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孩子对父母的依存,就像小乌对巢穴的依恋,并不是你把巢窠里的食物储存
      足了,就可以飞离远走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是爱。你们眼神、语言
      的呵护,你们营造的温馨氛围,就像春风细雨一样,融化在孩子日渐长成的生命里。
      
          安徽淮北振华私立中学副校长武爱军介绍说,大双休日到来时,年龄大些的同
      学可以自己回家,小同学就要有家人来接了。监护人是爷爷奶奶的居多。还有二舅
      三姨父四大伯这样代管的亲戚,这些临时代管家长不知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班主
      任是谁,也不知孩子的学名叫什么是普遍现象。往往是喊着狗蛋、劳动、斧头这样
      的小名来接孩子。还有的代管家长,居然忘了接孩子的日期,要学校反复打电话,
      才带着砖窑场的灰尘或菜市场的腥味,满头大汗地赶过来。尽管代管家长尽了全力,
      但他们或因年老能力有限,或忙于生计难免疏忽,毕竟,相较亲生子来说,这些被
      代管的孩子,跟他们还隔着一层。这就形成了孩子无论是在校或是离校,难以获得
      等同父母之爱,孩子的心灵依然是漂泊而伤感的。有些同学,在晚自习结束后,坐
      在楼梯口发呆,或到操场上来回走动,还有的同学,课堂上莫名哭泣。老师问起他
      们,有的同学一言不发。有的直言相告,想爸爸妈妈呗。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
      跟刚刚大学毕业还未结婚的女班主任特亲,没人的时候,悄悄喊班主任“妈妈”,
      一放学就跑到班主任办公室不走,非常依赖的样子。班主任常常带好吃的给他。还
      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年后开学刚三天,突然不见了。原来是晚上从电动门的缝
      隙里钻出去跑掉了。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寻找,还报了警。最后在市区一座小桥边找
      到了孩子,他正大声哭喊着爸爸妈妈快回来。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就是从这座小
      桥边坐车离开的,当时孩子爷爷抱着孩子送他们。笔者随同振华中学小学部校长刘
      成,走进学生寝室看望同学。在一年级男生寝室,孩子们正在铺床,准备睡觉,他
      们相互打闹着,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但当问起想不想爸爸妈妈时,他们全都把嘴巴
      鼓起来,一句话也没有了。旁边的生活老师连忙解释说。孩子们最怕问这个了,问
      多了,就哭了。话未落音,一个男孩咧开大嘴,对着天花板,哇哇大哭起来。其他
      孩子,伸出小手。在脸上抹起了眼泪。小学二年级的女生寝室,几个女生在洗脚,
      她们老练沉稳地端着塑料盆。接水倒水。问及爸爸妈妈在哪里打工时,有的能说清
      在上海、广东,有的直摇头,根本不知父母的去向。
      
          虽说寄宿制学校为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带来了诸多方便,但能上得起这样
      学校的,毕竟少数。一年数千元的学费、生活费,使更多的农民工望而却步。90%
      的农民工子女,还在乡村的学校读书学习。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设施和环境,跟
      寄宿制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每学期只需交
      纳十几块钱的作业本费。这样低价的教育成本,不用说,是广大农民工的首选。一
      个家庭的分工也形成了: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爷爷奶奶在家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
      
          隔代亲的溺爱和祖孙之间的代沟,使农民工子女显得早熟而任性,同时,也因
      为老人监管力度薄弱,使这些尚未长成的庄稼苗,遭遇到被河水、车祸夺去生命,
      被人贩子拐卖、被不法分子诱奸的悲剧。农民工子女要拿出思念,拿出泪水,拿出
      尚未长成就伤痕累累的心灵和身体,为时代造成的这一冷峻现实买单,是多么无辜!
      
          笔者来到安徽利辛县程家集镇李寨小学时。正赶上学生课间休息。难得的一点
      空闲,孩子们跑到操场上。玩跳绳、摔纸炮。校长叶季军说,学校从一年级到五年
      级共七个班。240 多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占90% 以上。因为实施了“普九”,
      学生每学期只交十几块钱的作业本和基训费就行了。特困生就免除掉这十几块钱。
      
          可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困难,是个社会问题,学校没有能力承担。李寨小学的
      200 多名学生中,许多孩子一年见不上父母,是常有的事。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
      有的,居然父母双双都不在了。一对双胞胎兄弟杨云杨强,眼光看人怯怯的。叶季
      军说。这兄弟二人学校就免除了他们十几块钱的本子费,可他们家,太困难了。爸
      妈打工时,爸爸犯了事,被逮了。妈妈嫁到外地了,爷爷也早过世了,兄弟俩就靠
      着?
      
