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唐登华:男,50岁。心理卫生专家,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
      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团体辅导与治疗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机关工会联合会特聘健康教育巡讲专家,教育部普
      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
      电视台特约嘉宾,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心理治疗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健
      康协会专家。
      
          在心理学界,唐登华是位抢手的媒体人物,不仅作为嘉宾频现屏幕,他写的《
      做自己情绪的调节师》和《别让坏情绪毁了你》也很热销,他的专业更注重日常的
      心理问题。我去见他时,他刚去民建中央做了一场谈个人情绪管理和心理减压的专
      题讲座,一周前他去新疆给自治区的政府官员和兵团领导讲“情绪管理”,告诉他
      们怎样快乐。此外,他还是中央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座上宾,有人跟他开玩笑说
      :“党内外干部你都管啦。”
      
          唐登华说,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对于管理者来讲更是这样,
      现在推行问责制,当领导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承担着太多的责任,也有着不
      少的诱惑,而心理冲突也越来越多,出于对干部心理健康的呵护,中央组织部专门
      下文件强调加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各级管理层内,这类针对人群、有的
      放矢的心理讲座不仅时髦,而且实用。当然,唐登华的主业是心理治疗师,每周在
      精研所出门诊。由于他给病人看病主要靠谈话,我称之为“话疗”,干这行的人则
      是“话疗师”。其实,他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心理治疗师不仅仅靠说话,主要是
      人际的关系和互动,不说话时一样会有治疗作用。
      
          唐登华是湖北人,1962年出生,1979年考上北医,那年还不满17岁。高考报名
      他非常明确,五个志愿全是医学。开学后第一个学期成绩还行,第二个学期开始下
      滑,哲学课考试不及格。不过,正是那次补考,成了他的人生转折。为了补考,唐
      登华矫枉过正,不仅读课本,还读课外的哲学书,慢慢对抽象、形而上的东西产生
      兴趣,读书范围扩展到美学、心理学和灵异学,喜欢琢磨人的精神本质和各种心理
      现象,从黑格尔的著作到地摊上的杂书,越玄越难他越爱读。1984年参加全国毕业
      统考,唐登华的成绩是北医第二名,他放着别人打破头争抢的科室不去,而是首选
      精研所,他想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
      
          80年代中期,精研所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药物治疗唱主角,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说虽在社会上流行,但国内对心理治疗尚无系统研究,唐登华恰恰对这个感
      兴趣。当时,精研所多次请来美国夏威夷大学跨文化精神病学家曾文星教授和擅长
      家庭心理治疗的徐静教授举办心理治疗讲座,唐登华从中受益匪浅,并从许又新教
      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唐登华解释说:“住院病人重症的多,主要靠药物治疗,但在康复期则需要配
      合心理治疗。重症病人以生物学变化因素为主,轻症病人则以社会心理学变化因素
      为主。前者药物治疗效果好些,后者心理治疗的效果好些。但是不管重症轻症,都
      该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十多年前,社会上对精神科大夫的偏见还很重,称
      “看疯子的”或“盐酸氯丙嗪医生”,似乎只有精神分裂患者才看大夫。近些年随
      着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压力增大和职场竞争激烈,社会上的轻症病人越来越多,比
      如神经症、青少年问题、情感障碍、适应障碍和酒药成瘾,重症只占所有精神障碍
      的10% ,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心理治疗。卫生部要求三甲医院设心理科,从另一个侧
      面表明心理治疗的重要。唐教授说,挂神经科一般内科号的病人中,大约有1/5 是
      情绪问题或者伴有心理障碍。另外,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随生活水平提高,主动求
      治的人群迅速扩大,心理治疗专业成了“朝阳行业”,“话疗师”们的出诊费也竞
      相飙升。从某种角度讲,心理卫生的工作已超出了卫生系统,也渗透到教育、管理
      及社会服务业。
      
