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九三四年《闲话扬州》风波的平息只不过是暂时的。七十
      年来这场风波在海峡两岸时起时落,从来没有停息过。
      
          早在《闲话扬州》案闹得风起云涌的时候,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
      点乃至发生论战。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就在《闲话》风波高潮迭起的时候,他问一
      位叫李仲南的复旦大学教师:“仲南,你是扬州人,你对《闲话扬州》这桩公案有
      什么看法?”李仲南是出生扬州,如今与鲁迅先生是邻居。仲南不敢贸然作答,反
      向鲁迅请教。鲁迅只严肃地说了一句:“扬州人谁是始作俑者?”后来他在《答〈
      戏〉周刊编者信》中也涉及到《闲话扬州》风波。他说:“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
      着某处的却少得很。……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出在某处的吧,
      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
      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
      的枝节来,大家争一通闲气——《闲话扬州》是最近的例子。”他从国民性的弱点
      对这桩无聊的公案作了深刻的解剖和透视,可谓入木三分。曹聚仁先生当时也发表
      了对《闲话扬州》的看法,题目也叫《闲话扬州》,发表在《人间世》上。他认为,
      易君左写那些扬州出妓女、出汉奸的话,是“十分浅薄无聊的”。他对扬州倒好好
      地夸了一番。但他夸的是“历史”的扬州,不是“今日”的扬州。曹聚仁写这篇文
      章时,声明没有读过《闲话扬州》,也没有到过扬州。他写扬州的美好,主要是读
      了历代数以千计赞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繁华景象的诗文辞赋。
      他也认为,“那是历史上的光荣”。扬州如日中天时的繁华美景已经不再,而今已
      日薄西山,已落为“芜城”了。他感慨地说:“扬州各界,与其联合控究《闲话扬
      州》,大不如重作《清明上河图》较为风雅。”不久,朱自清先生也为《人间世》
      写了一篇《说扬州》,他是看了曹聚仁的文章后写的。他说,“不过(易君左)那
      本书把扬州说得太坏,曹先生又未免说得太好”。其实,易君左并没有把扬州说得
      太坏,曹聚仁也没有把扬州说得太好。朱自清是扬州人,他在扬州生活过好长时间,
      离开扬州后,还常回扬州安乐巷老家小住几日。如今的“朱自清故居纪念馆”就设
      在他的安乐巷老宅里。他笔下的扬州是这样的:“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是
      出女人的地方。但是我长到这么大,从来不曾在街上见过一个出色的女人,也许那
      时女人还很少出街吧?不过从前所谓出女人,实指姨太太和妓女而言。那个出字,
      就和出羊毛,出苹果的出字一样。”“从前扬州是个大地方,如曹先生文中所说;
      现在盐务不行了,简直就算个‘没落儿’的小城……可是一般人还忘其所以地耍气
      派,自以为美,几乎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这真是所谓夜郎自大了。扬州人有‘扬虚
      子’的名字。这个‘虚’字有两重意思:一是大惊小怪,二是以少报多。总而言之,
      不离于虚张声势的意思。”曹先生写的文章,把扬州夸了一番,而对其丑陋一面的
      披露,还是表面的、浅薄的,没有揭到根子。而朱先生的文章,却从扬州人的劣根
      性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想让扬州人头脑清醒起来。
      
          正因为《闲话扬州》风波的影响,出版部门都小心翼翼起来,生怕再惹是非,
      朱先生这篇文章也惹了点麻烦。他在送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你我》散文集中,因
      为收进了这篇《说扬州》,商务印书馆生怕“扬虚子”再闹风波,惹出像《闲话扬
      州》一样的事端,没有肯出这本集子。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特地说到这
      件事:“我有些讨厌扬州人,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我曾经写过一篇短
      文,指出扬州人的这些毛病。后来要将这篇短文收入散文集《你我》里,商务印书
      馆不肯,怕再闹出《闲话扬州》的案子。”朱自清自豪地称“我是扬州人”,正是
      他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才勇于揭出家乡人的丑处,希望家乡人改掉不足之处,变得
      更加纯真、可爱!
      
