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给他讲童话;儿子大了以后,他常常给我讲故事。
      
          一天,15岁的儿子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爱上了一项称为
      “围棋”的游戏,决定嘉奖此项游戏的发明者。他把发明者召进宫,并宣布满足发
      明者一个愿望。
      
          发明者的愿望只是期望皇帝赏他一粒米。“只是一粒米?”皇帝很惊讶。“是
      的,只要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发明者说:“在第二格加倍至2 粒,在
      第三格加倍至4 粒———依次类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双倍,直到放满整个棋盘
      为止。这就是我的愿望。”
      
          皇帝很高兴,觉得他的愿望很廉价。于是命令把棋盘拿出来,让在座的各位见
      证皇帝和发明者的协定。皇宫的人都聚集到棋盘边,厨房的仆人拿来一磅重的一袋
      米送给发明者。发明者笑着打开袋子说:“我建议你回厨房换一大袋米。”皇宫的
      人讪笑。然后发明者开始在棋盘上摆放米粒,每放一格便倍增米粒的数量。1 —2
      —4 —8 —16—32—64—128 ,当第一排的8 个格放满米粒时,旁观者大笑着指指
      点点。但放到第二排中间时,咯咯的笑声渐渐消失了,而被惊叹声所代替,因为小
      堆的米不久倍增成了小袋的米,然后倍增成了中袋的米,再倍增成了大袋的米。
      
          到第二排结束时,皇帝知道他犯了极大的错误。他欠发明者的米粒数为32768 ,
      而还有48个格子还空着呢!
      
          皇帝终止了这个游戏,招来全国最聪明的数学家。他们打着算盘细细计算着。
      几番周折之后,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一粒米在64格的棋盘上每个格倍增,最
      后是1800万亿粒米,总数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米粒总数的10倍。
      
          于是,皇帝向发明者作了一项他不可能拒绝的赏赐:如果放弃这个协定,发明
      者将得到上百公顷富饶的土地和乡村庄园。发明者高兴地接受了赏赐。每个人都举
      杯祝贺发明者,恭贺他的聪明和才智。他高兴地住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舒适的幸
      福生活。
      
          自第一家银行付给第一位富人的存款利息时,倍增概念就已经存在了。讲完故
      事,儿子告诫我:“不要看不起一点点小利,复利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这个与数字有关的故事让我十分震惊,我不禁开始用计算器计算,演算的结果
      同样让我惊叹不已。我不禁感慨:世界上的每一座财富大厦,都是靠一砖一瓦搭建
      起来的,这就是古人说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吧!
      
          一日,儿子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位名叫柏波罗和布鲁诺
      的年轻人,他们雄心勃勃,渴望有一天成为村里最富有的人。
      
          一天,村里决定雇两个人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广场的水缸里去,这份工作交
      给了柏波罗和布鲁诺。一天结束后,他们把村广场上的水缸都装满了,村里的长辈
      按每桶水一分付钱给他们。布鲁诺非常高兴,而柏波罗却不是很确定。他的背又酸
      又痛,手也起了泡,他发誓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将河里的水运到村里去。于是他建
      议修一条管道将水从河里引到村里去。布鲁诺反对:“我们已经有一份很不错的工
      作了。我一天可以提100 桶水,一分钱一桶水的话,一天就是一块钱!我是富人了!
      半年以后,我就可以盖一间新房子了!我们有全镇最好的工作,我们这辈子可以享
      受生活了!放弃你的管道吧!”
      
