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飞”,就是比翼齐飞,热恋或已成婚的男女留学生,一起登上赴美航班,
      两人的身份都是F1.
      
          那次香石公园的野餐中就有这么一对。
      
          毕强在这座城市读书,妻子小洪就读于几百公里外的一所大学,两地分居已经
      三年了。
      
          国内准备出国的本科生,一般在大三以前考完了托福与GRE ,大四一开学就要
      准备申报美国大学的材料了。毕强与小洪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的恋爱是从大二开
      始的。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了,现在很多大学已明文取
      消了禁令,但争论一直还在激烈地进行之中。在这里,我不想挑起争论,更不想充
      当裁判。但据我所知,不说社会与校方看法如何,家长与孩子往往会成为营垒分明
      的“敌对”双方。一般来说,家长会固执地认为谈恋爱影响学习。但从出国这件事
      来看,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促进。两人一起准备材料远比一
      个人孤军奋战更具优势。出国事关重大,遇到困难很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依靠,
      互相有个照应,拿拿主意;申报是一个复杂过程,上网查阅资料,书写个人材料,
      开成绩单,找教授签字,换美元,可谓千头万绪。两人合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更
      重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出国留学前途难测,风险很大,很容易畏难,犹豫,这时,
      信心往往是第一位的,俩人绑在一起可以壮胆。
      
          这两个学生非常幸运,一起获得了Offer ,一起去领事馆签证,又一起登上飞
      往美国的航班,直到芝加哥才分手。稍有遗憾的是两人暂时分居两地,好在不算太
      远,每月都能见面。
      
          还有一对“双飞”与我的孩子有关。
      
          儿子在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与美国一所大学教授通信频繁,教授决定给他Offer,
      并来信征询意见。但儿子此时已经有别的Offer 在手,两个学校各有利弊,权衡再
      三难以抉择,因此作出了留有充分余地的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教授的态
      度有些改变,由积极而变得不冷不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申请出国
      的孩子心里清楚,你有几个备选学校,学校同样也有几个备选学生,看谁能坚持到
      最后。最糟的结局是,学生两头落空,当然教授招不到学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儿
      子最终还是被那个教授客气地拒掉了。
      
          后来,孩子才知道,原来在他与美国教授进行拉锯战的时候,有“第三者”插
      足,竟是他的师兄,同届毕业,只不过儿子是本科生,人家是硕士毕业生。师兄的
      妻子已经得到了这个学校的Offer ,但男方手中的Offer 是另一所学校,当然愿意
      与妻子踏入同一个校门。这种机遇千载难逢,岂能错过,于是对这个教授发起猛攻,
      最终如愿以偿。然而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师兄都不知情。早知如此,莫不如做个顺水
      人情,于儿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师兄也不必费那么大劲和教授“套瓷”,浪费
      感情。
      
          这对留学生不仅双飞,而且飞到美国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学校,这种可能性相
      当于买彩票中头奖。“双飞”是众多留学生的梦想,然而真正实现“双飞”的毕竟
      凤毛麟角,几率很低,不知在哪一个环节,哪一方就会受阻。
      
          在美国探亲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对“双飞”留学生的婚礼,参加这种洋式的
      婚礼,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美国。
      
          丈夫小娄与妻子小纪在国内相恋多年,在美国又忍受两地分居两年之苦,后来
      小纪终于转到这个城市继续读书,并与恋人相聚。我曾采访过这对小夫妻,他们的
      结合真应了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小娄非常英俊,个子足有1 米80,眉目清
      朗,妻子小纪也同样漂亮。有人说,读书好的姑娘,相貌平平者居多,为什么?也
      许上帝是公平的,既然给了你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漂亮的脸蛋应该赐予别人,看
      了小纪你就会觉得这句话经不起推敲。
      
          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这家教堂距我们居住地很近。为什么选择教堂?他们算
      不上基督徒,但对此并不排斥,有时星期天课业不紧的时候也会到教堂做礼拜。他
      们喜欢这种宁静安详的气氛,也从中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的契合点及差异。他们知道
      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很浓厚的国家,基督教是国教,是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
      行为准则的源泉,基督教文化才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这家教堂是小娄的同学,一个美国在读博士生帮助联系的,教堂,乐队,包括
      那个市里著名的琴师,还有为他们主婚的牧师,全套服务都是免费的,让人感到不
      可思议。美国盛行一句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又怎么解释?
      
