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错把“国会大厦”当“白宫”
      
          2004年9 月,我和爱人参加一个美国东部旅游团。华盛顿是重要一站,白宫当
      然不可错过。当我见到白宫时,有一丝失望,不就是一所白色低矮的楼房吗?只有
      两层!这样的建筑,国内的县城都会见到,有什么看头?导游告诉我们还可以从另
      外一个角度观赏,我们绕到了白宫后院,仍然不是我心目中的模样。带着这份疑惑,
      来到了下一个景点,我眼前突然一亮,啊,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白宫,那个穹隆状的
      屋顶,通体白色的圆形建筑,够壮观,够熟悉。什么,这不是白宫?一时间,我脑
      子突然短路,叫了50来年了,50年形成的概念,竟一刻翻倒?我怕被人耻笑,只对
      一个已经足够熟识的旅伴说出了我的困惑。他一下子笑得弯了腰,这是国内一所大
      学的教授,来美国探望孩子好几次了。他说,跟我一样,一模一样,我第一次到国
      会大厦时,笑话比你还大,你的疑惑在心里,我可是喊出了声,明明是白宫么,是
      不是搞错了。旅游团里全是中国人,七嘴八舌,响应者不少。导游是位华裔,微笑
      着说,请相信我,此问题不必讨论,国会大厦是也,美国人吵架的地方。
      
          回国后,我同样小心翼翼地问过几个人,竟然十之六七和我犯了同样错误。最
      近国内媒体曝光某县建政府大楼竟然比照白宫。那幅照片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
      先不说此地是否贫困,建楼是否奢华,首先是称谓错了,那仿照的分明是美国的国
      会大厦。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误读美国的时候还少吗?而且根深蒂固,坚定不移。
      
          对美国的看法,国人容易形成两个极端。其实美国不是天堂,美国人也并非个
      个都是天使;当然,美国也不是地狱,更不必妖魔化。美国面积与中国相似,人口
      倒是少许多,还不及咱们的零头。但其人口多种族,社会多元化的特质肯定超过世
      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这一点也是国人最难理解,甚至是无法理解之处。
      
          六七十年代,国内有关美国人婚姻状况,特别对敏感的“性”的负面报道很多,
      影响深远。“垮掉的一代”,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对美国青年的基本评价。改革开
      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出去进来的都不少,现身说法多了,报道也愈加透明了,
      人们见到了更加真实的美国。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印象刻骨铭心,很难修正,特别是
      在上了年纪的群体之中。
      
          不过这些报道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相距遥远,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这些消息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儿子留学美国后,这些消息不再与我无关。特别是他刚去美国的时候,来自
      大洋彼岸的所有信息都令我关注,哪里台风登陆,哪里发生了龙卷风,哪里发生了
      车祸,哪里出现了枪击事件。当然对于大学校园的报道更是格外留心,比如某校留
      学生自杀,被害,被抢劫等等。
      
          然而对于留学生的爱情,婚姻问题始终锁定在我的视野之内。正如网络论坛中
      的帖子,总是被我“置顶”,而且设为“高亮”。
      
          那天一个朋友拿着一张报纸让我看,是一则有关留学生沾花惹草,染上艾滋病
      的消息。我看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出国是光棍一条,现在其他情况一切
      明了,工作学习情况,考多少分,甚至每天做什么饭,都是一清二楚,但婚恋方面
      的事却问得不多。那个朋友还关切地说,那地方,可乱了,还是加点小心———都
      是听别人说的,您可别不愿意听。
      
          我当时就给孩子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让他见信后马上打电话。
      
          当天晚上8 点钟,孩子给我接通了电话,过去每次打电话都是在中午。电话里,
      孩子的声音还有些嘶哑,好像是刚起床,语气里透出不安:出了什么事?这么着急!
      
          等到儿子真的打来电话,我突然感到自己非常可笑,天下太平,庸人自扰,有
      什么事呢,怎么说呢,从何说起呢?是啊,犯得着上这么大火吗?
      
          我只好东拉西扯。不过孩子还是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总是刨根问底。几句话之
      后,我还是转弯抹角把话题引向了那篇报道。
      
          儿子终于听出了门道,长出了一口气,敢情是这么回事啊,他笑了起来:这种
      报道多了,前些天你说留学生被杀,我这儿还没听说呢,国内消息够快的。
      
          下面的话他的口气严肃了:您说的这种事,哪儿都有,国内这种事少吗?美国
      这片林子比中国小不了多少,不出点事那就怪了。跟您说了多少回了,我这里很好,
      再说,您连自己的孩子都信不过了吗?
      
