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世纪的国际旅游业,在二次大战后开始重建。西班牙宣称:“向世界出售太
      阳和海滩。”新西兰的旅游业已成为本国最大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从旅游业开
      始恢复国际交往,进而重新结构各国实力的时代。中国旅游业虽然严重落后,但毕
      竟有了新的开始。当时刚走出“文革”,改革开放初年的阳光,特有的人心和品德,
      闪现着许多纯朴动人的美景。记忆告诉我们,那时“硬件”很差,但爱国之情,纯
      朴善良之心等“软实力”却可以感动天地。
      
          1.梦醒时分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人并非不努力。中国人自力更生、勒紧腰带苦干了
      30年。但我们认识上出了偏差。我们对经济的认识严重不足,对旅游的认识就更加
      不到位,我们还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国内的种种资源。
      
          世界旅游组织于1975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到1979年已有101
      个成员国。同年,联合国报告说,旅游业现在是比钢铁与军备更大的企业。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我国旅游业几近于零,仅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搞些外
      交礼节性的接待,仅象征性收费。说白了,是贴钱的买卖。“文革”结束后,中国
      旅游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外国旅游者第一次来中国,一下飞机,接触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导游。导游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一位意大利的旅游者对导游说:“马可?波罗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的中国,你带
      领我们畅游了新中国。”
      
          导游被称作“民间大使”。当个好导游不简单。有人羡慕导游,但不知导游的
      艰辛,以为导游整天坐飞机、游天下,吃风味,工作就是游玩,游哉、悠哉。有人
      看不起导游,“不就是个带路拎包的吗?”把导游看作是“伺候洋人”的差使。
      
          导游们自己却很自豪,最牛的语言当推这句:“在外宾面前,我是中国。在内
      宾面前,我是首都。”
      
          王连义先生是河北省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旅从事导游、翻译工作,说话风
      趣幽默,是历届旅游大赛的裁判长。现在虽退休了,还在为培养旅游人才奔忙,写
      了不少导游方面的文章,是中国著名导游翻译专家。他说,导游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导游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声誉和尊严。
      
          王连义还说,那时导游奇缺,特别是懂外语的导游更缺。在机场刚送走一个团,
      不用回来,下一个团马上就飞到了。名单早已在怀里装着,得掏出来熟悉熟悉。一
      年365 日,多是车马船上行。未婚的导游没机会与恋人见面,已婚的导游常常要听
      爱人的怨声。十天半月不着家,这家还像家吗?中年导游,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更
      有一本难念的经。
      
          国旅总社有位日语女翻译,一年有200 多天都在跑,年幼的孩子送“全托”,
      见到小孩时,孩子都不认识她了。还有一对双职工,常年在外带团,丈夫回家妻离
      家,妻子回家夫出发。两人只好靠纸条传递思念之情。有的导游一年中登了300 次
      长城,跑细了腿,磨破了嘴。但能让来华的旅游者带着好印象离开,累也是充实的。
      
          李维瑜大姐是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还是国家旅游局夕阳红舞蹈团的团长。
      30年前,李瑞环动员她转入旅游行业工作,从此改变了她的后半生。多年从事旅游
      宣传工作的她,十分健谈。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美国老太太步履蹒跚,拎着
      两个大包,特别大。那时候,美国人认为中国物资贫乏,什么都带,大包装有衣物、
      成打的一次性袜子、巧克力、饼干、各种零食、各种药品……包括卫生纸,应有尽
      有。这个老太太的女儿也在这个团里,美国人儿女不大帮助父母提行李的,或许美
      国的老年人也喜欢自立。导游小张主动帮助老太太拎包,一路对她特别关照,扶上
      扶下。
      
          10多天后,分别的时候到了。在首都机场安检处,这位80多岁的美国老太太,
      动了真情,紧紧握住导游姑娘的手说:“你能不能够跟我去美国?我收你为女儿。
      我有好多个儿女,他们从来不管我。我有10多处房产,可以送一处给你。”
      
          姑娘回答说:“我们国家的旅游业现在需要我,我的父母也需要我照顾。”最
      后她俯在老人耳边说,“将来,有机会我会去美国看您,您多保重!”
      
          青旅接待一个100 多人的华侨团,一路上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汽车又颠
      簸,华侨很不满意。两个女导游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忽然,她俩站起来说:“对
      不起大家,我们给你们唱支歌吧!”
      