          2000年,唐登华的《与烦恼相处》出版,他结合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中国道家
      思想和临床经验,分析精神的主客观关系,并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用的心理治疗
      方法,并且收录了许多个案。后来他开了一门研究生课,内容就是“主客观分析心
      理治疗”。
      
          一位失眠十年的病人向他讨教安眠妙法,说自己为了战胜失眠想尽了办法,温
      水泡脚,打太极拳,瑜伽,数数,试各种偏方,买催眠枕头,都无济于事,躺在床
      上越让自己放松越紧张,越暗示自己入睡越睡不着。唐登华反问:“你既然战胜不
      了失眠,为什么不向它投降?你跟它较量了十年,已经够对得起它了。今天晚上给
      它写个投降书,它不让你睡,你就一晚上不睡,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第二天,患
      者说前夜睡得比哪夜都香。
      
          每年高考临近,唐登华的门诊都挤满考试焦虑症孩子,家长、老师众口一声地
      劝孩子“考前放松”“不要紧张”“战胜焦虑”,问题是,一个好强的孩子面对人
      生最重要的考试,他不可能不焦虑。“对学生来说,高考的紧张情绪是客观的,”
      唐登华说,“人们通常认为,凡是心理的东西都是主观的,凡是主观的东西都要自
      己负责。实际上,这是个误区!高考前要告诉孩子去迎接焦虑,拥抱焦虑,接受考
      试成绩会因焦虑打折扣的现实,以承认焦虑和低效率的心态上考场,考试时,焦虑
      情绪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少,效率逐渐回升,甚至可能超水平发挥。相反,如果一
      味提醒自己‘别紧张,别紧张’,结果反而会更紧张、更担心,本来有可能发挥的
      水平也会再打折扣。”
      
          他认为,烦恼分两种——客观烦恼和主观烦恼,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自找的。
      2012年5 月8 日在佳木斯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被卷入车轮,丧失
      双腿,有关部门请唐登华去医院参与会诊。当时,张丽莉术后刚醒,医生不敢告诉
      她已被截肢,因为50多家媒体在跟踪报道,担心她情绪失控,做出不符合英雄的举
      动。唐登华反问:“难道你们认为英雄就不应该有痛?英雄获知自己失去了双腿就
      不应该有情绪反应?”他说将英雄神化的宣传才不符合人性,是一种社会性的病理
      现象。事实上,张丽莉的心理素质很好,只需医生跟进心理干预。她平时就爱替别
      人着想,救人的刹那她想到会受伤,只是没想到这样严重,这不同于意外事故,她
      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让她体会到了价值,所以她很快就能平
      静地面对伤残事实,用成熟的升华机制处理了危机。
      
          在1992年和1994年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唐登华分析过一例病案:某女士
      身患社交恐惧症,见到异性就脸红,心跳,恐惧,紧张,担心无法在以男性为主导
      的社会中生存,痛苦万分,从外地来求治。她从小就是乖乖女,家里是世代书香门
      第,深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思想熏陶,从来不跟男生搭话。高二上数学课,
      教课的是一位高大英俊、谈吐幽默、刚从师范大学分来的年轻老师,很符合女生心
      中的白马王子形象。有一次,她在课上突然冒出想与老师亲近的念头,并为这个自
      认为“肮脏、不伦的念头”自责不已,又难以克服。此后,只要那位老师上课,她
      都紧张焦虑,心神恍惚,台上讲的一句都听不进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由于担心
      类似念头出现,几乎所有男老师的课都听不进去。上大学后,她不仅怕上男老师的
      课,而且不敢挨着男同学坐,上课最后一个进教室,坐在最后一排,下课低着头仿
      佛在逃,“本我”与“超我”展开生死角逐。
      