          柏波罗将一部分白天的时间用来提桶运水,将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建造管道。因
      为他的薪酬是根据运水的桶数来支付的,所以他的收入明显地低于布鲁诺。
      
          布鲁诺开始嘲笑柏波罗,炫耀他新购置的驴子和房产。他穿着闪亮的新衣服,
      在酒吧里请人喝酒玩乐。在布鲁诺吃吃喝喝之时,柏波罗仍在挖管道。“短期的痛
      苦等于长期的回报。”他坚信有一天,回报将大大超过付出。时间一点点过去,管
      道完成了一半,完工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布鲁诺还在费力地运水,由于长期的劳累,
      腰背也驼了,步伐也慢了,他开始闷闷不乐,为他自己注定一辈子要运水而愤恨。
      
          管道终于完工了。村民们簇拥着来看河水从管道中流入水槽里。村里源源不断
      地有新鲜水供应了,附近其他村子的人也都搬到这村里来,村子从此繁荣起来。
      
          管道一完工,布鲁诺就失业了。柏波罗虽然再也不用提水桶了,但无论他是否
      工作,水都源源不断地流入。他吃饭时,水在流入,他睡觉时,水在流入。流入村
      里的水越多,流入柏波罗兜里的钱也就越多。
      
          “柏波罗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懂得投资并善于从投资中获取最大回报的人。
      他让钱为他工作,让‘管道’年复一年地复制大量的利润,不管他工作与否。而布
      鲁诺只会提桶,干一天工作,挣一份钱。一旦停止提桶,收入也就停止了。只要人
      们是以单位的时间换取单位的钱,他们的生活就没有安全保障。所以,”儿子说:
      “一定要有眼光,一定要学会投资。”
      
          投资?什么是投资?如何投资?对我来说,这可谓一道陌生的难题。像许多人
      一样,工作、挣钱,除了满足生活必需之外,把余款存到银行里,吃一点微薄的利
      息,如此而已。但儿子常常劝我,要盘活手里的钱,学会投资理财。2003年底,股
      指降到1307点,他几次劝我买点股票,说股指已经无处可跌了。直觉告诉我,股市
      已经进入安全区域。但买股票实在是一件很劳神的事,只要你买了它,就得跟踪它,
      就得上心,就得对它特别关注。可我实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随时“看护”它们。2004
      年2 月,股指蹿升300 多点,儿子不无惋惜地说,您要是听我的早赚到钱了吧。
      
          也许是被儿子“灌输”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儿子“唠叨”的次数太多了,突
      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了儿子的话蛮有道理啊!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决意顺水推舟。
      按照他的想法,开始整合手中的存款,决定把它们当中的一部分从银行里取出来,
      按照适当的比例投资股票、基金、保险、个人理财,争取投资多渠道,收入多元化。
      
          经过商讨,我们购买了博时旗下的一只基金,在股指回调到1400点的时候,选
      择了一只他早就看好的行业龙头股票。这时候与其说是帮助孩子建造自己的收入管
      道,不如说是用欣赏的态度来支持和巩固他对建造“管道”的兴趣、信心和理念,
      “获利”与否绝对是退居其次的事情了。当然,还有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
      因为只有我当真买了股票,儿子才能有真真实实的体验。看着股票的红红绿绿,看
      着股指的升升降降,掂量着自己股票市值的多多少少,才能有由衷的喜悦和切肤的
      疼痛,才能磨炼心理的承受之力,才能深切地体会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感受。什么时
      候获利了结,什么价位设立止损,什么原因让股市低迷,什么缘由让股指雄起——
      —
      
          谁说买股票不是一种学习、一种经验的积累?谁说这不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谁
      又说青少年时期的炒股经历不是将来成功的序曲呢?我相信,体验是一种深刻的教
      育。
      