          她俩一起唱起了《我爱你中国》,一边唱着歌,一边流眼泪。华侨们被深深地
      感动了。最后导游说,请你们喜欢我们唱的这支歌,我们的条件一定会好起来,欢
      迎你们再来。全团人员热烈鼓掌,有人也掉下了泪水。
      
          有一次,北京飞西安的飞机发生故障,机身晃动,乘客是个美国团,机舱顿时
      出现骚动。两位导游是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借来的大三女学生小李和小燕,她们
      很镇静,在高空中微笑着应对突发事件。
      
          小李大声说:“有亲人的请举手!”
      
          一下子,大家举起了手臂。
      
          小李和小燕也举起了手。
      
          小李举着手说:“我也有父母,还有一个小女儿。我不希望父母失去孩子,也
      不希望孩子失去父母。请你们相信,中国的航空是最安全的,建国以来还没有掉过
      飞机呢!”
      
          经她这么一说,大家的情绪安定下来。事后,人家问她们为什么那么镇定,她
      们也说不出原因,但她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勇敢的时刻。
      
          这时,空姐出来告诉大家,飞机将降落在太原整修。在太原等待期间,为调节
      情绪,导游小燕开口说:“我给你们说说我插队的故事吧!”她开始讲述怎样去北
      大荒,怎么学会干农活,怎么学会开拖拉机,怎么又考上了“二外”。
      
          “有什么不理解,你们可以提问。”
      
          客人们很感兴趣,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人问起了“文革”这个敏感话题。
      “文革”与“改革”,一字之差,有着天壤之别。两位插过队的导游,对此作了理
      智的答复。
      
          有一老者感动地站起来说:“我们原来不敢问这些事,怕伤害你们。相信你们
      的国家,一定会一年年好起来。”两小时后,飞机重新起飞。
      
          “我现在连她们叫什么名字都记不起了。”坐在我们对面的李维瑜大姐,记忆
      起这段往事时,感情充沛,眼角泛出泪花。
      
          2.穷得有志气
      
          英国有个旅行商曾经带队到过100 多个国家,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在中国,
      不用付小费,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行李。”
      
          TIP (小费)是英语ToInsurePromptness(为了保证迅速)的缩写词。在国外,
      凡想得到快捷、舒适的服务,就得额外付小费,这渐渐成为国外旅游业中的惯例。
      国外服务员都渴望得到小费,而且小费收入往往超过工资。
      
          中国人不收小费,在当代是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外事纪律”融合在一起
      的。在旅游行业形成的共识是:为宾客服务是应该的,不能收受额外的小费,也不
      应接受旅客馈赠的礼物。刚开始,外宾对中国导游、翻译,包括行李员、清洁工在
      内的饭店服务员一律不收小费很不理解。
      
          小刘是北京小天鹅酒家年轻的厕所保洁员,每当外宾塞给她小费时,她总是婉
      言谢绝。有位瘫痪的外国老太太,小刘小心地搀扶着她上完厕所,帮她穿好衣服,
      又把她推回餐厅。老太太要给她小费,她坚决不要。老太太要回国时,不顾陪同的
      劝说,偏要专程到酒家卫生间去再看望一下“那个善良的姑娘”。
      
          1979年6 月的一天,国旅翻译小王全程陪同比利时华兹旅行团游长城、十三陵,
      十分劳累,正准备休息。一外宾请他到团长房间里去一下。小王心想还有什么事没
      办好,匆匆跑去。一进团长房间,见有6 位外宾坐在床边等他。团长拿出一个大信
      封说:
      
          “我们这次来中国旅行太愉快了。你对我们非常友好,十几天来一直陪我们参
      观,很辛苦。为了我们,你离开了你的妻子和孩子,我们很感动。这是大家拼凑的
      两千元钱,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
      
          小王慌了,连忙摇头摆手谢绝:“钱我不能收,绝对不能收。你们的心意我领
      了。”他的回答使外宾们既惊讶又不安。
      
          国旅沈阳分社翻译小张陪一个美国旅行团,该团领队几次要给她小费,小张都
      笑着谢绝了。在该团出境时,领队竟发了“火”,丢下装有美元的信封上了飞机。
      小张无奈,只好先收下,按规定上交给社里。
      
          老干部们都说,当时导游都不收小费的,就是收一支笔也要上交,这是导游的
      天职。“既然选择了导游这个职业,你就等于选择了奉献。我们是中国人,要表现
      出有国格、有人格。”
      
          还有太多拾金不昧的故事。
      
          香港同胞张送和夫妇到八达岭游长城,忙于拍照,过后发觉自己携带的黑色小
      皮包丢失了,里面有护照和全部随带钱物。午餐时,桌上气氛沉闷,同伴都在为他
      俩发愁。忽然,门帘拉起一角,八达岭交通警彬彬有礼地探头询问:“你们这里有
      叫张送和的客人吗?”
      
