      
          说起自己的好胜性格,杨惠根十分怀念外公:“外公是家里最宠我的人,他年
      轻时是村里有名的刚硬汉子。我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他身上继承的。
      有一次,村里来了个卖水果的货郎,我很想吃苹果,外公不给买,任性的我抓起一
      只张口就啃。外公不但没揍我,反而夸我聪明。”每回打架赢了,外公都高兴得不
      加掩饰,甚至给他零花钱作为奖励。
      
          “小时候,我不觉得生活苦,养成了健康的性格。后来,我从农村到城市,从
      中国到国外,无论是跟城市人还是外国人打交道,我很少感觉过自卑。”从某种角
      度说,童年时代好胜的性格和受宠的体验,是他成年后坚定、自信的基础。
      
          由于小学读书不好,杨惠根不仅遭好学生贬损,也受到老师的冷遇。这对争强
      好胜的孩子讲,无疑是一种心理摧折。与算术相比,他的作文还算不错。这并非由
      于他学得好,而是因为淘气惹事,经常需要编故事糊弄父母。小学五年级以后,随
      年龄增长的自尊心促使惠根下了“好好学习”的决心,凭着聪灵的天资和好胜的心
      性,他很快成为班上的尖子学生。
      
          1979年,村里的初中要撤销,二十几名同学的初二班,只有杨惠根和另外两人
      考到镇上的车坊中学读初三。这是杨惠根第一次离家住校,第一次脱离繁重的家务
      劳动,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个人空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