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覃大清与魏显著同属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覃大清任该所副所长,按级别而论,
      覃大清是魏显著的领导。覃大清平时不爱说话,如果遇到兴奋的话题,他则变得像
      换了一个人似的,顿时妙语连珠,健谈过人。比如说到中国的足球,他形象地总结
      出一条:踢得太臭,不光是脚的原因,所以光洗脚不洗脑是不行的。
      
          与他闲聊,他会时不时地谈论到一些人生哲理,比如,他认为人时时刻刻都必
      须要让自己保持住“两下子”——当别人把你捧得太高时,你就说我只有这两下子
      ;当别人把你贬得一文不值时,你就说我还有两下子。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覃大清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但他不属于那种光
      说不练的人,正如这些颇有覃氏风格的言论都是他经过长期琢磨事物总结出来的一
      样,他在专业方面显示出来的执著精神,同样也很打动人。在哈尔滨电机厂,你要
      是在熟知他的人中间了解他从事专业研究的事情,大家都会说,那家伙,成天都泡
      在研究所里,你要是有啥事找他,他穿着工作服就来了。
      
          覃大清是广西壮族人,上中学时成绩颇好,对机械电子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
      高考时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但还是考了全县第一名。报志愿时,他感到世界突然
      一下子像万花筒似的呈现在了他眼前,各个院校五彩纷呈地闪现,让他体味到了人
      生选择的幸福感。刚开始,他想报医学院和师范学院,因为他喜欢医生和老师这两
      个职业,后来他又想报军医学院,他觉得如果从军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军人、医生
      和老师的三个身份共得,岂不是美哉!但在最后他还是报了华中工学院,下决心学
      水利机械专业。致使他下这个决心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高三班主任认为他学
      工科有前途,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告,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内心将各个志愿进行了一番
      比较后,认为其他志愿都只是喜欢而已,而工科却是最爱。上大学时,学院组织他
      们那一批学生去葛洲坝参观,站在水库边,听到发电机发出的轰鸣声和水流从排水
      闸门翻卷而出的滔滔喧响时他很欣慰,觉得这些声音似乎在对自己诉说着什么。也
      就是在那一刻,他庆幸自己选专业选对了。
      
          大学毕业时,覃大清面临着去哪里工作的两难抉择。广西省有两家单位想要他,
      如果他选其中之一的话,就可以留在父母身边,好好照顾他们安度晚年了。但相对
      于他所学的水利机械专业而言,最佳对口是哈尔滨电机厂。在当时,关于这个专业
      归口有“两大元帅、八大金刚”之说。所谓“两大元帅”,指的是哈尔滨电机厂和
      东方电机厂;而“八大金刚”则指的是天津、兰州、武汉、重庆、昆明、南宁、冷
      水潭、韶关等地的厂子,学水利机械专业的人,毕业后的最佳选择便是去这些地方,
      而如果能去“两大元帅”所在地的哈尔滨电机厂或东方电机厂,无疑预示着将走上
      从事专业研究的路子了。一番比较之后,覃大清决定北上哈尔滨,去实现自己自小
      就幻想着要当科研人员的愿望。
      
          到了哈尔滨电机厂后,他被分到了研究所。报到的第一天,别人对他说,所里
      把你分配给一位师傅,让他先带你,但他现在正在实验台上,你先回去,明天来吧。
      没想到第二天他到研究所时,那位师傅却因病住院了。他只能一边看资料,一边等
      那位师傅病好后出院。然而,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传来了一个坏消息,那位师傅去
      世了。那天,哈尔滨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空气变得极其寒冷,整个研究所
      都为那位老师傅的去世而沉浸在悲痛之中。覃大清的内心也像是落进了雪花似的在
      寒冷地战栗着,他觉得去世的老师傅这一代人很苦,为了家庭和孩子,舍不得吃和
      穿,生活很清贫,最后把身体累垮了。
      
          老师傅去世了,便没有人带覃大清了。而这时候,研究所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
      的问题——十二月份要接受一个验收,而实验却因为这位老师傅的去世,被耽搁着
      一直还没有做。这时候,研究所水轮机室的副主任傅宪章把希望的目光投在了覃大
      清身上,想让覃大清试一试。他之所以想让仅仅来研究所一个多月的覃大清试一下
      的原因是,他发现这个小伙子很好学,自从来研究所以后,成天埋头阅读资料,一
      副沉浸于中、乐不思蜀的样子,一看就是搞研究的好苗子。他问覃大清:“怎么样,
      有没有困难?”
      
