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出国热,小松身处高等学府,机会很多,读完了硕士,
      偏偏就没有走。1988年,他别出心裁,卖起葡萄来。
      
          他跟一位教授借了三万元,答应每年付10%利息,然后去山东找葡萄。
      
          选货,砍价,装车,亲自押车回到北京,一筐筐搬运进冷库,一共十吨——一
      万公斤葡萄。冷库,是借用系里的地下室自己动手改装的。先拿一百公斤做保鲜实
      验,成功后,全面启动。
      
          春节到了,农大校园门口,或是圆明园庙会上,小松拉着平板车,拎着大杆秤
      卖葡萄。卖的是技术加苦力,白天盯着秤杆,晚上盯着冷库,自然辛苦。但他也鬼
      得很,也会缺斤短两——他说,这回我理解农民了,为了生存,人都得活,还要活
      得好,没办法。
      
          一个硕士,为什么非要去卖葡萄呢?为的是做课题。做课题你得有钱,那年代,
      五千块钱就能启动一个项目。有些课题就在眼前,深深地诱惑着他。小松一连倒腾
      了两个冬天,一毛钱一块钱地挣,一共卖了一万五千公斤葡萄,净挣三万元,有了
      底气。他管这叫原始积累。
      
          就在他顶着寒风,吸溜着鼻涕,且长发披肩,拎着大杆秤叫卖的当儿,一个漂
      亮姑娘也来帮着吆喝,这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七岁,这位北京姑娘后来成了他的太
      太。小松用两千七百块钱娶了媳妇,在集体宿舍上下床的下铺,接块板子,偶尔求
      哥们儿让个团圆日,就算有家有室了。
      
          小松自己膛出一条路来。后来,他最瞧不起伸手要条件的人。一位留美博士来
      到农大,嫌条件太差,小松不客气地对他说,有本事,你就启已创造条件,要是孬
      种,你回美国去!
      
          在北京,许老师住在世纪城儿子的家里,一套将近200 平方米的大房子相当舒
      适。当今,能住上这样的大房子,是成功人士的一个标志。但是,这房子对儿子、
      媳妇就像是宾馆,常不着家。最近十年,儿子忙得一塌糊涂,脸也变得很黑,像个
      黑鬼。他本来能炒几个好菜的,现在很少在家。
      
          儿媳妇跟婆婆说,找了小松啊,当朋友很好,当丈夫倒霉!
      
          过去,一家几口一起逛街购物,高高兴兴,满载而归。后来发展到虽然一起去
      了,小松却一人留在车里,抽烟,睡觉;手机一响,叫上去看看选定的衣服鞋帽,
      同意了,行,交完钱回家。现在竟连这个也没有了,就一句话:随便你们买吧,我
      没意见。
      
          为这个老母亲常常叹气。
      
          有时候,小两口好容易都早早回家了,儿子还是守在书房里熬夜写东西,一根
      根烟抽个没完。
      
          这叫什么夫妻呀?!老太太一说三叹。
      
          小松自称,他有经商的天分,但更迷恋的是科研。卖葡萄,属于忙里偷闲,他
      在那几年里,主要是在攻克柿子脱涩机理、板栗保鲜、鸭梨黑皮病防治等难题。他
      曾连续两个多星期守在地下室的冷库旁做实验,困了就睡在那儿,饿了泡一包方便
      面,他能苦自己,习惯了甚至喜欢这种生活。
      
          硕士课题做的是柿子脱涩机理的研究,他在 1986 年做研究生论文期间,来到
      河北狼牙山一带,要把柿子的脱涩保鲜理论用于农民脱贫致富。
      
          和同事孙老师一起,住在一个民兵训练营,每天伙食补贴五毛五,比邻居军械
      库看门狗的补贴还少一毛钱;去乡下敛柿子,先陪连长喝好了酒,才会蹭上一辆车
      ;做实验,遇上停电,他就扛上一箱柿子,去砸供电局长的家门,好声好气地央求
      ;用二氧化碳做脱涩实验,条件恶劣,气味泄漏,两个人全都中毒;拔了吊针,赶
      火车,他俩又亲自装车,四十多吨柿子,每一箱都过一遍手;最后,带着39度多的
      高烧,他俩把柿子运往香港,一路上悉心呵护,不敢睡觉。
      
          如果柿子脆而不涩,一港币一个,河北外贸部门对此寄予深切期望。有个县长
      对小松说,你要真能把这做下来,我们给你立碑,比那清西陵的碑还要高一米!很
      是遗憾,最终没有能够完成。虽然柿子都卖出去了,但没有实现理想的结果。因为
      实验条件太差,资金拮据,小环境取代不了大环境等等。
      
          面对失败,小松很坦诚,做柿子,是我死不瞑目的项目,虽然结果失败,但是
      过程很愉快,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经历。而且这还关系着农民的收入问题。
      
          他说,一个农业科研人员,做成一个项目的背后,有着特别的苦衷和艰辛。但
      是农业的问题没大小,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干!
      
          现在,小松做事是一种很有底气的状态,这来自于以往的磨砺和成功。
      
          有记者问小松,我们国家目前在果品的储藏加工方面,与国际相比到底怎样?
      
          他说,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一点不差。
      
          他从“六五”期间就做苹果的研究,那时是一个子项目——苹果虎皮病的防治
      研究。现在,他说,二十年过去,解决虎皮病是没问题了,99%是能防治的,不能
      说得太满,但是苹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他说,目前全国水果常年产七千二百万吨,苹果占三分之一,涉及几百万果农,
      目前加工的一系列技术还比较落后,如果在“十五”期间完成每吨浓缩苹果汁出口
      卖八百美元的话,会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有很大改变。他看好苹果
      产业化的前景。
      
          板栗的储藏保鲜,是一个长期以来的难题。燕山山脉每年产有大量板栗,日本
      商客希望全年进口中国板栗。1985年以后,小松在刘一和教授指导下涉足板栗课题。
      夜晚,在秦皇岛码头上散步,听见货箱里面栗子在噼噼剥剥地响,他大胆地提出冰
      温储藏的概念。以前,板栗储藏温度最低为零下1 度,是他,首次提出零下4 度的
      做法,冰温储藏,能够有效抑制发芽、霉烂和失水等关键问题,大幅度提高贮藏质
      量与时间。
      
          小松说,在科研中,你的思想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才可能创新;不想跟在别
      人后面,首先就要在思想上突破,在研究思想、研究方法上走出自己的路。
      
          冬枣,又脆又甜,是近两年山东沿渤海一带的时髦果品。采摘季节卖10块钱左
      右一斤,春节时卖到 60 到100 元一斤,是送礼产品,很有市坊。但是,没有一个
      单位能存过两个月,存到元旦都困难。
      
          无隶县把胡小松请去,“胡教授,你要能给解决问题,就是给农民积德啦!”
      小松第一年先用以往常规办法,刚两个月枣都坏了。第二年,改变方案,用自己的
      新方法,保鲜到春节,农民们特高兴。枣,原产地是中国,品质好,产量大。目前,
      河北、天津、山东沿渤海一带,发展冬枣已达到80万亩,每亩至少能产一吨果实,
      如果都采用先进保鲜储藏技术,产业前景十分可观。
      
          “我们这个行业,很难惊天动地,每一个品种的问题都比较具体,你说有多大
      意义?做这种科研课题能发多大财?我们只有凭良心去做。”
      
          小松说这话时,一个大男孩的眼睛是晶亮湿润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