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钱宗仁的前二十年是不幸的,《胡杨泪》和《请读〈胡杨泪〉》的发表改变了
      他的命运,给了他机遇。他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到北京工业学院数学系进
      修,又到《人民日报》实习当了记者。但是,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之光已燃到了尽
      头。
      
          在他去世后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他出了一本纪念专集《胡杨泪尽》,收有
      他生前的照片、经历、自述、讲话稿、诗作、杂谈、书信、新闻报道,还有生前死
      后人们为他写的诗文选录。不要说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位社会名流,又有谁死后
      有钱宗仁这般殊荣!
      
          《胡杨泪尽》,是钱宗仁一生用生命之光换取到的回报。
      
          那是一本绿色封皮装帧并不算精美的书,就像钱宗仁本人。李锐同志的序,明
      白无误地阐明了出此书的目的:“我以为出这个集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让
      人们知所鉴戒,不要忘记过去,即本是万物繁生的沃土,为何长期出现过戈壁;更
      重要的一方面是让人们知所效法,如钱宗仁因具顽强不屈、奋斗不已的精神,即令
      是戈壁,也能生长出胡杨。”
      
          李锐同志再一次痛心疾首地为中年知识分子呼吁:“钱宗仁之死,又是一次教
      训:对受过磨难的知识分子,还得关心他们的健康,不要再事后惊叹他们的倔强而
      已。”
      
          “我们经历了多么痛苦的年代,人们经受的创伤够多了,不知浪费、埋没和摧
      残了多少人才,今后再也不能做扼杀人才的蠢事了。”
      
          钱宗仁拥有成千上万的同情者,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整理来
      自全国各地的来信了。信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有各部门、各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
      有教授、工程师、技术人员、作家、编辑、记者、文艺工作者,有经理、厂长以及
      个体劳动者、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大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有待业青年、
      临时工、失足青年、劳教人员等等。
      
          钱宗仁去世后,我才有机会在读《胡杨泪尽》时看到这些信的片断及钱宗仁对
      它们的评论。
      
          钱宗仁在1984年10月20日致李锐同志的信中,记述了《胡杨泪》在社会上引起
      的反响。他说,百分之百的来信都说自己是流着泪读完的,“不知是伤心,还是激
      动;不知是同情,还是受到感染……”许多家庭和个人争相保存载有《胡杨泪》的
      报道,用以作为教育子弟认识人生,努力发奋的材料。许多信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
      话:“这是我读过的上百篇关于知识分子经历的报道中最感人的一篇。”(暨南大
      学杨贻书)“我看书是从不流泪的,今天,这是21年来的例外。”(河北沧州农校
      部焕敬)河南省林业厅厅长张企曾开会途中在车厢里看了《胡杨泪》,全车厢震动,
      报纸抢购一空,只好组织读报,全车厢请他作代表给我写信;南京建材机械厂陈哲
      昌出差回来,尚未放好行李,妻子就递给他《人民日报》,他读着,其他什么也顾
      不上了;一个工人叙述他去买肉时,顺便在办公室拿了张报纸包肉,回家路上一边
      走一边看报上的《胡杨泪》,不知什么时候把肉掉了……
      
          人们为钱宗仁的命运和奋斗感叹鼓舞。
      
          “你坎坷的历程,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内心激动,使每一
      个有志于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士仁人从内心感到悲愤……从你身上,我看到炎
      黄子孙由古到今的道德、智慧和创造力,生的信念,活的欲望,艰苦卓绝的吃苦精
      神。”(河南孟津80741 部队冯长福)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胡杨树的一切品质都在你身上得到体现,人生道路的种
      种艰难险阻,坎坷崎岖不但没有使你萎靡,而是以更高的姿态出现在人民面前……
      你对生活,对社会的信任是使人挺立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缺乏这一点
      ……”(浙江江山汗头农技站占才水)
      
          《胡杨泪》最大的反响还是在那些千千万万与钱宗仁息息相通的自学青年之中。
      
          湖南铁合金厂工人丁超感慨万端:“……一个人在世界上追求、奋斗一辈子,
      也许什么也没有建树,但这样的人同样是伟大的。因为他的追求、奋斗本身就是一
      种伟大的行动……虽然您一生最美好的年华被历史无情吞没了,但我相信,不管您
      将来怎样,您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求知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将深深地激励起新
      的一代自强不息的斗志。”
      
          抚顺高湾农场的张福昆钦羡钱宗仁的奋斗精神,认为是“每个中青年知识分子
      都应该学习的”。他还在信中写道:“我想你走过来这二十年的坎坷曲折,一定伴
      随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使你没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失去信心和迷失方向,
      这些更是值得我们要学习的。”
      
          大连工人大学的王礼德读了《胡杨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在信中说:“我
      们之间的共鸣点在于,能够为中国千千万万诸如这种不甘沦落的人中之一并能为社
      会所理解和相容……能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人,这
      便是我们于人生的最大要求。”
      
          一位大学落榜又到云南昆明入伍的战士钟建这样写道:“我看了《胡杨泪》,
      一宿未眠,我在想,我还埋怨什么?我若有这精神的一半,我就肯定考上了大学!”
      江西的自学青年陈思也信心倍增:“我不应该沉沦!虽然我已经在艰难的自学沙滩
      上跋涉了六个冬春,似乎没有看到边际;但是,我现在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前
      面一定会出现绿洲的。”
      
          这些信是钱宗仁的欣慰和幸福,当然也是我的欣慰和幸福。对于一个记者和作
      家来说,最高的奖赏莫过于读者的感动了。
      
          读者的来信有理由使我们自信和乐观,或许他们比作者看得更为透彻。
      
          我想引用其中的几段:“这篇文章,确乎把你写成一个‘失败者’,但他是从
      整体来说的。几代人的宝贵青春,毕竟被那无情的上帝夺去了,这是不可补救的悲
      剧……看到过去,才有对比,正如有了反作用力一样,今天,我们共同回味过去,
      流下‘胡杨泪’,明天,才知道欢笑和歌唱。”(湘乡曾执中)
      
          “这是一种‘角力’,写出了社会上压抑摧残人才之‘力’与培植、扶持人才
      之‘力’角逐搏斗……当我看到这种搏斗而不去关心其胜负时,就似乎欠了一笔良
      心债。”(新华社新疆分社蓝学毅)
      
          “能让人们看到这些事情,激发大家去思考为什么,说明我们的国家很有希望
      ……千万棵胡杨倔强地生长,沙漠就会变成绿洲。”(大连王礼德)
      
          “您是强者,这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千古名言,也说明了我们的党确实是
      代表人民、关心人民的。”(湖南科技出版社胡海清)
      
          “应该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才都有光明的今天……即使是经历了
      磨难,付出了代价,但激励我们的,应该是为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广西《红
      豆》编辑部刘洁)
      
          钱宗仁极为普通。他不过是成百上千想要成才、尚未成才的青年中的一个。为
      什么在生前死后,有这么多相识的、素不相识的人帮助他,关注他?因为他奋斗过,
      也因为党的政策最终在他身上得到落实。
      
          钱宗仁给我的信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我的境况不是比以往好多了吗?我们的
      社会制度,我们的时代从根本上决定我们都应该是乐观的,正是这一点成为我们所
      理想的一切的原动力。”
      
          七个大字跃入脑海:胡杨不相信眼泪。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