          他的其他美国同学,甚至导师都在为他们的婚礼倾力帮忙,当然主力还是中国
      留学生。有意思的是美国人也有随礼的习惯,是跟中国人学的吗?不得而知。随礼
      的不光有留学生,也有美国同学,但他们的礼不大,是个象征。有的直接送现金,
      更多的采取另一种形式:代为购物。新郎小娄把所需物品列举清单交给某商场,并
      通知同学,然后由同学根据清单为其付款。这种随礼方式很别致。小娄在和我说到
      操持婚礼经过的时候,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钱财是次要的,可贵的是情意。
      自己有课业和实验负担,同学也同样忙碌,但此时慷慨帮忙,听从调遣,非常主动。
      有个同学,为他们扎一个中国结,整整费了几个晚上。这个同学脾气很古怪,不太
      合群。以前和小娄虽然没什么芥蒂,但也没什么来往。但此时的义气使小娄大感意
      外,也颇为感动,并消除了长时间的隔阂。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个同学从此也被大
      家所接纳,包括他的性格,当然,他也刻意改变自己,古怪也从此有很大收敛。
      
          参加婚礼的有一百多人,整个教堂坐满了一半。其中有他的同系同学,还有其
      他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他的导师也参加了。那些散居在美国各地的大学同学,也纷
      纷赶来,为他们祝福。参加婚礼的人个个衣冠楚楚,西服领带,一改往日休闲随意
      的装束。
      
          这种西方的婚礼我曾在影视之中见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亲临现场还是受
      到了巨大的震撼,就是那种宗教的神圣与肃穆:凝重优美的合唱,浑厚的乐队伴奏,
      还有新郎把结婚戒指戴在新娘无名指上,以及新娘把手紧紧地压在新郎手上的过程。
      喜气与庄重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那个蓄着胡须的年轻牧师,带领新郎新娘祈祷,
      然后发表了简短讲话,大意是祝福这对新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丈夫应以妻子为
      中心,妻子以丈夫为中心,这个家庭还要增添孩子,孩子是上帝的赠品。爱情是珍
      贵的,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因此需要夫妻双方小心呵护,乃至
      悉心经营。话虽简短,但令我耳目一新,这些话我真的第一次听到。
      
          这次婚礼让我感慨万端,在国内操持一个婚礼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会让父母
      财力与精力几乎耗尽。而在遥远的国外,这两个孩子居然依靠自己的能力操持了一
      个如此隆重的婚礼,实在不简单。
      
          小娄年龄比我儿子大出五六岁,已于去年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不错。
      就在他们婚礼后的一天,我去这对新人家里作客,见到了他们的“豪斯”。那是一
      幢独体小楼,两层,有停车库,前后有草坪,后面还有一片不小的池塘,夏天可以
      钓鱼。屋子非常宽敞,一楼是一间打通的客厅,显得透亮与宽阔,厨房客厅没有隔
      断,二层是他们的卧室书房等等。让我感兴趣的是地下室,由于摆放物品很少,显
      得很空旷。他在里面摆了一张乒乓球台,球拍是我替他从国内带来的,我们还过了
      两招。按中国的通用算法,这套房子使用面积应在200 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就不
      好算了,那个地下室是白饶的。他告诉我这幢房子价值不到30万美元,首付两万,
      他只有1 万,另1 万是跟同学借的。还贷款期限30年,月供不足2000美元。妻子小
      纪刚刚毕业,下月就要上班了,收入还说得过去。月供只占家庭收入1/5 弱,对生
      活质量影响不大。这是个很会生活的小伙子,美国50个州他已经游遍了22个,他特
      别强调,这是实实在在的旅游,天上飞过,开车路过的不算。这才是他出国的第六
      年。
      
          那天正是中秋节,晚上在他家吃了晚饭,品尝过月饼后,我们来到了后院,他
      在厚厚的草坪上支起了一口铜制大锅,做什么用的?一会儿,他从屋里抱出了粗大
      的木柴,在锅中摆好,浇油点燃,我们围篝火而坐,一边赏月,一边聊天。他说,
      常听国内一些人说,美国留学生的生活轰轰烈烈,我怎么感觉不出来?都是凭空想
      象的。特别是上班以后,美国的生活更显平淡,下了班就是自己的天地,琢磨的就
      是怎么玩好,比如旅游,出外野餐。美国人不大喜欢串门,独享“躲进小楼成一统”
      的乐趣。当然美国人的工作并不轻松,八小时之内是绝对的满负荷。资本家么!人
      家雇一个人不会白白养活你的,工作紧张,更容不得出一点差错。工作虽忙,累的
      是身体,并不累心,因为这里没有国内那么多扰人而又繁琐的东西,比如没完没了
      的评职称,升职的机会也不多,竞争压力并不大,更没有国内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只要把自己那份工作干好就万事大吉。
      
