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坎坷。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所熏陶的理
      想、志向、事业心和责任感,只要没有被日后坎坷、复杂的岁月所淹没,就是人生
      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能够在历史需要、环境需要的时期去担当责任,去做出业绩的
      源泉。
      
          1.人心工程
      
          罗一民越来越坚信,调动全体南通人的信心和积极性,是最重要的思路,也是
      他最重要的工作。南通人的“大桥梦”做了十年,普遍认为“一道长江天险,阻断
      了通途”,缺这座沟通上海的长江大桥,要重返苏南板块是不可能的,信心也因此
      起不来。这已经是个“心结”,如果解开,信心会顿时剧增,南通吸引外资的能量
      也会剧增,这就是最大资源。他这个市长就只有接着去跑大桥立项,不遗余力地去
      跑。
      
          在他心中,非止这座桥,他认为这是“人心工程”。
      
          “光跑立项,就可以写一本书。”罗一民说。
      
          “这座桥,对你有这么重要吗?”有人问他。
      
          “非常重要!”他说,“如果做不成这座桥,我这个市长即使做了不少事,南
      通人也会认为我没干事。如果立上项,即使我干的事不多,南通人也会认为我是称
      职的。没有这座桥,我这个市长很难当。支持我吧!”
      
          这好像是一句玩笑话。有关部门也不会据此立项。立项需要十分充足的理由。
      许多理由,一任任领导们都讲过。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又处在沿海经济带,坐落在T 型结
      构交汇点上的城市,全国只有两个,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南通。”罗一民在许
      多场合这样说过无数遍。
      
          他说的是南通的地理优势。你看,沿海是经济带,万里长江也是经济带。1840
      年后英国人选择上海作通商口岸,就看到了海洋可以通西方,也可以通达中国南北,
      沿长江还可以一直通到湖北、四川等中国内陆。早年上海远不如苏州,上海被选作
      通商口岸是因为地利之便,上海飞速发展起来了。
      
          几十年来,京沪铁路从徐州下来,经常州、无锡、苏州,通上海,再通浙江、
      江西、福建,这是个铁路沿线经济带。苏锡常也快速发展起来了。南通被长江隔在
      北岸,一下子被甩出去了,像个被遗忘的角落。南通虽坐落在长江三角洲洲头江海
      交汇的T 型交汇点上,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地理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缺这座桥,南通成了“神经末梢”。有这座桥,南通立刻成为“重要枢纽”。
      不仅南通局势顿时改观,整个苏北都将受益。这不是南通一地的需要,有了它,整
      个苏北都将融入“长三角”经济带。
      
          我相信,南通人为圆“十年大桥梦”可以写一本书,但我没那么多篇幅,莫如
      用一句话说:南通几代领导班子像运动员跑接力赛,到罗一民这一任班子,接过了
      最后一棒,终于跑到了终点。2001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苏通长江大桥正式立项。
      
          南通万众欢呼!
      
          南通媒体说:几代南通人的世纪之梦实现了。2007年6 月18日,苏通大桥胜利
      合龙。
      
          南通人说:限制南通发展的第一个大瓶颈解除。
      
          罗一民抓住机会,就启动了以整治濠河为突破口的城市建设工程。今天,我所
      见的濠河,已经是南通人最为自豪的杰作之一。濠河水面鸥飞鱼翔,水岸绿阴婆娑。
      亭、台、塔、榭依水筑景,彩灯、喷泉、音乐环水迷蒙,南通人称之宛如“少女脖
      颈上的翡翠项链”。
      
          城水相融,人水相亲,胜过江南水乡,并不夸张。濠河已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
      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获“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通由此成
      为全国首批“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朱镕基在相隔10年后再访南通,游揽了濠河后,郑重地说:以前那顶“垃圾桶”
      的帽子该彻底摘掉了!
      