          歌德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唐登华说:
      “情窦初开,天经地义,即使对长辈、父母都有可能产生欲念。用洗脑的方式清除
      杂念,结果只是自寻烦恼。没有不应该有的情欲,只有不应该有的行为,出现在脑
      子里的任何情欲,只要没跟社会发生联系,便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已婚男女走在街
      上见到有魅力的异性并萌生欲望,可不可以?不仅可以,而且很正常,只要你不去
      骚扰人家就行。看银行有那么多钱,想据为己有,这个念头没什么问题,但去抢银
      行就违法了。贼心可有,贼胆轻易不要有。假若真把一个人脑子里不应该有的情和
      欲都洗掉了,那么这人肯定是神经症病人,不是人,成了神。”他在给德育教师、
      党政干部和学生思想工作者讲课时问:“你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们谁能拍
      拍自己的胸脯说,我脑子里没有任何不该有的情欲?”没有人敢这样说。
      
          有位美国人跟他说:“我们美国人承认贼性,采取防范措施,你们中国人否认
      贼性,所以疏于防范,案件发生率比我们多。”的确,只有承认每个人都有贪心,
      才能有的放矢地建立约束机制,如果以管理干部不应该有贪心为前提,那么很难建
      立一个有效的防贪反贪机制,贪心随时可能冒头。唐登华说:“即使在和谐社会,
      也会存在贪心、私欲和各种矛盾,同时也存在处理矛盾的有效机制,比如公检法、
      羞耻感、伦理道德和媒体监督。任何社会都有阴暗面,如果没有了,社会也没有了
      前进的可能。”道家讲阴阳,阴阳要互动。世界上不可能全阳,也不可能全阴,因
      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社会有阴暗面,个体有本能的、生物性的情和欲,这些
      都是客观的,和谐的健康的社会或个体也会容许它们的存在,但会有很好的、有功
      能的约束机制,而不是从意识层面完全清除。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心理学中
      的发展”。
      
          有位30多岁的女病人,突然冒出个恐怖念头:要把儿子从九层楼的阳台上扔下
      去!从那之后再无安宁,焦虑,惊恐,失眠,因为她太爱儿子了,不能允许自己有
      这样的念头,于是倾家荡产四处求医,都无效果。回到家,绝望地搂住9 岁的儿子
      痛哭说:“儿子,妈妈对不住你。妈妈这个病治不好了,万一哪天我真扔了你,我
      也会跟你一起跳下去。”彻底的绝望,让她放弃了斗争,病症居然一天天好转。
      
          应对焦虑,唐登华的秘籍是“承认其客观性,顺其自然”,他说心理医生不是
      替病人消除烦恼,而是该帮助病人与烦恼共处。焦虑像皮球,不拍反而会平静,这
      正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中国自杀人数占全球的1/4 ,其中70% 是抑郁症患者。媒体一报道某名人自杀,
      网友立即开始猜测,单位立即进行调查,其实有的死者家庭和睦,工作清廉,自杀
      是由于抑郁症。唐登华说:“抑郁症病人本身有自杀倾向,可以这么想,抑郁症患
      者自杀相当于病逝,为什么不能客观对待?”有位公司老总困惑地问:“我经历过
      磨难,意志坚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太太贤惠,孩子孝顺,老人健康,怎么会
      得抑郁症?”唐教授反问:“那你会不会感冒?”对方说:“当然会。”“那你患
      感冒时有没有想过,你这样的人不应该患感冒?”
      
          过去人们认为“我是主观,物是客观”,后来修正为“意识是主观,意识之外
      的都是客观”。其实人类有一部分意识、精神或心理现象是有客观物质基础、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唐登华认为,心理现象可分两种,主观能够控制的是
      主观性心理现象和主观不能控制的是客观性心理现象。比如幻听,基于神经细胞间
      的神经介质亢进;比如情欲,基于荷尔蒙的作用;比如经期间情绪不稳,是情绪中
      枢化学物质的紊乱造成,所以接受烦恼的客观存在,是学会与烦恼共存的第一步。
      另外,吐露烦恼也很重要,中国人不习惯对人表达痛苦与伤心,感觉要冒一个风险,
      怕别人嫌自己“意志薄弱”,“不够坚强”。人们习惯引用《林冲夜奔》里的那句
      戏词,“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忘了还有后半句,“只是未到伤心处”。
      
