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秋节到了,他将广州市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送给工作组的中秋月饼集中起来,
      与同事一起登上2100多米高的山寨万村,慰问地震中受灾的群众。听说威州镇还缺
      乏500 吨越冬口粮,他火速命令相关负责同志去成都采购优质大米,连夜运抵威州。
      为了早日将口粮送到老百姓家中,他冒着严寒,踏着路面的积雪,亲自运送大米去
      最高的山寨牛脑寨村。车走不通了,他就扛着50斤的大米一袋一袋送到村民家里。
      在为灾区老百姓举办的中秋节晚会上,他深情地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唱《遇上你是我
      的缘》,一起跳“锅庄”。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深入群众,深入乡村,威州的老百姓
      深深记住了这位来自广州的李书记,村民们动情地说:“李书记是我们的亲人,我
      们要当面感谢他。”
      
          张通荣是汶川县的副书记,也是汶川县城建设和风貌改造指挥部指挥长,有着
      藏族人特有的执著与率真。他在与李俊夫共同的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为
      工作需要,他要去映秀任镇委书记了,这位藏族汉子舍不得与李俊夫分开,为表达
      自己的不舍,在一次聚会上,他从怀里郑重地取出一个小木盒,小心地交到李俊夫
      的手上,说:“这个木盒对你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这可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宝物,
      今天我从家里拿走时,老婆还很不情愿,我没管那么多。”张通荣又悄悄靠到李俊
      夫的耳边说:“我认准了你这个兄弟,我们永不背叛。”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着,李
      俊夫不知所措,他只说了句:“我会一辈子珍惜你这位朋友。”李俊夫也送了一本
      相册给他,在上面写下了:“永远的朋友”。
      
          广州援建工作组在农村恢复重建中,不只是简单地修公路、引水源、建房屋,
      他们还做了资源开发的有心人。
      
          在走访布瓦村时,这个古老村庄羌族的黄泥建筑、高大的羌碉吸引了他们。经
      了解,它是四川省尚存的唯一黄土夯筑碉群。布瓦曾经拥有世界上最集中、形式最
      多样的羌式碉群,目前碉群留下比较完好的有3 座,残损的有两座。黄泥羌碉的夯
      筑工艺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布瓦在方圆不足2 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筑密
      度如此大的羌碉群,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都是需要现代人研究方能揭破的迷局,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建筑宝库中一颗
      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羌碉,时间上下延绵2000多年,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2007年中国遗产委员会将黄土碉群申报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布瓦民居也是典型的羌民居,大地震竟然没有对它造成多大破坏,这也算得上
      是一个奇迹!布瓦村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羌语体系,村民均能使用羌族母语,这可
      以说是保留在羌民舌尖上的文化遗迹。
      
          布瓦村还有秦汉古墓群和玉皇庙、山王庙、龙王庙等古迹遗址,布瓦山森林植
      被也是周围难以寻觅的一处绿色世界。村里种植大量的甜樱桃、核桃、树莓等水果。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3000多年前的左羌人。早
      在3000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
      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駹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
      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
      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羌族有刺绣、挑花、编织等
      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羌族有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如洋芋糍粑。羌族还有着自己
      的节庆,如传统的羌历年。
      
          羌族人的一切几乎在布瓦村都可以找到。布瓦被称为峡谷中的古村落,云朵上
      的山寨,秀水旁的聚落,阳光下的民族。它扼地形之要,负山临江,两岸壁立的千
      年古威州,“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险要之地,皇家必虑、官家必防、兵家
      必守;非常之地,必出非常之人,这里是大禹的故乡,是李冰的工地,是姜维的城
      池,是红军出生入死的战场,是李白“天崩地裂壮士死”的蜀山蜀水……
      
          布瓦村的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13~14℃,一般冬天温度在零下1~3 ℃,夏天
      在24~25 ℃左右,全年适宜旅游,是避暑胜地。
      
          如果开展农家休闲旅游、探险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布瓦一定是个优选之地。
      汶川县委提出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布瓦村既有条件又有基础,要围绕文化生
      态体验推进重建、抓好文化生态体验促进发展,人人搞文保,户户搞旅游,家家搞
      商业,把“云上布瓦、羌碉王国”的优势发挥出来,就可以推动民富村美班子强的
      建设。
      
          工作组请来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保继刚、彭青、岳辉等专家教授,进行严格
      的旅游资源开发考察。
      
          专家们经过专业的认真考察,认为布瓦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布瓦村海拔2100米,包括龙山在内的较高地区海拔高达2400~2500 米,在龙山
      上,可以俯瞰到整个布瓦,在布瓦村的村口可以俯瞰整个汶川县城。晴天,视野开
      阔;雨天,云雾缭绕,层层叠叠,如置身于仙境,非常美丽。山上风景宜人,沿途
      可以观赏森林,烟雾缭绕的山峰,盘山公路和错落有致的梯田。生活在白云之上,
      布瓦人称自己是“云朵上的民族”。
      
