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科学院园区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仅一条马路之隔,中国科学院遗传
      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便坐落其中。1951年,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
      验馆,就是“遗传研究所”的前身。
      
          1951年的李振声,面对突如其来的好运,一时还不能适应过来。原来的最高愿
      望不过是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而现在居然来到了中国科研领域的最高机构中国科
      学院!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本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结果毫无准备的李振声
      在落户京城时连棉衣都没来得及预备,还是同事借钱给他才买了冬衣御寒过冬。
      
          当时遗传选种实验馆的馆长是乐天宇。乐天宇早在建党初期即参加革命,曾参
      与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并与毛泽东关系甚密。毛泽东那首“我欲因之梦
      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名句,在公开发表时被称为《七律·答友人》,其实原
      名是《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
      学前身)成立,乐天宇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党总支书记。1951年乐天宇调离北
      农大,负责筹建并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后改为“遗传研究所”)馆长。
      
          当年李振声的工作地点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李
      振声最早住的宿舍是以前养牛的房子,被称为“牛舍”,后来才搬到“南斋”,在
      一个大屋里挤住着7 名同事。从现在的农科院南门进去,右边的小学是当时的招待
      所,而左前方的饭馆一条街原来就是平房宿舍“南斋”。
      
          在此期间,李振声的生活并不宽裕,每月吃着4.75元菜金的食堂,同时还要负
      担家里的一部分开销。即便如此,李振声还是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小
      提琴送给大哥李永泉。李永泉本是一个十分活泼的人,而且多才多艺,可惜因肩负
      家庭重任,未能读书深造。另外从来北京领到第一笔工资起,李振声就每月给母亲
      李李氏寄去生活费,还要负责妹妹李永颖上学的费用。
      
          来到北京让李振声喜忧参半——喜的是被分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
      忧的是进的虽然是遗传选种机构,却没让他去做育种,而是让他去搞牧草研究。
      
          当时的遗传选种实验馆下设3 个课题组,分别是乐天宇领导的“遗传组”、金
      树章领导的“生理组”和冯兆林领导的“栽培组”。包括李振声在内的三名毕业生
      被分配到这里之后,按照李振声的意愿自然希望进入遗传组,可他却被分到了栽培
      组。
      
          栽培组的冯兆林是美国博士,不是遗传学家,而是土壤物理学家,他的研究课
      题是通过种植牧草改良土壤。于是,李振声被要求从事牧草种植资源的征集与研究。
      在冯兆林的指导下,李振声接受了最初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
      
          当时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人数并不多,不过200 人左右。为了让年轻人能够在
      思想和科研上迅速提高,院部领导专门请来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为他们作报告。这些
      报告让李振声受益匪浅,尤其有三位学者对李振声的影响非常之大——数学家华罗
      庚的“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做研究必须注意基本
      训练”和哲学家艾思奇的“学哲学可以使研究少走弯路”等观点,都让李振声印象
      深刻,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李振声依旧记忆犹新,对他的科研生涯起到了非常
      积极的影响作用。
      
          李振声在牧草领域一研究就是5 年,让他积累了大量有关牧草的知识,而这对
      他以后的小麦远缘杂交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