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中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是计划经济,相对而言,企业的领导者有很多现成的
      路可走,工程任务由上级安排,施工设备有财政拨款购买,职工工资,生活福利虽
      不那么好,但也无需发愁。改革开放以来,180 °的大转弯,政府不管了,一切都
      得靠自己。十一局的前身虽然是赫赫有名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但精干人才和贵重
      设备大都支援给其他工程了;虽说船破有底,底破有帮,但,承受冲击的能力到底
      比不过往日了。你想想,光是一个不太显眼的河南省故县水库,十一局就干了整整
      15年,不是他们不愿意卖力气,而是因为国家每年的投资就那么多。这长达15年的
      苦日子,是十一局的“长征”啊。
      
          十一局职工就是从生活了15年的故县山沟里冲向市场经济的。和三门峡、刘家
      峡、长江三峡水库相比,故县水库可以说小得可怜。但由于国家投资不足,它却耗
      费了十一局8000职工15年的宝贵时间。为要加快工程进度,就把废弃了的钢筋捡回,
      把弯曲了的钉子锤直,局长和工人一样,每年必须完成40元的节约任务,拾废料也
      好,省吃俭用也好,上山打柴也好,各人发挥各人的才能吧。宗敏的前任领导,全
      力以赴地开拓新局面。就连养牛挤奶,做蛋糕,制作服装鞋袜、牙刷肥皂也搞得有
      声有色。
      
          以王宗敏、孙玉民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在前几位领导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制
      定了新的拼搏方案。
      
          业主要开发水电站、造拦河坝,修桥铺路,他招标,你投标。你的标书要做得
      比别人好,才有可能取胜。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光是标书好不行,还要有高
      超的外交手段。事先要跟踪业主,了解业主的性格、爱好,建立感情,从而取得他
      的信任。
      
          王宗敏第一次投标是和副局长张东升一起去某市一个大工程。通过关系,他们
      找到负责领导。等了几天才见到,而且态度冷淡,为了沟通情感,他到那位领导家
      中拜访又被轰了出来。这种冷遇在投标过程中他们不知尝到了多少次。
      
          但为了十一局,他们忍辱负重,越挫越奋。在寻找招标业主的途中,经过江苏
      淮安县城时,久久站在镇淮楼不远处的“胯下桥”前,古人韩信胸怀大志勇于受辱
      的故事,让他受到莫大鼓舞。值得庆幸和感激的是,王宗敏终于找到那种视政治生
      命和治水大业高于一切的淮委业主了。但这样的业主对工程质量要求都是很高的。
      多年来负责投标工作的十一局副局长王禹对我说,正因为业主要求高,报标者心情
      紧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将标做得精益求精,女同志夜晚加班回家不方便就睡
      在办公桌上。开标时,心脏不好的人根本不敢去看。
      
          说一千道一万,中不了标一切都是空的。
      
          眼前是一座金山,你有能力一桶一桶地搬回家吗?
      
          十一局的员工都说,企业文化是我们的命根子。
      
          大家也认识到,所谓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到企业文化的竞
      争。王宗敏从博览群书中获得“企业文化”的精髓。
      
          宗敏前任在企业文化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刚开始时,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
      识有一定局限性。王宗敏和孙玉民将年轻能干,又对新鲜事物敏感的陆文,调任党
      委宣传部长,专门具体负责十一局的企业文化工作。为让企业文化在十一局迅速开
      花结果,王宗敏和孙玉民抽出专门时间,狠抓落实。王宗敏一再向员工强调:我们
      的企业文化应当是把我们企业几十年以来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提炼出来,再把每一个
      特定时期的一些非常催人奋进的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形成十一局员工共同认可的价
      值观。随后发动全体员工以如何才能把十一局企业文化搞得完美为中心,献策献计。
      他们从数百条建议中选出具有共性的价值观,由陆文亲自赴北京请教了企业文化专
      家,最后确定“传承大禹,奋进不息”作为企业精神,“诚实守信,创造一流”为
      经营宗旨,“热爱祖国,忠诚企业,集体奋斗,争创业绩”为员工理念,提交局职
      代会通过。2002年底,王宗敏在全局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坚持不懈做强
      今天,满怀信心发展明天》,经大家反复讨论,又确立了“做强、发展,回报社会”
      的企业目标,进一步体现了十一局在新世纪的核心价值观。然而,王宗敏也深知,
      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确定的核心理念用制度加以
      体现,深入到思想内,落实到行动上。因此,科处以上干部实行了“1 加1 ”制度,
      即工作一天外,增加一个小时的学习;职工群众实行了“3 个1 ”制度,即由分局
      或工点,一年为大家选择切合企业实际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部好的影视作
      品,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十一局全面深入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王宗敏把《华为
      的冬天》一文大量印刷,员工人手一份。“华为”是任正非先生在深圳创办的一家
      著名公司,此文中任先生告诫员工百般敬业,如掉以轻心企业则可能由顶峰倒塌下
      来。王宗敏联想到往日三门峡工程局是何等辉煌,然而后来落得这般可怜,大为不
      服,奋笔疾书,号召大家认真反思,重整旗鼓,全力拼搏,再造辉煌!
      
          随着形势的发展,王宗敏又提出“人性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理论。除
      去干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规定,还建立了“干部轮流下基层劳动”制
      度。当刚招来的一些大学生对参加体力劳动不理解时,王宗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
      服同学。他说在小浪底工地,意大利RADIO 公司一个副总裁的儿子,大学一毕业就
      和工人在一起,一身工作服,打钻,修钻机。我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副总裁的
      儿子回答说,我要把锚索施工的每一道工序亲自做一做,才能当一名称职的工程师。
      将来做公司管理工作心中才有数。
      
          “假如有一天交给你一批缺乏训练的工人,由你去指挥,完成一项工作,你能
      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工吗?”王宗敏说,“1988年,我在非洲毛里塔尼亚负责一个单
      项工程,没有人帮你,你要学会指导非洲工人修发电机、震捣器、绑扎钢筋、立模
      板。那时,我才真切地感到作为工程师的动手能力是多么重要!”
      
          王宗敏热心诚恳帮助大学生的举动,让28岁的青年总工程师黄文龙终身难忘。
      他告诉我,他从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也曾想在城市找一份工作,所
      以担任十一局二分局技术员前首先要参加工地劳动有点不愿意。但受到王局长的教
      育后才有了今天。他在山西省黄河三级泵站、上海太浦河泵站、苏州青龙桥河枢纽
      工程所负责的技术、质检均被评为优良工程。在开挖苏州一处泵站基础时,有可能
      影响河岸上一幢楼房的安全,这幢楼房的产权属一位日本人,几十万元的修补费他
      要上百万。黄文龙和同事们开动脑筋,提出增加桩板,确保日本人楼房安全的建议,
      为中国节约了巨额资金。2005年,他从学校毕业仅仅五年,就由技术员、技术科长
      提为项目总工程师。小黄日夜奔波在工地,连刮胡子的时间也没有,哪儿有空交女
      友?至今仍是“王老五”。十一局劳资处长兰芳在工地对小黄说,“再过两年你就
      30岁了,如果那时你还没有结婚,我保证给你找一位,而且保证给新娘子找一份满
      意的工作。”有了兰处长的承诺,凤凰会飞来的。
      
          随着事业的飞速发展,十一局需要大批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才,每年都要招
      收400 多名大学生。为让这批人才长期留在企业,王宗敏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还特
      地为这批人才订出了培训、奖励制度,让他们在这里有看得到摸得着的光明前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