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用蘸满灾难墨水的笔,写成的。
      
          大自然好像从未宽容过这个自诞生起,就在多灾多难中成长的民族,总是把无
      妄之灾强加在它身上,一拳打倒它;然后,看着它,从地上一点点爬起来。
      
          以地震为例,千百年来,几乎是每隔些年就会有惨绝人寰的特大地震降临中国
      国土。中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
      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发生在中国的大陆性地震在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中所占的
      比例为1/3.历史记载中,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6 次地震,有4 次发生在中国。
      
          1556年1 月23日,我国陕西华县发生8.0 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
      震有感范围达15个省,200 多个县,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历史记载中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可以和1920年的海原地震相提并论。
      这次大地震达8.5 级,极震区海原的烈度为12度,地震波绕地球两圈,时称“环球
      大震”。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次地震死亡约24万人,震中所在地海原县,死亡人数占全
      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地震将200 公里外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 公里的西安
      “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距震中700 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
      倒塌,人民微伤”;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
      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绘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
      多数人感觉地震”。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
      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
      
          地震时,旧中国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和地震台,震后谁也弄不清震中在哪里。
      直到一个月后才将震中圈定在海原。
      
          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灾难,但灾难后的及时有力救援,无疑是减轻生命财产损失
      的最佳途径。救援的力量投入与否,投入大小,体现着国家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显
      示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彰显了政府在短时间内应急处理的水平,民众力量动
      员能力。
      
          海原大地震后,当时的北洋军阀对大灾无力救助,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一
      文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
      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
      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犟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大灾难是让国家和人民没有准备的大考,但唯这样的考试,才能显出功底。救
      灾也是一次公开考试,救援水平高低,会见诸历史,更以人民口耳相传的形式,张
      榜天下。
      
          中国汶川大地震,大考的第一道选择题,是由温家宝总理做出的。事后,无论
      是世界,还是中国网友、地震灾民,几乎众口一词:这道题回答得无可挑剔,再说
      不好,就是昧着良心说话了。
      
          其时,往测定的震中汶川的道路被塌方完全阻断,在道路修好之前,如果强行
      进入,很可能造成救灾部队的重大伤亡。
      
          因此,在前方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部队原地待命,等待指示。
      
          温家宝到灾区,下的第一道命令:“步行也要走进去!”
      
          然后他对部队领导说:“下决心吧,运过去!把我也空投进去!”
      
          士兵突击多见,将军突击偶见,总理变成第一突击队,从未见过。自此,中国
      救援史上最大的行动,世界救灾史上最为恢宏的一幕,就此展开。
      
          美国新奥尔良台风后,军队两天后到达灾区,主要任务不是救灾,是去防止闹
      事的。
      
          与世界其他军队绝对不同的是,中国军队除国防安全外,一遇天灾大难,就担
      负起最重要也最危险的抢险救灾任务。
      
          贾达国说,灾难中,人民对绿军装的信任,达到了空前程度,那种信任和依赖
      的眼神啊……
      
          地震后不到10个小时,就有1.2 万多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跑步进入了灾区。
      
          民政部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灾区。
      
          公安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警动员。
      
          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调拨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
      
          卫生部紧急组织10多支卫生救援队赶赴灾区。
      
          以上种种均是第一时间内。
      
          水、陆、空齐进,地震三天时间内,中央军委连续两次大规模增兵。数日之间,
      先后投入抗震救灾的部队总兵力达到13万多人,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
      队,涉及范围之广、各种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全部创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
      军以来的历史纪录,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非战争行动大出兵。
      
          震后第2 天,救援部队进入所有灾区县城;
      
          震后第3 天,进入所有重灾乡镇;
      
          震后第7 天,救援人员进入全部1480个受灾行政村……
      
          到21日20时,医疗救治队伍已覆盖灾区每个受灾村庄。到地震一个月时,到达
      灾区的医务人员总数超过了14万人。
      
          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相距32年,是中国灾难史上时间相隔最近的两次大
      地震,所以经常被人拿出来作为比较。
      
          汶川震级,远超唐山。汶川救灾,难度远远大于唐山。
      
          汶川地震后,救援部队到达现场并不是历次灾难中最快的,甚至晚于唐山地震
      后军队进入的时间。唐山地震时,8 个小时内,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数万人已强行
      军进入灾区。
      