          张先生惊讶地站了起来:“我就是。”
      
          “您的皮包被解放军同志捡到了,请您清点一下吧!”
      
          一句话顿时打破了室内的沉闷,全队客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热烈地鼓掌。
      皮包内有万元港币、支票和有关证件,无一缺少。张先生热泪盈眶,激动得紧紧握
      住交通警的手说:“奇迹,奇迹,简直不可想象啊,太感谢解放军了!”
      
          对外友协参观团一位外宾,不知怎么把结婚时夫人赠予他的金表丢了。他说这
      块金表的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纪念意义。正躺在床上郁闷时,帮助寻找的
      陪同翻译回来了,笑眯眯地向他伸出右手。天哪,他的“思念之物”居然在导游掌
      心上闪闪发光。外宾高兴得像孩子般从床上跳起来。
      
          “在哪里找到的?”他问。
      
          “是两位重庆工人在大街上捡到的。”
      
          “大街上?”
      
          “对呀!他们捡到,看这东西不像是当地人的,就马上送到这住外宾的宾馆里
      来了。”
      
          “上帝啊,中国人不可思议!”
      
          法国全球旅行团卢尔丹勒夫妇走出王府井书店。
      
          闹市中,卢尔丹勒夫人忽然惊叫皮包不见了。只见有个中年人穿越人群快步朝
      他们跑来,手上挥动着她熟悉的法式小包。来人气喘吁吁地说:“刚才,你们在我
      身边买磁带走后,我发现这个包,是您的吗?”
      
          卢尔丹勒夫人连声说:“是,是。谢谢,谢谢!”
      
          陪同的翻译请他留下姓名和工作单位,他微微一笑:“我是北京小学老师。”
      说罢,颇有礼貌地挥手告别。
      
          卢尔丹勒先生说,西方这种事情已经很少见了,而偷窃猖獗,使旅游者生畏。
      “中国人的美德,同你们的万里长城一样,太棒了!”
      
          停泊在大连港的日中九州友好之船,晚上9 点要启航出境。傍晚,一位老年团
      员神情紧张地对陪同老赵说:“我有40万日币忘在宾馆房间的床下面了,怎么办?”
      
          老赵很自信地说:“别着急,只要您没有记错,就一定能找回来。”老赵当即
      把此事转告辽宁大厦保安部,大厦保安立刻到客人所住的305 房间床底下寻找,没
      找到。最后在枕头套里找到了一沓日元,清点后不是40万,而是57万日元。国旅沈
      阳分社马上派专车将钱送上船,这时离开船还有一个多小时。
      
          失款复得的日本老人含泪鞠躬:“真是听说千遍,不如一见。中国人的道德是
      世界上最高尚的。”他拿出一大沓日币,酬谢前去送钱的翻译。
      
          “这是我们的职责,您拿钱感谢是不合适的。”翻译说。
      
          “对不起,对不起!请原谅,我失礼了。”日本客人再次鞠躬,热泪滴在甲板
      上。
      
          说起来宾客们也太粗心了。虽然陪同人员经常提醒客人妥善保管好随身物件,
      叮嘱客人不要将贵重物品和钱币随便乱放,但旅游途中遗忘钱物时有发生。有的把
      瑞士表留在洗手间,有的把珠宝掉在沙发缝中,有的把钱包丢在柜台,有的把装巨
      款的手提箱忘在餐厅……
      
          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宾馆、和平宾馆等涉外宾馆,1979年来就有1500多
      起拾金不昧的事。多的一个皮包就有数万美金,除了现金、旅行支票外,还有照相
      机、摄像机、录音机、手提箱、手表、金银珠宝等等。
      
          许多失主情真意切地拿出金钱财物表示感谢,但没有一人肯接受。一位饭店服
      务员,面对外宾3000元酬谢,淡淡地说了句“弯腰之劳不用谢”,继续埋头擦餐桌。
      
          那时,我们刚刚走出“文革”,大家都不富裕,但穷得有志气。这种“贫贱不
      移”的行为,令外宾惊佩不已。
      
          这些拾金不昧者都是普通人,有领班、出租车司机、空姐、清洁工、餐厅服务
      员,还有工人、农民、售货员。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心人情中,有那么多的阳光。外
      国人听说中国有个雷锋,赞扬说“中国遍地是雷锋”,这并不过分。许许多多的外
      国旅游者,从遍布中国各地普普通通的拾金不昧者中,认识到了真实的中国人,他
      们用不同的语言发出共同的声音:“中国人,了不起!”
      