          覃大清说:“专业方面倒没啥,我想干。但有一点,就是饭不够吃。”原来,
      1987年大米限量,每人每月发7 斤米票。刚开始,覃大清以为是7 斤米,后来才知
      道是7 斤米饭。由于他喜欢吃米饭,所以7 斤米饭常常撑不到月底就被吃光了。
      
          傅宪章当时没说什么,过了几天,他拿了50斤米票给了覃大清,让覃大清好好
      干,吃饭的问题由他解决。
      
          这件事让覃大清很高兴,但高兴的原因并不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而是经由这
      件事让他来了一个人生大飞跃。按规定,刚分来的大学生必须见习一年,在技术员
      的岗位上锻炼一番,才能搞设计。他刚来一个多月就马上要上实验台了,这是让他
      最为高兴的事。
      
          以上的这些事情虽然都是一些小插曲,但在覃大清的记忆中却久久不曾忘却,
      让他觉得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始阶段,便经历了忧与喜的事情。忧的是,第一
      个被指定带自己的师傅尚未谋面就去世了,让他觉得遗憾无比;喜的是,在短时间
      内又碰上了傅宪章这样的好人,他轻轻推自己一把,自己就开始步入了设计和研究
      的人生历程。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覃大清虽然得到了傅宪章的赏识,给了他一个机会,
      但具体的难题还得他自己去解决。不久,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又摆在了他面前。研究
      所的实验台是从美国进口的,价值99万美元,应该说是一个值钱的玩意儿。而在当
      时只有傅宪章了解与这个实验台相关的资料,但因为他在搞别的设计,所以,重担
      就全部压在了覃大清身上了。覃大清知道这事不敢马虎,而且因为是自己参加工作
      所要打的第一炮,相对于一生都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做好。他把有关那个实验
      台的资料收集起来,放在一起都快有一米厚了。他在心里鼓足了劲,然后开始一份
      一份地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也不轻易翻过任何一处熟知的地方。资料看完了,
      他的双眼变得有些生疼,但心里却有数了。
      
          刀枪磨得锋利与否,只有拿到战场上一试才可知方晓。通过阅读资料,覃大清
      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放在了一个位置上,自己的多种因素,比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
      自我调整能力等都被激发到了一种非常好的状态中。紧接着,他开始编程序。因为
      当时的电脑内存很小,仅有512K,编不了几句就得删除多余的东西,否则,电脑的
      速度就会很慢。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所以,程序编写得很顺利,时间不长,
      便全部完成了。
      
          到了十二月份,哈尔滨的雪下得更大了,但覃大清却迎来了自己在专业上的第
      一个收获,他做的验收方案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那台从美国进口的实验台的验
      收顺利通过。他的内心在那个冬天变得温暖无比。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覃大清觉得自己很贪,碰到什么都想弄懂。当时,计算机、
      测试器等都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但通过自学后,都很快掌握了使用方法,并对其性
      能摸索得一清二楚。
      
          在之后的几年里,覃大清一直在做实验工作。在一些人眼里,实验工作好做,
      因为从专业价值的角度而言,实验不如设计有价值,其工作性质也颇为简单,无非
      就是别人把东西设计好了,你给测试一下它的受力程度而已。但覃大清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设计和实验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缺其一便不可为。不论你设
      计的是飞机、卫星、船、桥梁、鱼雷,还是常见的房子等,都必须先做一个小模型,
      放在一个风洞口让风吹,以此来试验它的受力程度。所以,设计对实验是有依靠性
      的,而且必须得分两步走,无论是什么项目都要先做一个小的,然后再推测大的。
      这一规律连牛顿都十分重视,他总是从实验人手,最后得出理论。
      
          有人曾说,搞研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琢磨。有时候,“琢磨”二字其实就是
      专业状态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因为有些事物的变化并不遵循规律,在书本或知识体
      系中也并不一定能够涉及到。所以,遇上以前没遇到过,而且书本中没有介绍过的
      难题,就得靠个人的经验琢磨了。
      