          虽然在汶川地震中,军队的动作依然迅猛,甚至于在地震发生13分钟后,中国
      军队的救灾机制就已经启动,但是,启动的动作却受制于灾区的道路交通。
      
          唐山灾区地处平原,铁路、公路交通便捷,距北京不过150 公里。震后虽然道
      路破坏,但多数公路尚能行车,唐山市内道路虽然有瓦块尸体挡道,加以清理后也
      能行车。
      
          而汶川灾区地处长达500 公里,宽7 公里的龙门山断裂带,海拔较高,公路都
      沿江傍山而建。地震发生后,很多路段被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掩埋,救援车辆无法通
      行,大型机械更是进不去,即使进去也施展不开。
      
          就是使用空中运输,也是险境重重,飞行员们在飞行准备时互相提醒:要看准,
      只有一次降落机会!
      
          地震后余震不断,山体随着余震随时垮塌,大雨夹带着泥石流,修复交通格外
      费时费力。
      
          有的县城震后好几天与外界隔绝。虽然部队徒步前行,几乎完全不眠不休,但
      毕竟影响救援速度和效率。
      
          唐山大地震时,农村位于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而汶川大地震,村落都分散在地
      域广大的深山峡谷里,大自然的改山换地,使原来的山形地貌发生了极大改变,救
      援部队突进更是困难重重。
      
          但社会的进步,被所有的人看在眼里。地震发生3 天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
      挥部公布了汶川地震“遇难总人数的估计数字”,且每天公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
      的首次。
      
          唐山地震时,新华社的地震消息虽然在当日发出,但涉及到人命的,只有这样
      一句:“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损失多大?人员伤亡怎么样?房屋是否倒塌?
      
          没有人告诉我们,更没有电视画面告诉我们。
      
          不是中国人不关心生命的存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上朝回来
      不问马烧死没有,其他财产怎么样,而是问“伤人乎”这句话,曾被视为深厚仁爱
      的儒家文化重视人本的一个重要例证。
      
          是巨大的政治扭力,让唐山地震的真相被扭曲。
      
          唐山地震满一个月那天,新华社从唐山发出的报道,不是救灾现状,不是唐山
      人民吃得如何穿得怎么样,是唐山街头军民的赛诗会。
      
          只有救灾的人们陆续回来后,有关唐山地震的事情,才在民间传开:“听说,
      可惨了。”
      
          整整3 年后,1979年11月23日,中国地震学会在大连的成立大会上,唐山地震
      的死亡人数,才真正面对世人: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
      
          唐山大地震10年后,曾跟随救灾的钱刚,用自己积累的大量素材,写作并发表
      了《唐山大地震》一文,一时间,洛阳纸贵。
      
          也是从那篇作品里,人们才领略到大地震的惨痛,和震区人民在地震到来之际,
      顽强的自救与互救,以及他们在废墟中的辗转与挣扎。
      
          在2006年,《唐山大地震》再版之时,钱刚在新版序言中写道:“本文所记录
      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
      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时逢汶川地震后,再次咀嚼此言,疼入骨,痛入心。
      
          地震后,有人迅速得到了自己亲人的消息,有的人,却一直生死两茫茫。
      
          在已经垮塌的翻水桥,王洪发看见很多人从对面跑过来,想从这里逃生。
      
          桥断了,许多人爬不上河堤,山坡上不断有滚石落下,非常危险。王洪发跪在
      河岸上,弯下腰,把他们一个个拉上来。
      
          这时,他看见党校的汪建军老师,还坐在干河沟里没动,便大声喊道:“汪老
      师,你怎么还不上来?”“我腿断了,动不了。”他马上跳下河堤,一瘸一拐地跑
      过去,费力地把他背上河岸,交给其他人。
      
          这时,他远远看见,儿子住的电力公司宿舍楼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堆高高的
      废墟。
      
          儿子当天因为生病没有上学,住在亲戚家。
      
          他知道,儿子,没有了。
      
          以后,王洪发很少跟别人主动提到自己唯一的儿子。
      
          如果别人主动提到,他会说:“我儿子比我高两厘米,一米七七,今年16岁,
      蛮可爱的。”
      
          然后,他笑笑……
      
          就像儿子还活着一样。
      
          北川的老城区躺着一名身着警服的年轻遇难者。老警察李跃进正弯腰整理遇难
      民警遗体。
      
          李跃进面色沉稳,将罹难者偏向一边的头端正。
      
          儿子,爸爸来啦!
      