          0 多岁的奶奶过。“这两个孩子真是个麻烦事,奶奶身体也不好,农活干不动
      了。
      
          只能烧点简单的饭菜给小家伙吃,再过几年怎么办?“叶季军发自肺腑地说,”
      从目前情形看,发展寄宿制教育很有必要,不但对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管理教育有利,
      对他们的人身安全,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也减轻了留守老人的负担。“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务工,那些被他们丢落在家的待学的孩子。已成为
      一个农民家庭的重要问题。国家计生政策的显著成效使乡村学龄儿童日益减少,原
      先村村都有的小学,生源越来越少,从几百人降至几十人。为更好地利用本不富足
      的乡村师资力量,村级小学就合并到一处,新建成一所规模大。设施条件较好的学
      校。这样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学校离村子远了,孩子上学放学很不方便,特别
      是小一小二年级的孩子。留守老人们只能骑着三轮车,来来回回地接送,一些六七
      十岁的老人,不得不学会骑人力三轮的技能。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乡村老人的负担,
      特别是遇到阴天下雨,村级土路的泥泞让人力三轮寸步难行,而村级小学不可能有
      管孩子吃住的条件。这时候,私立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了。
      
          私人办学,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形成。那时的办学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家
      习惯称谓的贵族学校,全封闭管理,高档公寓,设施一流,收费昂贵,招生对象大
      都局限于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类是面对普通人,以高考。中考为目标的补习类学
      校。眼下的私立寄宿制学校,更多的是农民工现象的衍生物,也是经济时代的发展
      产物。因此,生源不是问题。笔者采访过的私立寄宿制学校,办学者既有教育界名
      流,也有当地有名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教育已成为企业一项极具潜力的投资方
      式。这类学校,在模式上具有当年贵族学校的特质,即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而
      在收费上,却具有平民意识,收取的费用能让收入稍富裕的农民工阶层接受。在安
      徽省淮南市,私立学校就有中山、古城。文山等六所。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农民工留守子女占绝大多数。在淮南中山学校采访时,校长陈焕凯坦言道,办
      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现在的私立学校,不但要有办学能力和办学良知,重
      视师资。设施和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学校近干名学生
      中。除了极少数的走读生,其余全部住校。每两周一次的大双休,有校车负责接送
      孩子回家,把学生逐个送到监护人或代管人的手中,不见不散。当笔者问及如何处
      理亲情缺失给孩子心理带来的阴影时,陈焕凯说,这是所有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
      理现象,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学校专门配备两名心理辅导老师,定期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学校设有留守儿童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
      跟在外打工的父母通电话。或进行视屏聊天。笔者采访期间,门口有人喊“报告”,
      陈校长一声“请进”刚落音,一个十二三岁的中学生腼腆着进来了。原来,他要给
      远在广东打工的爸爸打个电话。通话结束,学生道声“谢谢校长”,一脸喜色地出
      去了。陈焕凯笑着解释道,他在会上宣布,除了规定的每周三下午在留守儿童部跟
      父母进行联系外,他办公室电话随时为同学们服务。这样,每天都有学生到他办公
      室打电话,而所有通话费用都是学校买单。“学校要让同学们知道,他们不是被抛
      弃的一代,是有人爱有人疼的。”
      
          针对农民大批进城务工。其子女滞留农村的社会现实,教育界专家已多次呼吁
      在劳务输出密集的农村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作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的安徽省,
      早在2009年1 2 月1 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条例
      》中新增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权益保障条例。号召各级政府要将未成年人寄宿工作纳
      入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其中特别呼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兴建寄宿制学校。基于此,各地大小不一的寄宿制学校如
      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幼儿园到初中或高中规模不等。参差不齐。仅以皖北利辛
      县为例,全县1 5 ?万人口,46万人在外打工,仅县城寄宿制私立中学就有四所,
      加上寄宿制的私立幼儿园、乡村私立寄宿学校等达几十所。
      
          那么,政府呼吁建立寄宿制学校,是政府行为下的成本经营。还是让农民工自
      己承担“普九”之外新增的教育费用?安徽淮南市潘集区泥河中心学校的孙小宝校
      长,指着该校一幢崭新的三层楼房说,这幢楼是上级拨下专项资金建设的,叫留守
      学生之家,是全市乃至全省较早的为农民工留守子女建设的专用楼房,包括住宿、
      阅览、电视电话室等。那么,是不是每位留守的学生都可入住进来呢?孙小宝解释
      说,学校经过摸底排查,让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家里确实没有监护人或代理监
      护人的农民工留守子女入住进来,但目前留守学生之家的入住率很低,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校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负责管理留守学生之家的四名教师,是从学校教
      师队伍中抽出来的,其中两名教师已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按照学校正常的教
      学秩序。已不能再有富余教师抽出来为学生之家服务。而且,学生之家的室内设施、
      图书、电脑电话等,上面没有专项拨款,都得学校自己解决,每学期收取入住同学
      每位900 元的住宿、生活费,成本都保不住。这样一来,留守学生之家的建立,无
      形中增加了学校正常教学的负担,也增加了老师的心理负担。在留守学生之家当生
      活老师的李营,已有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但谈起眼下的工作。她坦诚道。跟教
      课比,负担重多了,学生生病、联络家长、夜晚宿舍看守、学生心理。人身安全问
      题等等。虽然待学生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她觉得压力很大。责任也大,远不如
      在课堂教学轻松。淮南市潘集区教育局局长徐沛喜说,如果农民进城务工的现实不
      能改变,户籍问题也一时难以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就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国
      家尝试开办公办寄宿制学校,应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基层学校教
      育基础薄弱,目前还难以承受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需求。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
      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强力关注。学生生病、联络家长、夜晚宿舍看守、
      学生心理。人身安全问题等等。虽然待学生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她觉得压力很
      大。责任也大,远不如在课堂教学轻松。淮南市潘集区教育局局长徐沛喜说,如果
      农民进城务工的现实不能改变,户籍问题也一时难以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就是一
      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国家尝试开办公办寄宿制学校,应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方
      向。然而,基层学校教育基础薄弱,目前还难以承受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需求。解
      决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强力关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