          易君左离开江苏后,到张治中手下当了总政治部设计委员。人一走,《闲话扬
      州》的事也就渐渐被人淡忘了。但当时南京《中国时报》社社长石信嘉心血来潮,
      以此为话题,在报纸上登了一条上联:“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
      左矣!”(左矣,意即错了),许多人想续个下联,可都续得不够恰当。当时,正
      值国民政府改选,林森以多数票获得连任主席。南京名医叶古红遂成下联:“林子
      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林森字子超)下联工稳贴切,时称
      绝对。如今这副妙趣横生的对联,还常被人引用。
      
          易君左走了,后来去了香港、台湾。抗日战争期间,郭坚忍病逝了,可端当了
      汉奸。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关于《闲话扬州》的声音了。谁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海峡两岸又掀起了关于《闲话扬州》的论战,而且愈演愈烈。
      
          最先挑起事端的还是易君左。易君左为《闲话扬州》吃了官司之后,三十多年
      三缄其口,从不提《闲话扬州》这场令他伤心塌台的风波。一九六七年他从香港迁
      居台湾,忽又心血来潮,在《中华日报》副刊连载自己的回忆录《六十沧桑》,其
      中谈到《闲话扬州》及其惹出的禁书案,带有翻案之嫌,立即引起旅台扬州人士的
      愤怒,易君左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再次表示道歉,声明将来如若出书,定将《闲
      话扬州》禁书案一章删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易君左去世不久,台湾《春秋》杂
      志又开始连载《闲话扬州》全文,并准备出单行本,当即又遭到台湾扬州同乡会严
      厉谴责。叶秀峰、戴天球、杜召棠、包明叔、王文漪、杨祚杰等人纷纷在旅台扬州
      同乡会会刊《扬州乡讯》上发表文章,对《春秋》杂志进行抨击。曾任国民党中央
      委员的叶秀峰指出:“文人之笔不可不慎!好奇心理宜有限度。如以取快一时之动
      机出之,则是罪过。”当年《新江苏报》社社长包明叔则说:易君左“不愿投效和
      平军,有临大节不夺之风”,“以好奇心理,名士自居,走马看花,添油加酱,作
      了《闲话扬州》小册,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小疵。”他们都指出易君左“下笔不慎”,
      “出于好奇心理”,“是生活过程中一个小疵”,没有给他扣上侮辱扬州人等大帽
      子。对于这件在台湾轰动一时的风波,大陆各界倒没有多大反应。易家人生怕再起
      事端,也出面制止连载和出版此书。杂志社负责人丁中江不得不出来登门道歉,决
      定停止连载和出版此书。《闲话扬州》在《春秋》杂志上只登了一次就停载了。
      
          台湾的《闲话扬州》风波刚平,大陆重评禁书《闲话扬州》波澜又起,你刚登
      台他又唱,一篇接一篇,说好者有之,说坏者有之,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但大多
      数人认为,《闲话扬州》下笔不慎,说话轻佻,说了些有伤扬州人感情的话,易君
      左应当自责。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文艺批评的方式,指出其成败得失,无需蛊惑群
      众,大动干戈,告上法庭,弄得天下哗然。更有甚者,这场官司全是由白道、黑道
      操纵的,“扬州究易团”全是在他们的指挥棒下登场表演的。当然,这些观点也遭
      到一些人的猛烈反驳。
      
          率先重评《闲话扬州》的是扬州地方文史专家顾一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
      在当年江苏省国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上,发表了《易君左及其〈闲
      话扬州〉》一文,他认真研究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满目疮痍的扬州人的生活习惯
      和社会风俗,认为:易君左写的全是事实,并无捏造和恶意。许多人根本没有认真
      读过《闲话扬州》,只是听到一些断章取义的片言只语,便哇哩哇啦妄加评论。如
      果真正读一读《闲话扬州》,不仅有助于我们真实地了解昨天的扬州,而且有助于
      我们热爱今天的扬州。顾一平文章发表不久,扬州有人全文油印了一批《闲话扬州
      》,消息传开,索者不绝,供不应求,说明许多人还是喜欢看这本尘封几十年的奇
      书、以便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内容的。当年“扬州究易团”的个别成员知道此事,骂
      他们是好事之徒。因为这是油印本,内部传阅,不公开出售,不好追究责任,只好
      不了了之。
      