          3.世界需要热心肠
      
          这里讲述的故事,有些是救人性命的大事,更多还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无论大小,都体现一种精神:把爱心送给每一个人,把真情送给每一个人,世界需
      要热心肠。
      
          70高龄的美国史密斯先生在攀登到长城第四座烽火台时,突然瘫软晕倒在地,
      脸色苍白,头冒冷汗。正在长城上执勤的某部警卫连指导员带领几名战士,把史密
      斯先生背到长城下休息室,又请八达岭特区医务室大夫赶来抢救。经诊断,是高血
      压病突发,幸及时抢救,使史密斯先生病情缓和,转危为安,事后未收分文诊费。
      史密斯先生感动地说:“在美国,一点小病求医都是要付出昂贵医药费的,中国不
      可思议。”
      
          有一年冬天,在西安旅游的日本游客高田先生,晚餐多喝了点酒,带着几分醉
      意,一个人抱着刚买的“三彩马”走到宾馆湖边时不慎一脚踩空,连人带物跌入湖
      中。立刻有3 个宾馆工作人员跳了下去,费了好大劲,才把冻得发抖的高田先生救
      上来。当知道他买的“三彩马”还在湖中时,正在看电影的渔工老雷赶来打捞。老
      雷在冰冷的湖水中,东摸西找,好一会儿才找到。
      
          “救人还救马”的故事传开后,团长杉木宽先生带领全团人员对全馆工作人员
      表示衷心感谢。高田先生激动地拉着救命恩人的手说:“中国伟大,中国人民伟大。”
      
          希腊专家维内察努是个幽默的老太太,乘伏波号游船游漓江。午后天气骤然转
      寒,阵阵呼啸的江风掠过,维内察努上衣单薄,下身穿条绸裙子,全身冻得直打哆
      嗦。她躲进船舱,在胸前画着十字,闭着眼睛喃喃祈祷:“上帝呀,给你儿女一盆
      火吧!”
      
          没想到她的祈祷还真灵验,过一会儿,一盆暖融融的炭火魔术般地出现在她的
      面前。老人高兴得蹦起来,飞身旋转跳起希腊舞。原来是航运公司干部老周见她冻
      得不行,生了这盆火。
      
          日本CITC26-217团的翻译小吴下午在昆明西山游览时,突然发现该团成员安田
      正士先生走丢了。他是位73岁高龄的老人。小吴焦急地向国旅昆明分社报告。
      
          客人失踪非同小可。大家奔赴现场寻找,几个小时都没找到。正急得要向公安
      局报案时,安田先生出人意料地比寻找他的人先回到了昆明饭店。原来是一位采草
      药的青年山农护送他回到饭店。分手时,安田先生把钱包里所有的钱倒出来,要送
      给他。青年人坚决推辞,连垫付的船、车、电话费也不收。
      
          年轻人说:“你迷路了,人生地不熟,送你回来是应该的,不要感谢我,每个
      中国人都会这么做的。”
      
          安田先生感到遗憾的是,他忘了问这个青年的姓名。
      
          西欧旅游团正在无锡第一缫丝厂参观,兴致正浓时,大家发现一个上了年纪叫
      瑞特的外宾不知上哪儿去了。一找,原来瑞特先生因为手术留下的后遗症,不方便
      蹲坑,大便拉在裤子里,困在厕所出不来了。陪同的是个大姑娘,急得团团转。
      
          一个工人师傅说了句:“交给我吧。”
      
          这位工人师傅带他去洗澡,又给他找来裤子换上,叫车送他回饭店休息。瑞特
      先生感激地说:“在无锡,我不仅游览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还领受了中国人的
      美好心灵。”
      
          4.百闻不如一见
      
          北京全聚德宴会厅,青旅正宴请回国观光的香港同胞,酒过三巡,席间气氛达
      到高潮。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把当时主管接待的董衡拉到一边,说:“你猜我
      是哪儿来的?”
      
          董衡说:“你不是从香港来的?”
      
          他神秘一笑:“不,我是从台湾来的。”
      
          董衡当时是团中央青年旅行部部长,听了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那更要欢
      迎了!来了,有什么感受?”
      
