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他曾经是东北一个小山村的穷孩子,凭着对知识的狂热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走
      向科学的圣殿,一路坎坷,心无杂念,痴心不改。
      
          他曾经不相信医生说自己会失明的诊断,如今平静地接受视力逐渐消失的事实,
      全力以赴地搞教学和科研。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位完全沉浸于自己学术领域的学者,
      一位让所有学生都深感敬佩的好老师!
      
          他的事迹引起社会关注,他亦将自己教学和科研之外的时间,无私地投入到帮
      助盲人的公益事业中。
      
          除了教授、博导、盲协主席,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省政协委员。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他除了感到光荣外。还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他是代表
      了盲人群体、代表了残疾人群体走进政协的。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他是来为他们
      说话的。面对记者的话筒,他呼吁加大残疾人事业方面的投入:“思想解放让人激
      情澎湃,思想解放就是找新突破新发展,它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就要
      看看社会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和谐,其中一点就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社
      会的进步比较,是相对滞后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滞后的问题解决好,扭转过来。”
      他还强调:“残疾人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的财富,这是辩证的关系。搞好了是财
      富,搞不好就是负担,残疾人如果受教育了,有能力、有职业了,就是财富了。”
      
          他很珍惜建言献策的机会,致力于推广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事业。政协会议上他
      提交的提案中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建立残疾人网络信息无障碍通道,数据准确,论
      据充分。作为一名学者,他深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的获得和拥有是多么的至
      关重要!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除了家人、盲障朋友,和富明慧感情最深的,就是他的
      学生。
      
          由于左脚曾经受过伤,所以当他在课堂上站立时,体重都落到右腿上,一节课
      下来,觉得右腿都麻木了。学生们心疼地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想到你们这
      样认真地听课,我就不觉得累了。
      
          在我采访他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即将毕业的硕士生为毕业的一些材料填写来找
      他,他细致地给学生作交代。他告诉我,这是他很满意的一个学生,马上就要去香
      港读博士了。
      
          而最令学生感慨的是,他们抄论文都会出差错,富教授却可以将他们的论文一
      字不错地背下来。
      
          他很乐意聊他的学生们,只言片语中,可以洞见他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心血,和
      他对他们快速成长的那种浓烈的期待之情。
      
          我问他,有没有埋怨过命运?
      
          他说:“我要是视力正常的话,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过我并不是个喜欢埋
      怨的人,怨天尤人只会耽误时间,有那工夫还不如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事。”
      
          对于视力障碍的问题,他说:“如果你觉得是—个障碍,那就会把你挡住,这
      是一个态度问题。眼睛看不见了,其实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能力的。比如,听书的话,
      我一两次就抓住要点了;推演公式的话,慢慢适应不用纸就可以了,眼睛看不到了,
      必须把公式、模型在头脑中更加完整地运算;给学生讲课,整个内容都在我的脑子
      里。为了能够继续教书,继续搞科研,我改变不了健康状况,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
      它。我姑且把这个称为‘补偿机制’。”
      
          许多记者都提到过,面对富明慧,你会忘记了他是盲人。
      
          某个瞬间。我也出现了这样的幻觉:我正在与之交流的,分明是一个健康、淡
      定、睿智又温和的学者!
      
          过去,他爱好体育,痴迷围棋。眼前失去光明之后,他爱上了音乐。而很多时
      候,他是靠记忆去感觉和捕捉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
      
          聊到东北老家,他的记忆里立刻出现家乡四季的美景,冬天一望无际的茫茫雪
      原。故乡,总在他的惦念之中。他是满族人,对于自己的民族,他有着特别的自豪
      感,因为,在他看来,满族是个很包容的民族,是愿意接纳多元文化的民族。
      
          聊到将来,他断然说:“我从不想明天会怎样。我只知道,做好今天,明天就
      会好!”
      
          是啊,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把握好今天,辛勤耕耘,春种之后就有秋收。
      
          小雪曾说:“他是个自律且追求完美的人!”的确,他始终认为,追求精度更
      高、效果更好、更为完美的解决方案,是数学学科的目标,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他无数次说过:“我要做的是像德国盲人数学家欧拉一样,在失明后继续发光
      发热。”
      
          尽管眼前没有一丝光亮,他还是常常仰面向天。他说,夜空最美的风景莫过于
      有流星划过,流星的美丽在于它的短暂和不可挽留,它那瞬间的闪耀将化为亘古沉
      寂中的永恒记忆。
      
          生命是短暂的,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的平庸和碌碌无为。
      
          所以,他要像智慧的长明灯,发出自己的光亮,默默地奉献和燃烧。
      
          眼前的他,那么坚韧、平和、宁静。
      
          他属马。
      
          他还是少年时期那个渴望像鸟在天上飞、像马驹在草原上飞奔的他吗?
      
          我想,是的,他仍是那个充满理想和智慧的少年。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理性、
      成熟,牢牢把握着他生命仅有的全部力量,为他的理想,为他的事业,全心全意地、
      毫无保留地,付出……
      
          一直以来,他想尽一切办法密切关注着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通过语音软件上
      网“听”论文摘要是他收集文献资料的主要方式。
      
          在采访的最后,我说:“海伦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想看看那些给自己关
      怀和友谊的人,看黑夜如何变成白天,要去城市,体验工作的世界……那么,富教
      授,假如给您3 天的光明……”
      
          我听见他的胸腔里发出一声长叹,接着是平静温和的笑声。他说:“现在力学
      科学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假如只有3 天,我要将我的学科专业
      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研究,全部了解并掌握。3 天,怎么够!”
      
          是啊,一生都不够,何止3 天!
      
          我突然彻悟:像富明慧教授这样的人,本来就是为他的科学理想而生,无论命
      运如何捉弄,也阻挡不了他的奉献和燃烧。上天拿走了他的光明,他又在心灵里点
      亮了自己的灯盏,当世界变得只可以感受、触摸和聆听,他把它放进自己的心灵,
      在那里,光明永在,激情永在,热爱始终如一!
      
          天近傍晚,那是光明和黑暗交融的片刻。
      
          在一个看不到光明世界的人的灵魂里,是心灵之灯、精神之灯,将他的世界照
      彻,是他内在的力量,掌控着自己游移在茫茫宇宙之中。
      
          富明慧教授和他妻子小雪手拉手,缓缓送我,来到东湖边。我几次回头招手,
      他们依然在黄昏里伫立。
      
          碧绿的东湖,下课后络绎不绝的学生们,在湖畔匆匆而行。高大的棕榈迎风晃
      动,莲叶之下的涟漪无声无息,树上的知了奋力歌唱,这一切,宛若另一个世界,
      多么美好!
      
          现实的物象景象,早在10年前,就在失明的富明慧教授的心里定格。
      
          这湖,在失明已10年的富教授记忆里,依然那么清晰,活色生香,应该还是他
      的旧日风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