          引起又一次大风波的是顾一平文章发表十年之后,文艺界知名人士杨旭、丁帆
      又在扬州、天津报刊上先后发表了《闲话扬州与扬州闲话》和《〈闲话扬州〉的闲
      话》,认为五六十年前的《闲话扬州》并没有多少侮辱扬州人格的地方,当年那件
      哄哄闹闹的禁书案,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杨旭先生是花了精力,查了大量历史资料,
      采访了不少知情人,客观公正地写了《闲话扬州与扬州闲话》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
      的。文章发表后,“扬州究易团”成员李介南、李为扬等人当即著文进行批驳,认
      为丁、杨二人是为易君左翻案,为亡灵招魂;台湾扬州同乡会成员,看到从扬州寄
      去的丁、杨二人的文章,也大为愤慨,随即在会刊《扬州乡讯》上连续发表文章,
      对丁、杨的文章大加鞭挞。写这些文章的有几位就是当年“究易团”成员,容不得
      别人对那次“究易”活动说三道四。杨旭文章中透露一个信息,说江西美术出版社
      将重印《闲话扬州》,扬州同乡会更为恼怒。他们于一九九三年五月三十日召开第
      十二次理事会,会上作出决议:为维护扬州人士之清誉,去函扬州市台属联谊会,
      相机制止,以表扬州同乡会的严正立场。
      
          旅台扬州同乡会给扬州市台属联谊会发出的“扬新发字第七十九号函”的内容
      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闲话扬州》侮辱扬州人士之事,引起扬州各界之公愤,易
      君左已登报道歉,中华书局亦已毁版。《扬州日报》副刊又登载杨旭《闲话扬州与
      扬州闲话》,对易君左数十年前侮辱扬州人士之事旧事重提,关系吾乡人之声誉。
      据传江西美术出版社将重新翻印此书,引起我台湾扬州同乡会之关注,希望不必挖
      掘往事,再予诬蔑我乡人;二、该书内容原极荒谬,不特以偏概全,肆意丑化扬州,
      尤以漫指扬州出妓女一词侮辱我扬属七县妇女为最甚,今如任其借尸还魂,重新刊
      布流行,实无异再予我扬州同胞又一次莫大伤害,为防止再度激起风波,亟宜由两
      岸扬州同乡,设法疏通劝止;三、希转告扬州日报嗣后勿再刊登类似之文字,并设
      法制止江西美术出版社翻印《闲话扬州》一书。另有副函抄送扬州市对台办事处和
      扬州日报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得知这一情况,为免生事端,再惹官司,没有重印《闲话扬州
      》。此后,报章杂志平静了好长时间,没有再谈《闲话扬州》。
      
          时至本世纪初,南京《周末》又发表了小山的《一篇“闲话”惹出轰动全国的
      禁书案》一文,并附了扬州地方名人丁家桐、晏炳森、顾一平三人谈《闲话扬州》,
      他们指出了书中行文不当之处,更肯定了此书的史料价值,认为这是一本写得比较
      好的游记小品。
      
          江西美术出版社怕惹是非,没有敢出《闲话扬州》,安徽黄山书社倒壮起胆子
      决定捷足先登,出版此书。书的文字按原文照排,并由顾一平先生写了一篇序言,
      他是基本肯定这本书的,直言不讳地说此书写得确实比较好,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
      的文字收进了新近出版的《扬州游记散文选》和《绿杨梦坊》中,读者反映很好。
      
          黄山书社刚印好此书,当年“扬州究易团”学生代表李为扬得知消息,立即写
      信给有关方面,反对重印此书。由顾一平作序的一万册《闲话扬州》已装订成书,
      为此,经过协商,由李为扬再写一篇序言,与顾一平的序言同时刊登。可李为扬认
      为顾的文章全盘肯定此书,与他写的序言不能同时刊用。最后顾一平顾全大局让步
      了。他说:“只要能使该书出版,将我的序言拿掉无所谓,就用李为扬一个人的好
      了。”
      