          曾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的迟浩田老将军视察濠河生态风景区后,有感而赋诗
      盛赞濠河:
      
          你不是泰晤士胜似泰晤士
      
          你不是塞纳河赛过塞纳河
      
          你并非威尼斯
      
          那不眠的斑斓灯火
      
          却引得如织游人流连蹉跎
      
          南通人是聪明的,大桥能修通已不是梦,南通将从“末梢”变“枢纽”,必有
      大发展,那么濠河沿岸本身就是钱。
      
          濠河原是护城河。我站在濠河岸却要问:“早先,哪边是城里,哪边是城外?”
      因为自张謇发展实业以来,南通百年发展已使濠河成为城市的中心。
      
          随着以整治濠河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推开,南通人都知道,濠河岸边的破旧搭盖
      迁走,工矿企业全部搬家,按政府规划修建濠河沿岸馆舍,无论文化产业还是商业
      网点,一切亭台楼榭场馆日后都将是永久的聚宝盆。大家的积极性仿佛从地底下冒
      出来。
      
          有人说,一个城市主政者的理念和眼界,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形象。那么,
      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座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呢?
      
          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杰夫考察了濠河后这样说:“濠河最美的地方就是广大市
      民融入其中。”
      
          杰夫这段话,并不是一般地指濠河所处的城市中心位置,而是他亲眼所见的市
      民与濠河生态圈相亲相融的景象。
      
          每日清晨五六点,濠河东侧的生态绿地上,沿濠河的亲水栈道、水榭平台上,
      就陆续出现了三五成群的健身活动者,有舞剑的、跳舞的、打太极拳的,还有放风
      筝的,那绵延的生态陆地约11万平方米,被老百姓称为天然大氧吧。
      
          夏夜七八点,环西文化广场大型水上舞台,总有“濠滨夏夜”群众性纳凉文艺
      娱乐活动。爱好者来自大街小巷、四面八方,有祖孙三代、举家出行来欣赏演出的,
      有年轻父母带着蹒跚学步的小娃娃来凑热闹的。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售票,兴之所
      至就上台唱上两段,自娱自乐,自我陶醉。
      
          如果泛舟濠河,清澈的水面上,一只只小船悠悠地载着夏夜凉风,载着一船人
      的梦想或畅想,那样的体验大约是只有亲历者自己才清楚的。
      
          我在寻访中看到,这里最动人的也许还不是整治一新的自然环境,也不仅是市
      民融入其中,而是人的心境。
      
          2.知识界的良知良能
      
          2002年8 月,正值整治濠河之时,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来南通考察,
      在与罗一民的交谈中,吴良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说南通可能是“中国
      近代第一城”。
      
          罗一民告诉我:“这是我们不敢想的事。虽然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已经发现张
      謇当年在城市建设上的成就很了不起。”
      
          吴良镛说,这只是他的“初步推论”,还需要“小心求证”。
      
          罗一民非常重视,发动了南通文化局、建设局、规划局、博物苑、张謇研究中
      心等单位也开展研究,并为吴良镛院士的求证工作提供历史资料。
      
          2003年,吴良镛院士在《文史知识》第8 期发表了《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
      》,正式阐述了他的基本认识。
      
          吴良镛写道:“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他将工
      业区选在城西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
      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 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
      > 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
      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吴良镛先生还历数了张謇修马路,建五山公园,如何对旧城进行合理扩建,在
      主城区南门外建公共行政设施和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濠河
      畔建学校等文教事业,在新区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并重视城市景观创造。吴良
      镛说张謇“不遗余力地开展城市建设,并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还说“张
      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还说张謇也“不仅仅是进行城市与地区的物资建设,更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改良>.”
      
          吴良镛院士作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还基于他认为,南通“不
      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上海、天津。他说南通是“中
      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而建设和
      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吴良镛院士的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说,能否为国人接受,暂且不论。我
      注意到,随着罗一民发动南通知识界寻索、研究张謇的城市建设史迹,许多人就在
      那不断“发现”中体验了深刻的感动。
      
          教育界发现,张謇在190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私立师范,当时更大的困难是:能
      教新学的人才奇缺。甲午之耻,张謇一天都没忘。但他以同样“义无反顾”的心情,
      重金聘请了日本籍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前来任教。他聘请的唯一中国主
      课教师是王国维,王国维也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那么,张謇该有多么大的胸怀!
      
