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在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国力办公室的西南角,放着一匹高
      大的古铜色石膏马。马浑身的鬃毛都竖了起来,扬起马蹄仰天嘶鸣。这是一匹驰骋
      疆场的骏马,这是一匹所向无敌的骏马。这匹马充满了士气、神气和霸气,志在千
      里,马到成功。这匹马的马头对准一台液晶电视,画面上永远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
      道。这匹马和电视画面上的体育健儿似乎是一种意象,使我联想到马的主人,一位
      姓马的资深体育电视人。
      
          马国力是一个幸运儿,当同龄人都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炼红心时,他却幸运地
      当了兵,而且是那种技术兵,在空军某部负责航空摄影。飞机一开,摄影机一架,
      多带劲儿呀!他在大熔炉里一待就是八年。
      
          他对部队充满了感情,1977年,由于所在部队就地集体转地方,他脱下军装回
      到了家乡北京。安置办的人一看他的档案,既搞过宣传又搞过航拍,正儿八经一个
      大才子,就把他分配到清华大学宣传部。恰在这时,高考制度恢复了,他打算考北
      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可一位同事对他说:“你不是会摄影吗?你考广播学院吧,
      广播学院有个电视系。”
      
          一句不经意的话改写了他的人生坐标线,就这样,马国力成了北京广播学院电
      视系的学生。他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在班里他年龄偏大,比较成熟,
      成为班里的骨干。四年寒窗苦,他以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被学校宣布留
      校。平心而论,他很愿意留校当老师。可他的家住在北京西北的清华大学,而学校
      却在北京东南的定福庄,整个儿一个大吊角,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需要两个半钟
      头。一天5 个钟头浪费在路上不是个事儿啊,他向老师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希望工
      作单位能够离家近点。老师特别通情达理,立刻忍痛割爱给他联系了中央电视台。
      
          当时的央视有新闻部、专题部、电视剧部和体育部四大块。在马国力的心目中,
      新闻部是电视人的正宗,电视剧部和体育部是带有娱乐性质的单位。他高高兴兴地
      前去报道,心里扒拉的小九九是到新闻部。给《新闻联播》拍片子多带劲儿啊!万
      万没有想到,新闻部要走了罗明和孔林,人事部门把他分到了体育部。真是哪壶不
      开提哪壶,当时他既不懂体育也不爱体育,当年的体育报道也不像现在这么热门,
      他不是很情愿。那时候的年轻人讲究“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情
      愿也要服从分配。他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干上了体育电视,是第九个进央视体育部的
      人。有一部电影叫做《第八个是铜像》,这个第九个进央视体育部的29岁的年轻人
      能干出点名堂来吗?
      
          当时,马国力在体育部是名副其实的小字辈,打水扫地是法定的节目。他每天
      骑着自行车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打完开水扫完地就认真钻研业务。他的工作是摄像,
      台里的设备很简陋,体育部只有三台16毫米的胶片摄像机。带他的老同志叫王兴华,
      手把手地教他摄像、采编业务。他很勤奋,几乎每天都要给车队送一张派车单,到
      处踅摸拍摄体育新闻。拍完了拿回来冲洗、编辑、配上解说词,再把小片子送给新
      闻部直播。王兴华带了他两个月,他就放单飞了。那时候央视只有一套节目,1982
      年一年《新闻联播》里播了300 条体育新闻,每条大约1 分钟,竟然有130 条是马
      国力拍摄、编辑的。
      
          1982年10月,第9 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央电视台派出了五个人组成
      的前方报道组前往新德里,四个体育记者加一个翻译。当时北京和新德里之间还不
      通航,前方记者用胶片拍摄的资料要从新德里空运到香港,再从香港转机运到北京。
      马国力和孙正平这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就成了强劳力,每天都要到首都机场去取
      片子,拿回到中央电视台冲洗编辑。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里有10分钟的亚运会
      新闻,等播音员在电视台播出比赛结果时,都已经是亚运会三天之后的旧闻了。中
      国观众对这三天之后的旧闻仍然津津乐道。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对于重大新闻的获取
      不是寄希望于中央电视台,而是寄希望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论是
      先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再给中央电视台播出。由于设备落后,在新闻的传播
      上,电视台干不过广播电台。所以,老百姓在看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转播时,往
      往已经先从广播电台得知了比赛结果,再从电视画面上了解一下比赛实况。由于经
      费吃紧,整个新德里亚运会,中央电视台只把开、闭幕式和足球决赛做了现场直播,
      还是个黑白片,因为当时的印度电视台没有彩色电视。这届亚运会的体育电视制作
      虽然非常落后,但毕竟是马国力大型体育赛事电视报道的初次经历。他和中国体育
      电视一起蹒跚学步,他永远忘不了中国体育电视报道走过的艰辛历程。
      