          今天是个好日子,很多新人提早预定今天喜结连理。侄女也选择了今天。像众
      多新人一样,他们也将自己的婚礼托付给了婚庆公司,地点选在北京一家老字号餐
      厅。也许是新娘的羞怯,也许是新郎的腼腆,在我看来他们就像一对玩偶,自始至
      终任凭司仪摆布。“感觉怎么样?”我问身边的儿子。“累。”他只回答了一个字。
      “到你那时候,怎么办呀?”话一出口,我便有些后悔,毕竟儿子只有15岁,问这
      样的问题不合时宜吧。儿子似乎很坦然很大方,想了想说:“到我那时候,可能比
      他们还累。”我好奇地问他那时候是什么样子。他说:“我那时候,不选择城里,
      要在郊区,背景是山,脚下是绿地,宾朋要吃自助。我不要司仪,我自己主持就足
      以。我要给大家不断的惊喜,我要马车,我要滑翔,我要突然把新娘抱起来———”
      我先是惊愕地睁大眼睛,而后爱抚着他的头:“你很有创意,我可就盼着那一天了。”
      我笑得很真挚,说得很由衷。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郊区低密度别墅区,远处青
      山剪影,近前绿地红楼,仰望蓝天白云,俯视小桥流水。草地上阳伞朵朵,宾朋穿
      梭,笑声融入云霄———也许那时候,他没有能力实现梦想中的婚礼;也许那时候,
      他又改变了主意。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能够大胆地憧憬,能够自由
      地想象。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美好的梦想,正是这些梦想为我们未来种下了成功的种
      子。梦想是行动的前奏,需要经营。经营梦想,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把看似遥远、
      简直不可能、甚至有些荒唐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忘
      却一些梦想,也许在忘却的同时又萌生出一些新的梦想,这很正常。正是因为梦想
      的存在,孩子才有了成功的渴望和前进的能量。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傍晚的时候,妈妈叫一个小男孩吃饭。他对妈妈说:
      “妈妈,我现在要去月球。”妈妈点点头说:“好的。不过,去完月球记得回家吃
      晚饭。”很多年后,男孩果然去了月球。当他回到地球时,记者问他最想做的事情
      是什么,他说:“我要回家吃我妈妈做的晚饭。”这个男孩就是在月球上踩下第一
      个人类脚印的阿姆斯特朗。当他实现梦想时,他说自己最感谢的人是妈妈,因为在
      他的童年时代,妈妈没有践踏他的梦想。
      
          每个孩子心中都埋藏有梦想的种子。这些种子如果得到精心呵护和悉心培养,
      随便哪一颗日后都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智慧的父母应该给孩子梦想的种
      子提供适宜的土壤!为孩子的梦想创造可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只有敢想,才能敢做,最终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
      巅峰。向往是基础,梦想是前提,连想都不敢想的人,怎么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呢?
      一定要敢想,一定要摈弃禁锢,一定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不要嘲笑孩子的异想天
      开,要让孩子的想象生出翅膀!展翅翱翔!
      
          拥抱梦想,给孩子做梦的机会吧!
      
          今天中午,儿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每天都要乘
      坐地铁,坐地铁当然要买票。可是后来他发现不仅地铁入口不验票,而且也从没见
      到有人查票。小伙子就动了不买票的念头,居然非常顺利,于是从此省下了买票的
      马克。可是有一天,地铁里忽然有两个穿制服的人查票,小伙子很紧张,准备认罚,
      没想到人家只是记下了他的护照号码了事。庆幸之余,小伙子恢复了买票的习惯,
      但时间一长,故态复萌,再次逃票。后来,又一次遇见了德国“大盖帽”,但是庆
      幸的是,对方仍然记下他的护照号码,没有再问。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小伙子留学
      生涯结束,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他也有在德国打工的打算。小伙子成绩优秀,刚
      开始去了很多家公司应聘,人家对他很好,但最后都没有录用他。小伙子一急就认
      为受到了歧视,气愤地要最后一家应聘公司作出合理的解释。人家没办法,为了摆
      脱“歧视华人”的帽子,只好对他说,你的信用记录有问题,你有两次地铁“逃票”
      的记录。你回去吧,在德国没有人会雇用你,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到,我们怎么能信
      任你呢?
      
