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来子很小的时候,他的姐姐小芳就到深圳致丽玩具厂打工了。来子渴望通过上
      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的成绩不好,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很迷茫,为了
      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也想南下打工。可姐姐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很艰难……
      
          小芳在家乡已经有了心上人,快过国庆节时,她去找老板结算工资,准备辞职
      回家结婚。老板断然拒绝了,还似“好心”地告诉她:“小小年纪结什么婚?结婚
      的后果是什么你知道吗?结婚之后是要生孩子的,生了孩子你就再也出不来了。难
      道你甘心当一辈子农村妇女吗?”
      
          小芳流着泪水,不得不推延婚期,重新回到车间。为了赶制出口欧洲的圣诞礼
      物,小芳和姐妹们每天都要加班。
      
          1993年11月19日,深圳致丽玩具厂因电线老化,厂房起火,小芳和其他86名女
      工一起葬身火海。
      
          姐姐“走”了,来子辍学,他像姐姐当年那样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因为“农
      民工”的身份,城市迎接他们的是漠然和歧视的目光。
      
          在来子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摆地摊的小贩、流浪的歌手,没有暂住证被
      追逐得四处逃窜的民工,还有那梦想通过写一首“迎奥运歌曲”而躲过遣送的工人
      ……
      
          来子似乎明白了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都与所有的打工者无关——
      “就像那街边橱窗里的商品,你只能站在那儿看着它,而当你想伸手去触摸它时,
      中间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冰冷地挡住了你的手。”来子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
      感受写了下来,然而,却在北京大学门口,被一个自称教授的人骗走了他的书稿。
      
          “既然有人怕我说话,我就要开口说话。”来子和他的工友们终于唱出了自己
      的迷茫、愤怒和希望!
      
          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里,“来子们”讲述的故事是沉重的、悲伤的,
      但他们并不是仅仅在诉说悲凉的苦情,他们通过大胆的调笑、火辣的嘲讽,发出了
      振聋发聩的声音:“撕破这个世界的面纱,我们所看到的,难道只能是那张弱肉强
      食、丛林法则的老面孔吗?不,我们要一个新模样!”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
      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在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劳动文化论坛”上,打工者“艺术家”们更是旗帜鲜明
      地宣告: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
      
          我们来听听打工者“艺术家”们的发言:
      
          全桂荣:打工文学可以作为一种利器,反映我们的生活、看法和抗争。知识分
      子可能躲在高楼大厦写文学,他们不关心底层社会,由此不能代表我们的声音。我
      们的文学可能是粗糙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打工文学的使命:第一,打工群体正在
      遭受不公和歧视,我们应该将其反映出来,并指出这不是我们的错;第二,强调劳
      动价值,强调劳动也是一种技术或专业,也需要知识,应当得到尊重。
      
          杨卫东:写诗就是一个“如果感到很冷,或有痛处,就应该把它说出来”的过
      程。写诗最好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要面对自己的问题,即使有困难也不退缩。要用
      自己的语言写诗。
      
          许强:
      
          我们打工诗人永远是打工诗人,通过自己的文字占领主流话语权。我们不能左
      右历史,但我们有权记载。打工者正在用漂泊的青春抒写历史,用诗歌进行抗争。
      
          许多:1.当自己认同自己这个身份(打工者)之后,而不是旁观者身份,表达
      更有力量,有向上的感觉;2.主流审美的标准,应该更民间,从民间吸取东西;3.
      跳出打工者局限,对世界作出阐释。劳动是快乐的事情,是社会将它异化了,这是
      一种文化,大家反对的是一种资本的压迫。
      
          王德志:农民工这个充满歧视的词语,这个边缘我们的名字,这个强调等级的
      时代产物,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不喜欢你就别叫了,也许你要说了,我们
      不叫了你们会好到哪儿去?我再告诉你,这是我们对尊严、平等最起码的诉求。怎
      样才能有自己的文化:1.要自己建设。文艺来自生活,谁有生活?是打工者。有那
      么多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文化阵地:吸纳知识分子,团结可以团结的人;2.
      利用主流文化;3.发展新的伙伴,形成新的联盟;4.最后一点,先干起来。
      
          孙恒:第一,劳动文化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来自我们劳动生活的文化;第二,
      劳动文化能帮助我们反思我们的社会,具有批判的功能;第三,劳动文化能帮助我
      们建立做人的感觉。但劳动文化一定是靠我们自己来创造。因为别人不能代替你体
      验你的生活,就像“我是谁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一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讲述、自
      己的拍摄、自己的唱歌来发展自己的文化,来建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在“劳动文化论坛”上作了这样的
      发言: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移民、农民、进城打工者、工人被边缘化的同时,他们的
      文化也被边缘化了。在主流文化中,几乎没有劳动者的声音,这是“和谐社会”最
      需要反省的问题之一。我记得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四川凉山工作时,当地彝族干
      部就说,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绝大多数是汉语的、汉族的、城市的内容,没有为少数
      民族农民服务。由此,应该重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要为
      工农兵服务”。艺术节就是要重新提出劳动文化,因为所有人都享有文化艺术的权
      利,都享有利用媒介表达声音和创造文化的权利。
      