          大地震时,李跃进坐在车内,侥幸避过一劫,但儿子所在派出所位于震情最严
      重的老县城,他预感到儿子可能出事了。
      
          李跃进轻轻扯平儿子的衬衫,掏出钢笔,在他胸襟上端端正正写下了“北川县
      公安局干警李宇航”几个字。
      
          停了几秒钟,他又提笔开始写警号。但他只记得儿子警号的前3 位数字,后几
      位突然想不起了。
      
          “李局,有名字就够了,警号没多大用。”旁边民警提醒。李跃进没说话,固
      执地开始在儿子衣裤兜里一个一个地搜。儿子的警官证终于找到。他将儿子警号写
      全,找来床单包裹儿子。
      
          在包裹儿子脸部的刹那间,手突然停住。
      
          最后一次凝望那张亲爱的脸,李跃进的眼泪如连串的珠子般滚落。
      
          仅停顿了几秒,李跃进迅速止住泪水,又继续有条不紊地裹尸。
      
          “宇航的事就拜托了。”尸体裹好,他向周围的人丢下一句话,匆匆离去。
      
          一直在痛苦中煎熬的蒋敏,终于在15日见到了从灾区回来的丈夫,他本想去把
      岳母和孩子一同从北川接出来的。
      
          丈夫的脚都走肿了。
      
          他拿出手机给蒋敏看,手机上拍了蒋敏娘家的废墟。舅舅的凶信是真实的,妈
      妈家的房子,倒塌了。
      
          六层楼的房子,塌得只剩下一个架子。架子变成了一个筐,所有的钢筋混凝土,
      都结结实实地压在这个筐里。
      
          蒋敏家,只有阳台的一个小角露在外面。
      
          蒋敏依然不能相信。如果家要是垮了,为什么丈夫连家里的一点点东西都没有
      带回来?
      
          妈妈和女儿,一定是受了重伤,她们昏迷了,不能打电话,她们被好心人救助
      了……
      
          蒋敏设想了上千种假想,唯一不愿相信的是,那个残酷的真相。她天天把手机
      电池充得满满的,就害怕万一妈妈和女儿有消息来,恰逢自己手机没有电。
      
          丈夫没有当着蒋敏表现出过多的伤痛。只是有一次,他哥哥来电话问情况的时
      候,丈夫拿着手机走到了另一间屋里。
      
          蒋敏听到了一个男人发自内心的痛哭。
      
          丈夫在喊:“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做过什么错事,也没有给家里任何一个人送过
      终,为什么第一个让我送终的,是我的女儿?”
      
          从此,蒋敏不再多问了。
      
          她只是要求去彭州所辖的最重的灾区,去那里给灾民扛方便面矿泉水,给一线
      干警们送值勤用的肩灯。
      
          蒋敏也不再太多提女儿,同事说,她对灾民的小孩儿特别照顾。
      
          有时她会痴痴地盯着年龄差不多的小娃娃看,同事知道她在想什么,拉她离开。
      她叹口气,听话地站起身,一下子晕倒了。
      
          就在前往北京南苑机场的路上,张建波知道了此行他们要去干什么。
      
          没有人敢直截了当地告诉四川籍的张建波,你的家乡地震了。下午三点钟,救
      援队接到命令时,指导员委婉地告诉张建波,我们要去地震灾区了,震中———四
      川。
      
          听到消息的张建波,蒙了,木怔怔地手足无措。
      
          指导员理解他的心情,好心地告诉他,你该给家打个电话。张建波就像个木头
      人一样,诺诺连声。
      
          抓着指导员递过来的手机,张建波手抖啊,连拨号都不会了。
      
          家里电话不通。所有的亲戚朋友,座机手机一概不通。
      
          开往机场的车上,救援队领导进一步明确了目标:震中———四川汶川。
      
          张建波这时已经从最开始的木僵状态缓解了一点,但这个地点,又像一根大棒,
      砸在他的头上……
      
          张建波,家乡就是汶川。
      
          同样经受这个无形的大棒的,还有他同队的战友杨阳,也是汶川人。
      
          中国国际救援队,又名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它成立于2001年4 月27
      日,是由救援队员、地震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整个救援队任务定位为
      “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或其他灾害事故造成城市建筑物破坏而被压埋的人员”。
      