          住在布瓦,则可以品尝山上的向日葵、红樱桃、核桃、杏仁、葡萄、苹果、李
      子、树莓等水果。吃到野菜和农家自养的鸡、牛、羊、猪肉。还可以买到天麻、虫
      草、川贝等名贵药材。
      
          布瓦原名称“木娃”,“木”羌语为“天”,“木娃”就是住在天下面高山上
      的人,现在的布瓦山就是原来的龙山。当地老人有口语称“龙山有个太子坟”。布
      瓦村现存的各种文化遗址中,有四千年前新石器遗址,有秦汉时期的石棺葬文化遗
      址,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夯土筑成的黄土群碉遗址,也有宋代的古泉(水井湾)
      遗址、古铜矿石遗址。布瓦有很多民间故事,如“太子坟的传说”等。
      
          布瓦村距离汶川县城仅有30分钟车程,汶川县与成都市由都汶高速相连,相隔
      154 公里,驱车大约两个半小时就可以从成都到达汶川县。映秀到都江堰的高速公
      路与2012年即将通车的汶川至映秀的高速公路,使得本区域内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
      另外,布瓦村所属的威州镇是阿坝州公路交通枢纽,是成都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九寨
      沟、黄龙及达古冰川、大草原旅游路线上的必经之地。
      
          2009年田野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队在这里发现和确认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布瓦遗址。
      
          布瓦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三组(龙山组),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附
      近。地处岷江西岸、杂谷脑河东北岸的四级阶地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3 °35′
      37″,北纬31°29′49″。遗址的分布面积约5 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中心区面积
      近1 万平方米,海拔高度2100米。遗址表面原为斜坡状地貌,现已改建为多级梯田,
      地表种植有果树、玉米、蔬菜等作物。调查发现的原生文化层厚度0.3 ~0.5 米,
      上部的晚期覆盖层厚达约3 米。
      
          在遗址范围内采集到较为丰富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并发现有灰坑、红烧土和
      炭屑堆积等遗迹。采集遗物包括石器、陶器残片。其中石器为磨制的残石斧两件,
      砺石1 件,打制饼形器1 件。采集陶片的陶质陶色以夹细沙褐陶、黑褐陶、泥质灰
      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黑陶、红褐陶等,夹沙陶多为夹较细的石英颗粒;陶器纹饰包
      括细绳纹、划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粗细瓦棱纹、戳印纹、凹弦纹、锯齿状花边口
      沿装饰等,泥质陶表面多磨光;器形包括喇叭口长颈壶形器、侈口罐、小口罐、钵、
      杯等。
      
          布瓦遗址采集陶器的特征,与隔岷江相望的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有较大
      差别,而与茂县下关子遗址、沙乌都遗址、江油大水洞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等的
      特征相似,属于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的本土文化系统,距今约为4800年,与黄河流
      域龙山时代文化的早期相当。
      
          布瓦村旅游资源从单项看,缺少优秀的竞争力,但是资源类型丰富,具有组合
      优势,通过开发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并对成都市民与广东城镇居民有一
      定吸引力,适合建成观光、度假型乡村旅游区。
      
          汶川现在的地理位置与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大禹故里、熊猫家乡、羌绣之乡、
      震中汶川”的四大旅游品牌,一个以大禹文化、羌藏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
      生态文化、门户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现在的汶川地区,正在由原来的旅游过境
      地,逐渐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
      
          反观布瓦村旅游,目前还停在资源层面上,经济与文化相对封闭,缺少经营管
      理及服务人才,没有旅游接待设施与设备。总体上看,布瓦村旅游资源的产品转化
      能力较差。因而,布瓦走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路线,要与汶川县城未来规
      划的滨江路结合,重点体现观光在山下,体验在山上的理念。可以考虑以节事节庆
      为带动,可以在短期内大大提高布瓦村的知名度;以羌寨文化为特色,靠黄泥碉楼、
      羌家饮食、羌绣、羌族歌舞构成的羌族文化来吸引游客,最终把布瓦村建成一个休
      闲度假的胜地。
      
          广州工作组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布瓦村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后,确定把布瓦村当
      作开发的重点村,投入800 万元修好了进村公路。又投入资金对羌碉进行保护性修
      复,恢复重建黄土碉楼15座,石砌碉楼两座,保护好32座碉基。对村容村貌进行整
      治,修复倒塌的房屋,用石板铺筑村道,修挖下水沟,房屋做到修旧如旧,仿古如
      古,体现原朝向、原风貌、原地址、原人居,突出自然院落布局、羌式民居风格。
      