          打工青年艺术团不仅说出了进城打工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还会利用主流文化
      表达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再现和反省自己的生活
      和梦想,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力量,以扩大这个群体的声音,影响全社会,这其实就
      是文化主体性。
      
          现在大家都爱说要建立“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和谐。我在作艾滋病预防和干预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时,记得
      一位感染者的话,“我们不需要被关爱,我们需要的是平等”,与其他人拥有平等
      就业、就医等权利。现在打工文化艺术节倡导劳动价值,倡导人的尊严,就是倡导
      平等,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立和谐社会正在从倡导
      劳动价值开始,从新工人剧场开始。
      
          2009年10月24日至28日,“第二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又在皮村举办。
      
          从“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到“第二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明显不同的是
      名称改了。孙恒说:“关于身份称呼问题,我们在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上,曾出
      现过激烈的讨论甚至过激冲突的行为,这说明:身份和称呼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
      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现在,那么,他也将不知道自己的将来;
      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工人文化艺术节名称的改变,从而确定了我们的主
      体性。”
      
          对于新工人文化,他们作了这样的阐释: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在劳动过程
      中的血和汗;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中辛酸苦辣的体验;就是我们的痛苦和我们的欢
      乐;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和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未来
      的看法。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文化!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调研组从2009年11月起,对打工文化现象进行了追踪观察,
      主要走访了两处打工文化比较活跃的地方:一是皮村的“北京工友之家”,一是位
      于苏州市吴中区的“工友图书馆”。他们观看了打工者的话剧、演唱,阅读由打工
      者自编自创的文艺刊物,召开小型座谈会。通过观察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打
      工文化已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文化力量,值得社会认真关注。
      
          在组织形式上,打工文化表现了几个特点:他们以群体的方式而非个体的方式
      进行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原创和自发、自我管理的形式存在的;他们的活动得到了
      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他们已经成为各界认可的代表打工群体文化诉求的合法的
      中间组织,是打工群体的文化代言人。
      
          打工文化源自现实生活,又反映现实生活,是真正属于打工者的心灵之声,这
      是所有打工文化的共同特点。在表现形式上,又有独到之处,具有“劳者歌其事”
      的风格。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调研组认为,打工文化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现实意义。它使
      打工者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和历史;倡导了新的劳动价值观念;它既是打工者精神的
      窗口,也搭建了打工阶层与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
      
          毋庸讳言,打工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几首歌曲、几部诗集或几台戏剧,
      并不足以支撑一个阶层的文化精神。这个文化需要提升、需要提炼,需要深化。打
      工文化不仅倾诉自己的不平和愤怒,还需要适应城市,增强理性,成为推动社会进
      步的自觉力量,这也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除了积极倡导,
      还需要担当,需要优秀的打工者自己站出来,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切身实践者,这也
      同样需要长时间的培育。这将是漫长的一个过程。其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打工者
      和全社会共同面对。
      
          我在离开皮村前,由王德志陪同参观了博物馆。这个名为“打工·三十年·流
      动的历史”展览,用王德志的话说:“我们打工者通过这个展览来记录自己的历史,
      而不要别人来代写甚至改写。”
      
          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最简陋、最寒酸却又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博
      物馆。三间像乡间小学教室一样的展室里,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打工者征集来的照片
      和实物。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打工者真实生活的记录;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打
      工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打工者为中国经济发展所作出贡献
      的证明……
      
          广东一位女工寄来她自己的工卡,正面是她的照片,写着她的名字和年龄,背
      后印着工厂严酷的规定:上班期间不得上厕所。
      
          一位打工子弟画的画,画面上的爸爸、妈妈和女儿,三人围着一张小圆桌,桌
      上摆着三只碗,中间是一条鱼。下面写着一行字:“我们家是卖菜的,爸爸妈妈常
      常连饭都吃不上。我的最大愿望是全家能在一起吃顿饭。”
      
          一个烤羊肉串的铁架子,记录着一位工友的打工史:1992年他来到北京,在颐
      和园门口以烤羊肉串为生。1994年,铁架子被城管没收,他托人用200 元赎了回来。
      后来,他卖过水果、卖过煎饼,在报社当送报员……
      
          深圳致丽玩具厂一位女工的家书变成了遗书——四个月后,这位女工死于1993
      年那场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中。
      
          在展柜里,我从各色各样的证件中,发现了王德志当年的暂住证和务工证,照
      片已经微微发黄,充满了一种沧桑感。
      
          我轻声说了句:“15年前,你看去像是一名童工。”
      
          王德志苦笑了一下,“可不是么,那时候我才17岁,属于未成年人……”
      
          这时候,借着窗外射进的一道阳光,我看见了挂在墙壁上的一条横幅写着温家
      宝总理语录:“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道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