          但实际上,救援队的任务定位可以浓缩成5 个字,就可以概括———搜救幸存
      者。
      
          所以,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很多亲人被埋压的群众只盯着身着中国国际救援队
      的队员,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因为从救援队员的所作所为,群众总结出来,
      穿这个衣服戴这个帽子的,“是个只救活人的队伍。”
      
          因此,在现场作业中,救援队员的每一句话都事关生死。
      
          在四川绵竹汉旺镇,一个救援队员回头高喊,“靠最左边的墙壁下面有个孩子
      活着!”被拦在圈外的所有家长的心都揪了起来。
      
          “是个女孩子!”他再次兴奋地回头报告。这时,隔离带外守候的家长们猛地
      都站了起来,用早就沙哑了的声音呼喊自己孩子的姓名。
      
          知道了震中后,张建波像是分成了两个人。一个是每天不知疲累的张建波,每
      个搜救现场都有他,极为勇猛地冲在前面;另一个是忧心如焚的张建波,一从搜救
      现场出来,哪怕是短暂的几个小时休息,他都会抓起电话,拼命拨打。
      
          但是,家里的电话总是不通,亲戚朋友也杳无音信。
      
          北川的地质结构,本来就不够稳定,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它的其他东西,
      又实在太适合人类生存。
      
          这使北川人对它舍不得撒手。
      
          30余年前,北川县曾有搬迁打算。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川也有地震发生。地
      质专家专门来此勘察,指出县城正好处在龙门山的地震断裂带上,且两边是易滑坡
      的山体。专家曾指出,北川有被两座大山“包饺子”的危险。
      
          北川县城及乡下的山上,不下雨都会无缘无故地有岩石垮塌,北川人叫它“干
      垮岩”。遇到雨季,山下掉下岩石来堵住道路,或者哪儿有泥石流发生,对北川人
      来说,完全是一件常见的事。
      
          一个北川人说,我们都是伴着泥石流成长的。
      
          很多人都有搬离北川的机会和理由,但都放弃了,他们依然选择这个川北小城。
      
          北川的空气之好,有口皆碑。
      
          哪怕是刚懂事的娃娃,都会很学究地说出这个十分专业的词:负氧离子。
      
          为此,成都和绵阳有很多会议都愿意放在北川开。路途都不算太远,北川就在
      四川盆地的边边上,地理风貌与成都平原不同,空气纯净得吸进一口气,清甜得有
      些扎人肺,还有山货吃。
      
          也许就是因为空气清新,北川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
      
          在地震之前,这个北周时就设置的县,已经是四川省的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
      正在为国家环保城市而努力。至地震时,它距国务院批准设置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
      县,不满5 年。
      
          气候专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城。两年前,全国气象、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在北川召开,专家学者们对北川神奇的小气候赞不绝口。经权威专家用精密仪器测
      定,北川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1~28万,比周边的中心城市高出几
      倍甚至几十倍;一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的天数达到200 天以上;平均干湿度在
      70% 左右;风速每秒在2 米以下;专家们认为,北川的气候环境综合指数比很多著
      名旅游景区还要优越。
      
          因此,北川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后者是瑞士的小城,以拥有宜人的气候和发
      达的旅游业闻名于世。
      
          另外,它虽然不大,但是,有玩头。
      
          北川境内羌族风情浓郁。它还是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大禹的出生地,与大禹相关
      的遗址俯拾皆是。
      
          虽然汶川等地一直与北川为大禹出生地时有争论,但是,北川用文献记载、遗
      迹考证、专家论述和祭禹习俗加在一起的综合指标,印证了“禹生北川”的传说,
      被认证为伟大治水英雄的故里。
      
          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的辖地,北川似乎从来未喊出“绵阳的后花园”之
      类的豪言壮语,但这个小城发展经济、规划旅游的所作所为,眼光却长远。单就它
      紧紧抓住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故乡这一旅游卖点,就可以看出北川的志存高远。
      