          我平静了一些,但心头似乎总是有一团阴云难以消散。
      
          这次来到美国,真正走近了留学生群体,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婚恋状
      况,以及婚恋观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我是一个学生家长,我自然会以家长的眼光看待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家长与孩
      子之间存在代沟不言而喻,这种代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婚恋问题,以及性的问题
      上,我们更趋于保守与传统。当然,现在社会如此开放,我们这代人也渐渐融入社
      会大的潮流当中,对年轻人的性开放也采取稍许宽容的态度,不会以六七十年代的
      标准苛求当代青年。但是所谓宽容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对其他人,我保证能做到不
      品头论足,甚至会劝孩子有这样行为的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这种劝慰往往招致人
      家的反感,不爱听,话在嘴边等着:这事摊你身上会怎么样?是啊,对自家孩子的
      要求完全是另一码事了,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觉得有责任,也有权利这样管束。
      
          我知道,持双重标准的家长并不少见。
      
          1.一些传闻
      
          近来一段时间,网络对海外留学生同居问题炒得火热,据说问题缘自美国《世
      界日报》的报道。这家媒体对中国在海外的学生群体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留学生的同居率高达80% ,而且还有年龄越小,同居比例越高的势头。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一样,“从浩瀚的知识海洋到简单的洗衣做饭,从美妙的
      异国情调到挥之不去的乡愁,从白天短暂的欢声笑语到夜晚漫长的孤枕难眠,五彩
      缤纷的异国生活无法掩饰现实生活的诸多无奈,空虚、寂寞成为许多海外留学生最
      常用的词汇。就这样,很多中国留学生就在迷茫与困惑中走入了同居时代。”
      
          文章把这种同居现象归结为,一是心灵空虚是促使同居的最大因素,他们在留
      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习压力,也不是吃饭穿衣,而是单兵作战时的孤独,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很容易使两个年轻的异性走到一起,彼此有个照应。同
      时在国外生活费用高昂,居住一起可以节省很多费用。然而这种同居绝对不是爱情,
      不是因为爱而走到了一起,因此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不知别人感觉如何,这篇报道对我的震动很大,当然震动之后,更多的还是担
      心。我想众多有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都会心急如焚的。
      
          然而,我在美国这所大学看到的留学生群体,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并不普
      遍。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年龄偏大,已经达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即使在国内也堪
      称晚婚模范了。其中大部分已经成双成对,但不是报道中的所谓同居,而是有结婚
      证在手的合法夫妻。这个年龄跑单帮的已经比较少见,尤其是女生。正是年龄大的
      原因,自制能力比较强,行事比较理性,再说他们的课业繁重,金钱的压力也不大。
      这种如小孩儿过家家,随意组合的同居现象非常少见。
      
          在我们一些媒体中,认为美国是个宣扬性解放的社会,对性非常的随意,典型
      细节是,女儿上学的时候,母亲会叮嘱书包中不要忘了带避孕套。
      
          然而美国人的性观念到底如何?
      
          请看这样一篇报道:
      
          美国的性行为与社会结构的调查者们从全美国随机取样,对年龄在l8~60岁性
      生活活跃的人群共3432名美国居民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对性与婚姻以及感情的关
      系、婚外恋、如何做爱等作出客观公正的回答,尽量排除误差和避免以往性学调查
      的偏颇,因此这次调查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
      
          从报告中看出,美国人的性观念、性行为与以往人们的理解大相径庭。以往人
      们都认为美国人的性行为十分随便和自由,萍水相逢即可上床做爱。然而此次研究
      显示,73%的已婚男性和85%的已婚女性的婚姻关系稳定,伴侣间真诚相待互相信
      任,大多数人表示只有保持稳定的婚恋关系,才能有两情相悦,白头到老。看来性
      自由、性解放不是当代美国人的性观念的主流。
      
          对于这样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认识不一致的原因,有关专家是这样分析的:人
      们对美国人的性生活的了解大多来自电影、电视、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艺术作品
      追求夸张,往往将一些事例夸大、渲染,从而导致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尤其是
      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第一批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美国泛滥,对美国
      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得许多美国人自觉控制自己的性行为。
      
          也有的文章指出,人们通过深刻的反思,已从70年代的性解放而返璞归真,性
      严肃逐渐成为主流。一些留学生以自己的经历撰文,指出美国不仅不是性解放,简
      直是性保守。
      
          在美国,我听留学生说起这么一件小事,有个学生的女友从外州赶来,房东问
      女友住在什么地方,那个同学满不在乎地说,我们住在一起。房东有些疑惑了,问
      :这样合适么?你们不是没有结婚吗?这个同学说,我们这次就是商议结婚的事。
      房东还是摇了摇头。这位房东我见过,白人,女性,年龄应在40岁左右,应该是60
      年代生人,相貌姣好,对中国留学生态度很友善。那次来修暖气,我们还聊了一会
      儿。看来美国人的性解放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距离。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在美国炒得沸反盈天,司法机构也曾
      介入。克林顿虽未遭到弹劾,却大失颜面。从中不难看出,在美国,不管你是任何
      人,无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婚外恋在这里都是不体面的,不被容忍的。
      
          那么中国留学生的家庭现状,夫妻关系如何呢?
      