          “我在台湾听说共产党都是青面獠牙的,很凶,六亲不认。老百姓生活很苦,
      现在我亲眼看到的,和以前听到的完全是两回事。”
      
          数十年的封闭,造成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也不了解世界。
      
          1976年1 月,邓小平的头像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封面左下
      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
      敌人?”这种说法明白地在告诉世界:对于红色中国,他们还摸不透。
      
          很久了,西方人对中国一直有一种神秘感,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甚
      至百年之前的清末,不少国家的不少人,以为中国人穿着长袍马褂,瓜皮帽的后边
      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发辫。我们对外界也不了解。1972年“乒乓外交”之后,我们才
      改变“美帝纸老虎”的说法。
      
          因为封闭太久,在刚开放的一些内地城市,金发碧眼的女郎,高鼻子白皮肤的
      外国人一出现,常常有人围观看热闹。胆大的小孩,蹲在地上去摸外国人腿上长长
      的黄毛。
      
          1982年,法国可尼旅行社一行26人来华旅游。该团大部分成员都是首次来华,
      带着对中国的种种猜疑而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还处于“文革”动乱之中,年轻人
      还戴着红袖章。十几天内,他们参观了工厂,在农村用餐,漫步街道,同中国百姓
      交谈接触。他们的看法变了,惊叹不已,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奋向上的,中国不简
      单,能保证10亿人民吃饭穿衣,维护社会安定,这几乎是一种超人的奇迹。
      
          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十分关心中国的人权问题,用人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
      中国干部政策也有了变革,取消了用人看阶级成分的做法。上大学、分配工作、婚
      姻、考核等许多方面,阶级成分不再是考虑的因素。过去因所谓“出身不好”而受
      歧视的现象已经得到纠正。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项较大的改革。这些情况让外宾们
      耳目一新。
      
          前西德旅游者古斯塔夫?穆里瑞说:“中国之行使人满意,作为一个从遥远的
      欧洲来到你们国家的旅游者,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有个由教授、医生31人组成的美国旅游团,带着各种偏见到中国来旅游。埃德
      先生是康斯坦丁大学教授,他一直认为中国人思想和行动都不自由,工作艰难,生
      活困苦,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埃德先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带了10打彩色胶卷,准备拍摄“证据”,以便
      回去说服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到北京的第一天,他起了个大早,从前门饭店走到
      虎坊路口,只见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大街上的骑车人,都衣着整齐,精神愉快,有的
      还微笑着用英语友好地向他问候:“早晨好!”
      
          埃德先生迷惑了。
      
          最后,他说:“看来,过去听说的不是事实。”
      
          这个团的狄先生是美国有名的医学博士,到上海患了感冒。陪同劝他去医院治
      病,狄先生摇摇头说:“中国还没有给我看病的设备。”
      
          陪同拿出自备的中药板蓝根,用开水冲开后对他说:“你试试,这种药与咖啡
      味差不多,能解暑降温呢!”
      
          博士半信半疑地喝下去,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不打喷嚏了。狄先生夫妇笑着找到
      陪同又要了几包。事后狄先生说:“太神奇了!简直不可思议!”临别时狄先生一
      下子买了200 包板蓝根带回国。
      
          这个团有个精神病老专家利奥奈德,在去云冈石窟的路上,洪水从公路漫过,
      汽车过不去。正当游客们站在水边发愣时,有个过路农民微笑着走到利奥奈德先生
      身边,边说边打手势。
      
          老专家想想,掏出了钱包。
      
          农民急得直摇头。
      
          陪同翻译赶忙解释:“他是说水不深,他可以背你过去。”
      
          老专家为自己的误解感到内疚。
      
          农民背起利奥奈德先生涉水往前走,其他外宾纷纷脱鞋挽裤,兴奋地跟在后面,
      顺利地到了水流对面。过后,利奥奈德先生告诉陪同,他的两个身强体壮的儿子也
      在这个团,但只是站在他的身边袖手旁观。
      
          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团在中国经过短暂的17天行程,离境时他们坦率地承认,
      事实让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美国哈佛大学5 位美国大学生回国后给国旅总部寄来感谢信,信中说:“我们
      在美国听到的中国,同我们在北京亲眼看到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民十分友
      好!”类似这样的海外来信,每个月能收到一大摞。
      
          40多年前曾在北京生活过的泰国徐安纳女士故地重游,兴奋地说:“北京变得
      认不得了,比想象中还好。”
      