          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他的心态很能代表一类留学生。我也曾见到另外一种,他们似乎对这种生活并
      不接受,更不会留恋。表面上看,在国内要经过一辈子奋斗的东西,比如,房子,
      车子,票子,在美国可以在工作后一两年内实现,一切靠贷款,寅吃卯粮。但也正
      是因为如此,他们在30岁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后30年的生存状态,一碗清水看到底,
      也就索然无味了。不像回国,有那么多竞争和挑战,未知成分很多,有机遇,当然
      也有风险,但生活会因此而更富魅力。
      
          赴美留学生的去与留是个敏感话题。邓小平的政策是“来去自由”。他说,即
      使有一半不回来,也要派,也比不派、少派好。这种胸怀是宽广的,眼光是长远的。
      
          国门一旦开启,很快就形成留学高潮。80年代末一时有所减少,90年代又出现
      了更猛趋势。据报道,从1978年到现在,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百万,留学回
      国总数达20万。
      
          对于很多人留学不归,拿绿卡也好,入外国籍也好,血管里流的都是中国人的
      血,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人们不再对“拒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当
      成留学生的唯一归宿,甚至上升到爱国与否的高度来褒贬。现在的年轻人很现实,
      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发展,留下,回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在美国已经生活多年,已经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回国反而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我结识的一些留学生大多今年毕业,马上面临找工作
      问题。在美国找工作,除了正常寄材料应聘,还有很多社会关系,有先工作的同学
      帮助介绍,还有导师推荐,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但对回国发展,心里实在不托底,
      他们知道目前国内找工作的难处,看看网上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就瘮得慌。海归如今
      也不再是香饽饽,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并不比“土鳖”占多少便宜。再说,他
      们的朋友资源主要在国外,国内是孤家寡人,对他们而言,回国发展反而有着很大
      的悬念,风险也会更大。
      
          我想,人各有志,就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轨迹走下去吧。
      
          第二章
      
          “双飞”,就是比翼齐飞,热恋或已成婚的男女留学生,一起登上赴美航班,
      两人的身份都是F1.
      
          那次香石公园的野餐中就有这么一对。
      
          毕强在这座城市读书,妻子小洪就读于几百公里外的一所大学,两地分居已经
      三年了。
      
          国内准备出国的本科生,一般在大三以前考完了托福与GRE ,大四一开学就要
      准备申报美国大学的材料了。毕强与小洪是大学同班同学,他们的恋爱是从大二开
      始的。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了,现在很多大学已明文取
      消了禁令,但争论一直还在激烈地进行之中。在这里,我不想挑起争论,更不想充
      当裁判。但据我所知,不说社会与校方看法如何,家长与孩子往往会成为营垒分明
      的“敌对”双方。一般来说,家长会固执地认为谈恋爱影响学习。但从出国这件事
      来看,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促进。两人一起准备材料远比一
      个人孤军奋战更具优势。出国事关重大,遇到困难很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依靠,
      互相有个照应,拿拿主意;申报是一个复杂过程,上网查阅资料,书写个人材料,
      开成绩单,找教授签字,换美元,可谓千头万绪。两人合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更
      重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出国留学前途难测,风险很大,很容易畏难,犹豫,这时,
      信心往往是第一位的,俩人绑在一起可以壮胆。
      
          这两个学生非常幸运,一起获得了Offer ,一起去领事馆签证,又一起登上飞
      往美国的航班,直到芝加哥才分手。稍有遗憾的是两人暂时分居两地,好在不算太
      远,每月都能见面。
      
          还有一对“双飞”与我的孩子有关。
      
          儿子在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与美国一所大学教授通信频繁,教授决定给他Offer,
      并来信征询意见。但儿子此时已经有别的Offer 在手,两个学校各有利弊,权衡再
      三难以抉择,因此作出了留有充分余地的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教授的态
      度有些改变,由积极而变得不冷不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申请出国
      的孩子心里清楚,你有几个备选学校,学校同样也有几个备选学生,看谁能坚持到
      最后。最糟的结局是,学生两头落空,当然教授招不到学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儿
      子最终还是被那个教授客气地拒掉了。
      
