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问大学有陪读的吗?
      
          “听说那个生病朝家里跑的女生的妈妈就跟着来了南京。我看陈晨班上的那个
      不会买东西的女生怕是也要开始行动了……”儿子说这话时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一脸的苦笑和无奈。
      
          最后儿子用很认真的口吻求我:“老妈,你反正是要退休的人了,你那文联的
      班上不上都无所谓的,你就过来吧,帮帮我们。家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遇
      上那些对付不了的有关陪读学生们的麻烦事,有你在,我们好有个商量的……”
      
          听了儿子的话,我扑哧一声笑了说:“那我这样岂不是成了‘陪教’的了!你
      们对陪读是这样地深恶痛绝,让我‘陪教’不是更荒唐了,我可不想跟那些陪读家
      长们一样去犯出力不得好的错误。”
      
          让儿子和陈晨陪着跑了几个地方,我也利用买菜的机会与南京的陪读家长们聊
      了,了解到在南京竟然还有雇来陪读的,像那些双职工的家庭,为了照顾将要高考
      的孩子的生活以及学习,就通过家政服务部门来雇佣陪读人员。还有的用高薪从人
      才信息中心聘请大学生或研究生来陪读,他们对这类陪读人的要求仍然和家长陪读
      的形式及意义是一样的,即既要帮助孩子搞好学习,包括辅导孩子做作业,也要照
      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这种陪读现象被国人推广得如此普遍,演绎得如此花样翻新,真的令我震惊。
      
          众说“陪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救救孩子!”
      
          从南京回来,我在市政府网“百姓论坛”上发了一个让网友对陪读现象进行讨
      论的帖子,反应非常热烈,30% 的人对当前大规模陪读现象表示担忧;50% 的人表
      示理解并支持;15% 的人表示坚决反对;5%的人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个人的事,
      别人无权评头论足。
      
          有个网友以极尖锐的口吻反驳那些反对陪读的人:
      
          “你们不要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现在这种分数万岁的应试教育,只认学历不认
      素质的任聘取向,就业门路如此狭窄的社会现状,要想把孩子平稳地送进大学,除
      了陪读,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请你告诉我!特别是那些可怜的一直生活在社
      会最底层的农村人,他们不通过孩子上大学的途径来改变命运,难道还有什么更好
      的办法?请你告诉我?”
      
          接着,我又专门采访了几所重点学校的老师,让他们谈谈他们所掌握的陪读的
      有关情况以及他们对陪读的看法。
      
          合肥一中一位特级教师说:
      
          “就是为了淡化人们的择校倾向,合肥的招生有路段和范围划分,要求就近入
      学,但人们还是习惯要孩子上合肥一中,因为它一直是省著名的重点中学。师资力
      量是最棒的。尽管合肥一中所招的学生都是合肥市区的,陪读现象仍然很严重。
      
          (他先说陪读家长可能要占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后又改口说不止,二分之一
      可能还要往外开,从开学生家长会时了解到的情况看,高三的学生大部分都有陪读
      的。)
      
          “据我了解,合肥一中附近的陪读家长也是情况各异,贫富不齐。有年薪十万
      的高级白领,也有厅、处级高干,一般都是孩子的妈妈。她们辞了工作,在学校附
      近租了房子,给孩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这些人租住的房子一般都在三孝口周围
      的高级住宅区里,套房,月租最少在2000元以上。她们也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去菜
      市给孩子买新鲜的蔬菜。但这些人除了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外,不大跟外人接触,也
      不愿让人看出她是陪读母亲(我想到了白淼),所以我们对于合肥地区的陪读家长
      的数字是无法准确掌握的。也有的是下岗工人或普通市民,他们租的一般是单间,
      月租在500 ~600 之间。还有的是郊区的农民,他们租的房子就更简陋了,棚子之
      类,月租只有100 多元。”
      
