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薛俊华终于“打开门,自己走出去”了,他来到课题组成员王春林的办公室。
      
          王春林是一个41岁的中年人,沉稳厚重,为人谦虚低调,甚至说话时还显得有
      点腼腆。他对混凝土有所研究,自从他被袁总点将参加课题组以来,一直和薛俊华
      一起饱尝试验的酸甜苦辣。
      
          6 次失败,他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此刻,他也在思考着失败的原因。从6 次失
      败的情况看,都是材料堵管造成的,而材料堵管又是“离析”所致,但6 次试验都
      没从材料上找原因。看来解决材料的离析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一味地在工艺方面
      下工夫,是南辕北辙,没有抓住牛鼻子。尽管王春林以前也曾提出过这个思路,但
      却被课题组的有关单位竭力否定了。
      
          薛俊华坐在王春林的对面,用征询的目光看着王春林,征求他对下一步路子的
      看法。
      
          王春林仔细地给薛俊华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后,口气坚决地说:“一定要改变材
      料配方!”
      
          薛俊华被说服了,完全支持了他的意见,当下决定,新配方的试制由王春林做。
      
          新配方的关键是要保证膏体材料不能离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调整主材
      料的配比,添加外加剂,以增强材料的流动性、合易性等性能。确定一个正确的试
      验思路是不容易的,但要使结果符合这个思路更是难上加难。主材料到底多大比例
      合适?要添加哪些外加剂?每种添加多少?就好像厨师做菜放作料一样,每道菜的
      作料都有一个最佳的黄金比例,符合这个黄金比例那菜肴才鲜美无比。充填材料也
      是如此,但这是需要做大量试验工作的。据有关资料说,杀虫用的“666 ”粉当年
      曾试验了666 次,但王春林对膏体材料的试验竟达数千次!
      
          试验是在水泥厂一个极其简陋的小屋子里进行的。天气已进入寒冷的冬季,小
      屋里四面透风,早上从几十里外的家匆匆赶到,在寒冷的小屋一待就是一天。寒舍
      里无取暖设备,有时他冻得瑟瑟发抖。中午随便吃点工作餐,连开水都没有,也无
      床供他休息。
      
          寒舍里堆满了那种饮水用的小纸杯子,杯子里就是不同参数的试验样品。每调
      整一次参数,至少要配3 组材料,验证材料的初凝时间,做流动性和坍落度对比,
      从中再选择最佳配方,人模,进行强度对比试验。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组又一组
      不同参数的配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王春林像在海滩上拾贝,在大漠中寻求清泉,
      在雪山上攀摘雪莲,在深谷中寻采幽兰。手由于不断地接触带有腐蚀性的材料,表
      皮脱落了,露出紫红色的真皮来,疼痛难忍,难以触物,连洗碗都拿不住碗。他到
      底做了多少组不同参数的试验,他自己也记不清准确的数字,只有那堆积如小山一
      样的纸杯可以作证,只有这八面漏风的寒舍心中有数。
      
          水泥、黄沙在王春林的眼里有无限价值,用手拌料有无限乐趣。他像一个进山
      的探宝者,不屈不挠地、执著地行进在坎坷的弯弯山道上。有时突然路没了,出现
      在眼前的都是丛生的荆棘、嶙岣的怪石,他抽出身上的腰刀,把荆棘砍了去;伸出
      粗壮的臂膀,把怪石搬了去。有时前行的路又云遮雾罩,眼前一片混沌;有时天上
      阴云密布,山雨欲来;有时他似乎看见了他所寻的宝贝就在前面不远处熠熠闪光,
      可当他千辛万苦来到那个曾闪耀着光芒的地方时,那个闪光的宝物却倏然不见了。
      有时他也有“柳暗花明”的兴奋,但转瞬间又复归“山穷水复”的失望。希望伴着
      失望,失望又复生着希望,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山道弯弯,弯弯山道啊!
      
          王春林就这样,用他的心智,他的精力,他的执著,他的韧性,在那间漏风的
      寒舍里苦苦地做着各种参数的膏体材料试验,但总出现不了最理想的效果。要做就
      做最好,他追求的是一定耍找到那个钻石级的配方!有时他也迷茫。也灰心,他就
      找到薛俊华,宣泄着郁闷,诉说着痛苦,薛俊华就鼓励他说:“再坚持,这牵涉到
      集团公司利用这项技术的前景和推广这项技术的决心和力度。”于是寻宝者又义无
      反顾地踏上弯弯山道。薛俊华也常来这个四面透风的实验室,给他出主意。想办法,
      动脑动口也动手,陪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难挨的日子。当天色暗下来的时候,
      两人又踏着夜色赶回几十里路外的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7年1 月13日,经过近3000次的试验后,王春林终于
      找到了那个钻石级的配方。所配材料出现了最佳效果。那天,他把配好的材料攥在
      手掌里,一握,膏体材料便从指缝间挤出,手心所剩无几。后来他又用土法进行了
      反复试验,合易性、流动性极为理想。经过仪器检验完全符合要求。这就是说,材
      料的离析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
      
          啊,百日的辛苦终于开出了艳丽的花,王春林手捧那个闪着奇光异彩的珍宝可
      以笑卧花丛了。
      
          薛俊华在谈到王春林时,全是褒扬溢美之词,他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王春林踏实
      苦干的肖像素描来:在井下试验时,王春林担任上下联络的工作,52110 工作面的
      那条下山路,王春林不知上下来回跑了多少趟。最多一天下了3 个井,有时在井下
      一待就是十四五个小时,有一个月竞下了20个井。他说,集团公司小车班最怕他们
      要小车,因为他和王春林一下井就不知道何时能上来。一次试验,他和王春林中午
      12点下井,一直到晚上8 点钟司机还没看见他们上来,就给他们打手机。可无人接
      听。司机以为他们在浴池睡着了。可到浴池一看,他俩的衣服还在那儿呢。这天,
      他们直到凌晨才升井。
      
          他的爱人讲了王春林的故事:一次王春林难得有时间和妻子一起到岳父母家,
      一路上王春林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走着走着,突然停住了脚步,他对妻子说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配方,必须马上回去试验。”爱人只得同意他走。王春林陪
      爱人上街,见到书店就一头扎进去,查找有关混凝土的书籍,看到有用的资料就用
      笔抄下来,一抄就是一下午,为此,常遭到服务员的白眼。
      
          王春林说,在新矿实验期间,薛俊华忧郁,他失眠。他经常是躺在床上,心里
      还在想着试验,心思一多,便难以人眠。便像烙饼似的在床上翻腾。有时索性一骨
      碌翻身坐起,老婆惊问:“干啥?”“失眠,睡不着。”他下了床,在屋子里转圈
      子。转够了重又躺倒,躺倒还睡不着,就又起来转圈子。就这样,眠而又起,起而
      又眠,一夜很快就折腾过去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