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个人经历得生死多了,就会成为传奇。在李栓科的故事中,传奇随处可见。
      
          1995年5 月,他第一次踏上了北极。此前无数次的科考,唯有这次,李栓科感
      到不寻常——因为他是队长,他已经立下军令状,绝对把他的队员全部从北极带回
      来,一个不差。
      
          北极科考队一共26人,但只有6 人有机会最终踏上北极点。限于当时的条件,
      这6 个人必须徒步从冰上走了13天才到达北极点。徒步的出发点是加拿大的北极群
      岛一阿尔斯麦尔岛。因为是徒步,所有吃的、用的全靠队员背,所以行进的速度相
      当慢,一天大约30公里左右。
      
          5 月26日——当这6 个人发现手里使用的全球定位仪器统统找不着北时,李栓
      科知道,北极点到了!李栓科朝天放了一枪。在民间的报道中,这一枪被渲染得极
      富传奇色彩——因为这是中国人组织的科考队首次到达北极。但实际上,这六个人
      在那一声信号枪之后,却出奇的平静,没有任何的欢呼雀跃击掌拥抱,甚至连一点
      兴奋的感觉都没有。李栓科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一片空白,而且居然靠
      着冰冷的雪当场睡着了!其他的队友,包括陪伴了他们13天的爱斯基摩犬也都累得
      筋疲力尽。
      
          从北纬88度到北纬90度,200 多公里的路程,步行13天,最后可以感到也许真
      的只有疲惫了。
      
          但是危险突如其来——就像电影中的那些恐怖场景,远处瞬间冒出白烟,白烟
      迅速升腾到空中,天空霎时黑暗—一在一个开阔水面,水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这
      个时候就会形成科学术语上所说的“冷蒸发”。在书本上,这三个字不会夺取你的
      生命,但是身临其境,则是另一回事。说时迟那时快,白烟到空中迅速成为乌云,
      然后涛走云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扑向冰面,与此同时,整个冰面在颤抖,打
      雷爆炸一样的声音从脚底下传来,仿佛着了火一样——不用说,所有人都意识到这
      是“冰裂”一一情急之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往东北方向跑”——“我们运气好,
      跑对了方向。那种感觉真是恐怖啊,每踩上一块冰,那冰都在迅速裂开。我当时唯
      一的想法就是不想死。”
      
          实际上,在去北极之前,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比较好的时间,5 月,正是北极
      的极昼,一天24小时有太阳,但准能想到,他们还是遇上了曾让许多考察队探险队
      全军覆没的冰裂。后来他还曾掉进过冰洞,大家以为他回不来了,第二天国内甚至
      有一家报纸还发了李栓科遇险的消息,妻子、朋友闻讯悲痛不已。没想到他竟能奇
      迹生还。他说:“在极端条件下,信念和求生技巧是一样重要的,都能决定生死。”
      他说得很平静,也是因为这次传奇,他的夫人知道自己长期以来被剥夺的权利——
      按照组织要求,参加类似北极南极这样的科学考察,必须要签署“死亡契约”,这
      个契约是经过公证的——最核心有两条,一是受伤残的时候,按国家规定的赔付标
      准赔付,家属不能有其他要求;还有一条就是遇到不测,尸体就地掩埋,不能运回
      国内。这个死亡契约是要家属签字的,怕人死后有纠纷,但李栓科却从来没有让自
      己的妻子签这个契约——每次都是他自己代签,签多少回他自己也忘记了,至少十
      次以上吧?
      
          他的妻子从报纸上知道了有“生死契约”这回事,见到他就问:“为什么其他
      的家属都签了那个生死协定书,我怎么没有?”
      
          李栓科只是简单地说:“我想我不可能出事。”其实,他真实的想法是不想给
      妻子任何心理负担——他知道如果把“生死协定书”交到妻子手里,她一定会签,
      但很可能会“搞得哭哭啼啼”,所以自己签了比较简单。他一向是个喜欢以最简单
      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
      
          与李栓科交往的人很多,但让他们找几个词来描绘这位“青年杰出科学家”,
      他们想来想去,却总是觉得说不准确。的确,在李栓科身上,似乎夹杂着很多气质,
      这些气质原本应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在他身上却让人觉得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
      就像一颗钻石,原本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面,每一侧面就应该有不同的光彩——李栓
      科从来不喜欢冒险,他是谨慎的,但是他永远出没于最危险的地方,他又是勇敢的
      ;他可以长时间反复做同一件事情,他是有耐性的,但是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他却
      能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他又是果断的。他是那么开朗、随和、喜欢和人交往,但
      是当他在南极越冬,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脱离文明世界,他也没有落下什么性情大
      变的毛病;他有情趣,但并不害怕枯燥,他热爱自然能在冰天雪地坚持十年,但是
      回到都市,他一样驾轻就熟就像回到家一样——也许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当你经历
      了死的威胁,你就会感觉到自己对生命的那种留恋,你就会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
      可喜可贺的事情,所以你就不会为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而不愉快。
      