          这个情况跟六安也有相同之处,在一中附近上院小区租住的陪读家长基本上都
      是六安的“贵族”,多半是本市的机关干部学校老师企业主和乡镇长之类,而仅离
      上院百米之遥的几处小区都被化整为零成格子间,租住人大多是农民、市民和下岗
      工人等。
      
          “还有一部分陪读家长非常有意思,他们设法多搞了一套课本和作业之类,跟
      着孩子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做作业,一起睡觉……有人曾向学校提出要跟着
      学生一起进课堂上课,被学校拒绝了(说到这里大笑)。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其他
      学校的老师或医院的医生,都是高学历的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他们的
      本职工作也就那么回事了……
      
          “我对陪读的看法是这样的,它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好处,凡是有陪读家长的
      孩子,班主任老师都比较省心,一有问题,电话一打,家长就来了。学生迟到、早
      退、逃学以及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等问题都很少发生。
      
          “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等等问题,好像它已经不属于高考学
      生、考生家长包括高考老师们能管得了的事了。家长也好,老师也好,甚至还包括
      学生自己,也都知道这样子不好,然而,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大家伙儿只能这样
      向前走,明明知道这是一条问题多多的路,是一条危险的路———但国家的应试教
      育这样继续下去,大家也只能这样走下去,真的别无选择……”
      
          六安一中的一位副校长说:
      
          “像这样大规模陪读,不能不说是全民重视教育所生成的一个奇特的现象。陪
      读对孩子们的学习绝对有帮助,对老师工作也是一个自发的有形的支持,但我认为
      它不值得提倡。首先它对学校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最主要的是这些被
      陪读的孩子,自由空间少了,独立能力小了,依赖性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牺牲奉
      献的观念薄弱了……陪读对于孩子们只是一个短期效应,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看,
      这绝对不能提倡。”
      
          城北小学的一位班主任老师说:“我们学校有好多的陪读家长,多是农村来的,
      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不惜背井离乡,全家搬迁,寄人篱下,来城里做买卖,
      做小吃……我看他们也真的很可怜很悲壮。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网上和人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有支持陪读的,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有的不赞
      成陪读,说这样下去,一代人甚至几代的中国人就完蛋了。我支持后一种说法。”
      
          一位大学老师说:“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孩子们成了最可悲的牺牲品,
      而那些有着强烈家庭责任心的陪读家长们,也成了这一特定时代下或者说是整个历
      史长河延流下来的最无助的陪葬品。无奈的家长和麻木的孩子,在中国‘历史文化
      传统’———应试教育的漩涡中沉沦而无法自拔。
      
          “现行应试教育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的实施目的,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前
      者于客观上造成了一个个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自我思想和没有个人见解的大众;后
      者则是在良民中制造出了一些甘于拜倒在专制帝王祭坛前山呼万岁的愚民。被抹杀
      了人性化的高考,使得学生、家长、老师……因循应试教育的发展轨迹,紧跟高考
      指挥棒转圈,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而陪读正是这一现象的外在表现。
      
          “国家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不进行改革,陪读现象就会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中华民族的未来真的很令人担忧……”
      
          一位市人大的职员也是老师的家属这样说:“值得思考的是教育体制问题,素
      质教育根本是纸上谈兵,教育失衡,教育资源严重不合理……如果教育机会公平均
      等,教育资源合理分布,这些(陪读)现象根本就不必存在……”
      
          我之所以在众多的采访笔录中节选了以上几人的话语,是因为他们所议论的正
      是我的观点。陪读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现象,产生陪读的根源,一是应试教育
      的不人性;二是严重的教育资源失衡,不能做到起码的教育公平和均等;还有就是
      城乡差别还相当严重,农村人的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都远远不尽如人意;体制和管
      理上的不配套、文化市场混乱局面没能始终有效地得到控制;另外就是就业门路狭
      窄,用人单位唯学历是取的招聘模式也起到了一种“迫使”的作用。
      