          小伙子恍然大悟,以前逃票,觉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没想到后面是要算总账
      的,要为以前的不良记录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的代价。
      
          我记得儿子几年以前就说过中国应该尽早建立信用体系。今天儿子有感于这个
      故事,又与我们谈了很多。他说每个人都要有信用记录和信用指数,一个人的信用
      要和上学、贷款、就业、养老等等挂钩。人的思想要教育,但不能完全靠教育;人
      的素质要培养,但不能完全靠培养;人的觉悟要靠自觉,但不能完全靠自觉。人是
      要有所束缚、有所“怕”的,人一旦失去束缚,就有可能变得无所顾忌。而束缚人
      的不仅仅是信仰和法律,还要有制度和利益的约束。要充分利用与人的利益息息相
      关的制度制约人,人的诚信要与实实在在的利益挂钩,如果他想做一件非诚信的事
      情,心里就要掂量掂量,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划算不划算,从而警告自己不要做得
      不偿失的事情。
      
          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将促使百姓建立良好的信用。个人信用其实就是“第二
      张身份证”,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贷等,都会为自己积累起一
      笔信用财富,良好的信用将带来生活成本的降低。
      
          他还讲:一个人要有诚信,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更要有诚信;
      而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诚信又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诚信基础之上
      的。如果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格信用管理,将极大地降低社会和管理成本,有效
      抑制造假贩假,社会风气将得到明显好转。
      
          听着儿子讲“成套成套的理论”,我忽然想起一件往事。那是1996年4 月的一
      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中午到我单位吃饭,见了我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今
      天进校门口的时候,一个叔叔问谁是一(2 )班的?我说我是。他问我认识不认识
      ly,我告诉他我认识。他就让我给ly带点东西。我一看是大蒜,哇!我给忘了!今
      天自然课老师要讲蒜的结构。我一看叔叔拿了六头蒜,心里特别高兴。我一边上楼,
      一边把两头蒜装进自己的书包,把另外四头蒜交给了ly. ”儿子述说的时候,口气
      里带着一种自得。
      
          我听着感觉有点不大对劲,就表示这件事如果让我处理的话,我会把六头蒜全
      交给ly,然后告诉她,我忘带蒜了,跟她借两头。“如果她不借呢?”儿子反问。
      “你跟她好好说啊。”“那不是很麻烦吗?再说,如果她真不借我的话,那老师不
      就扣我们班的分了吗?”儿子的顾虑也有道理。他看重的是班集体的荣誉,不是为
      了贪图小便宜。而且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我茫然。我们的处理方式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有欠缺。孰是孰非一时变得
      很难界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这是至今令我唯一感到困惑的一件事。我当时把自
      己的想法和可能采取的做法告诉了他,并没有将我的想法和做法强加于孩子。我有
      一个担心,如果我过于强硬地标榜自己的做法,有可能扼杀孩子灵活变通的天性,
      而机智灵活恰恰是现代人非常可贵的一种能力。但是,如果我对孩子的这种做法大
      加赞赏,我担心孩子的过于“灵活”容易让他长大以后犯错误。我没有过多地渲染
      这件事,但是,诚信教育开始引起我的重视。
      
          8 年以后,也就是儿子15岁的时候,我问他“蒜头”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
      你怎么处理?他说:“首先,我选择诚实,把蒜头如数交给同学。然后告诉她,我
      忘带了,跟她借两头。我保证,我会借到手,不会让老师扣我们班集体的分。”显
      然,孩子在追求内心的坦然与平静,同时变得有底气了。
      
          投资理财固然是儿子的兴趣,但诚信一直是儿子做人的根基。在后来我对儿子
      的描述中,他对“对经济兴趣盎然,同时坚守着道德的信念”这一“画像”最为津
      津乐道。为此,我欣慰非常。
      
          如果说我与儿子3 岁之前的交流属于“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从他入幼儿园到
      上中学前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交流的“第二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交流有相当一部
      分是在自行车上完成的。
      