          在门诊,唐教授还通过家庭治疗的手段帮助解决婚姻冲突、情感冲突和亲子冲
      突,厌学、网络成瘾、进食障碍等青少年心理卫生也是他的擅长领域。十年前,清
      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轰动一时,卫生部请唐登华等心理卫生专家座谈这个
      事件带来的警示,三十多家媒体参加,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专家,你们
      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唐登华回答:“我们跟你们的反应不一样,你
      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这个孩子太可耻、太可恶、太缺乏管教,我的第一反应不
      是管得太少,而是管得太多了。刘海洋长到二十多岁,一切都由母亲安排,他出生
      不到百日父母就离异,母亲没有再婚,全部精力都投在儿子身上,她跟记者说,‘
      我耕耘了那么多年,现在该收获了,没想到变成这个样子’。刘海洋长这么大,自
      己只做过两个决定:一个是高考报志愿时报了生物系,但母亲没有跟儿子商量就给
      改了;另一个是想试试黑熊笨不笨,结果引起社会这么大反响。我现在担心的不是
      这个孩子以后还会不会干这样的事情,而是他以后还敢不敢有自我意志。假如一个
      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由长辈安排,那他就不会为后果负责,即便自我意识意志觉
      醒,也没有对自我行为负责的经验,行为不免带有冲动性和幼稚性。与其说刘海洋
      可恶可耻,不如说他可悲可怜。”
      
          外地某大学请唐登华去讲座,接待人员好不容易才在学校宾馆给他定到客房。
      原来那天是新生报到,1000名新生,来了4000位家长,周围所有宾馆全都定满。唐
      教授很为“大学幼儿园化”的怪现象担心,许多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买房看着孩
      子,孩子丧失了成长空间。另外家长对孩子“保卫”过度,摆平学校,摆平公安局,
      甚至摆平法庭,结果没让孩子自己成长,但有父母摆不平的一天。有位厌食症的高
      中女孩,她父亲动情地对她讲:“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工作,全是为了你。”女孩回
      道:“爸爸,我学习这么辛苦,全是为了你们。”生理断奶容易完成,但要心理断
      奶却很难。
      
          那么,“话疗师”怎么变成了健康教育者?唐登华说,他的工作经历了几个阶
      段。毕业后前十年,他一个人闷头做“话疗”个案,后来做得越多他越意识到,自
      己即使不吃饭不睡觉地工作,也帮不了几个人,于是热衷于心理治疗培训。再后来,
      他发现被他拉下水的“话疗师”再多,对已经患病的人来说帮助也有限,于是他又
      将精力转向了预防,热衷于大众健康教育,活跃在多家媒体,并面向社会办讲座,
      讲“心理解剖”,讲“心理保健”,讲“情绪自我管理”,讲“情绪障碍识别”,
      不仅种“心理疫苗”,还把手术刀递到每个人手里。有同行说他不务正业,他说在
      媒体抛头露面也是自己工作的一个内容。
      
          谈到自己,他深有感触,说:“心理治疗师的个人心理特质与状态非常重要,
      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心理治疗师自己就是件治疗工具,工作中要用到自身的人
      格、情感和生活阅历。试想,如果手术刀有缺口,对病人的伤害岂不更大?如果自
      己处于情感危机,怎么帮助患者应对情感危机?两个人抱头大哭吗?”汶川地震,
      某女博士赶赴灾区做志愿者,遇到一位家破人亡的老大爷,难受得不知该如何安慰。
      老人反过来劝她:“不要为我们担心,有政府帮助,我们会重建家园,日子会慢慢
      好起来的。”所以要想当好心理医生,自己也要经历和成长。
      
          “您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成天跟愁眉苦脸的人打交道,有没有后悔过?”我
      问。
      
          “没有,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一种快乐。”
      
          “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相对幸福吧,”他莞尔一笑说,“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对幸福指数的追求是
      永远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