          李栓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做研究运气特别好,从来没有失败过——当
      然对于他来说,他确实不能失败,一来失败就不容易再申请到科研经费了;二来由
      于他研究的项目的特殊性,所以有的时候,一个差错就意味着生命危险——失败的
      代价就是你永远没有失败的机会,因为你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李栓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探险家”,如果你不小心这样称呼了他,他一
      定会给你更正——“我不是探险家,从来都不是。我是属于职业化的,如果不是为
      职业,那种地方我去一次,我就不去了——我满职业的,肯定不做无谓的冒险。每
      次所有路线都是严密调查,论证出来,各种可能性危险降到最低。”但即使这样,
      还是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他不能否认他从事的是危险的职业。
      
          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哪一次?李栓科自己无法比较,但所有参加过南极考察第
      7 次队的人都会说是那一次——他们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茫茫的南大洋,李栓科
      刚过30岁,生活对于他似乎才刚刚开始,他第一次从内心感受到——我不想死,我
      还没活够啊!
      
          当时,李栓科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科考项目,返程是最令人兴奋的事——很
      快就要见到家人了,对于李栓科更是这样,他刚刚做了父亲,他期待着见到他的儿
      子——那个他出门时抱着他的腿哭得小脸蛋上全是泪花的儿子。
      
          台风像一只悄悄走近的野兽——当他们发现的时候,情况危急到必须做“弃船
      部署”——他们乘坐的船是一艘14000 吨的巨轮,但是在巨浪滔天之中,就像一叶
      舢板。每个浪有50米高,砸到甲板上,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重锤从天而降,船一下子
      被砸进万丈深渊,然后浮上来,又是一个巨浪,砸进更深的海底——甲板以上三层
      几乎全部被摧毁,海在咆哮;厚厚的钢制门被彻底砸烂,长在甲板上的直径肋多米
      的钢制锚被轻松铲掉——他们遇到了台风,如果钻到台风眼里,一切就万劫不复。
      因为台风眼里相当于真空,一切压力为零,所有的东西,万吨巨轮,如果在台风眼
      里,眨眼之间就不存在了,比鳄鱼吞一只青蛙还容易。他们在台风的边缘挣扎——
      人已经不可能站住了,只能在狭窄的走廊里,扶着墙壁跌跌撞撞地忙着做弃船的惟
      备——每个人都知道,所谓的弃船,实际上就是延缓生命。说得更残酷一点,就是
      不让你马上死。
      
          每个人都很沉重,甚至有些人忍不住压力,小声哭泣。很多人开始给家里人写
      留言,遗嘱,但李栓科没有写。船已经晃成30度,大家都贴着墙,不能站立。人们
      都在等着弃船的信号——一旦决定弃船,沉没的船只将自动升起求救信号,每个队
      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离开船,每个人从哪个逃生门冲出去,上哪个救生艇都不能有
      一丝差错,更不能有—毫耽搁。因为一旦弃船,水将迅速冲进来,所以人的动作稍
      微慢一点,就跑不出去了。另外由于救生艇的空间有限,所以每个人规定能带什么
      不能带什么都要布置妥当。
      
          总之,一切都准备好了——那个椭圆形的救生艇,像个漂流瓶,一个艇十个人,
      他们进去以后就像呆在一个密封舱里,虽然不会沉,但是他们会获救吗?南大洋的
      温度在零下十几度,最近的船离他们至少有十天的行程,况且海上巨浪滔天,就是
      真要营救又如何营救?
      
          那一夜是煎熬的一夜,最后船长决定还是掉头回到南极去——在梅上,一个有
      经验的船长往往懂得见风使舵,如果迎头上,一切就结束了,幸运的是,他们躲过
      了。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发现海面上风平浪静,天空蓝得几乎让人出现幻觉,他们
      几乎不敢相信——奇迹发生了,他们跑出了台风的势力范围,他们活下来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李栓科他们的举动——也有人质疑他们一只要不
      怕死,只要运气好,谁做不到?
      