          张謇办学尚能为乡人理解,可是办博物馆,乡人就有疑问:这博物馆是干什么
      的呢?现在,南通博物馆的非研究人员都知道了,张謇说博物馆的作用可以“辅益
      于学校”,他认为“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不足以培养通才。
      因而需要“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
      
          他们还发现,张謇在1905年曾写下《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与《上南皮相国请
      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两次上书清政府。
      
          请注意,张謇说的是“博览馆”。他在上书中写道:“今为我国计,不如采用
      博物图书二馆之制,合为博览馆。”他还说,“今之世称文明最古之国,咸推我国,
      此亦东西各邦之公言”,在京办国家博览馆,可以“宣上德而扬国光”。
      
          可是,清政府没有采纳。
      
          张謇就在家乡毅然兴建。
      
          馆成,张謇在《营博物苑诗》中写有一句“尊华是主五洲宾”,意为博物馆的
      收藏以本国文物为主,并融会各国文物。爱国之情与开放胸怀,都令人感佩不已。
      
          张謇并未去过欧洲,今天我们在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冬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
      均看到以本国文物为主,融会各国文物的琳琅陈列。在张謇始建博物馆的第二年,
      1906年,刚成立的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此说与张
      謇说的“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何其相似。张謇这位从科举制走出来的
      读书人,在20世纪清晨的眼界,能不令人敬佩!
      
          图书馆的人员琢磨,中国自古就有国家图书馆,如老子就是周朝图书馆馆长;
      汉唐以后也有寺院藏书和私家藏书等。但都深藏于四库三阁,深锁于私家楼阁,非
      公众能借阅。典型如宁波天一阁主人范钦在书楼前立有禁牌,写明“擅将书借出者”,
      必受何种惩罚。张謇为广教育、开民智创建的公共图书馆,则是创举。
      
          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所建图书馆大小馆舍67间,藏书14万卷,是当时中国
      私立公共图书馆规模之最。如今仅存旧楼,于是重修它的建议也被提出来了。
      
          文艺界发现,濠河边的伶工学社,更俗剧场,源于1919年梅兰芳、欧阳予倩应
      邀来此同台演出,此后京剧、昆曲、徽戏、话剧、歌舞剧,纷纷来此登台竞艺。这
      也是张謇为开化民风,提升家乡人们的文化修养所作的努力,并乘势办起艺术学校,
      还办了电影公司。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出在南通,并不偶然。
      
          张謇当年邀请沈寿女士来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男耕女织几千年,这“女红”
      中蕴藏着多少学问?现在经进一步发掘与传播,人们惊见,沈寿以中国刺绣艺术汲
      取西洋油画风韵创造的“仿真绣”早就是惊世之作。她的代表作之一《意大利帝后
      爱丽娜肖像》,1911年曾在罗马世界博览会上捧回了《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
      奖凭》。
      
          沈寿确实是近代极有创新天赋的刺绣大师,她在南通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可
      惜英年早逝。
      
          在病中,她口述笔画,张謇记录整理,抢救出的一部《雪宦绣谱》,就在张謇
      的印书局出版。
      
          这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的宝典,被称为“无一语不自寿出”和“无一字不自謇
      书”,历史岁月中那样的合作,那样的情谊,怎不令人感佩至深!
      
          南通知识界,在寻索历史遗迹中被震撼!
      
          从前南通的“怨声复怨声”中,文化人的怨声,因文化的“翅膀”,比一般老
      百姓的怨声更有煽动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现在,文化人也更容易体会到历史深处,
      家乡确实有过的辉煌。那样的人格、那样的崇高,足以使体会到它的文化人被深深
      触动。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被称为“士”,就因为他们蕴含文化的声音亦属社会上层
      建筑。今日南通文化人以良知发出的声音,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也极为广大。他
      们的文章发表在《南通日报》等媒体上,影响就更大。
      
          如果说企业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经济界的积极性被发动起来,现
      在南通知识界在寻索历史遗迹中得到的远不只是有关文章,知识界的良知良能、责
      任感、家乡自豪感,以及渴望为家乡增光添彩的激情正广泛释放出来。
      
          从前孔子说,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罗一民说他最想做的是
      把南通人的自信心、自豪感找回来。若说“人心工程”,至此,这个“人心工程”
      就做大了。
      