          世界已经看到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
      
          5.公鸡太太汤
      
          当年,有许多友好人士对我国新兴的旅游业导游短缺、航班延误、火车晚点、
      服务欠缺等种种问题,提出过很多批评。
      
          八达岭火车站没有候车亭,只有一块站牌,旅客上下火车非常不便。等候乘车
      的旅客,只能在空旷的野地里站着。烈日曝晒,下雨挨淋,外宾对此反映强烈。于
      是旅客候车亭相继出现,车站、码头、街口醒目的指示牌多了起来。
      
          飞机行李舱肚子的门打开,舱里的行李哗啦啦都掉到接运卡车厢里。外宾看到
      这种“快速卸货法”,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有人对这种野蛮方法提出批评,机场很
      快就改进了。
      
          广州宾馆小卖部只收港币,美国、墨西哥外宾要喝可口可乐没港币便买不到。
      能否通融一下,用美元或人民币呢?服务员说:“上面规定,没办法。”反映到经
      理那里,死规定变活了,宾馆有了外币兑换窗口。
      
          韩素音女士曾激动地问,为什么饭店服务员不帮助游客搬行李?起初,我们确
      实还没有这种观念。有人提出,也很快改进。
      
          有些服务员认为自己一天到晚伺候洋人,低人一等,这样的心理感觉也是存在
      的。如此,哪能有笑脸?宾馆开展了“微笑服务”活动,我们开始懂得,如果出了
      差错,微笑能代表道歉。微笑是快乐的精灵,一个微笑能使人快乐一天。
      
          国外酒店同行热心地向我们介绍国际酒店十条标准:笑容、礼仪、整洁、责任、
      守时、忠诚、尊敬、服从、效率、勤勉。我们组织员工学习,开始认识到在客人眼
      中,“我就是酒店,酒店就是我”的道理。
      
          刚从招待所转成接待外宾的宾馆,服务员带有招待所的老传统,把被子叠得方
      方正正,外宾一眼看去像到了军营。经指点也学会了宾馆的做法,平铺于床,为客
      人掀好一个角,这有如道一句“晚安”,使人安然入梦乡。
      
          英语指示牌常出错,“游客止步”的地方挂着“自由出入”,甚至男女厕所英
      语也使用不正确,使人哭笑不得。一经提出,及时更换。
      
          但是,导游,特别是服务员外语水平差,一时却难以改变。
      
          在外宾下榻的宾馆里,翻译不可能处处相陪,吃饭点菜、问讯、洗衣、打电话、
      拍电报、兑换外币、修理物件等,都找服务员。由于语言不通,只有靠比划、猜想
      办事,闹过不少笑话。
      
          外宾想吃荔枝,端来了辣椒;想上洗手间,端来了一盆水。有位刚洗完澡的客
      人,向服务员要一个接线板,服务员却请来一个医生。一位美国老太太怕冷,说要
      加一床毛毯,而领班听成白兰地,于是送去一瓶酒,老太太掩嘴而笑。一个日本游
      客反映暖气管漏水,服务员赶忙送来两壶开水。游客着急地说:“我不是要水!”
      
          在一次宴会上,端上来一盆“人参母鸡汤”。
      
          日本客人问:“这是什么?”
      
          翻译忘了“母鸡”这个词日语该怎么说。灵机一动,指着盆里的母鸡,笑着对
      客人介绍:“这是公鸡太太和人参做成的汤。”
      
          客人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
      
          有些不懂外语的服务员,见了外宾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溜之大吉,不敢主动
      和外宾接触,怕外宾提问题自己听不懂,出洋相。外宾一按电铃就发憷。有的宾馆
      为应急,把仅有的几个会外语的服务员调来借去,非常被动。
      
          国旅杭州分社想出救急办法,编写了56句短小的日常用语,用英文、中文和汉
      语拼音分别印在56张状如扑克牌的卡片上。当双方因语言障碍陷入窘境时,就可找
      出卡片,解决问题。
      
          更好的办法是突击学外语。许多宾馆掀起了学外语高潮,服务员虽然文化水平
      都不高,但学习相当刻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练口语、听外语广播。有个服务员
      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早晨天刚一亮就起身学习,晚上躺在床上也念念不忘背单词。
      
          冬季是旅游淡季,全国旅游行业掀起了冬季练兵热潮,餐厅服务员练端盘子基
      本功,客房服务员练清理房间卫生的速度,晚上又上夜校学外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