          当然,人们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质疑,就如同哥伦布航海回来,有一次在一个
      宫廷宴会上,一位贵妇人坐在他身边,口气略含轻蔑地说:“航海有什么了不起的,
      只要不怕死,船足够坚固,运气好,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英雄!”
      
          席间许多人纷纷附和,哥伦布什么都没有说,他拿起一枚熟鸡蛋,问在座的人
      :“有什么人可以把这枚鸡蛋竖起来?”
      
          众人纷纷尝试,但无人能使鸡蛋站立在桌面上。哥伦布若无其事地把鸡蛋取过
      来,轻轻在桌子上一磕,鸡蛋立住了。
      
          “这没什么难的,只要在有人做了以后。”
      
          不过,李栓科不会像哥伦布那样,他从来不执著于此——对于一个屡屡处在生
      死边缘的人,怎么可能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人斗嘴?何况对于野外工作者来说,
      遇到危险是正常的,当李栓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科研人员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
      时候,他就已经明白这一点了——他们去的是世界上环境最险恶的地方,在此之前,
      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过人的足迹——而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北京吉普、大卡车、
      牦牛、骆驼,就是这些,他们没有更好的了。在高原,在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在野
      狼出没的地方,生命的脆弱和崇高,他早就体会到了,那年他只有23岁。他有什么
      必要向世人解释——什么叫英雄?什么。叫无畏吗?他才不呢,相反他老老实实地
      说:“不错,我去南极去北极的确有功利的思想在里面,我渴望受到重视,渴望提
      升自己,渴望为我的妻子和儿子带去更好的生活条件。”他才不会为这些事情而感
      到痛苦呢!随便你们这么理解我的行为和动机——一个长年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人,
      他的世界往往也会变得像冰雪山样简单干净。
      
          李栓科说自,已属于那种拥有“选择记忆法”的人——只记得好的,辉煌的事
      情,什么不好的事情,不愉快的经历,过后就忘了,别人提可能也会再想起来;但
      再想起来的时候就觉得其实也没什么——是呀,一个不写日记,连老婆给自己写的
      情书都不留的人,你还指望他什么?他才不会把一些鸡零狗碎小肚子鸡肠的东西放
      在心上。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底线——你说他有功利心,他不否认;你说他想出人
      头地,他也不和你生气;但是假如你质疑他去北极和南极的意义,那么他会严肃地
      告诉你——这绝不是为千己的私利。
      
          当李栓科从南极和北极科考成功,载誉归采的时候,时不时的就有人会说,
      “那些地方用得着你去?多少科学家都去过了?这是无谓的冒险,浪费有限的资源。
      再说南极和北极离我们这么遥远,花巨资考察这两个地方的意义何在呢?”
      
          李栓科从来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因为北极、南极地区,对地球上的温度
      起着加速器的作用,而且。南极、北极地区也是全球的预警嚣,它们的微小变化都
      是对全球变化的一个预告。我们对南极、北极进行科学考察,一方面是要判断出极
      地地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贡献,对人类的影响。另外,像北极这样的地方,因为离
      中国很近,国外总有人说,北极的酸雨啊、环境污染啊都和我们东北有关,认为中
      国是破坏北极地区环境的罪魁祸首。我们只有通过自己更专业的考察,才会得出正
      确的结论,否则,我们只能听由境外这样或那样说。你没有数据,你有什么发育权?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科学空白区的,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
      国在北极南极这样的地方没有话语权,不可想象。再说,科学追求是无止境的,不
      分先来后到,前面有其他国家的人去过那里考察了,不代表着他们就已经穷尽了这
      个领域的所有的研究。
      
          确实,通过李栓科他们的首次北极考察,中国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到
      目前为止,只有12个国家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它决定
      捕鲸的数量、北极的航道、北极资源的可开采的数量——但加入这个组织,必须首
      先让这个组织认可你的国家是对北极科学考察研究有实质贡献的。李栓科的贡献就
      在于他们的首次科学考察成功了——被认定为对北极有贡献,由于这一贡献,他为
      他的祖国争取到了话语权。
      
          “我做的课题是北极环境调查——我们通过取样分析破坏北极环境的物质来源
      ——最后我们发现北极冰面污染最厉害的是重金属污染。”
      
          这一结论和西方国家不尽相同——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西方国家的冶
      金厂,我们东北的十个普通工业也赶不上一个发达国家的冶金厂的污染,所不同的
      是,他们的环保概念是环保他们家门口的,他们把废气直接排到高空,这样重金属
      颗粒就会漂浮到大气上,最后大气循环通过降水掉到冰面上。所以他们虽然环保了
      自己,但污染了别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