          覃大清对此深信不疑。
      
          一次,研究所派他去四川的一个工地,做一个叫“叶片”的测试。由于在这之
      前他在广西老家探亲,研究所的其他同志提前去工地打前战,并设计了一个测量方
      法,即对叶片搭架子测量。他到达工地后,认为这个办法不妥,提出可以不搭架子,
      但大伙因为已经多次使用过这个办法,还是要坚持使用。结果,测量到一半的时候,
      工人不干了,因为太危险,而且还太费力。不得已,大家改用覃大清的办法,在平
      台上进行测量,通过对叶片不同位置测量时基准的变换,非常顺利地测量完了。回
      到哈尔滨后,他所在研究室的主任一听他使用了那样一个办法,大声叫好。同行中
      的人听了以后,说,这个办法了不得。但覃大清却觉得那只是小试牛刀,不足以称
      奇。
      
          虽然搞研究设计是纯个体的业务工作,但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缺不了好心人的帮
      助和指引,当他成长起来后,就会因为自己曾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心生感恩之情,
      并由此去帮助别人。1990年,覃大清所在的研究所分来了一个大学生,经过一段时
      间的接触后,他发现这个小伙子肯学,身上有一股钻研业务的劲头,很像当年的自
      己,就把自己这些年搞测试的一套设备全交给了他,让他去发挥。
      
          让覃大清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出于好心的帮助很快便变成了真正的交接。研究
      所“泥沙磨损组”的一位工程师退休后,该组主任发现覃大清思路灵活,有独到的
      见解,便决定调他过去研究水利如何抗泥沙磨损。从此,覃大清从水利机械转为泥
      沙磨损。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在大专业背景下的小转变,对于从事专业研究的人
      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对于覃大清这样要求自己处处出成绩的人来说,他认为
      这不是一件小事。他一向的原则是,不干便罢,要干就一定要干好,专业从不打折
      扣。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泥沙磨损专业的钻研中,并很快就在“泥沙磨损
      组”中挑起了重担,发挥出了攻坚骨干的力量。
      
          一个人,尤其是像覃大清这样搞研究的人,如果身体、家庭和生活方面没有什
      么牵扯的话,那么他就可以集中精力,一门心思搞专业了。而如果以上所提的其中
      任何一项对他有所牵扯,那么他是舍小而顾大局呢,还是先顾全身体、家庭和生活,
      然后再去从事专业研究?1991年,在覃大清正在忙一个与泥沙磨损有关的项目时,
      一个考研究生的机会摆在了他面前。同事们都觉得,对覃大清而言这是一个实属难
      得的机会,从他个人利益,以及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他都应该去上研究生。而且
      还有一个原因,他毕业刚分到哈尔滨电机厂不久,就有一次考研究生的机会,但因
      为研究所人手少,加之工作忙,所里没有让他去考,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心存遗
      憾。所以,大家觉得这次他无论如何都应该去考。然而,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乎人们
      意料的决定,放弃考试,把手头的研究做完。他的理由是,研究做了一半放弃的话,
      实在太可惜,就像一个机器组装了一半一样,它因为不能发挥出作用,实际上等于
      还是一个废品。大概是同为搞专业的原因吧,同事们都理解了他,并对他油然而生
      敬意。
      
          既然不去上学了,覃大清就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专业发展上。现在回想起来,
      在泥沙磨损组的那几年,他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由原来的成员逐渐转变成了骨干,
      而且还敢于创新,常常提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建议。所以,他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同样也为他赢得了声誉。一次,国家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一个由水利部长和总工程师
      主持的会议,通知哈尔滨电机厂派一个人去。傅宪章当即决定让覃大清去参加会议,
      到了北京后,总工程师一看他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有点不高兴,认为哈尔滨电机厂
      不重视这件事。但是,当他在会上听完覃大清的方案汇报后,很惊讶,他没想到这
      个小伙子在专业方面居然有如此独特的理解和判断。当他得知覃大清是所在泥沙磨
      损组的副组长时,就更加惊讶了。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在之后的工作中,
      如果有什么事,总工程师就对哈尔滨电机厂说,让小覃来就行了。
      