          那时候,儿子在我单位附近上幼儿园和小学,每天我骑自行车,他坐在自行车
      的后座上,每天往返至少需要40分钟。儿子依然沿袭了“话多”的“毛病”,坐在
      我身后说个不停,讲老师,说同学,报分数,谈看法———我成了他忠实的听众。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
      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那个
      时候,我就觉得我们是两头高度差不多的管道,水在管道里来回贯通和交融。孩子
      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赞赏他;失落的时候,我鼓励他;无助的时候,我支撑他;犯
      错的时候,我没有打骂过他;遇到分歧的时候,我谈我的看法,他谈他的想法,我
      的观点不强加于他。
      
          我们交流的“第三阶段”是儿子上中学以后。那时候他自己骑车上学,我坐车
      上班,我们母子之间结束了长达8 年之久的“自行车上的谈话”。但是,我们并没
      有因为失去共同的路程而结束思想的沟通。那些年里,常常是我下班刚进门,儿子
      就从自己的屋子里跑过来,在客厅里跟我说个没完。老公见了,不得不提醒:“儿
      子,让你妈先把书包放下,把鞋子换了再聊。”记得儿子曾经说过:“在能够欣赏
      我的人面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展示我的思想;而在不理解我的人面前,我没什么
      话可说,甚至情愿显得很傻。”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
      机半句多”吧!
      
          用心倾听,让孩子觉得你是可倾诉的朋友;平等交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尊
      重的;适时询问,让孩子感觉你对他的世界是有浓厚兴趣的。另外,该支招儿的时
      候支招儿,该欣赏的时候欣赏,该打气的时候打气,该矫正的时候矫正———要让
      孩子从交流中有所满足,有所启迪,有所收获,甚至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让孩
      子真正感受到,跟你说了不白说,跟你谈了有收获,下回有事首先想到的还是你。
      
          在这样的情形下,儿子在青春期没有出现过青少年常有的逆反,依然如故什么
      话都可以跟我谈、都乐意跟我讲,无论是正面的消息,还是负面的情绪。现在想起
      来,我记录的儿子的很多故事,都不是我的所见所闻,而是事后在和儿子的交流中
      知道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分享彼此的快乐,也可以分担彼此的忧愁。交流
      一旦养成习惯,并且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想不交流都困难了。
      
          从心理学上讲,倾诉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孩子内心的苦闷若是无人知晓,
      只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学家们一直提倡合理地释放心中的情绪。孩
      子再小也有自己的苦恼,而且他们因为心智的薄弱,承受能力更脆弱,一些在成人
      世界根本不能称为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父母如果认真倾听孩
      子,哪怕是对孩子的苦恼不能给予任何实际的帮助,至少也可以让孩子在情绪上得
      到一种宣泄,而不是站在和自己相反的立场上。
      
          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讲,和谐的亲子关系、和风细雨般的交流极具影响力、
      渗透力和塑造力,它的教育功效和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和优于暴风骤雨般的打骂和居
      高临下的说教。我的一位同事曾经说:安轶就像一块渗透力极强的、永不饱和的海
      绵,他永远在主动地从妈妈那里、从学校那里吸收“水分”。我倒以为,亲子关系
      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时,彼此是心平气和的,心灵是敞开
      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理念都是容易接纳和吸收的,就像海绵吸附水分;打骂之下,
      彼此是怒气冲天、肝郁气滞的,情绪是对抗的,心理是排斥的,就像把磁石的两个
      相同的极强行往一起按。换句话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父母说什
      么孩子都容易听得进去,容易得到认同;而在较差的亲子关系面前,即使父母的话
      一百个正确,孩子也容易抵触。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大于教育”以及教
      育家提出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的内涵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首诗中,诗人
      描写的是春雨春景,在我看来,用此来形容教育的最高意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2006年五一长假过后,“广发”发行一只基金,未到结束日便提前收口,几天
      的时间竟然发行了184 个亿!当之无愧地成了基金“航母”。
      
          6 月5 日,工行发行易方达价值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刚发行一天,就发出
      通告,6 月8 日截止,从而创造了中国基金发行史上发行时间最短的基金。
      
