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6 月24日的下午3 点,中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宣布
      :北京从即刻起解除旅游警告,也即刻起从疫区的名单上除名。那是万众舒心畅怀
      的一刻。
      
          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为抗击非典斗争写过这样一首歌词——
      
          谁也不想预约灾祸
      
          如果它不期而至
      
          我们却也懂得
      
          人类的互助,大半来自危急
      
          人类的高贵,大半来自灾难
      
          当一切很快过去
      
          回过头来发现
      
          我们跨过了多么大的一步
      
          智者不乱
      
          仁者无惧
      
          这,大约正是我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吧。
      
          现在,面前案头上有一封信,引起了我采访以后的一些思考。15号院的居民们
      :你们好!
      
          今天咱们15号院的隔离解除了。当黄色隔离线撤去以后,留给我们的是绿色的
      通道。我们终于一起平安地度过了14个漫长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激
      动,我们还要代表街工委、办事处、派出所的领导同志和社区的居民向你们表示衷
      心的祝贺!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倒了健康的身躯,给一些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是
      党和政府的关怀抚平了我们心中的惶恐和不安,是党和政府的关心,使我们,15号
      院的居民顺利地走出了危险难关。如今,我们的孩子又可以尽情地嬉戏,年轻人又
      将重返工作岗位,老人们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和幸福时光。在医院治疗的几位姐妹也
      已在日益康复,不久的将来,当她们回家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送上我们的一份祝福。
      
          面对这场天灾,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勇敢地和街工委、
      办事处、派出所一起,为了保证大家的生活,做了一些工作,也许我们的工作还有
      想不到、做不到的地方,但我们在这非常时期的确是尽心尽力了,我们的心始终和
      院内的居民们连在一起。你们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配合,这“患难之交”将
      使我们永生难忘!
      
          希望你们更加保重身体,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更多参加社区建设。让我们一起
      努力,调整好心态,安排好生活,坚信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定会早日到来。
      
          小菊社区党总支、居委会
      
          2003、5 、12
      
          重读这封信以后,我集中地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说,隔离是抗击非
      典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呢y 世人都知道,北京从发病高峰到疫情遏制仅仅用
      了22天的时间,而创造这样一个奇迹的根本保障又是什么呢y 就是隔离。为此作出
      最大贡献的是什么人呢?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首先,实施隔离措施是有着法律依据的。政府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
      治法》第24条、第25条、第35条,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
      该法的防治范围,这就保证隔离措施是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
      说,是有着高度权威性的。
      
          其次,再来看看采取隔离措施产生的实际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是这样认定的——“从流行
      病学角度来说,隔离是一种对付烈性传染病十分古老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SARS
      是新世纪出现的第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而且人类目前对这种全新传染病的认识
      还并不完全,所以才会出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受SARS影响的世界各国及地区重新采用
      ‘隔离’这种古老办法来对付SARS的局面。应该说,隔离是限制,更是一种保护。”
      
          根据曾光教授的介绍,隔离措施是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的,对与SARS患者或
      疑似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分散隔离或集中隔离,实施隔离最主要的目的
      在于切断病源与易感者之间的联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扩散。
      
          在——份可靠的资料上表明了这样的事实—一在SARS疫情发病高峰期间,北京
      每1 万个普通居民当中,大约有2 人感染了病毒;而在每1 万个被隔离的普通居民
      当中,则有160 人成为确诊患者。问题很明显,只有及时果断地采取了隔离措施,
      才会出现北京SARS患者确诊人数的迅速下降,从而使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隔离措施的实施,无疑是为保障1300万北京普通居民的身体健康,
      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同时,严酷的现实也使我们领悟到,在全球化的
      时代,为了高速发展经济,我们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冲破各种界限,大力加强交流,
      加强接触、加强往来,而这时——特别是SARS突然发起袭击的期间——无情的、惨
      烈的现实告诉人们,个人的生命安全是要靠周围的群体来保证的。因此,只有大家
      互相关怀,互相守望,互相照顾,互相支撑,才能有效地抵御住已经发生的和就要
      发生的灾难之袭击。今后的世界上,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人
      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重视和选择。
      
          也许上述的一切还只是从医疗科学的层面上来看。要是从精神灵魂的层面来看
      呢?同样,这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全市有3 万多人参加的、前所未有的隔
      离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拉近距离。在灾难危机当中,人与人、心与心不是疏远了,
      而是更紧密地、亲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凝聚力、亲和力、团结力令人意想不到地出
      现了,并且大幅度地提升了。正如一位教授所指出的——“从最宽泛的层面说,非
      典疫情的发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医疗隔离的实施,都使得
      人们在更加珍视生命的同时,褪去了张扬的欲望,开始懂得珍惜身边凡俗的幸福。
      而且,更加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民间层面,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和爱的本能,都在变得愈发自觉起来。”
      
          我曾经听到一位记者讲述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早在1878年,美国孟菲斯城里
      曾经发生过一次黄热病的大流行。在无情的黄热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前,千百
      个市民不幸地被传染并且很快死去了。于是,城里的市民恐慌不安,开始生死大逃
      亡。在逃亡的过程中,一再被其他城市所拒绝收留,有很多市民没有办法便漂流在
      海上,无家可归,情况悲惨。城里只剩下1 万人,其中包括孟菲斯城电报局的所有
      职员,共有33名。这些人认为自己必须留在城里,当务之急是保持住与外界的联系,
      及时地、准确地把城里的信息发送出去,再把外界的医疗力量和救援力量吸引进来,
      最终战胜这场瘟疫。10个月以后,这场瘟疫过去了,人们用自己的力量在抗击黄热
      病中取得了胜利。后来,逃亡出去的市民也陆续回到家乡来了,城里的生活一切都
      恢复了正常。在感恩节那天,市长召集全城市民召开庆祝大会,会上连续敲响教堂
      里的钟声,纪念在灾难日子里悲惨离去的人们,感谢曾经支援过孟菲斯城的人们,
      特别是感谢电报局里那些充满自信心的勇敢、可爱的职员。也许,这个故事不但告
      诉我们灾难是不可避免的,灾难也是可以战胜的,更告诉我们,灾难,是使人类能
      够不断前进的好老师。在未来的新的灾难袭击面前,我们将会具有更成熟的思想,
      更坚韧的感情,和更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托尔斯泰说过:“人以灵魂为生,而不是
      以肉体为生。如果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体上,而是寄托在
      灵魂上,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苦难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他样
      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
      
          灾难是老师,人生不可少。
      
          在就要结束这篇报告文学的时候,我再次想起了“凤凰涅架”的故事。尽人皆
      知,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羽毛美丽、姿态文雅、品质高贵、性格动人的鸟中
      之王,涅架则是佛教梵文里的专用语,但是其中包含的“超脱生死”也好,“死而
      复生”也罢,我都是非常喜欢的。总之,我坚信,这次SABS灾难对于我们同样是一
      次不可多得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经历过灾难的火与血的悲壮洗礼,我们的祖
      国会有崭新的发展、繁荣和昌盛;我们的人民也会有一个更加聪明、更加成熟、更
      加文明、更加健康的长足进步。
      
          最后,让我们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作结: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003年不太热的夏日
      
          写于安华西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