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史元魁对教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或许缘于在那个非常年代——因为没有被
      “推荐”上高中,只读了初中的史元魁,便止步于校门。但这些年在创业的过程中,
      他经常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因而平时一直坚持自学。富起来后,他决定治穷先治
      教育,要富先富孩子,尽其所能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
      子们上学的条件好一些,书读得多一些,素质更高一些。
      
          2001年,他出资40多万元,将霍家庄及两个自然村的两千多平米破烂不堪的学
      校修葺一新。从2002年起,他坚持每年投入20多万元,在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
      教师长期奖励制度。三所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书本文具费全免。从那时起,
      村内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学校的教师不论公办、民办抑或代课教师每人每
      月补助300 元。班级成绩在全联校考到前3 名者,分别奖励任课教师1 万元、5000
      元、3000元。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规定考上大学奖励5000元,考入洪洞一中等重
      点高中奖励5000元。
      
          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2004年霍家庄中心校的成绩在全
      联校排队第二名,2005年跃升为第一名。
      
          左木乡中学,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不足,造成师生不断外流。到2006年秋季开学
      时,仅有18名学生报到。当该校濒临关闭的消息传到他的耳里,他当即表达了资助
      的愿望,并与县教育局和乡政府达成了共识。2006年8 月16日成立了左木乡助学委
      员会,他亲自担任会长,开始对该校进行全方位的资助。他多次深入学校,了解学
      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并就学校的发展和教学
      质量的提高,向校长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彻底改变了左木乡教育资源薄弱、教学
      质量低下、学生经常流失的状况。
      
          左木乡助学委员会成立那天,他贴出告示:在左木乡中学上学的学生费用全免
      ;所有教师除了财政工资,中专毕业生每月补助500 元、大专毕业生1000元、本科
      毕业生1200元;并免除食宿费,节假日还可享受专车接送。
      
          如今的左木乡中学,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新招聘了7 名大专毕业生任教,12名
      教师全部具备大专文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队伍全面优化,教学质
      量整体提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经村委会
      出具证明,乡政府核实,还可以免除伙食费,闻讯回归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一位老
      师感动地说:“史总真诚对待我们,我们对他唯一的回报就是认认真真地教好孩子!”
      
          吃水难是山区人民的心病——“一月洗不上三次脸,洗过碗筷喂鸡犬。”当地
      人说。雨季来临时,这里的村民只能从山沟里的浅井打水吃,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
      子一上午只能挑两担水,而且水含硫量很高,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骨骼发育。
      枯雨季节只有去远处的三交河村拉水。看到乡亲们饱受饮水之苦,史元魁毅然出资
      180 万元为村里打了一眼830 米的深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与此同时,他结
      合县上的饮水解困工程,投资70万元建了5 个蓄水库,解决了李家坪、左木等18个
      村子以及学校、卫生院50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并出资20万元为部分村子铺设管道
      1 万余米,将水送到农户家中。
      
          另一大难题便是行路难。
      
          史元魁的初中就是在左家沟上的,每当周末放学需走十多公里的山路,伸手不
      见五指的时候才能回到家。那时他只有14岁,父母很是担心,曾劝他别念了,但他
      还是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打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一定要
      把这条山路修成一条大路……如今几十年过去,落后的道路交通设施仍然却严重阻
      碍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彻底解决乡亲们的行路难问题,带动当地交通运输业和第
      三产业的发展,圆他儿时让山里人挺胸走出大山的梦,2004年史元魁向董事会提出
      了修筑东起左家沟、西至霍家庄公路的设想。
      
          “修路是政府的事,你何必逞能,万一把企业拖垮了怎么办?”有人反对了。
      他心里也明白,他们反对不无道理。计划修建的左霍路沿途,地形复杂,山大沟深
      石头多,投资多少不说,承担的风险也实在太大。
      
          但史元魁说:“每当看到赶着牲口在矿上驮煤挑炭的人们,想起那些打了一辈
      子光棍的人们,至今连县城也没去过、汽车没坐过的人,心里就难过。”于是,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番五次地做工作,最终说服大家,并取得了两位董事任天
      兰和李玉虎的大力支持。此后在两年多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不断修改完善设计图纸,
      将原计划修筑的14.9公里的土路,建成了全长20.4公里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的水泥路,
      预算投资也由最初的600 万元变成了3600万元。
      
          如此大规模的个人出资兴建公益公路,在洪洞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左霍公
      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开采、运输、林牧事业的快速发展,使16个村庄的5
      万多村民受惠。公路建成后,曾有人建议用他的名字命名,还有人建议对过往车辆
      收费,当地的老百姓要给他树碑立传,他都拒绝了。他说:“钱是从社会赚来的,
      就该用在该用的地方,我只是做了一个常人应该做的事。”
      
          2006年11月11日,左霍公路举行竣工剪彩仪式,周边群众自发组成了锣鼓队,
      打着门旗,扛着写有“史元魁先生我们不会忘记您”、“史元魁先生我们感谢您”
      等字样的标语,从四面八方涌向剪彩仪式现场……
      
          “作为一名党员,为政府分担些责任,为社会多做点贡献,才无愧于今天,有
      益于未来,来到世上才不白活一回……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企业办得好就是让大
      家生活得更好。家庭幸福、人民安乐,社会就能和谐。”他说。
      
          很快,他的这种富而思源、回报社会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潮》
      杂志、《山西日报》等媒体都予以了报道。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
      给予高度评价:“民营企业家义务投资修公路,不求回报,造福山民,这种精神了
      不起,值得推广。”
      
          但人们恐怕连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公司总部办公室竟是一幢面积不是很大的五
      层楼的顶层,而且还是租赁的。
      
          人的生命无疑是有底色的。起始的人生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在这张白纸
      上涂抹出来的颜色,无疑就是这个人的生命底色,这会影响人的一生,人一生的情
      操和行动——这,已经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史元魁用自己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
      点。
      
          和史元魁打过交道的人都说,拥有超亿元“身价”的史元魁在他们的眼里,至
      今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烟酒不沾、赌博不会,娱乐场所更是和他无缘,与一些
      炫耀财富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透过成功者史元魁,我们当然
      可以寻找到他生命之中的“底色”,这种底色是他的父母、他的舅舅与姥姥们赋予
      他的,是他躲在舅舅家附近的道台小院里通过看线装书而获得的……
      
          值得一说的是,史元魁回报社会的善举,在当地引起了良好的连锁反应,在助
      学、兴教、扶弱等事业上伸出援手的人渐渐增多。比如在助学方面,吉家山村每月
      给老师加300 元,段家山村每月给老师加300 元,红光村给老师加到600 元,就连
      经济情况最不好的翟庄也想方设法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并在当地形成了一股良好的
      社会风气……
      
          人生不过百年。百年人生,其实,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命画圆,有人以权力
      为圆心,有人以金钱为圆心,而史元魁却以自己的生命底色,将财富取之于故土,
      用之于故乡,以事业为圆心,以回报社会为半径,在生命的“圆”中升华着自己绚
      丽的人生。
      
          坐上回京的火车,我们很快离开了洪洞县。忽然,我发觉我来这里果真是来寻
      根的。我不仅到大槐树下寻找了我们的家族之根,我还寻到了另一条根,一个人的
      生命之根,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根。
      
          因此认识史元魁,也成了我们2008年春天一件最为愉快的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