          1995年,覃大清的专业又进行了一次转变。这一年,他去日本学习,本来是去
      学泥沙磨损的,但他却对水力发生了兴趣,所以,便在日本自学水力。回来后,他
      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日本自学的东西要发挥作用了。他向研究所提出,必须加大
      机器的稳定性,虽然所有的机器都没有不振动的,但从水力的角度突破稳定性,是
      完全有可能出成效的。因为混流式水轮机在偏离设计工况运行时,会出现振动现象,
      所以他提出解决这一问题时使用形叶片。他的这一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开
      始寻找切入点,终于,突破点找到了,应用到三峡工程中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做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它在工程中发挥出作用。这一点,在覃大清身上体
      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对从事研究设计人员的一个证明。朋友、集体或团队今年,在
      哈尔滨电机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传播着一个共同的消息,魏显著、王洪杰和覃大清
      三个人形成了一个研究课题组,要联合搞研究设计。
      
          他们三人中,魏显著和覃大清同属哈尔滨电机厂大电机研究所,在平时多有业
      务交往和接触,而王洪杰因为一直在哈工大工作,所以在以前并不认识。他们之所
      以能够走在一起,主要还是专业的原因。对于哈工大而言,哈尔滨电机厂是一个重
      要的学生输送目的地,每年的本科生毕业时,都有一部分要到哈尔滨电机厂去实习。
      一来二往,他们便熟悉了,随着业务上的频繁接触和对对方的进一步了解,他们发
      现彼此间除了专业一致外,三个人的性格也很相投,于是,他们便成了朋友。
      
          三人中最早成为朋友的是覃大清和魏显著。在研究所这样的地方工作,个人专
      业素质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一个人在所里的地位和人缘;你的专业好,大家便高看你
      一眼,喜欢和你交流;你的专业不好,大家便很少与你来往,因为搞研究的人都书
      生气,平时勤于钻研业务,很少与人聊天。覃大清和魏显著也正是因为彼此欣赏对
      方的专业,才成为朋友的。
      
          回想起来,也就是在覃大清刚将自己的专业转向泥沙磨损的那一年,魏显著分
      配到了研究所。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覃大清发现魏显著虽然话不多,但很好学。后
      来,因为在一起编程序,覃大清对魏显著的专业水平有了进一步了解,发现他各方
      面的知识都很渊博,在编程序和做实验时应用自如,是一把好手。慢慢地,覃大清
      和魏显著之间的交流多了,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投机。
      
          朋友之间,除了在专业上会互相影响外,对方的人格力量也会对彼此起到影响
      作用。一次,研究所里的同事搞一个拧毛巾的比赛,魏显著显示出的执著让覃大清
      很是佩服。那个比赛很简单,但却很费力——一块湿毛巾,看谁能拧到不出水,谁
      就取胜。几番下来,有一位同志拧得毛巾鼓了起来,再也不出一滴水了。按规定,
      他应该就是冠军了。但这时魏显著提出要再试一下,大家看他认真的样子,便同意
      了他的请求。他双手抓住毛巾,一点一点用劲,毛巾又被拧得鼓了起来,但不见一
      丝水滴的影子。他继续拧着,毛巾由鼓胀又变得收缩了起来。这是在前面谁也没有
      达到的程度,大家顿时觉得小魏这个小伙子有韧劲,从这件事上体现出了他性格中
      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特点。过了一会儿,毛巾的一端沁出了一层明晃晃的亮色—
      —水被拧出来了!但魏显著却没有停住,他仍在用力,要拧出水滴来。终于,一滴
      水从毛巾一端摇晃着,像一枚熟透了的果子一样掉了下去。魏显著虽然最后出场,
      但技压群雄,夺得了冠军。
      