          曾看过一篇短文,夫妇俩在美国一个小镇开个小店,收入微薄,生意寡淡,但
      她还是非常顺心如意,因为她不必为自己的粗腿肥腰而发愁。她相信,在这个几乎
      全是白人的小镇上,她不必为家庭的婚变而担忧。
      
          在这个城市中,我见到了不少留学生和华人家庭,婚姻大多比较稳定,婚变相
      对较少。其中原委不到美国很难理解。华人,特别来到美国的第一代,总有客居他
      乡,漂泊不定之感,夫妻相依为命,生存条件比较复杂,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使夫
      妻之间的依赖感加重。美国又是多种族的国家,走在大街上,白人,黑人,阿拉伯
      人,南美人,都会一齐向你走来,如果不是特定场合,很难见到华人的面孔。这种
      现象在美国中部城市比较普遍,在这座城市里华人数量实在有限。所以,即使有花
      心,可选择的范围也有限,这或许是当地华人家庭稳定的原因之一。
      
          2.留学生在美国的婚恋状态是国内观念的延伸
      
          当我们在担心留学生会不会受国外不良习气影响的同时,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
      实,国内情况究竟如何?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了,除了政治经济变化巨大,人们的观念所受冲击更大,这
      里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有外来进口的糟粕,也有的是历史
      沉渣泛起,多重因素搅拌在一起,社会变得光怪陆离。在婚恋与性方面,这种长足
      的变化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当今中国性开放的程度,不必客气,并不落后于世界其
      他国家,包括美国。
      
          当今年轻人,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未婚同居,对婚外
      恋的宽容,离婚率居高不下,以及对贞操的藐视,已达到相当程度。是进步抑或倒
      退?还是时代演进,道德观发生了变化?我作不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但是当这些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发生在留学生身上,为什么就觉得比
      天还大呢?当然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有一些特殊的环境,比如年龄小,自制能力差;
      独处他乡,孤独感强;远离父母,失去约束;以及经济拮据,还有所在国的不良影
      响,当然都是诱因,但我觉得还是国内思潮在国外的延伸,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大惊
      小怪的。
      
          比如分居两国的留学生的离婚或分手现象非常普遍,但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
      在国内。
      
          时下大学校园中的恋情大多无果而终,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实。大学生恋爱的成
      功率很低,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的一刹那,也就是一两个月时间吧,分手率竟然在
      30% 左右。这是一份调查报告中说的。对此,我很惊讶,也很难理解,几年的恋情
      竟然经不住这么一点考验?一个毕业生对我说:“这个数字肯定被缩水了,依我看
      没有100%,也得有80%.您不知道,眼下找一份工作有多难!能因为这么点事而耽误
      一辈子?”也许这位大学生是对的,也是现实的,找妻子或找老公比找工作容易多
      了。这种观念令上辈人很难接受,甚至令人怀疑他们当初相恋是否真诚。然而我知
      道,这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一代人道德的退化,更不是对错两字能够说清的。
      
          我家住在大学区,和大学生接触很多。在谈到当前青年婚恋观的时候,让我大
      感意外的是,他们非常羡慕中国传统爱情的专一与执着,梁祝羽化成蝶的坚贞,孔
      雀东南飞的“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以死抗争,一直令他们感动。他们
      甚至赞扬父辈爱情的浪漫,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追随爱人远走天涯
      海角,奔赴穷乡僻壤而在所不惜。但他们坦言,如果今天让他们这么做已绝无可能,
      他们不准备效仿。
      