          罗一民本人也从吴良镛院士的研究和南通知识界的研究中,加深了对城市建设
      的认识,看到了城市建设远远不只是崭新面貌。城市的布局和结构,对发展经济、
      提升人文、繁荣社会并促进和谐发展所凝聚的博大学问,同“面子工程”,以及为
      提升GDP 而大抓建筑工程,有天壤之别。
      
          罗一民任市委书记后,写出文章《弘扬先贤伟业续写时代辉煌》,这是进一步
      激励南通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志向。
      
          朱晋副市长在概述南通这些年的发展时,曾给我讲到“四个性”,原话是: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主要领导花很大气力来做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根本性
      的工作。”
      
          我请他解释。
      
          他说:“战略性,就是切合南通市情实际,坚持不懈地抓事关南通长远发展,
      为南通的发展增添动力、拓展空间的事情。”
      
          “全局性呢?”
      
          “善于从全局把握,既重点突破,又注重统筹协调。”
      
          “基础性?”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重视可持续发展。”
      
          “根本性?”
      
          “抓人的建设、提升人的素质,抓机制体制创新、提高行政效能。”
      
          我隐约感到,罗一民出现在南通这个阶段,是罗一民的机遇,也是南通人的运
      气。因为南通人在困境中已经积蓄着思变图强的愿望,而罗一民有效地开发、会聚
      了民众中积蓄的能量。
      
          但我认识的罗一民还只是在工作层面,某种程度上还有如“悬”在办公桌上,
      我只看到他的上半身。罗一民究竟从哪里走来?为什么罗一民会对一个清朝状元特
      别感动?为什么能把南通历史和现实的潜在资源利用得相当充分?我想我不能仅限
      于了解罗一民的工作,工作是他的要事。了解罗一民的来历则是我的事。
      
          3.你从哪里来
      
          “我想知道,在你记忆中,有哪些青少年时印象特别深的事?或者,从书中读
      到的某个印象特别深的人物?”
      
          他想了想说:“俄罗斯的普列汉诺夫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
      的贡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他必须具备历史所需要的才华和魄力,二是要能遇到能
      够发挥你才能的历史环境。”
      
          “你什么时候看到这句话的?”
      
          “‘文革> 当中看的。”
      
          “从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看的?”
      
          “对。一本黄皮的小册子。”
      
          “书名记得吗?”
      
          “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那时在讨论,是奴隶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
      造历史。我看到普列汉诺夫这句话,感到很耐人琢磨。我想英雄要有英雄能施展才
      能的历史条件,英雄不可能单独创造历史,奴隶缺少英雄人物也无法改变历史,是
      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所以我对普列汉诺夫那句话印象很深。”
      
          我暗自思忖,今日罗一民能看到张謇的贡献乃在于张謇能发动家乡人民为更好
      的日子去奋斗,以及罗一民把调动群众积极性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这里有一
      个早年“烙印”吧!
      
          “那时,你在哪儿?”我接着问。
      
          “在徐州第二机械厂当工人,翻砂工。”
      
          “怎么到徐州去的呢?”
      
          “我父亲调到徐州工作,我们全家都到了徐州。我在徐州四中读完高中,1970
      年12月到工厂当工人。”
      
          “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徐州地委书记。”
      
          贸然一问,没料到罗一民是干部子弟。但接下来我知道了,他的父亲在“文革”
      中被“打倒”,也许是罗一民一生中难得的一种收获。在江苏省,他父亲是最晚
      “解放”的地委书记。“文革”十年,父亲的厄运不仅使罗一民在少年时要像一个
      普通百姓的孩子那样生活和思考,他还体验到了“反革命子女”是什么滋味。
      
          他16岁当工人,劳动肯吃苦,业余时间读了不少书。为了做个“可教育好的子
      女”,他的思想也像个好人那样思考问题,于是感到工厂的管理很乱。看到十几吨
      的铸件,仅仅因为干活不认真,出了气孔,成废品,就砸了,再回炉。这一报废就
      是几万元。
      
          “只要认真,可以做到的,没有做到。”他说。
      
          他当了五年翻砂工,第六年当上工厂组织宣传科干事。那时,渴望上大学是很
      多青年的梦想,他也想。1977年终于被录取到南京大学中文系。
      
          这时,厂领导来动员他:“别去读了。上大学是读书,你在工厂,平时不也读
      了很多书吗?”
      