          这是一座多难的城市,虽然历经千余年。历史上,它都是兵家必争的要隘;而
      百年来,它前后历经了五次水灾,三次大地震,其中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和1976年
      的松潘平武大地震,震中距此也就一两百公里之遥。不过两次地震,北川均安然无
      恙。1933年,史载仅是“房屋无破坏,无梭瓦现象,普遍感到摇晃,人发昏”;而
      1976年,北川感觉到的只是大地微微一颤,也就过去了。
      
          北川处于高原与平原的交界处,早晚温差很大。在清凉宜人的环境中,北川人
      夏天的标准生活模式是这样的:
      
          夏天的傍晚,在河岸的公园乘凉,一起走过河滩上龙尾公园晃晃悠扬的吊桥。
      
          吹着河边及山谷中的小风,大人们在那里钓鱼、健身、跳舞、喝茶、打扑克,
      小孩在那里滑旱冰、跳蹦床、游泳。
      
          周末,去爬对面的山,徒步走到那里的农家乐吃饭,去摘免费的最新鲜的水果
      ;大热天的,还一定要在饭店里吃着永远吃不腻的四川火锅,既汗流满面,又乐在
      其中;吃完火锅,还会记着抱个西瓜回来,泡在山上接下来的山泉水中备用,准备
      解毒消暑……
      
          ———北川的好,是在于它在城市生活与乡野之风、少数民族风情与汉族文化、
      纯朴与时尚之间自由地来回腾挪。
      
          羌族筋骨,深埋在北川血脉中。平时除了羊的标志比别的地方更多,更美之外,
      在静谧的街上看不大出来。但一到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或者春节,北川的街头,
      立刻沸腾出与一般汉族聚居区不同的风情。
      
          全城的人倾城而出,在街道上跳锅庄,从老城跳到新城,随你随时随地加入,
      你累了,也可以随时随地退出。
      
          空旷地燃起了篝火,全北川的人,裹着外面来的好奇游客,大家围成里三层外
      三层,一起跳。
      
          圈子越跳越小,里面的人被卷得离火越来越近,烤得受不了,涨着红红的跳热
      了的,也几乎被火烤熟了的脸蛋,笑着逃出来,但还是舍不得离去,在外圈跳。
      
          锅庄简单,不讲求舞姿只讲求快乐。快乐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平时温润的小城
      北川,会给所有人以极具乡土感的,又富有爆发力的欢乐。
      
          就为了这样的欢乐,以往北川的人往往夏天邀请朋友避暑,冬天邀请人来过年,
      一年四季,北川都有自豪。
      
          北川是安静的,也是烫人的。
      
          大家同围着一个大罐罐,用麦秆作吸管,喝罐里的酒,羌族叫咂酒。
      
          筛糠,也是羌族独有的游戏,所有人共同用力,把一个人抛得高高的,任他自
      由落体,然后接住。有时,小伙子们犯坏,专门把人往大大的篝火堆上扔,任被扔
      的人尖声惊叫,扔人的人却绝对心里有谱……
      
          一切都是平淡而幸福的。
      
          因此,一到周末,从绵阳到北川的道路就堵车,满街都是到北川度假的人流。
      
          北川的标志,从来不会少了几样东西:
      
          大禹的雕像,包括他的故里,他传说中诞生的地方;羊的图腾———羊是羌民
      族的吉祥之物,在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震前花费了一千多万打造的羌族风情一
      条街上,各种羊的标志物随时可见。熊猫,也是北川的特产,虽然说离它不远的卧
      龙保护区是中国熊猫的繁育基地和保护区,但是,北川有熊猫,也是无可争议的。
      
          历史人物加上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加保护动物,北川,刻意地以全方位的旅游
      形象在世人面前亮相。
      
          北川人或多或少知道自己的县城不太牢靠。年年县里两会,都会有代表委员的
      议案提案,论述县城的迁址问题。但是,老百姓搬个家都不那么容易,一个县城搬
      家,涉及到所有党政机关的搬迁,在多山的四川,哪里好找一片平平的,又有足够
      面积的坝子?又哪里能找来那么多建设新县城的钱?
      
          县城设在哪里,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说便知,县城新址所在的人当然高兴,
      而县城旧址的人,又怎么能甘愿自己的居住地失去县城地位的拉动,发展得慢呢?
      
          一年一年的,北川迁城的计划总是搁了下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