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香港回归10年,经济上遇到了一次次的重创,其中“金融危机”与SARS两场不
      期而遇的天灾,是命运对香港的考验甚至捉弄。但是香港挨过了,这条大船冲破迷
      雾,绕过激流险滩,如今又从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启航,走向世界。至此,没有人
      再担心共产党接管了香港,搞乱了香港的经济,破坏了香港的生态。然而香港主权
      回归,人心是否也同步回归?这个问题不在大海平静的表面,而在海水深处———
      
          2004年我到香港后第一次看到来自香港大学的一份民意调查,问卷的题目是
      “你是什么人?”这道题又被分为四个细致的小题目:“你是中国人?”“你是香
      港人?”“你是中国的香港人?”“你是香港的中国人?”当时看了基本摸不着头
      脑:为什么港大的民调要截取这样四个级差很小的提问?它渴望了解的是香港人什
      么样的心态?
      
          接下来有一次我随香港的人大代表到广东梅县进行考察,路上碰巧和一所知名
      大学的校长坐在一起。这位校长显然把我当成了中央电视台的资深记者,向我提出
      了一个难度极高的问题:“依你看,现在香港的问题是什么?”我不假思索:“经
      济,赶快把经济搞上去。”校长先生说:“对,但这只是表面,不是根本,根本的
      问题要我看是人心。”
      
          作为香港当时8 所高校的校长(后来增加到9 所),我知道这位校长大人是一
      个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当然也知道他是勇于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不
      过香港的大学校长为什么会向我一个内地的记者提到“人心”?1997年香港如期回
      归,“香港人”当然就是名正言顺、意义单纯了的“中国人”,这个问题还有什么
      可争议的价值吗?然而当我冷静下来仔细咂摸,特别是设身处地地为香港人着想,
      身份一换位,立刻就明白了问题何以成为问题:1997年香港告别英国人一百多年的
      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民族自豪感上来讲,人们的腰杆挺直了,不再为自己生
      长于中国,当局统治者却举着一张“鬼佬儿”的面孔而尴尬。但是以往的几十年,
      “中国人”在世界的舞台上没有地位,他们是“贫穷、落后、愚昧甚至被赤化了的
      一族”,香港人在这一点上有很多的疑虑,或者说他们的追求很“务实”———回
      归后,如果香港的现实社会依然稳定、思想气氛依然自由、经济发展依然向好、老
      百姓的生活水准依然很高,那么过去的“香港人”并不会太在意自己究竟属于“什
      么人”;然而1997回归,紧接着铺天盖地“金融危机”当头棒喝,再接着就是SARS
      的疯狂肆虐,经济到了2003年已经全面陷入低谷,这时候有人偏要“哪壶不开提哪
      壶”问香港人你究竟愿意做哪里的人?让他们怎么回答?如果问我我又怎么回答呢?
      
          也许我们可以作这样的一个假设,假设英国人1997还在香港,突遇1998亚洲金
      融危机,2003年又遭到了SARS的夺命砍杀,香港人的命运还掌握在英国人的手里,
      那么这两场“天灾”扫荡过后,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会不会有所改变?
      
          可惜我不能要求每一个香港人都像我这样思考问题,历史不能假设,香港人
      “务实”的习惯使这种“假设”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会被远远地推到视线以外。此
      外还有一个现实: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几百万香港人并不是人人都真实地了解内
      地、了解中央政府以及十几亿内地同胞对香港所持的态度及感情,这一点当然也会
      障碍他们对祖国的认同。
      
          2007年3 月,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度会议,香港《经济日报》的记
      者在3 月16日国务院总理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这样的一个
      问题:“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请问总理,对香港回归10年来的表现,您有
      什么样的评价?”当时我在香港,在看香港很多媒体都在实况转播的这场记者会,
      记得温家宝总理从容地回答:“香港回归10年来,确实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这10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
      针,坚决按《基本法》办事,没有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部的事务。香港特别
      行政区政府团结香港市民,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
      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同时温总理在请这位记者转达他对香港同胞的问候
      时还说道:“值此香港回归10年之际,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
      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香港回归10年,中央政府包括13亿内地同胞并没有要求香港的“人心”一定要
      立刻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客观地讲,这10年,香港的“人心”已经和正在加速地发
      生着改变。回到2004年我初到香港时看到的那份港大的民调,当时那四个小问题香
      港人所答“我是中国人”的比例着实没有过半,很多人扪心自问还是只愿意表明
      “我是香港人”或者模棱两可地承认我是“香港的中国人”。然而接下来的2006年,
      同样的一份问卷,答案不同了———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最新的一次民意调
      查显示:有56.3% 被访市民对中央政府在香港实施的政策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这个
      数字比上一年同期大幅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对此依然抱着负面态度的受访者只有
      9.9 %。
      
          香港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人们的思想、立场、态度不会被“个体意识”以外的
      任何因素所强加或左右,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统计数字相对地少有水分。为什么
      香港回归10年,港人终于渐渐改变了他们过去对内地特别是对中央政府怀疑以及冷
      眼旁观的态度?因为“人心”毕竟是肉长的,中央政府在这10年中一再推出“挺港”
      的诸多措施,不仅只为香港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还为香港的明天作出了很多方面
      的设计和安排。香港人毕竟把这些都一一看在眼里,身受其惠,不再否认自己的真
      实身份,不再忌讳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90年4 月4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
      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以后,香港政府每年都举办《基本法》颁布纪念年的大
      型研讨会,整个社会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国情教育”,这些成系列的说服、感化
      不仅实在客观,而且全部都是由香港人自己来举办。香港人为什么要主动地与祖国
      靠拢?因为他们知道香港今天乃至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换句话说不“背靠祖国”就没有基础“面向世界”。祖国内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已经突飞猛进,各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也
      已经和香港人越来越具有“共同语言”。
      
          2006五四青年节香港金紫荆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典礼。我去现场报道,看到
      广场上伴着音乐缓缓升起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也有带着紫荆花图案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旗仪式以后,一个旨在持续性地对香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的《国歌、国旗、国徽———通识学习计划》也随之展开。而从这一年开始,
      香港以后每年的“五四”,民间都要用这种“升旗典礼”的庄严来提升全港青少年
      民族精神、国家观念以及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同样是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
      他们的热情只来自自身对祖国的渴望。
      
          封闭了几十年的两地关系需要时间使彼此通过交往相互了解、相互理解。10年
      香港回归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这“一瞬”要与过去一百多年外族对香
      港的统治相对照,它更显得急促,更不能指望一夜春风,梨树尽白。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内地人敞开了胸等待香港同胞
      发自内心的相拥一抱,这一天或长或短,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到来都不是时间的问题,
      而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如今已初显端倪!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