          看上去国人都在轰轰烈烈地重视教育,岂不知这种豁上去不顾一切的陪读现状,
      正是国人自信心失却的一种极端的反映,是国人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
      临界点的反映,是国人对一些现实已经不抱多大希望的一种变相积极的应对。
      
          想扼制“陪读”容易,但要改变以上这些现象却是相当艰难。
      
          几十天下来,围绕陪读,我所见到的,听到的,缘此而想到的,都不再是一般
      意义上的采访了,它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思考让我常常不能冷静面对。我经常把自己
      完全置身在他们之中,与我采访对象的角色不自觉地进行互换,担忧着家长们的担
      忧,希望着家长们的希望,无奈着学生们的无奈,压抑着学生们的压抑……唯独我
      不能够去做的是:我绝不能也麻木着学生们的麻木。
      
          我在电脑上敲这篇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窗前竹叶的沙沙声岔开思路,于是停下
      来,休息一下眼睛,使有可能已经枯滞的文字重新获得灵感的滋润。
      
          此时我看到窗前的这片墨竹,它们的株型无一根不让我怦然心动。竹在世人的
      眼中,是以骨节的挺拔、株型的高雅、枝叶的舒展成为文人墨客们心中的圣物笔下
      的娇子。然而我家窗前的这些竹,因为院子的空间有限,因为竹有向南生长的习性
      而我又极力不愿其妨碍到栽在它们南边的梅花,于是就用粗粗的绳子将它们拦腰捆
      住,再用坚硬的木棒作为支架,尽可能地将它们朝一个相反的方向拉去……现在的
      它们,下面的竿被束在绳子和木棒下不得不向北倾斜,而上面的稍子却全都弯向了
      南方———一根根墨竹变成了靠在院墙上的弯弓,它们的样子常常被来我家串门的
      文友们当作笑料,使“束缚自由”“扭曲天性”“畸形生长”等词语变得更加具体
      和形象……
      
          是的,这些竹子,它们在生长期所得到的应该是阳光、空气、雨露和自由的空
      间及适当的营养,只有这样,竹子的天性才得以完善,竹子的生命才得以完全。
      
          联想到那些孩子们,正处在发育成长的年龄里,他们应当在家长的呵护下,老
      师的培养下,社会的关心下,全面地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高考的压
      力剥夺了所有的乐趣甚至是生趣。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有着金色年华的孩子,在他
      们自己的花季里,他们连最起码的正常的睡眠都不再拥有,他们剩下的还有什么?
      
          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小学就开始,小小的肩膀上就驮上了大大的书包,十几年下
      去,他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他们近视的度数越来越重,他们的心思也越来越重……
      
          陪读,这个应试教育孕育出来的怪胎,使本来就在重重的压力下已呼呼大喘的
      孩子的生命空间变得更加狭小更加阴暗。有个性的孩子在陪读的阴影下变得更加痛
      苦。最可怕的却是有更多的孩子已经麻木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习惯于陪读,习惯于
      依赖,习惯于被动,习惯于驯服,习惯于消失自我……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成了
      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成了中国社会将来的一道伤痕一声叹息。
      
          试想,一代甚至几代的所谓文化人,都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之外
      其他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想的陪读小屋中走出来的,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它的文化
      的含量还有多少钙质?它的胸怀和气度还有多大?它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还存在
      吗?
      
          毋庸讳言,高考在中国已经被公认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是战争,就有
      胜败之分。简单地理解,考取了大学的就是胜者,反之为败。按战争的规则去安慰
      那些没能考取的家庭和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年没有考取,明年再干。然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为胜,何为败,我们不能那么简单地去看待去理
      解,决不能像一个家长对待孩子那样,只顾眼前,不问将来。中国民众的心理承受
      力再也经不住那高考大棒的重重的没有人性的弹拨了!在这场已经看出胜负的战场
      上,胜与败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常事!
      
          救救我们的孩子,也救救我们的民族!
      
          SOS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