          目前,已建好了一个村民广场和接待中心。平时这里作为村两委办公场所和村
      民活动中心,旅游旺季则转变为游人接待中心;建好了一条环线走廊,连接广场区
      域和布瓦村落,成为观光、短程旅游的主线;计划筹建三个园区,即民族风情区
      (集羌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羌碉夯筑展示、布瓦陶坊、布瓦陶吧展示以及观光、
      购物为一体的羌民族生活与民风民俗集中展示区)、休闲体验区(由大小帕依、太
      子坟构成,以休闲体验为主,可布局游人参与体验的狩猎、登山、探险等活动)、
      生态观光区(以羌文化感知、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为主,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形成
      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的休闲观光度假区)。
      
          现在的布瓦,宁静、舒适、美丽,短短一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展示
      的是广州人的速度、广州人的智慧、广州人的水平。
      
          威州的援建被誉为“广州模式”——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援建。《人民
      日报》以长篇通讯报道“广州模式”。
      
          那个曾经充斥眼帘的一片废墟,今天已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所替代,到处
      都是崭新的,新房、新桥、新路、新生活、新的精神面貌……
      
          正是这样的真心付出,2008年,四川省将抗震救灾劳模的荣誉花环挂在了李俊
      夫的脖子上。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汶川县又将汶川劳动模范的勋章戴在了
      他的胸前。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恩,也是一种报答。
      
          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主要看汶川,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主要看威州。最重的援
      建威州的任务责无旁贷地交给了广州。广州市把灾区的危难视作自己的危难,以与
      建设广东“首善之区”要求相适应的姿态和行动,主动承担起“重建汶川县城”、
      “重建威州重镇”的使命。广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把对口援建工作作为重要
      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全市之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援建灾区大行动。广
      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郑重承诺:“要把汶川县城
      建设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样板,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四川两省党委、政府,
      向广大灾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2009年2 月11日,广州市委常委会专题
      研究对口援建工作,在广州经济遭遇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下,会议提出,不管面临
      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广州市完成好对口援建的决心不会有丝毫改变,标准不会有
      丝毫降低,力度不会有丝毫减弱。
      
          截至2010年3 月20日,广州总投资28亿、77个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移交当地,
      其中,新建城镇居民住房3200套,主要项目有:汶川第一小学、汶川第二小学、汶
      川第一幼儿园、汶川县人民医院、羌骨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执法
      监督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残疾人康复中心、汶川县劳动就业中心、社会保障中心、
      工人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安指挥中心、汶川客运中心、
      粤岷大桥、穗威大桥、汶川自来水厂、汶川污水处理厂、11公里给排水主管网、4.5
      公里岷江东岸休闲带、3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西羌文化街、锅庄广场、大禹雕塑、
      记忆·希望钟楼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威州市场和1000吨冷藏库、12条共68
      公里长通村公路、122 公里引水管线、50个蓄水池、12个村服务中心等。
      
          今天的威州,放眼一望,像一座新城奇迹般出现在岷江两岸,最醒目的是江边
      的学校、体育馆、一座座大桥;最热闹的是锅庄广场,入夜,人们自发汇聚到这里,
      在欢快的音乐中,跳起锅庄舞,到处是欢声笑语,天天像过节;最赏心悦目的是岷
      江边的观光带,一座座茶楼、酒肆,一片片草地树木,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商品店,
      小桥流水的步行街,都在岷江左岸的迷离灯光里梦幻般呈现……村村通道路、家家
      有房住、孩子有书读、生病有医治、人人喝上干净水……这不再是梦想。人们过上
      了比震前更安逸、更幸福的生活,广州援建提前半年实现了“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
      本完成”的目标。威州人说:“广州援建,把威州变成了一座漂亮的羌城,我们的
      生活至少向前跨越了三十年。”一位八十多岁的羌族老人,天天挤进锅庄舞的队列
      里,问起他对新县城的感受,他笑起来,张开的口看不到牙齿了,他只有一个字:
      “好,好,好……”一边点头,一边竖起大拇指。
      
          威州镇委镇政府组织开展了广州援建威州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结果满意率达
      97.27%.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评价威州基本实现脱胎换骨。汶川县县长张通荣也说
      :“广州援建打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每一个工程都是广州援建人尽心尽责的结晶。”
      
          广州市委组织部于2010年6 月向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党委组织部、市直局以上
      单位党委、中直(省直)驻穗有关单位党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广州市援建威州工作
      组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称赞他们凝聚和形成了“广州援建精神”,成为广州市的
      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广州援建工作组不辱使命,坚决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走出了一条有广州
      特色的科学援建之路,向全市、全省、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