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这段历史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本稿用纪
      实的笔调展现了台湾回归的坎坷历程,在今天看来,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
      
          1945年5 月。山城重庆一派热闹气氛。
      
          热烈的掌声和久违的笑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洋溢,绕梁三匝后冲出门窗,
      随风追逐着蒲公英,浓浓烈烈地飘向四方。
      
          自作国民党战时陪都以来,这个西南重镇难得一见青天白日,广袤的天空似乎
      总漂游着鬼魂一样涂有刺眼红膏药的铁鸟,三天两头叫啸着扎下一片片黑色的死亡
      阴影。7 年挂零了,血光之灾常常不期而至祸不单行,只造得泪比雨多,欢声久假
      不归,人世间仿佛再也没有了笑容。
      
          再没有比在累累创痛和血痕中浮现的笑声更动人心扉的了!久违的太阳探出了
      头,一扫天空和人们心中的阴翳。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都有理由高
      兴:抗战胜利在望,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就要熬出头了!
      
          抗日战场传出的信息,结合着这次国民党六大发出的元首之声,给了陪都重庆
      一个天大的惊喜!
      
          在这次会上,蒋介石郑重申明的还有:“受日寇劫掠最早之台湾,重归祖国,
      始为我抗战彻底之胜利!”
      
          1895年马关割台的条约积淀着耻辱与伤痛,浓缩了中华民族在那个悲苦时代的
      所有无奈和悲愤、灾难与浩劫。这无以复加的国耻,也激起无数仁人志士投入惊心
      动魄、可歌可泣的复台烟云中。
      
          孙中山虽早蕴复台大志,但由于国穷民弱,尚无力量付之实践。带着孙中山的
      复台告诫登上国民党元首的宝座后,蒋介石也着实关注过台湾的命运。只不过,他
      花在台湾上的心思,与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活动相比,如同九牛一毛。但台
      湾毕竟不是蒋介石一个人的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为了让这个“亚细亚的孤儿”
      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惜流血牺牲,殚精竭虑。
      
          台湾的回归历程,以其坎坷曲折,而更见悲壮、激越。
      
          1941年12月9 日,即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代表中国政
      府正式对日宣战:“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
      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据此,中日过去所订的条约当然放弃,日本
      通过战争强迫所签《马关条约》对台湾的束缚完全消失。
      
          布告发布,海峡两岸莫不感奋。设于重庆的台湾革命同盟会据此发起复土复省
      运动,大声疾呼光复台湾,并向国民政府陈情,请求设置“台湾省”。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帮助台湾革命同盟会开展工作。为配合这场复土复省运
      动,《新华日报》特辟“台湾光复运动专刊”,号召“全体同胞,出钱出力,援助
      台湾的抗日”;重申:“对于台湾革命人士及革命党派,采取支持态度”的中国共
      产党人,今后必将“更加予以支持”,希望台胞在同盟会机构下,“更加精诚团结,
      集中力量,一点一滴地切切实实地工作”,“与在台湾斗争的同胞取得密切的联系”。
      这些舆论和意见,在鼓舞广大台胞的抗日斗志时,也给他们今后的活动以方向性指
      导。
      
          但让人意料未及的是,蒋介石搁置了“设立台湾省政府”的建议。
      
          虽然蒋介石曾一度表白自己未曾忽视台湾、要对日寇进行清算,却是雷声大雨
      点小,一直不见有多少施行。对国民党行动之迟缓,中国共产党曾加以批评,1942
      年4 月5 日的《新华日报》指出:“本来‘七七事变’起后,中日马关条约在客观
      上就已失其作用。中国人民就应该积极援助台湾的革命。但是中国方面每每失之过
      迟,我们全国同胞都会觉得惭愧。”而蒋介石的“深谋远虑”是:德军正挥师斯大
      林格勒与苏联红军打得难解难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厮杀,胜负也难逆料;
      而且又要进行反共活动,设立台湾省政府不仅为时过早,而且还无暇顾及……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朝着有利于同盟国的形势发展后,开始筹谋抢夺抗战胜利果
      实的蒋介石,始才坚定了复台态度。1942年11月3 日,他让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
      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日本所侵战之土地均应于战后交还原主,“中国应收回东北
      四省、台湾及琉球”。
      
          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忘记备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摧残的台湾。抗战胜利在望,
      中共中央对光复台湾更是殷切关注。1943年6 月17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台
      湾,回到祖国来!》的社论,指出:“台湾的命运,决之于中国的抗战,台人的努
      力和各国人民对民族自决的尊重和遵守。”
      
          1943年11月,蒋介石赴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
      国首相丘吉尔为台湾归属问题定了调,一纸《开罗宣言》更为中国收复台湾奠定了
      国际法的依据。
      
          开罗会议的确凿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振奋。在大陆参加抗战的台胞更是喜不自
      禁,联名向蒋介石驰电:“见报载开罗会议重大成功,台澎等地归还中国,凡我台
      胞同深感奋,如蒙鞭策,愿效驰驱。”
      
          岛内的台胞,不久也从美军飞机空投的传单中,获知这一喜讯,有如“上天降
      福星”,悲喜交加,奔走相告,期待弃儿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一时间,台民们
      在岛内各处暗挂国旗,急学国语,以实际行动响应即将来到的接收。
      
          蒋介石从开罗回国后,加紧筹划台湾的收复工作。1944年4 月17日,蒋介石下
      令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简称“台调会”),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
      作为负责收复台湾工作的筹备机构,委派时任国民党中央党政工作委员会考核委员
      会秘书长兼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素有“日本通”之称的陈仪为主任委员。随着陈仪
      的走马上任,接收台湾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1945年4 月7 日,经蒋介石批准,台调会和国民党党政军各机关主管人员每月
      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会商接收台湾事宜。
      
          随着美军逼近日本本土和希特勒德国的覆亡,台湾光复已是曙光在望。血浓于
      水的骨肉情、同胞谊,在期待中下一场泪雨,痛痛快快地流尽苦泪,自是情理之中。
      
          还是泪比雨多!只不过,在1945年夏天过后,这密密麻麻的雨脚,从重庆,从
      延安,从大陆,排列成千军万马之势,浩浩荡荡地飞向台湾。大陆在这头,台湾在
      那头,可两岸的炎黄子民都分明觉得: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在泪雨后展开了一道
      鲜艳瑰丽的彩虹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