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为省部级高官,田凤山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然而他却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冠冕堂皇的一面,即阳面;而公众平时看不到的田凤山,却有
      着见不得人的另一面,即阴面。
      
          阴面一:用权力来敲山震虎
      
          人们都知道“国贸城案件”,也更明白此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时任黑龙江省委
      副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田凤山。当时,田凤山得知揭发检举的是国贸城的副总经
      理于新华以后,气得他一连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觉。
      
          于是,田凤山便把几位当事人找来,研究一下如何应对这一“蹿”出来的“黑
      马”。当场,有人建议用重金堵住于新华的嘴,还有的人建议去找黑社会的人来
      “教训一下”于新华,可田凤山否决了这两个建议,他说:“坛子嘴可以扎住,人
      的嘴那是封不住的,如果用金钱开路,在这个时候那是不起作用的,还有,利用黑
      社会来‘吓唬’和‘教训’的话,那更是适得其反啊!”
      
          一时,在场的人没有了主意,沉默了十几分钟以后,田凤山慢条斯理地说:
      “我看,唯一的上策,那就是利用我们手里的权力给于新华施压,让她在政治上名
      声扫地,在经济上一贫如洗。”
      
          田凤山的妙计,使得这些当事人由“阴”转“晴”,由“沉默”变成了“活跃”。
      随即,每个人都有了分工,从那以后,全国反腐英雄于新华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了,前天,于新华的职务由副总经理变成了部门经理,昨天,于新华的党员活动也
      被“销声匿迹”地取消了,今天,于新华家中半夜三更就有人打来莫名其妙的“恐
      吓”电话。
      
          没有办法,于新华只好被迫离开了她的国贸城,当田凤山调往北京国土资源部
      任部长时,于新华感觉心里压抑已久的石头,似乎有些松动了,可是,于新华想错
      了,也估计错了。因为她得罪了哈尔滨官场上方方面面的人,虽然最后当事者都已
      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被人起了绰号“于老臭”的于新华依然是麻烦不断啊!
      
          当田凤山被“双规”以后,笔者曾经试图采访这位全国有名的反腐英雄,第一
      次打通她的手机时,当问“你是于新华同志么”时,对方却冷冷地说:“我不是于
      新华。”说完,就把手机挂断了。当笔者第二次试拨时,对方的手机已经关机了。
      没有办法,笔者随后又给她的手机发了一则短信息,语言十分诚恳地说明来意,可
      对方始终没有回音。第二天,笔者又多次拨打她的手机,但对方已经关机了。
      
          笔者感到大惑不解,于新华的一位朋友说,于新华现在的压力特别地大。前不
      久,国内一家媒体就田凤山“双规”的事情,采访了于新华。这一采访不要紧,却
      给于新华带来了新的压力。
      
          后来,笔者也明白了,于新华的压力,就是来自“以人定人,人决定人的命运,
      已经成为官场上一个规律性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的实质。
      大家清楚地知道,一个田凤山被“双规”,那么,与田凤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商”们,岂能善罢甘休呢?不能!绝对不能!这些人还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背后干着同样不可告人的勾当,还在威胁和打击着这位全国的反腐英雄啊!
      
          阴面二:用亲信来东遮西掩
      
          田凤山从小学教员到县委书记,再到省长,最终成为掌控25万亿国资的“中国
      首席土地大管家”,仕途之路虽不是很平坦,但还算是很顺利的。当田凤山气喘吁
      吁地爬上了官场“巅峰”时,这也就预示了他要“下山”的必然下场。在他“下山”
      之前,他对自己受贿的每一笔巨款,行贿的每一个人,都一一地进行了安排。田凤
      山已经考虑到了自己的“后路”,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出路”。为此,就在
      他赴京“接任”之前,把受贿得来的巨款,都换成了自己“亲属”和“亲信”的名
      字。
      
          对于马德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司机的名字。然后,他不声不响地向
      司机“暗示”了一下自己的动作。心领神会的司机,什么也没有说,用一种常人难
      以琢磨的默许,表示了“同意”。
      
          对于曹国辉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身边工作人员的名字。同样,他悄
      无声息地“点拨”了一下对方。聪明过人的对方,只是用微微的一笑,算是“回答”
      了田凤山。
      
          对于王慎义送来的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多年最信得过的朋友的名字,同时,
      他利用相互交谈的方式进行了“通知”。“两肋插刀”的朋友,摆了一下手,又点
      了点头,意思是说: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
      
          对于C 某的大额巨款,田凤山换成了自己“内弟”的名字。可是,他并没有告
      诉他的“内弟”。他认为,所有的所谓“亲信”和“朋友”,只不过是看中了我手
      里的“权力”罢了,他们和我只是一时的合作。而最最可靠的,莫过于自己的内亲
      了,所以,田凤山没有与他们过多地打招呼,也就放心大胆地赴京接任了。
      
          阴面三:用赠予来寻求保护
      
          1999年12月,时任黑龙江省省长、59岁的田凤山赴京任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
      2000年3 月,田凤山担任国土资源部部长,来到了北京,田凤山由“土包子”一下
      子变成了“金凤凰”,尽管他是标准的“草根”官员出身,但他对自己身后的劣迹,
      还是心有余悸,忐忑不安啊!
      
          就是从那时起,田凤山心里不停地想:既然自己已成为掌控国资的“大管家”,
      那么,我就在这里面大做文章。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寻求自己的“保护伞”,
      掩盖自己在黑龙江省的“丑事”,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终于想出了一条聪明过人
      的“妙计”。那就是,以国务院建设的名义,对沿海地区、江南地区的国土部门,
      搞一个“协议”:在开发兴建中,要留出部分住宅,留给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办公
      厅,中央统战部,来安排“有特殊贡献者”和“革命老同志”享受一下党的温暖和
      关怀,
      
          田凤山的“建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部分同志的赞许。于是,就在2000年至2003
      年3 月,经田凤山一人之手,以市值百分之二至三的价格,为这些人物在上海、青
      岛、苏州、杭州、深圳、珠海、武汉等地建造了大批豪宅。
      
          田凤山此举,那可真是“一箭双雕”啊!表面上是鼓励“有特殊贡献者”的、
      “革命老干部”的情绪,实质是寻求政坛上的“保护伞”,结果,田凤山事件曝光
      后,北京立即传出了形形色色的传言。经有关方面证实,2004年11月初,那些“有
      特殊贡献”的、“革命老干部”,已向有关部门退回的住宅、别墅就有80多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