          我想到了知青时代,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在知青大返城时,有多少家庭妻
      离子散?人们往往把谴责指向返城知青一方,是他们回到花花世界后,忘记了农村
      温柔善良的“小芳”。但据我所知,大多数家庭破裂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出于无奈。
      这些知青并非个个家庭背景深厚,老子是组织部长,想调谁就调谁。一个个靠病退
      回城,三十来岁,失业在家,与老爹老妈、兄弟姐妹蜗居一庐,哪里有把老婆办成
      城市户口的能力?从宏观来看,离异,是返城大背景的必然结果。这是时代的悲剧,
      如此说来,受害的不仅是“小芳”。怪罪于这些饱受折磨的知青是不公平的。当然
      也有人说,他们可以返回农村,那样不是可以夫妻团圆吗?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
      毕竟是少数。让大部分知青照此办理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
      与性有关的诸多负面问题,如离婚,未婚同居,婚外恋,性随意等等,是实实在在
      的客观存在。你尽可举出成千累万的例子,但这都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性道德如何,重要的不是这些例证的多少,而是社会对这些现象的容忍
      程度,特别是主流社会的评判,这才真正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依然故我
      
          在这所大学,我采访过研究社会学的中国教授。他对我说,有关性的种种不道
      德行为,在留学生中肯定存在,除了国内风气,以及国外影响之外,更主要的还是
      个人的教养与操守。
      
          李鑫是我见到的留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6岁上大学,到美国时刚满20岁,
      是个小光棍,在国内没有谈过对象,还没有享受过初恋的甜蜜。这个孩子虽小,却
      老成持重,看来家教很严。父母都是老工人,是那种大型国企的“产业工人”。他
      严守“男道”,心无旁骛,学习非常刻苦,早早爬起来就去实验室,中午不回宿舍,
      晚上吃完饭还去实验室。我在晚上曾到儿子的实验室闲逛,顺便来到李鑫的实验室。
      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资料。
      
          李鑫非常喜爱自己的专业,爱到了痴迷程度,这在留学生中并不多见。甚至有
      个别的留学生已经对我明说,拿到学位的那天,可能就是与自己专业拜拜的时刻。
      三言两语我们就扯到了交女朋友问题,他说当然想交一个,但条件实在有限,你看
      周围女生本来就不多,还都有了“主儿”,跟谁去谈?再说,我的实验和学习负担
      太重,很少有时间想其他事情。特别是实验室的责任很大,稍不留意就会出大问题,
      精神压力不小。他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养的是活物,稍有不慎就会死掉,财力损
      失很大。就算导师不过多地追究,对自己损失也不小,还得从头做起,很耽误时间。
      
          我问,你除了学习工作,就没有其他事情了?他说,有啊,我们星期天会去踢
      球,我最喜欢足球,从小学就开始了,但真正在绿草坪上踢球还是来美国之后,你
      不知道这种感觉有多美妙。
      
          我单刀直入,你不想找个女朋友吗?他说,希望不大,眼下只好如此了,我年
      龄还小,过四年博士毕业才26岁。我爸妈在国内紧着给我张罗,当然,我还是希望
      在这所大学中碰上这么一位。
      
          我说,祝你好运。他说,真得看运气了。
      
          他最后跟我说,叔叔,其实国内好多消息我都看见了,负面的很多,我不作评
      判。您看看我,两年前在国内的是我,两年后在美国的还是我,在这儿的留学生,
      包括您的孩子,尽可以放心。那种花花事并不多见,您也看到了,这儿哪有那么多
      洗浴中心,歌厅舞池,即使有,我们这点银子消费得起吗?
      
          让这些青年二十来年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短时间内改变,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说到那个丑陋的留学生,有人说了句很难听的话,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
      屎。恶棍终究是恶棍,跟在什么地方关系不大。
      
          结束语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提出“爱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是由激情、
      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组成的。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异性吸引,它是与生俱来的,
      基本上不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亲密则是指两个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
      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正是因为不断深化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
      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
      这就是承诺。
      
          斯坦伯格据此把爱情划分成七种不同类型,其中只有包含了激情、亲密,承诺
      全部成分这一类型才能称为完美式爱情。这对于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简直是一种
      奢望,更是海外留学生群体不可企及的梦想。也许中华民族性格比较内敛,含蓄而
      缺乏激情,决定了中国人的爱情方式。在留学生群体中,他们的爱情生活经历了更
      多的迂回与挫折,激情被消磨很多。因此他们的爱情不会是浪漫式的,更不敢企盼
      完美,但他们的亲密,特别是承诺还是足斤足两的。
      
          有人对浪漫作出如下解释,浪漫的前提是“慢”,是生活的慢节奏,是田园牧
      歌式的诗意,享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那得有多大闲心呀!只有
      “慢”才能“浪”得起来。现代社会的疾速发展打乱了浪漫的节奏,浪漫是脆弱的,
      是精神范畴的,经受不住现实的沉重与坚硬,浪漫逐渐离我们远去。
      
          海外留学生们渴望爱情,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浪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种奢
      侈。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