          领导还说,厂里已经考虑要任命他为组织宣传科科长了。“在工厂好好干,比
      去读书更有前途。”
      
          罗一民说:“厂领导苦口婆心地劝。我在工厂6 年了,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
      领导,对我很关心,也很信任,还在上年培养我入了党。我对工厂也有感情。我真
      犹豫了。那时还不大看重学历,看重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我当时想,如果把一个
      工厂交给我,我一定能管好。那时也敢想,我甚至想,我一定能把工厂搞成全地区、
      全国最好的工厂。我就是工人,我知道怎么发挥工人的积极性。一是管理到位,二
      是协调好人与人关系。这两条做好,一定能上。但是,我犹豫了几天,还是选择了
      去上大学,觉得这是一个多年的愿望,放弃了将来要后悔,就去了。”
      
          到南京大学后,他仍然发现自己在问自己:“上大学,将来到底想干什么?”
      
          这年他23岁,感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明确。“不管干什么,学知识总是有用的。”
      于是如饥似渴地看书。
      
          他学的是中文,他说他相信,作家在大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进了大学反而不能
      成为作家了。
      
          “我可能会成为学者。”他这么想,对课堂里的课程就不满足,对美学、哲学、
      历史、政治经济学投入了更多的兴趣,不在意跟着课程走,喜欢独立思考。
      
          25岁,他戴上了近视眼镜。
      
          他说后来他才听说,近视一般是20岁以前得的,怎么25岁得了近视眼?就是那
      时看书太狠。
      
          今天他的腿怕受寒,也是那时落下的毛病。学校的宿舍晚上到时候就熄灯,看
      书受限。他发现学校有一位管后勤的老大爷管着一座老楼地下室的钥匙,就跟老大
      爷搞好关系。老大爷就给了他“方便”。
      
          “你就悄悄地在这里看吧!”老大爷说。
      
          地下室太阴。长期如此,寒气不知不觉侵入了腿脚。
      
          要毕业了,面临去向选择。
      
          “文革”后,那是一个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人民日报社、文化部、统战部、
      江苏省委办公厅都来选人。他在班上属“佼佼者”,学校也首先推荐他。
      
          “我又想回工厂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他说。
      
          “你想回工厂?”他的女友大吃一惊。
      
          这时他已经谈恋爱,女友在医学院读研究生,听了他的想法,觉得不可思议。
      
          他看着女友的惊讶,也答不上话来。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问。
      
          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去机关工作?往学者发展?心中确实还有工厂,总觉得想做点实际的事,觉得
      搞企业经营管理就是实际的事。
      
          他是江苏学生,首先被江苏省委办公厅选走了。他的父亲已获“解放”。但由
      于他父亲又成了领导干部了,他被认为安排在“核心部门”不合适。
      
          学校则认为,都粉碎“四人帮”了,是人才怎么不用?我们用。于是他作为那
      一届唯一留校的文科毕业生被安排为南京大学党委秘书。
      
          4 年后,他30岁,任南京大学法律系党总支副书记。
      
          那时大学也很需要培养年轻的领导干部,他被南京大学推荐为首批后备的领导
      干部人选。他也正在努力做一名管理、专业“双肩挑”的高校学者型干部。如果他
      一直在大学里工作下去,他可能成为某大学的一位领导者,南通就不会有罗一民这
      位市委书记了。
      
          4.一个分水岭
      
          “1986年我被派到高邮县挂职,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走向。”
      
          “挂什么职?”
      
          “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高邮县在苏北吧?”
      
          “是的。从南京下去,第一印象就是乡村贫穷。”
      
          “还有呢?”
      
          “下面很复杂,也很需要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能力的干部。那时我真的是
      感到人民需要,党需要。要造福一方,取决于一批领导干部的素质。但我看到,现
      实状况离需要的差距很大。我再次想到了普列汉诺夫说的两个条件。首先就是要有
      德才兼备的执政能力,不论你自觉性怎样,你要具备,不具备,扶上去也是滥竽充
      数,贻误一方。”
      
          “你在高邮多久?”
      
          “将近两年。回来后也惭愧,也曾经后悔。”
      
          “为什么?”
      