          在生活中,魏显著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曾跟一位老师傅学过贯统设计,后
      来那位老师傅得了脑血栓,十几年不能动,魏显著一直坚持背他到医院看病,逢年
      过节,总是登门去看望,有什么困难马上解决,比他的亲生子女都认真。覃大清从
      这件事上看到了魏显著做人的本质,觉得他心地善良,懂得知恩图报。为此,在魏
      显著的爱人在家待岗,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时,覃大清多次向领导反映魏显著的这
      些困难,最后,经过厂领导协调,终于把魏显著的爱人调入了哈尔滨电机厂。对此,
      善于总结的覃大清又发表了一番颇具覃氏风格的感言:我们这样做,好多人以为我
      们是朋友帮朋友,这一点不假,但还有一个原因在里面,我们是因为专业走到一起
      来的,家庭遇到困难了,我们同心协力解决掉,然后再接着搞专业研究。所以,我
      们之间还应该有一层因为专业而产生的情义。
      
          在研究所,覃大清和魏显著密切合作,有什么困难一起上,有什么难题一起去
      解决,这些年下来,两个人虽是上下级关系,但在私下里却是至交。
      
          王洪杰与魏显著、覃大清认识的过程说来其实也很简单。2003年,王洪杰带学
      生到哈尔滨电机厂实习,在和覃大清、魏显著的两次交谈中发现,这两个人在电机
      专业方面很过人,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见解。
      在那一段时间内,他们交流得很愉快,王洪杰深为覃大清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和
      判断风格而折服,同时,魏显著的那种深刻和一针见血的精致风格也让他十分喜欢,
      他觉得天赐良机,一下子遇到了两位可交的朋友。
      
          回到哈工大后,王洪杰向学院推荐魏显著,请他来给学生上课。魏显著从他多
      年的实际出发,给学生们讲解设计和研究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觉得焕然一新。
      
          到了2004年,王洪杰协调魏显著到哈工大带研究生。这是他们开始合作的一个
      雏形,也就是从这次合作开始,他们意识到将自身优势与他人优势结合后,产生的
      作用明显地要比个人单独努力的作用大得多。比如,魏显著所在的研究所有实验台,
      可以让哈工大的研究生去做实验,让他们加强动手能力。
      
          而随着肩负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的覃大清带着一些研究项目加入到他们中间来以
      后,三人为一伍的课题组的雏形又形成了。王洪杰为此总结他们之间的关系时说:
      “我们之间是朋友与朋友、专业与专业、学院与企业三层因素形成的关系。因为是
      朋友,大家彼此之间都很尊重,感情很深;因为所学专业比较接近,在有时候甚至
      涉及同一专业,所以大家互相鼓励,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因为大家分布在学院和企
      业中,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所以强强联合,达到了双赢。”
      
          在如何缩短学院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解决二者之间的隔阂的过程中,出现过一
      个小插曲。由于王洪杰很喜欢魏显著的才干,加之哈工大缺少他这样的人才,所以,
      他想把魏显著调到哈工大。他为此上上下下跑动,不料却三年未果。原因很简单,
      是人才,谁都喜欢,谁都需要,所以,一个单位是不会轻易放走一个人才的。没办
      法,王洪杰只好把那件事暂时放下。这时,对此事一直保持沉默的覃大清发言了,
      他说:“这件事,如果让我站在哈尔滨电机厂大电机研究所副所长的位置上表态的
      话,我也不同意放魏显著走。但不放他走不等于我们的关系从此以后就不行了,我
      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王洪杰觉得覃大清的话中有话,仔细一琢磨,发现他的提示居然与自己的想法
      不谋而合,那就是,既然调不来魏显著,则可以请他到哈工大当兼职教授。这样,
      大家还是朋友,同时还加强了合作关系,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关系捋顺了,接下来便可以放开手脚干活了。不久,覃大清接到一个任务,在
      半个月内完成一个叫“圆筒阀”的项目。这样的工程是厂里第一次做,领导要求必
      须成功,不能失败。覃大清接到任务后,感到有点头疼,因为从程序上来说,少了
      一个测试,而且做这个系统的测试的一个硬件还得去别的地方定做,要一个月才能
      到货。难度如此大,靠他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是完不成的。于是,他想到了哈工
      大和王洪杰。他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哈工大,是因为学院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有一
      定的基础;而王洪杰作为老朋友,在关键时候找他帮忙,还是能靠得住的。
      
          他打电话给王洪杰,介绍了情况后,问王洪杰:“大概多少天够用?”
      