          后来,孩子才知道,原来在他与美国教授进行拉锯战的时候,有“第三者”插
      足,竟是他的师兄,同届毕业,只不过儿子是本科生,人家是硕士毕业生。师兄的
      妻子已经得到了这个学校的Offer ,但男方手中的Offer 是另一所学校,当然愿意
      与妻子踏入同一个校门。这种机遇千载难逢,岂能错过,于是对这个教授发起猛攻,
      最终如愿以偿。然而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师兄都不知情。早知如此,莫不如做个顺水
      人情,于儿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师兄也不必费那么大劲和教授“套瓷”,浪费
      感情。
      
          这对留学生不仅双飞,而且飞到美国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学校,这种可能性相
      当于买彩票中头奖。“双飞”是众多留学生的梦想,然而真正实现“双飞”的毕竟
      凤毛麟角,几率很低,不知在哪一个环节,哪一方就会受阻。
      
          在美国探亲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对“双飞”留学生的婚礼,参加这种洋式的
      婚礼,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美国。
      
          丈夫小娄与妻子小纪在国内相恋多年,在美国又忍受两地分居两年之苦,后来
      小纪终于转到这个城市继续读书,并与恋人相聚。我曾采访过这对小夫妻,他们的
      结合真应了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小娄非常英俊,个子足有1 米80,眉目清
      朗,妻子小纪也同样漂亮。有人说,读书好的姑娘,相貌平平者居多,为什么?也
      许上帝是公平的,既然给了你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漂亮的脸蛋应该赐予别人,看
      了小纪你就会觉得这句话经不起推敲。
      
          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这家教堂距我们居住地很近。为什么选择教堂?他们算
      不上基督徒,但对此并不排斥,有时星期天课业不紧的时候也会到教堂做礼拜。他
      们喜欢这种宁静安详的气氛,也从中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的契合点及差异。他们知道
      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很浓厚的国家,基督教是国教,是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
      行为准则的源泉,基督教文化才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这家教堂是小娄的同学,一个美国在读博士生帮助联系的,教堂,乐队,包括
      那个市里著名的琴师,还有为他们主婚的牧师,全套服务都是免费的,让人感到不
      可思议。美国盛行一句话,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又怎么解释?
      
          他的其他美国同学,甚至导师都在为他们的婚礼倾力帮忙,当然主力还是中国
      留学生。有意思的是美国人也有随礼的习惯,是跟中国人学的吗?不得而知。随礼
      的不光有留学生,也有美国同学,但他们的礼不大,是个象征。有的直接送现金,
      更多的采取另一种形式:代为购物。新郎小娄把所需物品列举清单交给某商场,并
      通知同学,然后由同学根据清单为其付款。这种随礼方式很别致。小娄在和我说到
      操持婚礼经过的时候,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钱财是次要的,可贵的是情意。
      自己有课业和实验负担,同学也同样忙碌,但此时慷慨帮忙,听从调遣,非常主动。
      有个同学,为他们扎一个中国结,整整费了几个晚上。这个同学脾气很古怪,不太
      合群。以前和小娄虽然没什么芥蒂,但也没什么来往。但此时的义气使小娄大感意
      外,也颇为感动,并消除了长时间的隔阂。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个同学从此也被大
      家所接纳,包括他的性格,当然,他也刻意改变自己,古怪也从此有很大收敛。
      
          参加婚礼的有一百多人,整个教堂坐满了一半。其中有他的同系同学,还有其
      他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他的导师也参加了。那些散居在美国各地的大学同学,也纷
      纷赶来,为他们祝福。参加婚礼的人个个衣冠楚楚,西服领带,一改往日休闲随意
      的装束。
      
          这种西方的婚礼我曾在影视之中见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亲临现场还是受
      到了巨大的震撼,就是那种宗教的神圣与肃穆:凝重优美的合唱,浑厚的乐队伴奏,
      还有新郎把结婚戒指戴在新娘无名指上,以及新娘把手紧紧地压在新郎手上的过程。
      喜气与庄重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那个蓄着胡须的年轻牧师,带领新郎新娘祈祷,
      然后发表了简短讲话,大意是祝福这对新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丈夫应以妻子为
      中心,妻子以丈夫为中心,这个家庭还要增添孩子,孩子是上帝的赠品。爱情是珍
      贵的,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因此需要夫妻双方小心呵护,乃至
      悉心经营。话虽简短,但令我耳目一新,这些话我真的第一次听到。
      