          “1988年我被调回省城,任省工商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主持处里的工作。那
      时,如果我自己努力去向组织要求,留在高邮县继续干下去,我曾经想过,我能干
      好。”
      
          “你是指你能干到‘一把手> ?”
      
          “那时我还年轻,从副书记扎扎实实干下去,成为县委书记也是有可能的。继
      续做下去,就可能把一个县做好做强。我是这样想的。可是我回来了,所以惭愧。”
      
          “以后你那么多年都在省工商局?”
      
          “是的。从1988年到1994年当上副局长,就6 年。任副局长又6 年。前后就12
      年。工商局工作我已经很熟悉了。别人也说,工商局有权有势收入好,养尊处优,
      这一辈子很不错了。1999年组织上定我来南通,有人对我说:南通南通,路难通,
      话难懂,事难做,官难当。”
      
          “官,怎么难当?”我问。
      
          “说20来年,历届一把手都没有升迁的。你去就是个副市长,连副书记都不是。
      你想干事,干多了,有忌讳;干少了,说你不干事。”
      
          “你怎么想?”
      
          “我也想得很多。”
      
          他说他还想到,过去听人说:“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凡夫俗
      子,四十岁老而不死。”怎么说“老而不死”?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兴趣了,
      养尊处优有什么意思?还有一句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他还想到了少年时代,就敢“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当翻砂工也有责任感。当
      初上大学,工厂挽留,自己没留下。大学毕业后,想回工厂,又没去。后来去高邮,
      自己也曾想留下的,又没有去争取。为什么总想着这三次?大约是心底总还有想做
      一些建设性事业的愿望,这里似乎有个情结。
      
          妻子是了解他性情的,对他说:“人家都说地方上很复杂,并非你一腔热情,
      就能做一番事业的。”
      
          他也想过南通的困境,而困境不就是挑战吗?
      
          1997年他还曾经被省委选入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被送往美国马里
      兰大学培训了6 个月,其间往来于哈佛、斯坦福大学听课。人们还把这个班戏称为
      江苏的“黄埔军校”。他赴美所学不只是听到的课,美国的发展也强烈地打进了他
      的记忆,这都是心灵受过激励,也感奋过的。
      
          回想起来,少先队的鼓点、工厂的熔炉,大学的激情,都还在心底,但仿佛已
      被变化的岁月覆盖得模糊,什么时候变得患得患失?自己到底是想去做官,还是想
      去做事?
      
          躺在深夜的黑暗中拷问自己,他觉得不应该是以这样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他感到年轻时代有过的梦想、激情、抱负,还是温暖过自己年华的,应该首先
      找回来。下决心去南通做一番事,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放弃,一生都会遗憾。
      
          即使去了没有作为,失败,那也是自己的经历———毕竟经历过,或许日后也
      可以写出来。从精神上说,只要问心无愧,就值。
      
          我与罗一民说的是随便聊聊,实际上我们聊到了内心深处。我似乎看到了,罗
      一民到南通后为什么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南通人的自信心、自豪感找回来,那
      也许不仅因为南通在历史上有过那样的辉煌,还因为他从自身的体验中深以为:一
      个人把自己的信心、情感所系和精神状态找回来,是最重要的。他高度重视发动南
      通全民积极性,也因为警惕着自己的能力不够,唯有发动群众才能创造历史。
      
          我也再次看到,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坎坷,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爱
      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所熏陶的理想、志向、事业心和责任感,只要没有被日后坎
      坷、复杂的岁月所淹没,就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能够在历史需要、环境需要
      的时期去担当责任,去做出业绩的源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一个领导干部到底如何,也许并不十分复杂,看他言行
      的走向是为做官,还是为做事,这是个重要分水岭。一心谋官者,当做事对做官没
      好处时,是不去为做事动脑筋、冒风险的>>看他属于哪一类,恐怕也不需要特别的
      智慧,老百姓听其言观其行,通常就心知肚明。
      
          一心做事的干部,也不是不想提拔,权力大了更好做事。罗一民不否认他到南
      通来就想过,他要做到:“会做事、会共事、做成事、不出事。”他要争取从副市
      长做到市长、再做到市委书记。他要与南通人共同振兴南通。他不能失败。
      
          他就任市委书记后,接着做哪些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