          电视传媒的硬件设施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的,1983年,人能扛得动的
      小型录像机才问世,且属于试验性产品。世界在摄像设备上的更新换代正是在这个
      阶段应运而生。这个变更展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1984年,马国力到德国电视台进修。从外景演播室到直播现场,从采访摄像到
      电视制作,他开阔了眼界,亲眼看到了德国电视台在摄像设备上的更新。当时德国
      工会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究竟是否要把胶片摄像改为电子摄像?因为很多摄
      像师用惯了胶片摄像,改为电子摄像后不会操作,有的人就面临失业。
      
          德国的电视制作业比中国先进,马国力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正当他在斯图加特
      深造时,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拉开了帷幕。德国电视台派出了130 人的队伍浩浩
      荡荡奔赴洛杉矶,马国力用羡慕的目光望着德国同行出征,心里馋得痒酥酥的。越
      是置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越强烈。他非常关注德国媒体对洛杉矶奥运会中
      国体育代表团的报道。当年中国派出一支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奔赴美国,由于苏联等
      东欧国家抵制奥运会,一下子少了很多竞争强手。中国运动员夺得了15枚金牌,这
      是出乎大家意料的。德国人对中国很友好,当地的报纸称赞中国体育代表团是洛杉
      矶奥运会的一匹黑马。由于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央视的转播率直线上升。从最初每
      天30分钟的奥运会集锦增加到最后每天6 个小时的奥运会现场直播。
      
          电视直播需要卫星传送和转播车,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卫
      星地面站。国际卫星很贵,必须提前很长时间预定。整个中央电视台当时只有一辆
      陈旧的转播车。全年的财政收入和现在的地级电视台差不多,年收入不超过一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的强大反映着国家的强大。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太需要
      振奋人心的东西了,金牌战略和振兴中华紧密相连。15枚金牌把中国观众对观赏体
      育比赛的兴趣一下子吊起来了,中国观众对体育电视的热度急剧升温。春江水暖鸭
      先知,身在斯图加特的马国力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为中国体育健儿而骄傲,
      为中国体育电视报道的进步而自豪。当他年底回到国内时,中央电视台的所有胶片
      摄像机也都改为电子摄像机了。
      
          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十几个人组成的体育报道队伍前往汉城。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已经大量直播亚运会比赛实况了:此时的马国力已经不是几年前
      坐冷板凳的毛头小伙儿了,他成为央视体育报道团的主力,既当摄像,又当编辑,
      往国内发回了大量体育赛事画面。他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干事情充满活力,节奏
      快而高产。汉城亚运会对于马国力的意义是:第一次在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现场进行
      直播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汉城亚运会是汉城奥运会的预演,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派往前方的
      体育报道队伍基本还是两年前的班底,18个人全部是记者和解说员。虽然人数比上
      一届奥运会翻了四番,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报道团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
      香港电视台的电视制作都比央视先进许多。央视在汉城和香港无线电视台合租一间
      办公室,主要制作队伍是香港人,而央视这个国内电视界的大鳄则只不过是解说再
      加上一点儿简单的新闻。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电视信号的服务已经初具规模。你拍摄的素材多,提供
      给观众的信息就多。他和同事们一道,为中国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美的体育电视盛宴。
      这一年,羽翼渐丰的马国力既当摄像,又当编辑。1989年,他开始负责中央电视台
      体育部的工作。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虽然中国的经济不发达,但中国不希望在
      体育电视报道上比韩国逊色。中国体育是举国体制,中国体育电视报道也是举国体
      制。当时真是全国上下齐动员,16家地方电视台加一家广播学院,联手进行亚运会
      电视报道。那一年国家对体育电视的投入很大,征召了电视报道人员,配备了新的
      摄像设备。看到亚洲的体育盛会在家门口举行,马国力这个北京长大的男子汉异常
      兴奋。他像一个拼命三郎,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首创的演播室直播包装体育节目
      的方式沿用至今。亚运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体育电视来说,最大的意
      义是把标准从中国提升到亚洲的高度。
      
          马国力是幸运的,他当体育记者几年后,就赶上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体育电视技术的腾飞,给体育电视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他又赶上了中国经济的
      大发展。1992年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成倍增长,体育电视是钱堆起来的,国
      家的综合实力促进了央视体育频道的发展。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