          2006年5 月有消息说,我国银行存款持续增长若干时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钱都到哪里去了,显而易见,都流向股市了,都转换到基金公司那里去了。
      
          股市和红火的基金,成就了更多的“股民”和更多的“基民”。在“基民”迅
      速扩容的情况下,我忽然意识到,现在大众刚刚对基金有所认识,而我的儿子已经
      是一个有着两年“基龄”的“老基民”了,买第一只基金的时候他只有15岁。而如
      今,我们的“鸡”场里已经养着“一大群鸡”了。
      
          把一个财经知识匮乏、疏于理财的我,熏陶成一个对理财饶有兴趣的人,儿子
      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他也许无心改变他的母亲,只是把我当成了一个适宜的倾诉
      对象,但他成天在我耳边的“唠叨”确实在我的心中沉积下了些许东西。突然有一
      天、突然的某个契机,这些许沉睡的东西被激活起来,点燃了我对理财的热情。从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想当初,我对基金一点认识都没有,甚至根本就没听说过基金。经过儿子的不
      断“灌输”,我大概知道基金就是把钱交给基金公司,让专业人士替你打理。当时
      之所以买基金,从心里讲一点想赚钱的念头都没有,纯粹是基于对孩子兴趣进行呵
      护和培养的考虑,想给孩子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知道父母挣
      钱的不易,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而儿子在青春起步阶段就有强烈的理财观念,实属
      难得。“追求复利”、“让钱生钱”———这些理念对我来讲,很新鲜,也觉得很
      有道理。有道理,咱就支持,就这么简单。于是,他动嘴,我动腿。他出方案,我
      抓落实。
      
          两年前,我就是本着培养孩子的兴趣、扶助孩子成长的目的来购买博时基金的。
      在这两年间(截至2006年五一长假以前),我从没上网查过、没翻报纸看过一次该
      只基金的净值和累计净值,甚至不知道“基金净值”和“累计净值”是什么意思、
      意味着什么。自从买了它们,我就把它们撂在角落里,从来没有关注过,准确地说
      是根本不知道还需要关注、关注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关注。
      
          相反,儿子一直在关注基金,在他倡导下购买的“博时精选”更是他关注的重
      点,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几年来,儿子不知向我灌输了多少财经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只是我大多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了,没太往心里去,即便有些金融术语听起来已
      经熟稔,但也是不知其意。直到2006年4 月,“博时”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说“博
      时精选”即将分红。我算了算,所分红利远高于两年期的银行利息。不仅如此,我
      还从儿子那里得知,除红利之外,还有30% 多基金净值的增长!也就是说在20个月
      的时间里,我们的基金增值了40% !后来我才得知,在基金的业绩里,这才属于中
      等偏上的,好的基金做到了增长70% 、80% 、90% ,甚至翻了一倍。如果说以前我
      只是觉得儿子的理财观念值得称道,那么现在透过数字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理
      财效果!
      
          就在市场上基金卖得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基金有利可图的时候,儿子
      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始提醒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抗风险的能力逐渐降低。您一
      定要根据年龄、职业稳定性、收入多少、心理承受力等不同的因素,评估自己的抗
      风险能力,然后根据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资产配置。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种理
      性的科学的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的脑瓜一热的孤注一掷。他警告我不要把手里的
      钱都变成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获利多,风险也大。不知他用了什
      么计算公式,计算出我最多只能拿出50% 的存款购买基金和用于炒股票,不宜超过
      这个比例。适当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债券,这样比较安全。还教育我既要重视投资
      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更要重视资金的流动性,因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活,而不是
      为了投资。手里一定要有3 个月到半年的生活备用金和一定比例的银行定活期存款,
      急需的时候,能马上去银行支取,可以一天24小时随时从ATM 机上变现。
      
          在众多股民基民头脑发热、渴望一夜暴富的时候,未成年的儿子却如此清醒和
      理性,提示我任何时候都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让我对他不禁刮目相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