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2007年2 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2006年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唯一得主,李振声站在主席台上,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
      接过了殷红的获奖证书,成为继袁隆平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学
      家。而仅仅在两天之前,同事和学生刚刚为李振声庆贺了他的76岁大寿。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宣读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
      会的评审意见:
      
          李振声院士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培育成了小偃系列品
      种、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
      质资源,研究和揭示了其生理机制和遗传基础,培育出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
      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被列为农业部跨越计划,在河南、陕西等省大面积推广。李
      振声院士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议,并领导和参与中科院黄淮海地区中低
      产田治理项目的研究,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评审,决定授予李
      振声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 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技前沿取
      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
      业化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当李振声获悉自己被中国科学院提名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之后,他给
      院领导写过这样一封信:
      
          一想到“国家最高奖”,心中就有些不安。为此,昨晚辗转反侧,难于入睡,
      现在已是凌晨2 点,我决定起床给您写这封信,表明我的愿望,即如有可能,我请
      求从候选人中去掉我的名字,不参加这次评选。给您增添麻烦了,谢谢!
      
          在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里,李振声这样解释说:“我觉得我的贡献有限,
      另外也是获奖多次了,我觉得我得到的荣誉已经超过了我实际的贡献,所以我就不
      想再申请了。”
      
          “贡献有限”只是李振声谦虚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他总是认为成功和荣誉都应该归功于集体。“实际上这个成果
      是一个集体的成果,我不过是集体成果的一个代表。”
      
          ——小麦的麦粒太小了,每一颗单粒都很难称其重量,所以人们只好拿一千颗
      麦粒来称重,这被称为“千粒重”。也许在李振声看来,每个人正如一粒小麦,只
      有在一个集体中,才能够以“千粒重”的方式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分量。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 万元,其中450 万元由获
      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研经费,50万元为个人所得。但在李振声看来,远缘杂交的
      成果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奖金也应该回报集体,这是他
      的一个基本认识。但具体回报给哪个集体,李振声却有一番考虑。他看到所里有些
      研究生经济上有困难,因此决定将这笔钱资助给贫困学生,助他们一臂之力,以便
      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在毕业时取得优异成绩。在李振声看来,
      这笔钱这样使用或许更有意义。于是,李振声将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遗传所,
      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为学生成才助一臂之力。对此所里非常支持,同样也拿
      出50万元,设立了“振声奖学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