          一切商谈停当,将已装订好的书中抽去顾一平的序言,改由李为扬作序的《闲
      话扬州》很快重新装订出来了,可易君左在大陆工作的亲属听说换了李为扬写的序
      言,不同意出版发行。结果已经发到书店的书只好封存停售。这样由顾一平作序和
      李为扬作序的两个版本的《闲话扬州》,与七十年前中华书局的《闲话扬州》一样,
      均胎死腹中。
      
          《闲话扬州》的风波刮了一阵又平息多年后,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民国文
      坛公案》一书,书中收了陈雪岭撰写的《〈闲话扬州〉与作者易君左其人》一文,
      他对《闲话扬州》及易君左其人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时至2003年,也就是
      《闲话扬州》风波整整七十年,《江苏文史研究》上发表了署名李仲南的《〈闲话
      扬州〉争论始末》,全文并无多少新的内容,只是重述了当年讨伐易君左的简单经
      过。文中对陈雪岭的文章是赞赏的,不厌其烦地大段引用原有文字,而对那些持不
      同观点的作者却大加谴责:“到九十年代,某些晚报上忽然出现了几篇为易君左翻
      案的小品文,作者大多是非扬州籍的青年人,他们不能产生‘圣洁的爱乡的思想感
      情’。一种人是不明真相,他们只看重书中描写风景的部分,根本不知道易君左在
      大陆和台湾的两次公开道歉、认错,表明嗣后修改其内容。还有一种人,出于沽名
      钓誉动机,信口雌黄。”文章最后还说:陈雪岭这篇文章起到了“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效果,“将使信史得以流传,谰言从此绝迹。”其实,李为扬
      本人也没有全盘否定《闲话扬州》,他在为黄山书社出版的《闲话扬州》序言里说
      过:“按其内容,如果只用第二、第三两篇,再加插图、附录,完全可以独立成书。”
      《江苏文史研究》读到的人不多,偏偏有位“信口雌黄”的人顾一平先生看到了此
      文,便去找一百零四岁高龄的李仲南老人核实情况。李仲南说,他根本没有写过这
      篇文章,是别人用的他的名字,并当即在《江苏文史研究》登的那篇文章复印件上
      写了:“原文是李为扬写的,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我和文史馆也无往来。”顾一
      平便给《江苏文史研究》编辑部写信,指出李为扬用他人名义发表文章的不当行为,
      并将李仲南的住址告诉他们,叫他们核实。同时对李为扬文中多处论点提出了批驳。
      《江苏文史研究》编辑部有点骑虎难下,遂要顾一平写篇争鸣文章给他们发表,想
      平息事端。
      
          这场笔墨官司闹剧,打了七十多年,还是“闲话”不断,何时能够落下帷幕,
      谁也估猜不透。
      
          我们只要翻读杨旭先生当年登在《扬州日报》上那篇调查认真、分析透彻、说
      理到位的文章,就能清楚地看出《闲话扬州》这宗公案,是由白道、黑道上人一手
      导演出来的,就连当年在法庭上雄赳赳气昂昂的“扬州究易团”团长郭坚忍看到幕
      后鼓动她的中央委员、青帮大亨,一个个缩头了,出面充当调解人,一下子也就瘪
      气了,最后既没有参加代表会,更没有再上法庭。最倒霉的是易君左,他看到幕前
      幕后黑道、白道那些高官、大亨,不得不低下头来,委曲求全,仰天喊冤了。人总
      是热爱家乡的,这是一种美德。但爱家乡不是要你护短。护短不能推动社会发展。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奋发向上。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觉悟也在日益提高。海纳百川,被说成“扬虚子”的扬州
      民众,心胸也一天天开阔起来,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就与不足,短处与长
      处,那些无关痛痒的陈年旧事早已淡忘了,一个个正在奋发图强,集中精力建设新
      的更加可爱的家乡。
      
          说明:本文参阅了易君左、曹聚仁、朱自清、杨旭、丁帆、顾一平、小山、严
      吾、李为扬、李介南、池振千等人的文章,并采访过顾一平、李为扬、谈宝森、陈
      沣等先生,在此一并致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