          王洪杰说:“两三周时间差不多。”
      
          覃大清心里欢喜,但他还是说:“两周如何?你那边赶紧组织人动起来,我这
      边马上打报告申请经费。”
      
          事后,覃大清觉得自己当时是急糊涂了,他这边只是才想到应该打报告申请经
      营,能不能批下来还不一定呢,就让王洪杰那边动起来,万一经费批不下来,不就
      把王洪杰这边的人全瞎掰了吗?也许王洪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有可能出于对专
      业的热爱,或者是注重朋友的情义,二话没说就干了起来。
      
          在做测试的过程中,覃大清再次发现王洪杰不光业务能力强,而且协调人员的
      能力也很强。当时,正值春节期间,覃大清认为学院和企业不一样,存在研究生放
      假的实际问题。但他的担心却被王洪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王洪杰调来了最好的研
      究生,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计划,运作得非常成功。
      
          很快,覃大清申请的经费批下来了,王洪杰的测试准备工作也做完了。一切都
      按预估的步骤开始实施。两周后,测试顺利完成,众人皆大欢喜。
      
          这是学院与企业的一次成功合作。通过这次合作,覃大清和王洪杰在内心产生
      了把合作范围扩大,引进更多合作项目,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想法。在接下来的
      几次合作中,王洪杰充分发挥他在协调方面的特长,让每个人的强项都在课题研究
      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007年元月,哈工大对学院的兼职教授重新评聘,王洪杰力
      推魏显著,让学校正式聘魏显著为兼职教授。
      
          不久,他和覃大清、魏显著碰头,商议成立一个课题组,大家一起做研究。实
      际上,通过几次合作后,他们发现,他们三个人中间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实质性的
      好的开端,完全可以做到学院和企业互补,人与人之间互补,争取拓展出更大的空
      间。
      
          其实,对王洪杰、覃大清和魏显著来说,他们更明白专业合作的重大意义。因
      为,任何一项设计中,每个人只能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每个人在这时候其实
      仍然是分散的,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整合的话,集成质量就会降低。
      
          像是命运在冥冥之中帮助着他们似的,就在他们刚刚决定要成立课题组时,一
      个机会摆在了他们面前。哈尔滨市科技局开展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活动,问哈尔滨
      电机厂有没有什么难题需要攻关,厂里报了一个“汽轮发电机高效风扇”项目的设
      计。哈尔滨市科技局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让各有关科研单位来竞标,王洪杰、魏显
      著等代表哈工大课题组前去答辩,一举中标。当时哈尔滨电机厂有一个人也在竞标
      现场,当他了解到魏显著他们的合作情况后,连连说,好好好,你们这是人才资源
      整合!这个工程设计中标后,具体工作落在了王洪杰和魏显著身上,目前已开始运
      作,估计2008年8 月可完毕。
      
          人与人走得近了,互相之间会起到影响。像王洪杰、覃大清和魏显著这样搞专
      业研究的人,变成合作伙伴之后,不光在专业上互相促进,在生活上也相互起到了
      影响作用。
      
          比如,魏显著就曾劝导王洪杰,要正确对待荣誉。王洪杰在荣誉方面显得很淡
      薄,往往在评先进、标兵时往后躲,一旦被评上便极力推辞。一次,学院评“三育
      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先进工作者,院党委书记让王洪杰填表,
      他又开始推辞,劝书记报别人。为此,魏显著劝他,你这样做虽然是淡泊名利,谦
      虚的表现,但也反映了你对荣誉认识不够,对荣誉不负责任的态度。你想一想,如
      果你让给了一个水平低的人,让他拿了先进,别人以为你们的水平就是他那个样子,
      从此在心里把你们学院看扁了,你说,你这不是对荣誉不负责任吗?这一番话自有
      它的道理,但凡不是搞专业,对“水平”二字有刻骨铭心感受的人,是说不出这番
      话的。王洪杰被魏显著的这番话感动了,第二天便填了表。
      
          朋友与朋友、专业与专业、学院与企业的三层关系,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了
      一个特殊的团队。
      
          相对于一切而言,人都是“原动力”,有无穷无尽的可挖掘的潜能,他们通力
      协作,让自身力量变得像极具冲击力度的强流,向高新技术领域注入了进去。
      
          力量,本身就蕴含着方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