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75年的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报,拯救了十万人的生命。这次预报是地震科学
      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谁预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在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
      两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刊发这篇中外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报
      告文学,力图揭开一种历史真相,以祭奠逝者,并望引发生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
      者的思考。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无数人的生与死,其实就是他的一句话。
      
          ——作者的特殊感言
      
          姜成田,1941年6 月6 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从呱呱坠地那天起,
      他便是一介草民,直到今天,也是。然而,35年前,正是由于他所负责的海城地震
      站,提前预报了海城大地震的时间,大约有10万海城人成功逃生了。
      
          请问:古今中外,哪一个地震科学家或地震专家能做到?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
      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当时,曾被世界各国的同行誉为奇迹,他们对中国同
      行竖起大拇指:中国的地震预测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后来发生的唐
      山大地震,却给中国地震工作者的信心带来了致命一击。于是,产生了一个失望的
      说法: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完全是蒙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008年6 月初的一天,笔者怀着一个解开谜底的强烈心愿,在辽宁省海城市箭
      楼子村,找到并采访了已是67周岁的老人姜成田。
      
          俗话说:三十而立。1971年,已经30岁的农民姜成田并没有真正“立”起来。
      他的老家是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虽然,在村里,父亲姜阔良是一位老中医,有
      祖传秘方,可是家里仍然穷得叮当响。由于哥哥姜成祥在海城县人民银行工作,18
      岁那年,姜成田随同父母投奔哥哥,搬迁到海城市郊区的箭楼子村。由于家穷买不
      起房,便租了两间小平房定居下来。
      
          姜成田初中毕业以后,考入鞍山农业中等专科学校。他天生喜欢画画、书法,
      对自己的本专业不感兴趣,因此,只读了两年半便卷起行李,回村操起农具继续
      “修理地球”。姜成田种地也没有过人之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却为他提供
      了展露个人才华的一个平台——替文化水平低的人抄写大字报、画漫画,忙得不亦
      乐乎。乡亲们见了,都夸赞他,同时,也引起了妙龄女孩子们的关注。
      
          有一次,姜成田提着小桶,挥舞板刷,在生产队的墙壁上写大字块。一个叫闫
      淑梅的姑娘走过来,笑嘻嘻地上前搭话。姜成田一看,是一位挺漂亮的姑娘,精神
      也为之一振。俩人就聊起来。此后,村民们就发现:姜成田再抄写大字和画画,身
      边多了一个“志愿者”。1967年7 月1 日,姜成田和闫淑梅结婚了。一年以后,闫
      淑梅生了儿子姜晶;1971年,又生了女儿姜华。和所有成家的男人一样,结了婚就
      产生了一种家庭责任感。在黑土地上,姜成田一心一意地辛苦耕耘。可是,他不知
      道,海城人不知道,辽东半岛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脚下的这块黑土地,正在酝酿
      着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
      
          1966年3 月8 日5 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发生了6.8 级大地震,死亡人数是
      8064人。举国悲痛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下一个大地震,将会在什么地方发生?著
      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出了科学推测:大地震会北移,地点大约在辽东半岛的地震带
      上。
      
          那么,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震级是多少?中国科学家们说不出来。这是
      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1970年,国家把辽南地区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预防大地震,必须要做好宣传
      工作。1971年4 月,海城县武装部的“战备办”主任张明,把姜成田临时借到“战
      备办”来搞宣传。姜成田也乐坏了:一则每月可发30多元的工资,养活老婆孩子不
      用发愁了;二则,画画对他来说,就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是兴趣所在,他可以一心
      一意地画画玩了。
      
          1972年10月,海城县正式组建海城地震站。当时,这个地震站隶属于营口地震
      台,实际上是营口地震台的一个观测点。“战备办”的张明主任兼职地震站的领导
      工作。地震观测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能不能把这个工作搞好,他心里没有底。
      但是,上面交办了,就必须做,这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地震站一共有5 个观测员
      的名额。由于设在远离县城的山区,他便下乡去农村挑选。农村的小伙子们倒是很
      感兴趣:每月发资,工作不累,名也好听,比种地可强多了。因此,5 个名额很快
      落实了4 个。他们是:王力华、乔仓满、赵士海、郝维英。郝维英的年龄最小,才
      15岁。
      
          张明把最后一个名额留给了“战备办”临时搞宣传的姜成田。
      
          群雁无首难成行。让谁当地震站的“负责人”呢?张明主任有点为难了:这4
      个人的文化水平低得可怜,名义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文化,实际上,都是“混”到
      毕业的。
      
          张明心想:监测地震毕竟是搞“科研工作”,要到省里、市里、县里和领导、
      专家们坐在一起开会,一个泥腿子的形象倒没啥,不会写不会说的可怎么成?矬子
      里面拔大个吧!张明一比较:五个人还就数姜成田的文化水平高。得了,就他了—
      —虽然中专没毕业,好歹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于是,1972年10月20日,姜成田成
      为地震站的观测员兼任临时负责人,仍属于“临时工”的借调性质。
      
          这个没有过多“想法”的决定,可是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后来,那些保
      住性命的海城人民知道是张明挑选了姜成田,都很感谢他,有的人甚至都想给他
      “磕”一个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