          这次婚礼让我感慨万端,在国内操持一个婚礼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会让父母
      财力与精力几乎耗尽。而在遥远的国外,这两个孩子居然依靠自己的能力操持了一
      个如此隆重的婚礼,实在不简单。
      
          小娄年龄比我儿子大出五六岁,已于去年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不错。
      就在他们婚礼后的一天,我去这对新人家里作客,见到了他们的“豪斯”。那是一
      幢独体小楼,两层,有停车库,前后有草坪,后面还有一片不小的池塘,夏天可以
      钓鱼。屋子非常宽敞,一楼是一间打通的客厅,显得透亮与宽阔,厨房客厅没有隔
      断,二层是他们的卧室书房等等。让我感兴趣的是地下室,由于摆放物品很少,显
      得很空旷。他在里面摆了一张乒乓球台,球拍是我替他从国内带来的,我们还过了
      两招。按中国的通用算法,这套房子使用面积应在200 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就不
      好算了,那个地下室是白饶的。他告诉我这幢房子价值不到30万美元,首付两万,
      他只有1 万,另1 万是跟同学借的。还贷款期限30年,月供不足2000美元。妻子小
      纪刚刚毕业,下月就要上班了,收入还说得过去。月供只占家庭收入1/5 弱,对生
      活质量影响不大。这是个很会生活的小伙子,美国50个州他已经游遍了22个,他特
      别强调,这是实实在在的旅游,天上飞过,开车路过的不算。这才是他出国的第六
      年。
      
          那天正是中秋节,晚上在他家吃了晚饭,品尝过月饼后,我们来到了后院,他
      在厚厚的草坪上支起了一口铜制大锅,做什么用的?一会儿,他从屋里抱出了粗大
      的木柴,在锅中摆好,浇油点燃,我们围篝火而坐,一边赏月,一边聊天。他说,
      常听国内一些人说,美国留学生的生活轰轰烈烈,我怎么感觉不出来?都是凭空想
      象的。特别是上班以后,美国的生活更显平淡,下了班就是自己的天地,琢磨的就
      是怎么玩好,比如旅游,出外野餐。美国人不大喜欢串门,独享“躲进小楼成一统”
      的乐趣。当然美国人的工作并不轻松,八小时之内是绝对的满负荷。资本家么!人
      家雇一个人不会白白养活你的,工作紧张,更容不得出一点差错。工作虽忙,累的
      是身体,并不累心,因为这里没有国内那么多扰人而又繁琐的东西,比如没完没了
      的评职称,升职的机会也不多,竞争压力并不大,更没有国内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只要把自己那份工作干好就万事大吉。
      
          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他的心态很能代表一类留学生。我也曾见到另外一种,他们似乎对这种生活并
      不接受,更不会留恋。表面上看,在国内要经过一辈子奋斗的东西,比如,房子,
      车子,票子,在美国可以在工作后一两年内实现,一切靠贷款,寅吃卯粮。但也正
      是因为如此,他们在30岁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后30年的生存状态,一碗清水看到底,
      也就索然无味了。不像回国,有那么多竞争和挑战,未知成分很多,有机遇,当然
      也有风险,但生活会因此而更富魅力。
      
          赴美留学生的去与留是个敏感话题。邓小平的政策是“来去自由”。他说,即
      使有一半不回来,也要派,也比不派、少派好。这种胸怀是宽广的,眼光是长远的。
      
          国门一旦开启,很快就形成留学高潮。80年代末一时有所减少,90年代又出现
      了更猛趋势。据报道,从1978年到现在,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百万,留学回
      国总数达20万。
      
          对于很多人留学不归,拿绿卡也好,入外国籍也好,血管里流的都是中国人的
      血,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人们不再对“拒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当
      成留学生的唯一归宿,甚至上升到爱国与否的高度来褒贬。现在的年轻人很现实,
      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发展,留下,回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在美国已经生活多年,已经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回国反而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我结识的一些留学生大多今年毕业,马上面临找工作
      问题。在美国找工作,除了正常寄材料应聘,还有很多社会关系,有先工作的同学
      帮助介绍,还有导师推荐,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但对回国发展,心里实在不托底,
      他们知道目前国内找工作的难处,看看网上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就瘮得慌。海归如今
      也不再是香饽饽,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并不比“土鳖”占多少便宜。再说,他
      们的朋友资源主要在国外,国内是孤家寡人,对他们而言,回国发展反而有着很大
      的悬念,风险也会更大。
      
          我想,人各有志,就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轨迹走下去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